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轉折盛衰間|深度調查
????鈦媒體 TMTPost.comTMT|創新|創業
鈦度要點今年關於「小米不行了」的聲音,此起彼伏。從五年前創立到今天,小米最大的變化,是為了平衡規模與體驗之間的矛盾,在開放和封閉之間,選了第三條路——用開放的投資打造一個封閉的生態鏈,這是否也是讓小米樹敵無數的同時,成為從巔峰由盛而衰的開始。
鈦媒體註:今年米粉節,在20.8億元的銷售神話中,小米生態鏈產品的表現可圈可點,小米智能插線板24.7萬個、小米電子秤4.5萬個、小米移動電源40.3萬個、小米活塞耳機33.6萬個、小米手機手環20.9萬個、智能血壓計1.6萬個、小蟻運動相機3.8萬個、小蟻攝像頭7.1萬個、小米空氣凈化器3.1萬台以及小米自拍桿3.7萬個。
不過,在小米最核心業務,智能手機上,數字並不那麼樂觀。今年7月小米公開報告了上半年的銷售業績,智能手機銷量較此前6個月首次出現環比下降。這可能將不利於小米完成全年業績目標,同時也表明小米在中國國內市場的增長正在放緩。
全年銷量是不是能達到8000萬至1億的預期目標還未可知,不過相比去年 273% 的同比增長而言,這個數字並不可觀。小米報告稱,今年1至6月的手機銷量為3470萬部,低於去年下半年的3500萬部。自2013年小米每半年報告一次銷售數據以來,這是銷量首次出現環比下降。
在去年的一輪融資中,小米的估值達到450億美元,從而成為中國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目前,小米是中國銷量排名第一的智能手機廠商。然而IDC今年5月公布的數據顯示,第一季度中國市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出現了6年以來的首次滑坡。而這是否意味著長期滑坡趨勢的開始也未可知。
外媒報道也表示,這家中國智能機新貴可能難於完成其創始人雷軍制定的部分野心勃勃的目標,原因在於中國智能機銷售的放緩以及小米進軍亞洲以外新市場可能面臨的挑戰。
不過雷軍還是樂觀地指出,考慮到中國本土市場環境,上半年取得的這一成績值得慶祝。「即便在2015年中國智能機市場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小米依舊保持33%的同比增長率。可以說,我們跑贏了大市,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績單,」雷軍在一份公開聲明中稱。
小米相關負責人也向鈦媒體解釋,環比下降是因為今年上半年有一個春節,不少工廠停工,不能用上半年與去年下半年進行對比。
然而,另一家近一年來勢洶洶的華為榮耀手機卻宣布,上半年即完成了全年的銷售業績。在去年的高速增長基礎上再次翻番。
有業內人士評價,在硬體這個領域,最可怕的不是增長慢,而是由盛而衰,即趨勢曲線觸頂後下滑。今年小米的壓力不言而喻。
小米的第一個5年交出了滿意的答卷,但外界對它過高的預期,也讓小米下一個5年面臨更大挑戰。小米最重要的根基——智能手機,同時遭遇市場增速趨穩,以及華為、魅族和360等諸多強敵環伺的惡戰局面。在穩守手機戰場的同時,小米需不需要繼續擴大戰場的規模,把自己的粉絲的價值進一步提升?
雷軍曾多次向外界表明小米不靠硬體掙錢,而是靠軟體盈利。莫博士曾經就這個問題追問林斌,林斌只是無奈地回應「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其實,小米是希望像蘋果一樣,通過應用商店、雲服務、音樂等服務盈利。蘋果成功了,並不代表小米一定就能做到。安卓的付費意願比蘋果用戶要差很多,很難想像紅米的用戶會使用小米的付費服務。但如果是一個智能家居的體系呢,是不是有新的商業模式出現?
