【微說中國貨幣發展簡史連載】銀行的出現
銀行的出現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庚子年(1840年)鴉片戰爭打響。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也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銀行一詞,源於義大利Banca,其原意是長凳、椅子,是最早的市場上貨幣兌換商的營業用具。一般認為最早的銀行是義大利1407年在威尼斯成立的銀行。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銀行得到了普遍發展。
雖然明清時期出現了「票號」,但還沒有形成銀行的概念。但在近代,要說「幣」,自然得先說銀行。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外國列強發現這個「天朝上國」即使佔領了,也都沒有那麼容易控制。在殖民侵略和文化侵略的同時,也開始了金融侵略。外國列強紛紛在華成立銀行,發行以銀兩、銀圓或者外匯作為兌現本位的紙幣。
而這其中有幾個我們今天仍熟悉的名字。如英商創辦的滙豐銀行(1864年在香港發起)、美籍的花旗銀行(前身紐約城市銀行,1902年在上海設立分行)、日籍的橫濱正金銀行(日本早期的外匯專業銀行,二戰後被解散)、德籍的德華銀行(二戰後被國民政府清理)、俄籍的華俄道勝銀行(沙俄和法國對中國進行殖民掠奪的金融機構,1926年倒閉)等。
這些金融機構最重要的事就是發行貨幣,代收稅收、資金融通。像華俄道勝銀行不但因外匯投機失敗而破產,在華各地分行也隨之倒閉,所發行的巨額紙幣皆成廢紙,很多中國人因此傾家蕩產,還拖欠中國政府巨額公款。
用今天的話說,真是坑啊。
中國通商銀行舊址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在時任全國鐵路事務大臣盛宣懷的建議下,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商辦銀行、第一家發行紙幣的銀行——中國通商銀行於1897年建立並發行紙幣。這個中國通商銀行的大樓至今仍然佇立在上海外灘上,雖然今天看上去並不高大,但在中國近代金融歷史中卻書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中國通商銀行創辦時實收資本250萬兩。其中,100萬兩來源於行長盛宣懷的輪船招商局和電報局,78萬兩源自李鴻章等官員的投資,其餘為商股。中國通商銀行完全參照英國滙豐銀行的管理模式,開始發行鈔票(銀圓券、銀兩券)、存款、放款等業務,紙幣也是在英國印製的。
在這裡,不得不提一句,盛宣懷是個值得銘記的名字。
盛宣懷,男,生於江蘇常州,清末官員,官辦商人,洋務派代表人物,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和「中國商父」。
盛宣懷創造了11項「中國第一」:第一個民用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今招商局集團前身);第一個電報局;第一個內河小火輪公司;第一家銀行;第一條鐵路幹線京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北段);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今重慶鋼鐵集團前身);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前身);第一所高等師範學堂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前身);第一個勘礦公司;第一座公共圖書館;創辦了中國紅十字會(今中國紅十字會前身)。
不僅如此,盛宣懷還熱心公益,積極賑災,創造性地用以工代賑方法疏浚了山東小清河。
中國通商銀行發行的銀行券正面
我們再回來說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發行的銀兩和銀圓兩種「鈔票」,是中國最早的銀行券,一面是英文,一面是中文,在中文的一面印有「中國通商銀行鈔票永遠通用」和「只認票不認人」,這似乎是對中國的人情經濟的最佳註解。
發鈔、存款成為該行主要的資金來源。該行的放款戶最初主要為外商洋行、中國商號和錢莊,也有少數近代工業。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些紙鈔都是兌換券,不是法定貨幣,白銀和銀圓才是真正的通貨。
中國通商銀行發行的銀行券背面
1903年2月4日,上海某錢莊夥計拿中國通商銀行的紙幣去兌換銀兩時,被發現是假幣。中國通商銀行隨後又宣布發現五元、十元假鈔。消息傳出,中國通商銀行的紙幣遭到鈔票持有者的擠兌,中國通商銀行不得不調取庫存銀100萬大洋,併到滙豐銀行拆借了70萬大洋,並延長營業時間,終於平息了擠兌風波。
正在焦頭爛額之時,一個日本人帶著4000元偽鈔到滙豐銀行兌換,被當場識破。租界巡捕隨後逮捕了這個叫中井義之助的日本浪人,經過審訊得知,他在日本大阪郊區的民房裡偽造了至少30萬大洋中國通商銀行的假鈔。假鈔由日本浪人山下忠太郎製造,然後由日本九州分批運到上海中井義之助家裡,通過日本的上海商社等途徑流入市場。
隨後,中國通商銀行將舊版鈔票全部回收銷毀,重新印刷新版紙幣。這次假幣風潮,讓中國通商銀行損失慘重。而更令人氣憤的是,以這一夥罪犯最後竟然未受到懲罰。
日本政府對盛宣懷說:日本法律沒有對偽造外國貨幣的行為定罪,所以無法可依。
這個回答在110年後的今天看來,仍然讓人氣憤非常。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我國貨幣量與GDP比值位列全球第一|貨幣量|GDP|超發貨幣
※中國貨幣是否超發
※國貨熱潮傳承者不止有李寧,還有ta們
※平價國貨也走心,50塊以下的良心國貨都在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