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方法(2)
讀書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入門吸收層次。這些讀者往往是一些外行,和剛剛進入研究方向的人員。他們看研究方向中常見的基礎知識大雜燴類的書籍,比如《××××八十法》之類的書。他們喜歡看到一些定律和規則,這些都是很神奇而且有某些指導意義的法寶。但進入已久的研究人員若看這些書籍也會很有收穫的話,也許只能說明研究人員沒有下過功夫。 熟練掌握層次。對研究方向中的觀點融會貫通,往往讀深入研究的書籍,一般研究人員會進入這個層次,但很多人一輩子都走不出這個層次,因為太多的人看不清楚這個研究方向的輪子轉動的規律,自己變成了小白鼠,進入一個無奈的循環:自己越是努力,越是無法控制地走入一種控制不了的轉動和迷惑。但精明的研究者可以融會貫通,對方向的整體和關鍵點有清晰的把握。 通達創造層次。對研究方向融會貫通後,覺得行業內往往無書可讀,只是關注一些新出來的思想和其他研究方向的書籍。這個層次的讀書人已經把研究方向的技術問題升華到哲學問題,甚至是人類更加根本的問題,他們會輕鬆地創造出很多定律和規則,因為他們已經變成了這個研究方向的光,他們的存在就會照亮別人。 讀書有三重境界:為知,為智,為人。
為知,就是為了積累知識,增長學問和識見。為此,必須多讀書,多思考。但是,知識是別人創造出來的,我們用的是現成的,如果停留在這個境界里,你永遠沒有創造能力,只是重複別人的知識,而沒有自己的知識。
為智,讀書的第二重境界就是得到智慧。人有了知識、學問和識見,就要實踐,自己也可以研製飛機火箭,當你苦苦寫出了一本書,你就知道你經歷了什麼;沒有實踐,就沒有真正的學問,沒有感悟,就沒有真正的識見。當你懷疑知識,從實踐中得到新的認識後,你就到了「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境界,這是一個人得到智慧時刻 的絕妙描寫。
為人,就是古人所說的修身、正己、成「佛」,周恩來就是這樣的「佛」,這是讀書的第三重境界。對於這個境界,我的感悟還太少,只能把周恩來請出來,讓大家知道這個第三重境界是什麼樣的。
我會讀書5:兒童的成功源於早期閱讀引言:吾兒現上小學,他自幼3歲開始閱讀,現在校功課表現都很好,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俺悟性好.這悟性的來由,下文所述,也許會有一定的道理.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3歲時,就開始喜歡翻書、看書,想看懂書里的內容,這種求知慾望發展到5歲時,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求知慾望出現人生的第一個頂峰期。孩子們很想看懂書里的知識,但是他們不認識字,就只能整天纏著大人講故事來讓內心強烈的求知慾望得到滿足。
實踐和經驗告訴我:閱讀是孩子們終身發展的基礎。讓5—8歲的孩子學會閱讀,就為整個小學階段的學習乃至終身發展打下了紮實而良好的基礎。眾多小學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小學三四年級是學習分化最嚴重的時期,其根本原因在於閱讀能力的強弱。閱讀能力弱的學生作文寫不好,數學應用題吃不透,進而對學習失去興趣。因而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一、二年級是個關鍵期。我們必須讓孩子們在這一時期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和濃厚的閱讀興趣。不僅三年級以後「作文難」、「應用題難」的問題迎刃而解,更重要的是濃厚的學習興趣、持久的注意力、良好的學習習慣也隨之形成。如果這一時期不抓緊,三年級以後學生會對作文產生害怕、焦慮、甚至抵觸的情緒,閱讀的薄弱更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嘗不到學習的愉悅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影響終身發展。有位名人這樣說過:「對基礎教育來講:儘早閱讀就是一切!」.