對於小米來說,最大的困擾當屬專利,因為成立時間不長,在專利方面缺乏積累。鈦媒體作者、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在其發表於鈦媒體的一篇關於小米專利的文章中指出,蘋果的專利檢索數是小米的1.3倍,愛立信是小米的2.4倍;愛立信的發明公布數是小米的1.3倍,小米是蘋果的1.6倍;愛立信的發明授權數是小米35.7倍,蘋果是小米的16.3倍;小米實用新型數是愛立信的4.8倍,蘋果是小米的3.2倍;愛立信的外觀專利數是小米的2.5倍,蘋果是小米的3.6倍。
(鈦媒體製圖)
專利的短板讓小米手機的出海戰略舉步維艱,不得不先從相對寬鬆的東南亞地區做起。甚至據鈦媒體記者了解,在2015德國漢諾威IT展上,小米的展台只有簡單的幾款生態鏈產品,包括手環、充電寶等,展出一天後便匆匆撤展。一名小米員工向鈦媒體透露,「歐美市場,那可是那幫老牌手機通訊廠商的領地。如果展出時候被他們拿走一台手機,那可就麻煩了。」林斌曾在一次內部聚會上表示,小米願意支付專利費用,只不過不能支付那麼高的金額,小米現在需要專註提升自己的議價能力。
對此,不想靠硬體賺錢的小米把賭注押在了生態鏈上,而恰恰正是這幾年的所謂生態鏈建設,讓小米更加樹敵無數,更成為讓很多創業者又愛又恨的「巨頭」。為了平衡規模與體驗之間的矛盾,在開放和封閉之間,選了第三條路——用開放的投資打造一個封閉的生態鏈。
然而,這個生態鏈打造的新型帝國究竟當下真相如何,未來如何?鈦媒體記者早在幾個月前開始遍訪小米生態鏈各個環節,以下是相關深度調查,閱兵藍的小長假,繼續推薦閱讀:
小米正在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建造著自己的帝國,如同個體竹子不斷尋找竹筍形成竹林。小米科技旗下的天津金星、天津順米、小米投資(Xiaomi Ventures Limited),雷軍旗下的北京瓦力和順為資本,沿著硬體、軟體、內容三條線開始布局。在這個過程中,雷軍明確了小米的「有所為,有所不為」,除手機、電視、路由器3大業務外,其他業務均採取與合作夥伴合作的方式,就像他經常說的那樣,「不站隊,不排他,希望朋友多多的,敵人少少的」。
小米究竟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雷軍在公開場合做過多次表述,參照物也在不斷變化:Google加亞馬遜、同仁堂、海底撈、Costco,到現在的「新國貨運動」時期的索尼,他的口號不再是讓傳統硬體產品智能起來,而是提升中國製造的產品工藝。
硬體生態布局伴隨著新國貨運動浩浩蕩蕩的展開,這場運動中不僅有前沿的智能硬體,更包括了對傳統成熟產品的改造。事與願違的是,就在軟體、內容布局高歌猛進的時候,小米硬體層面的布局呈現出尷尬的局面,也在不知不覺中走向了封閉,把很多廠商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小米模式的瘋狂繁衍「小米的成功不是因為我們這幫人多厲害,而是小米模式很厲害。」雷軍有個計劃,5年內在各個細分領域「複製」出100家小米。事實證明,小米模式的確孕育出了智能硬體領域中的一股力量,這股勢力就叫做小米生態鏈企業。
小蟻攝像頭包裝盒上清晰地印著「小米生態鏈旗下產品」,表明自己是小米生態企業的一員。
這些公司大多命名為「某米」,他們接受小米的A輪投資,生產小米品牌的產品,同時擁有自有品牌,售出產品後和小米分成。投資主體主要為天津金星投資有限公司、小米科技、小米通訊,投資金額不詳。據工商資料顯示,小米通常能獲得較高的占股,例如Yeelight的生產商為青島億聯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天津金星在註冊資本中佔到了35%;小米智能家庭套裝的生產商深圳綠米聯創科技有限公司,天津金星占股31%。
