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熱下的冷思考:要警惕教育新殖民主義
【核心提示】以英語為主要語言的互聯網信息將裹挾著西方的價值觀、意識形態,「自西向東、自北向南」席捲全球,形成新的文化殖民主義。以MOOC為代表的在線教育在全球迅速普及,將直接或間接地改變西方國家的教育觀、學術理念,而這可否看作是一種教育新殖民主義,值得我們深思。
自2012年以來,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熱潮迅速席捲全球,我國作為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教育大國,幾乎是不假思索地跟隨著這股大潮,大有通過MOOC實現教育革命,一改所有教育頑疾之勢。而通過對MOOC進行冷思考,可以讓我們放慢腳步,並從多視角思考問題,避免走彎路或進入誤區。
文化侵蝕之憂
自互聯網誕生之日起,國內外就有學者提出,以英語為主要語言的互聯網信息將裹挾著西方的價值觀、意識形態,「自西向東、自北向南」席捲全球,形成新的文化殖民主義。而美國憑藉其創新優勢、信息產業的主導地位,當仁不讓地成為世界最大的「信息宗主國」、新文化殖民主義的受益者。教育是文化的表現形式,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MOOC為代表的在線教育在全球迅速普及,將直接或間接地改變西方國家的教育觀、學術理念,而這可否看作是一種教育新殖民主義,值得我們深思。
如果我們還沒有認清MOOC的本質和實際效用便全盤接受,將其當作萬能良藥採用,便有可能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丟掉本民族、本文化中的思維習慣以及教學方式方法。這並不是說美國的教育理念、MOOC這樣的教育形式不好,而是說它們能否適用於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文化背景,我們是否做到了辯證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數據主權之患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數據不僅作為資產的價值日益突出,其作為政治和戰略資源也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美國已經把大數據作為國家創新戰略、安全戰略、產業發展戰略以及信息網路安全戰略的交叉領域,對大數據予以高度重視。近年來,尤其是斯諾登事件後,國內已有不少專家學者呼籲從國家戰略安全、數據主權的角度來看待互聯網和大數據。
進入社交網路和自媒體時代,互聯網的自我進化、自我組織、自我推廣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新的網路應用能夠在極短時間迅速得到全球用戶的青睞,MOOC當然也不例外。有朝一日,MOOC平台在全球得到大規模推廣應用時,必將會有百萬、千萬量級的網民參與,隨之產生大量的用戶屬性數據和在線學習數據,而這些數據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也是涉及數據主權的。因此,應當充分考慮在線教育數據的潛在價值,努力建設並推廣應用我國自己的MOOC平台,避免過度依賴國外產品。其實,在搜索、電子商務、社交、門戶網站等諸多領域,我國都擁有自己的互聯網品牌,這一點對MOOC來說是很好的借鑒。
頂層設計之思
回顧過去一二十年的發展,可以發現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影響,是由小企業到大企業,由民企到國企。這種影響是漸進式的,但一旦進入某一拐點,就會產生顛覆性的改變。同時,這種影響也是倒逼式的,由於缺少有效的頂層設計和應對策略,傳統領域往往行動遲緩,或在試圖做出改變時發現收效甚微。
同樣,面對MOOC大潮的衝擊,國內很多高校、教育機構積极參与,主動迎接挑戰,但這種參與多是自發性的,缺少頂層設計和戰略安排。為保證教育教學質量,保證MOOC規範、可持續開展,有關主管部門應當提前考慮是否在地域層面、學科層面、學校層面進行規劃,儘快出台推進MOOC應用的指導思想、框架原則,制定在線開放課程及考試標準或規範,明確在線課程學習成果(微證書)跨校互認、學位掛鉤、社會認可程度、收費標準,指導教師應對信息技術革命、完成角色轉變。為避免上述「行動遲緩」、「收效甚微」等問題,在MOOC發展初期,就應提前考慮頂層設計與配套政策,且需加快制定相關政策出台的步伐。
運營模式之選
從門戶時代起,互聯網企業就面臨著生存、盈利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當互聯網走過混沌期,成為大家公認能夠產生社會價值、資本價值的領域時,資本的力量便開始蠢蠢欲動、發揮作用。從搜索引擎到電子商務,從網路文學到網路地圖,幾乎每個互聯網應用領域都離不開巨額資金投入,MOOC也是如此。Coursera、Udacity、edX作為MOOC三巨頭,雖然其定位不完全相同,比如edX定位為公益性、非營利性組織,其他兩家則需要營利賺錢,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前期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