古今中外眾多偉人、名人都是在五六歲時就會讀書看報了,閱讀興趣異常濃厚,求知慾旺盛。最近美國《行列》周刊6月30日一期文章《我們的美國夢》里講到查維斯一家五個孩子都上了哈佛大學。作為孩子的父母拉蒙和查維斯都非常重視從小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和習慣。他們在每個孩子上學以前就教會他們閱讀。儘早閱讀使孩子們的辭彙量極大地豐富,思維的內容無限擴展,理解的東西越多,理解能力就越強,也就會產生更多不理解的東西,於是他就會更加積極地思考,對知識的追求更加迫切。閱讀能力形成得越早,理解能力發展得越快。孩子們邊閱讀邊對獲取的信息進行想像、比較、分析、綜合,智力得到迅速發展。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積三十年經驗使我確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他認為兒童的成功主要取決於他們的早期閱讀技能,而且這種技能形成得越早越好。美國最新研究表明,學習閱讀是兒童教育過程中的關鍵一步,因為那些在低年級閱讀成績不好的兒童,即使今後經過更多的教育,也不大可能趕上閱讀技巧好的同學。
研究發現:近一半的天才是在6歲之前就形成了良好的閱讀能力。大量的閱讀,積累了大量的信息,無數信息量之間的相互碰撞提升了他們的理解能力,加速了智力發展,造就了他們的天才大腦。
西方國家由於沒有認字的過程,一般的孩子6歲左右都能流利地閱讀兒童故事書,7歲就要求寫二十多頁的論文,鼓勵孩子去大量地查閱資料,擴大信息量。在國內由於無法逾越認字難關,受認字量的阻礙,一般孩子形成流利閱讀的能力要到10歲,這個時間比國外的孩子足足晚了三年。
有這樣的統計,全國識字寫字研究中心對全國20所重點小學3-6年級中的1000名語文綜合能力特別優秀的學生(每個班級選最好的1-2名)進行調查發現:有85.4%的學生在5、6歲的時候能夠流利地閱讀書刊、報紙。這些學生都有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量大,因此都十分喜歡作文,甚至能出口成章,下筆成文。
小學語文新教材就是提倡多認字、早認字,晚寫字,認寫分步,儘早讓閱讀成為兒童的一種生活方式。閱讀的前提是認字,只有認識了足夠量的字(常用字2500個左右)才能順利進行閱讀。因而如何快捷、高效、輕鬆地認字是一直困擾著小學語文界的一道難題。多種方法的比較表明,超右腦認字是一種既輕鬆又高效的認字法,能讓5—8歲的孩子在2—4個月內輕鬆掌握2500個常用漢字,從而儘早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和進取精神。
另一方面,識字本身就能促進孩子們智力的發展。日本漢字研究專家石井勛博士經過14年的研究發現:「三——五歲是人一生中認漢字最快,記憶最強的時期,是識漢字最佳期。五歲開始學漢字,智商可達115,四歲學漢字,智商可達125,三歲學漢字智商可達130以上。」(四—七歲兒童的總平均智商為99.9,130以上為高智能。)我會讀書6:讀書要有目的讀書必須認清目的。只有認清目的之後,讀書的態度、認真程度、選擇參考書、自學進修才會有一個新的角度,才會更有針對性。
一是讀書為知。學習知識、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智慧頭腦。「見到書籍,猶如飢餓的人撲到麵包上。」這是人們學習知識、獲取信息的最好途徑。宋太宗說「開卷有益」,為此必須多讀書,讀好書。遇有和自己觀點不同的或者不適時宜的書,也要拿過來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從正反兩面獲得經驗和教訓,增加知識和才智。這些都是「為知」的需要,也是讀書最基本的目的。莎士比亞曾這樣描述讀書,「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人類有了書籍這一營養品,才得以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才得以立足社會,施展抱負。讀書為知,還在於它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閱歷。美國作家阿西莫夫說過,「無法想像,有什麼東西能像圖書那樣,人需要多少,它就賜給你多少;更想像不出,有什麼東西像圖書那樣,不多不少地把整個宇宙獻給你。」書里的世界五彩繽紛,觀念也各不相同,讀書是對人生經驗的壯大,它能使我們見識從未歷經的生活。余秋雨的散文,最近看他在全國第十二屆青年歌手大賽的「命題對話」,足不出戶便可以遊歷大江南北,體會異域風情。從華美矜持的敦煌飛天到淡雅清麗的江南小鎮,從震撼心靈的龐貝廢墟到皇氣熠熠的溫莎古堡,沒有了旅途勞頓、紛繁嘈雜,更多的是感受文明的力量,品味歷史的滄桑。人類社會已步入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21世紀,世界更加複雜多變,競爭也前所未有地激烈,創建學習型組織、學習型政府、學習型社會的呼聲也日益強烈。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學習不只是校園裡學子們的專利,學習已經成為每個人在社會中立足,抓住轉瞬即逝的機遇,不斷迎接挑戰的必由之路,而讀書無疑是學習最重要的方式。讀書人應該把讀書當成一種永不疲倦的事來對待。