和小米生態鏈企業接觸最緊密的是成立於2014年的小米生態鏈部門,由小米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劉德領隊。該部門負責發掘、投資優秀的硬體產品團隊並將其發展為生態鏈企業,順為資本CEO許達來認為小米和小米生態鏈公司能提供優質的優質創業公司,順為負責智能硬體的團隊和小米生態鏈部門,有緊密的合作。「我們以周為單位來溝通。從項目的討論,到立項、實施,兩家公司的人密切配合,在智能硬體領域實現無縫合作。」
雷軍的很多想法都承載著他在金山、卓越時的嘗試,金山作為遊戲、軟體公司一直是各大公司生態鏈的組成部分,雷軍很熟悉這套玩法,
「我原來是別人生態鏈的組成部分,今天我要做平台廠商,關鍵就是在生態鏈,沒有生態鏈的支持根本做不起來。」
現在他終於有機會構建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態,生態鏈的每一個公司、產品都是雷軍經過反覆考量得出的,哪些產品使用小米品牌,哪些不使用,做什麼產品,做成什麼樣,甚至每一個使用場景都需要反覆琢磨。雲蟻科技是對外公開的生態鏈企業中,為數不多的沒有使用小米品牌的,雲蟻科技合伙人達聲蔚表示,「小米的團隊看了我們的攝像頭之後覺得很喜歡,我們做的東西,當時在市面還是比較稀有的,不是一個特別大眾化的東西。另外跟手機之間不是強相關,初期跟小米粉絲的契合度不高。」
張峰曾經是英偉達南京的總經理,參與生產了小米1這款手機生產,對於小米模式深有感觸。2013年在雷軍向他拋出橄欖枝後,張峰毫不猶豫的加盟了小米生態鏈企業,那時生態鏈部門還沒有成立。他告訴《商業價值》,「成為生態鏈企業的時候,還沒想好以後生產什麼產品。後來,雷軍提出來能不能做個移動電源。一方面,智能手機飛速發展,移動電源將會有很大的市場,另一方面市場上的移動電源質量參差不齊,這兩者之間是矛盾的。」同年,全球範圍內筆記本業務下滑明顯,大家都開始減產。小米很快意識到186標準型號一定會有全球的尾貨,第一時間找到三星、LG購買大量的電芯、IC用於小米移動電源。
生態鏈企業中大部分屬於超早期的投資,很多公司甚至都不能被稱為「公司」,只能算是個團隊,在小米投資前並沒有完整的產品。這種投資行為在業內並不多見,當互聯網公司作為投資主體時,往往是在創業公司廝殺過半後,投資或是收購該垂直領域的前幾名,其中不乏很多防禦式的打法。小米的投資更多是以搶佔入口為目的,很少投資極客類產品,更多的是大眾化產品,如移動電源、耳機、插線板等。銷售業績、流水、盈利狀況都是投資人考察創業公司的重要標準,顯然這些東西生態鏈企業都交不出來。小米投資的邏輯究竟是什麼?
從投資方向上,劉德看好6大領域:手機周邊;可穿戴產品;智能家居;優質資源製造;極客酷玩產品(如平衡車、運動相機);生活方式類產品(如插線板)。當然,僅僅符合這6大領域還不夠,還需要滿足以下3個要求:第一,這款產品的市場足夠大;第二,產品要有痛點,性價比低、缺乏公信力等等;第三,產品可以被粉,被用戶追逐熱捧。
硬體產品的超早期投資帶來高收益的同時也存在著高風險。尋找優秀的團隊與小米生態鏈部門共同定義產品,使用小米的模式來做,加上小米品牌的影響力,足以降低這一風險。在小米生態鏈產品總監夏勇峰看來,國內智能硬體團隊對於產品的定義能力不強,需要小米的團隊幫助這些公司來一同完成。「聯合開發的方式是最能保證產品成功率的,其中很多產品是要貼小米品牌的,我們一定要把好關。」相比之下,硬體孵化平台太火鳥對於孵化項目並不過多干涉,給創業團隊足夠的空間,大部分時候都是在線上交流,只有產品研發過程中的關鍵節點才會坐下來當面討論。