費用包括前期建設涉及的硬體購置、軟體開發、帶寬租用,還會有平台的營銷推廣,以及開通運行後系統運維、課程開發、人員配套等一系列工作。如果說之前我國的互聯網大潮,大多是外企私企的身影,那麼MOOC則需要眾多公辦教育機構的積极參与。公辦教育機構的資金大都是國家財政投入,這就需要考慮MOOC的運營模式問題,比如是否允許公辦機構的MOOC課程營利,是成立校內機構還是成立獨立的營利或非營利性組織來運營MOOC,如何有效地引入金融資本,如何實現各類資金、資源的集約高效使用等。
教師角色之變
互聯網不僅改變了傳統產業,也影響了傳統職業。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更像是一個獨行者,儘管會有內部交流、研修學習,但更多的是一個人默默地備課、授課、批改作業。而MOOC讓老師變得更像是互聯網產品經理或項目經理,為了上好MOOC課程,教師們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和講課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水平及組織協調能力。
總的來說,教師需要應對一些特殊的變化。第一,面臨激烈、殘酷的競爭。MOOC打破了地域界限,且模糊了公辦學校和私人辦學的界限。學生可能選擇去聽名校名師的MOOC課程,這時傳統學校教師該何去何從?第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相對有限。MOOC課程需要綜合採用多種新設備、新技術、新應用,而我國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從總體上看參差不齊、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客觀存在。第三,教學方式、方法、習慣完全不同。很多教師面對幾百名學生可以滔滔不絕,而面對空蕩蕩的錄播室和冰冷的攝像機卻無所適從。此外,MOOC課程前期準備工作量極大,如美國杜克大學開設的「生物電:定量方法」課程,前期課程製作涉及教授講課420小時,助教、教學支持、技術支持、課程評估評價工作人員投入約200個小時。教師如果不藉助外力很難製作一節質量上乘、受大眾喜愛的MOOC課程。
可見,互聯網會對傳統教育起顛覆作用,我們應把握好教育和技術結合的歷史發展規律:在初期,信息技術、互聯網只能是配角,發揮輔助工具的作用,但隨著其自身的不斷發展,以及和教育結合得越來越緊密,它們的角色也將由輔助工具上升為推動教育發展、促進教育變革的先進生產力。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信息中心)
鏈接:
MOOC:一種帶有互聯網基因的「新」教育形態
郭文革 陳麗 陳庚
MOOC的火爆,讓網路教育重新成為人們談論的熱門話題。其吸引力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一是「免費+開放」的互聯網市場推廣策略,在該策略影響下,Coursera平台上一門課程的註冊人數動輒上百萬人,這種點擊率和流量被互聯網企業視為成功的「標誌」。二是名校效應,為MOOC「背書」的是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這些響噹噹的名字,吸引了北大、清華、港大、港科技等大學校長的注意力。三是MOOC帶給學習者的「福利」,即第一批獲得MOOC課程證書的外國學生(包括中國學生),在申請到美國大學留學時,比較容易拿到offer。四是北大、清華、港大等區域性一流大學紛紛加入edX等MOOC組織,造成了MOOC的二次乃至三次傳播。事實上,MOOC是一種帶有互聯網基因的「新」網路教育。這裡的互聯網基因包括一對顯性基因(免費與開放)和一對隱性基因(大數據和社會組織變革)。「網路教育」不是成人繼續教育的一種「技術手段」升級,而是對廣義的「知識行業」業務模式的一種系統化變革和組織流程重構。這才是MOOC所代表的「新」網路教育的意義所在。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性變革過程,也是一個漸進過程。變革的內容不僅包括教學方式,還有組織模式和商業模式。這種多維度的綜合變革將打造全新的教學模式和教育組織模式,實現對教育的「革命性的變革」。
(來源:《互聯網基因與新、舊網路教育》,《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年4期;凌星傲/摘)
推薦閱讀:
※中國大學有的教授為什麼缺少人格魅力?
※教育是否能讓命運往好的方向走?
※零歲教育
※免費師範生政策到底什麼時候結束?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找到適合他的「生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