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執著於發掘感動會沖淡對災難的追問(中國青年報 2009-12-18)

總有一些習慣,驅使我們努力發掘「感動」;總有一些災難,試圖在發掘感動中得到某種救贖。比如,湖南湘鄉育才中學校園踩踏事故,似乎正在朝著這樣一個方向疾走。12月7日那個黑色的晚上,14歲男孩龔劍,「試圖張開雙臂擋住人流,還叫道『有人滑倒,都不要擠』,當時樓梯上人潮洶湧,有人在起鬨,有人在推搡。很快,龔劍就被擠倒在地,成為『疊羅漢』最底下的人。同學們說,他是英雄。(《廣州日報》12月17日)

多好的男孩!多麼讓人動容的驚魂一幕!14歲男生龔劍以他頗具男子漢之風的舉動,留下了他在這個世界上最後的背影,同學們的「英雄」評價,並非過譽之詞。然而,我在感動之餘,卻不免生出無比濃重的悲愴、凄涼、憤怒。而且,感動越深,這悲愴、這凄涼、這憤怒,就會越深重。是的,我們原本是可以避免產生這樣的感動的,或者說,我們寧可不要這樣的感動、這樣的英雄,而只想要一個活潑的健康的大男孩龔劍。

我並不反對記者在災難事件中發掘感動的努力。事實上,無論何時何地,這樣閃耀著人性光芒的個體生命,都是支撐這個世界的重要力量。作為倖存者以及遠離現場的旁觀者、關切者,不應該也不能夠忘記這些點亮自己照亮別人的生命。他們,是嚴酷環境中的一抹淡淡卻永恆的亮色。他們的存在並不僅僅為了證實自己,也印證著悲劇之所以成為悲劇,原因往往在人的因素。

我只是想強調,過於執著於發掘感動、找尋感人,有可能會模糊了關注目標,從而沖淡對於災難的追問。

湘鄉校園踩踏事故到目前為止,事件本身的調查並無實質性進展,公眾關心的遇難學生名單公布、真相調查、深度問責等等問題,仍在地方官員「沒有人會違背良心隱瞞死傷者人數」的拍胸脯發誓中沉默著。在這個疑竇叢生的當口,不遺餘力地宣傳強調「感動」,多少有些太合時宜。這樣刻意強化印象的結果,很可能會使得「感動」成為人們對這一災難事件的主要印象。

這將是怎樣的錯亂。以2008年感動中國人物陳曉蘭來說,10多年來,她揭露的各種醫療器械超過20種,其中8種假劣醫療器械被查處,事迹感動千千萬萬的中國人。然而,陳曉蘭的個體努力很難改變中國人遭遇假劣醫療器械、假劣藥品的苦痛。在大環境模糊的情況下,陳曉蘭的剪影越清晰,我們面臨的悲哀就會越濃重。

尤其讓人憂慮的是,如果這種發掘感動的努力,被一些試圖掩蓋事件真相的人利用,則感動可能淪落為「只報喜不報憂」。

與追問真相相比,我們還是應該暫時克制一下發掘感動的衝動。剋制不等於不感動,只不過,需要一個合宜的時機。同時,任何的感動,都無法替代逝去的生命,無法替代對責任的追究。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12/18/content_2988471.htm


推薦閱讀:

家難當頭(中國青年報 2006-4-23)
誰的青春不奮鬥(中國青年報)
社會變遷背景下中國青年問題研究
郭建光:「你也得和執法部門較真兒」(中國青年報 2009-1-7)
楊芳:你的房有可能下一個被拆(中國青年報 2006-11-22)

TAG:中國 | 災難 | 感動 | 青年 | 執著 | 年報 | 中國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