小米系硬體產品另一大保障是,生態鏈企業相比其生產的產品而言都是「大材小用」,小米智能家庭套裝(4件套)的研發公司綠米聯創的前身是設計智慧樓宇的,綠米聯創CEO游延筠接觸劉德4次以後,徹底轉變了想法,「我就變成了一個堅定的互聯網主義者,不管是公司還有我們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產品要轉型。以前的東西雖然好,但是我們先把高大上的東西放一放,先做一些接地氣的東西,能夠迅速造福千家萬戶的東西。我們實際上忍痛把花了2000多萬開發的產品放在一邊,重新做。」
生態鏈企業中也不乏上市多年的大公司,去年9月,九安醫療成為了小米生態鏈企業的一員。「我們先打的歐美市場,那個時候明確了不走傳統渠道,在美國我們跟蘋果合作,在中國跟小米合作。通過硬體產品的銷售獲取足夠多的用戶,從而探索醫療服務。」九安醫療董事長劉毅說道。龐大的出貨量給小米帶來了海量的用戶數據,有些產品的設計初衷就是收集數據或是鼓勵用戶連網。小米體重秤是因為手環無法收集到用戶體重這一重要數據,對於成年人來說,與身高不同,體重這一數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小米智能空氣凈化器主體機做得十分簡潔,如果想要看到屋內空氣質量數據只能連接手機。
小米品牌的推力,讓生態鏈上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迅速脫穎而出。截至目前,對外披露生態鏈企業共有13家,貼小米品牌生產的產品共計14款。今年米粉節,在20.8億元的銷售神話中,小米生態鏈產品的表現可圈可點,小米智能插線板24.7萬個、小米電子秤4.5萬個、小米移動電源40.3萬個、小米活塞耳機33.6萬個、小米手機手環20.9萬個、智能血壓計1.6萬個、小蟻運動相機3.8萬個、小蟻攝像頭7.1萬個、小米空氣凈化器3.1萬台以及小米自拍桿3.7萬個。
紫米科技依靠小米移動電源這一主要業務在第一年銷售額就突破10億人民幣。近期,小米生態鏈企業華米可謂風頭正勁,先是在去年年底斬獲3500萬美元 B 輪,估值超過3億美元;今年4月,出貨量突破400萬;IDC近期公布的「2015Q1全球市場季度可穿戴設備跟蹤報告」中,小米手環以24.6%的市場份額成為了全球第二大可穿戴設備廠商。要知道這距離小米手環發布僅僅過去了不到1年,華米CEO黃汪在小米投資前是做智能手錶的,他告訴鈦媒體記者,如果不是小米他不會這麼快就做智能手環。「小米手環推出之前這個(智能手環)市場可以說是不存在的,賣得貴、用戶黏性差等等問題,我們做的時候就想了個全新的定義,人體ID識別,也正是這個定位大大拉長了小米手環的生命周期。」
雷軍本人對創業者來說也是很大的加分。金山、卓越時代的雷軍最發愁的一件事就是融資,他發誓要搞明白投資人心裡到底怎麼想,開始去做天使投資。創業者和投資人的雙重身份讓雷軍能夠很好把控兩類群體的心理,大部分接觸過雷軍的創業者、投資人都對他評價很高。在GGV管理合伙人童士豪看來,雷軍經常談風口是因為他謙虛,小米的崛起絕不是偶然,「雷軍只有一個,後來很多人想嘗試都沒有成功。」
愛空間創始人兼CEO陳煒認為自己是在用小米模式改造家裝行業,A輪融資方只考慮順為一家。聽完陳煒的介紹後,雷軍希望他能把工期縮短到20天,價格壓到699元/平米,同時對愛空間的產品細節也提出了自己建議。「我當時就覺得豁然開朗,不管投不投我,我都覺得值了。」創業者對於雷軍有種天然的信任感,這種信任感的建立和雷軍的管理風格不無關係。