博學從而多才,這是「為知」的需要,也是讀書人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二是讀書為已。為了修身、正己,升華人格和情操,使人修養身心,明理睿智。「腹有詩書氣自華」、「讀天下好書,養人間正氣」。古人云:流水之聲可以養耳,青禾綠草可以養目,觀書譯理可以養心。「獨善其身」,練好「內功」,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從而有益於身心,這是古今讀書人共同追求的目標。現實生活紛繁複雜,尤其是在物慾膨脹的今天,久處其中的人們,難免會因瑣屑小事而迷了心志、亂了頭腦。此時就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先賢、智者們的智慧結晶,在閱讀中理清紛繁的思緒,明確人生的奮鬥目標。生活在現在這個快速、多變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面臨著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境遇,隨時需要為自己的事業和生活做出抉擇。讀完這本書,我知道變革正在我們身邊迅速發生,我應該做的不是懼怕和等待,而是採取行動,以積極的態度接受它,以充分的準備迎接它,利用它,讓每一次變革成為我成功的起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對為己讀書的最好詮釋。人在俗塵,便難以免俗。讀書,便成為追求人生目標的一個過程。其實,我們很難想像不愛自己的人,如何去愛別人,一個無能的人,又怎樣去效力於社會。有一位老師說了一句著名的話:讀書考大學,是為自己而不是為別人。長輩們含辛茹苦送孩子們上學讀書,到老年希望晚輩給他們以孝順,甚至希望過上比較好一點的生活。不讀書,沒實力,拿什麼來孝順呢?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讀書增強了自己的本領,提升了自己的資本,將來找好工作,有一個美好的人生,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實,前途美好,事業輝煌……不難體會如今家長帶著孩子跑完校內跑校外,探尋名師訪前輩的如火如荼之勢。難道這不正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動態寫照嗎?顯而易見,為人生目標而讀書,主觀上為自己,客觀上為社會,為別人,其樂亦無窮。
三是讀書為人。感謝生命,關愛他人,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這對於讀書完全「為知」而言,「為己」已經是大大提高了一個層次,但是光做到這一點還不夠,從更高的追求上說,還應該「為人」「為黎民百姓」而讀書。「為人」是讀書人志存高遠、胸懷天下的最高境界。讀書,做人,奉獻,用生命實踐著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人生信念。為人是「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樂。古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范仲淹,今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周恩來年輕時代撰寫過一首讀書聯:「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中讀書。」在長期革命鬥爭中,他一直以此作為為人處世的準則。他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更是令人欽佩。讀書的妙處,不在於所得,而在於所用。書本上的文字更接近於純粹的理想和真正的智慧,能比平常生活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教益,每讀一次都能有所知、有所獲,並能以此造福他人,造福社會。大到國家、民族,小到工作、家庭,能夠信任關愛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真誠地對待自己的工作、事業和生活,勇敢地負起每一項責任,認真地履行每一個承諾。我想,這正是我們應該畢生追求和付諸實踐的。古人云:「道成於學而藏於書,學進于振而廢於窮。」這兩句話是讀書人生最好的概括、最生動的印證。
讀書的時候就一定要認清目的,要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可以分成一輩子的目標、一段時期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個月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個人的處事方式就取決於他們怎樣安排和計劃自己。很多人儘管很有上進心,每天也在學習,也有一些收穫,但是被動的讀書卻沒有絲毫具體的收穫。就像跳高一樣,如果沒有選擇合適高度的標竿,毫無目的地亂跳,就沒有積極性,也就不會體會征服目標後的喜悅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