智能家居是下一個風口,這是業內普遍的認知。智能家居會被哪個產品引爆,誰也不知道。擅長尋找風口的雷軍自然不會在智能家居的布局上落在後面,在他看來提高押寶成功率的方法只能是在儘可能多的框里都放上1個雞蛋,小米正在用投資生態鏈企業的方式描繪智能家居未來的樣子,
「假設我們未來潛在有20個亮點,我們把20個亮點通過投資的方式投上,也許未來20個亮點只有10個亮點是真正的未來,這10個亮點連接起來就是未來的版圖。」劉德如是說。
不過,智能家居概念火熱但難有殺手級產品出現,消費者對於購買智能硬體的意願並不強烈。小米要做的是首先讓消費者能買得起,或者說讓消費者願意花少量錢去體驗新產品。小米智能家庭中的每一個產品都延續了其高性價比的路線,小米運用自己的內部資源來扶持生態鏈企業,並一律採用小米模式,產品價格低廉,從單品的比拼上更具殺傷力。
小米耳機生產商1 MORE的創始團隊來自富士康,曾負責生產iPod播放器、iPod Hi-Fi音箱、Kindle電子書等多款電子產品,「當時我跟我的團隊講,現在我們做一個很偉大的東西,49塊的耳機,他們全部倒在地上,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蠻牛的團隊,卻要進來做49塊錢的耳機。」謝冠宏如是說。
不是朋友,就是敵人小米生態系統涵蓋硬體、軟體、內容三個層面,其中和手機結合最緊密的軟體布局起步最早,據不完全統計,投資企業多達58家,接入MIUI的軟體產品更是數不勝數。去年3月,邁外迪獲得小米科技B輪融資,小米和MIUI用戶在公共WiFi環境下無需輸入密碼,便可以快速使用WiFi網路。MIUI整合了很多用戶黏性高的產品,用戶無需額外下載App就可以享受服務。去年11月,由陳彤牽頭用10億美元打造小米內容生態。
當時在陳彤加入小米的發布會上承諾大家,「半年之內,內容翻天覆地」。半年後的今天,雷軍用「巨變」來評價小米的內容生態。和小米合作的視頻網站超過了100家,小米電視電影數量達到了7728部;電視劇4906部;動漫4190部;紀錄片2039部。
軟體、內容布局上的水到渠成主要依賴於小米手機、電視(盒子)龐大的出貨量,可以說,小米的生態根基在於硬體的積累。而小米昔日最強悍的硬體能力,在智能家居大戰中並沒有延續以往強勁的勢頭。起步於2014年的硬體生態布局多少有些尷尬,直到今天,小米智能家庭接入的智能硬體數量屈指可數,接入的廠商均為小米生態鏈企業。反觀國內其他幾家智能家居平台,京東於今年3月發布智能硬體報告,報告顯示已經成功對接300多款產品,正在對接的產品也有1000家。海爾U+更是計劃在今年接入1000萬台物聯網產品。對於大多數智能家居平台來說,發布會上一張密密麻麻寫滿接入智能硬體品牌的PPT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小米卻只能在發布會的開始,一遍遍播放著小米生態鏈企業的宣傳片。
智能家居的解決方案比較類似,大致分為兩步走,第一步消費者通過售賣智能硬體的電商網站購買產品,第二步將眾多智能硬體產品整合到一起,方便操控。其中,電商平台主要有小米網、百度未來商店、京東等,聚合多種產品的如小米智能家庭App、京東微聯、微信物聯等。小米網已逐步成長為中國第三大電商,主要集中在以小米核心業務的周邊電子消費產品,雖然SKU數量不比京東、天貓這樣的綜合電商平台,但屢次出現爆款單品。
小米生態鏈投資與運作一直採取開放的態度,雷軍也在多個場合提到歡迎所有的創業者來洽談合作,一旦雙方在價值觀、產品理念、用戶匹配度上存在較好的契合度,小米通過占股不控股的投資方式扶植生態鏈企業。然而,伴隨著一筆筆生態鏈投資小米在硬體布局上的封閉態勢也逐漸顯露。
小米拒絕像蘋果等公司一樣,將自己的粉絲、資源開放給認證合格的第三方公司,至少在現階段是這樣。鈦媒體記者瀏覽小米網後發現,網站的第三方硬體產品大多為耳機、音箱等非智能產品,銷售的智能硬體均為小米或小米生態鏈產品。國內智能家居公司不約而同的站成兩隊,小米陣營和非小米陣營。非小米陣營的智能家居平台之間似乎並不存在排他性,家電廠商可以同時接入多個平台。
不僅如此,海爾U+智慧生活平台於今年3月與Homekit、百度、阿里、京東等一系列智能家居介面實現對接。在國內智能家居市場中,小米顯得格格不入。
對小米充滿敵意的還有創業公司。「這個東西太難用了,我們真應該花時間重新做一個,市面上90%以上的東西都要重做!」今年米粉節新品發布會上,雷軍在手中的遙控器頻頻失靈後向在場的人抱怨道。這句有意或是無意的話,的確映射出小米的產品策略,他們不做從0到1的創新,只做從1到N的改造,只要有機會就會改造體驗不好的產品。
每當小米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都會使出低價這招殺手鐧,幾個回合下來創業公司就敗下陣來。太火鳥創始人兼CEO雷海波告訴鈦媒體記者,「小米投資的往往是大眾化,走量大,有入口地位的產品,我會告訴創業團隊不要和小米直面競爭。我相信我們投資的配奶機,小米就一定不會做。」
大疆無人機副總裁潘農菲公開向雷軍喊話的內容在微信朋友圈引發了熱議,很多創業者紛紛轉發文章表示潘農菲說出了他們的心聲。「幾年前在小米科技創辦之初,小米科技的雷總到騰訊大講堂做了演講。他對騰訊進行了一次喊話,他當時的原話是他希望騰訊一年之內不要做手機,他說一個大象應該做的事情是挑戰另一個大象,不是做踩死螞蟻的事情。幾年過去之後,小米現在已經是一個450個億美元估值的公司,他們前兩天發布一款新的產品是49塊錢的一款插線板,難道中國真的缺一個幾百億美元的公司去做插線板嗎?」
潘農菲提到的做插線板的公司正是青米科技,這家公司投資方為天津金星和北京拓普高新,可以理解為是小米和突破電器共同投資,其中突破電器負責核心技術輸出。
Broadlink CEO劉宗儒說得則更加直接,小米的本質是封閉的,它的封閉在於所有合作的企業都必須是小米投資過的生態鏈企業,「這就是一個完全極端的封閉。因為你投資的企業做了,其他同行肯定會把這家公司當成敵人,至少是競爭對手,而且它的價格殺傷力使得這個行業很難產生良性循環,所以它的封閉是有一種傷害性的。」
想必雷軍早已意識到這一點,進入2015年以來,雷軍幾乎在每場發布會中都會提到「小米只做三個業務,手機、電視、路由器。」言外之意是,三大業務之外的廠商趕快來找小米合作吧,求合作之迫切可見一斑。
年初的小米Note發布會上,推出了售價22元的智能模塊,傳統家電只需加上這個模塊後便可化身智能家電。遺憾的是,小米智能家庭平台上還沒有家電廠商的身影,即便小米12.66億元入股美的也尚未有明顯的改變。
對於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小米並未正面給出回應。坊間流傳的說法大致有2種,美的也有自己智能家居平台,小米在和美的之間的合作恐怕掌握不了絕對的話語權,好比戀愛容易,結婚卻很難。
小米審核生態鏈企業的條件苛刻,例如3年內不得考慮盈利等,公司早期只生產一款小米系產品,一旦出貨量不理想,將功虧一簣。這讓很多對於小米影響力感興趣的創業公司打消了念頭,並且由於這些苛刻的條件轉而對小米模式產生了很大的怨言。
加入小米生態鏈似乎也不像表現那麼光鮮,有時候必須要放棄之前的積累,轉而生產符合小米需求的產品。智器是黃汪以前公司的品牌,當年Z Watch以699的的超低定價讓整個市場嘩然,此前智能手錶的價位普遍定在1700左右。要知道,2013年國內智能手錶出貨量在10萬左右的只有果殼和智器。小米在生態鏈的布局中選擇了手環而非手錶,意味著想要和小米合作就要暫停智器手錶,轉而研發小米手環。
小米開始鼓勵生態鏈企業多主打自有品牌,例如紫米除了生產小米移動電源外,還有ZMI移動電源;1MORE除了生產小米耳機外,也有大量的1MORE耳機。謝冠宏向《商業價值》表示,「1MORE是我們的獨立品牌,不然我們也不會支持Apple,也不會支持華碩。最近運氣很好,有人出來罵罵,這是加一聯創,這個不是小米。慢慢我們就變得越來越有名了,也不知道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耳機的業內人士開始關注我們。」
在公司利益和小米利益之間,首選是小米的利益,謀求自有品牌的發展也要在小米系列產品成功推出後才能做打算。生態鏈公司的自有品牌走的都是差異化路線,定位高於小米品牌,價格也會更貴一些,很容易給消費者造成認知上的誤區。埃微手環創始人兼CEO祝紅甲向記者表示,「如果小米當初想投資我們,我也會有些猶豫。畢竟,小米品牌的標籤太深刻了,一旦貼了小米的品牌,公司發展會比較受局限,高端市場不認你,恐怕只能停留在低端定位上了。」
在封閉的生態下,可能將會給小米帶來很大的風險。儘管小米生態鏈產品並非小米生產,但畢竟貼著小米的品牌,一旦其中一款產品出現問題,小米也會受到牽連。
現在,網上除了罵小米手機的,也多了很多罵小米移動電源、小米插線板的言論。隨著生態鏈產品越來越多,風險也會越來越大。蘋果Homekit在這方面幾乎沒有顧慮,只開放介面給第三方公司,責任分得清清楚楚,一旦產品出現問題也是有該廠商獨自承擔,與蘋果沒有關係。
另一方面,封閉生態給消費者的選擇帶來了很大的局限性,想要使用小米智能家庭,就要購買小米品牌的產品,可以說沒有任何選擇餘地。雷軍曾在公開場合表示過,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很久,未來一定會在投資之外,開放給更多的第三方公司。小米之所以在布局硬體生態時採用投資的強聯繫,就是為了嚴格控制質量、體驗,一旦引入第三方公司,是否就違背了保證智能家居體驗的初衷?其實,生態鏈計劃一出,小米就已經和「開放」說再見了。
劉宗儒認為小米這一步棋走錯了,正是雷軍投資人的背景害了他。
「雷軍太過於注重自己的平台、粉絲,選擇去投資一個企業很快把它扶植起來,獲得很高的估值。他如果沒有走這條路,按照更長遠的想法來看,跟合作企業共享粉絲,就像蘋果那樣的做法,小米手機、MIUI的黏性會更高,進而吸引到業界最好的企業。如果這樣的話,小米真的有機會成為IOT裡面的一個巨頭,但是現在它在產業鏈上的敵人太多了,處處都會走得很艱難。」
如果你看文字還不是很清楚,鈦媒體製作的幾張圖更能看清楚整個小米生態:
小米子公司
小米生態一覽
軟體
硬體
附漫畫:小米和它的對手們(漫畫為鈦媒體原創,轉載請註明)
(本文更多詳情還可閱讀《商業價值》雜誌7月刊封面報道,網路獨家首發鈦媒體,記者馬婧、插畫葛陽)
鈦媒體相關文章
小米不可複製,看別人家還可以怎麼拿融資:
關注鈦媒體,回復以下關鍵詞獲取更多內容:
回復 創業初期 ?《創業初期,什麼才是拿投資的正確姿勢》
回復 投資羅永浩 ?《投資羅永浩,我All in了》
有好想法,好創意,都來鈦媒體·我造社區吧!
戳 閱讀原文 快體驗鈦媒體旗下全新創新產品交流社區
我造
推薦閱讀:
※雷軍和扎克伯格首次合作,小米的野心果然不止於手機
※小米,世界第一?(剖析小米的財務與模式)
※煮小米粥,很多人第1步就做錯了,難怪這麼難喝!趕緊學起來!
※黎萬強:小米是「海量微利」,太著急看錢肯定賺不到錢
※小米的做法大全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