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解除武器出口禁令之後

2015年08月21日 06:56 AM日本:解除武器出口禁令之後英國《金融時報》利奧·劉易斯羅賓·哈丁報道

1942年2月19日,早上8時45分,近50架日本戰鬥機和轟炸機已從「蒼龍號」(Soryu)航空母艦的甲板升空。一小時後,在轟鳴的三菱(Mitsubishi) A6M「零式」戰鬥機的帶領下,這些飛機開始轟炸達爾文(Darwin)——這是史上外國對澳大利亞發起的最大規模空襲,致使數百人喪生,8艘艦船沉沒。

70年後,日本回來了——這次是受邀而來。澳大利亞政府表達了購買以「蒼龍號」命名作為紀念的日本柴電動力潛艇的意向,這是澳大利亞斥資200億美元更新其潛艇艦隊的計劃的一部分。如果日本贏得這份合同,這些潛艇至少部分將由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建造。

70年來,日本一直是軍工行業沉睡的巨人,但這個巨人正在蘇醒。2014年4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終結了日本強加給自身的武器出口禁令,作為其「積極和平主義」新立場的一環。

日本擁有精良的軍工技術,但籠罩在安倍計劃頭上的問題是,僅生產出優質裝備是否足夠?成功出售防務裝備取決於其他很多因素,比如軍事訓練,這些因素是一個奉行和平主義的國家難以具備的。

然而,有跡象表明,東京方面不僅將防務裝備出口視為一項產業政策,還將其視為在一個因中國崛起而變得不安寧的地區推行的外交戰略的要素。由於關係如此重大,日本看上去決心克服任何障礙。

「和友好國家在裝備或技術上合作,有助於增進雙邊安全和防務合作,而聯合開發項目能夠加強我們的軍工行業和技術根基,提高我國的防務能力,」日本防衛副大臣兼內閣府副大臣左藤章(Akira Sato)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說,「戰略上,我認為有很多領域是日本想要探索的。」

據估計,日本有3000家私營企業參與生產軍事裝備及其組件,安倍的舉動在理論上為這些企業打開了國際市場。這些製造商的雄心和財務將不再受限於日本自衛隊相對較小的70億美元年度採購預算——事實上,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自衛隊是這些企業唯一的客戶。海外銷售將降低單位成本,而且就日本自身的需要而言,關鍵是能讓許多艱難掙扎的小型供應商維持經營。

但在現實中,有望受益於禁令解除的是一個更少而精的企業圈子。行業顧問估計,軍工業務占收入比例超過一半的日本企業不到300家。三菱重工、小松(Komatsu)、石川島播磨重工(IHI)和其他主要承包商之所以很少提到軍工業務,一個原因是軍工只佔這些公司總收入的1%到11%。

相比之下,美國各大承包商60%到90%的收入來自軍工業務。

「日本企業不想張揚自己在從事戰爭業務,尤其是在戰爭業務對它們無足輕重的情況下,」漢和信息中心(Kanwa Information Center)資深顧問清谷信一(Shinichi Kiyotani)表示,「即使是收到美國和法國軍方直接問詢的企業,比如某家專長於夜視光學的公司,也因為形象方面的原因不願談論此事。」

但他補充說,其他一些公司有充分理由想要出口。據德勤(Deloitte Tohmatsu)分析師的說法,2011年自衛隊的採購預算為67億美元,預計到2019年將僅升至73億美元,如果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放緩,即使這一預算也有可能縮減;相比之下,2011年中國軍方的採購預算為181億美元,預計到2019年將升至468億美元。

「日本需要自衛隊以外的客戶,」清谷信一說。

缺乏軍火市場運作訣竅

出口禁令只是日本實現大規模軍品出口的眾多障礙之一。行業專家表示,其他障礙可能被證明是無法逾越。長期缺席國際市場使日本缺乏在防務市場開展業務所需的情報、小道消息和圓滑手腕。

IHS防務周刊(IHS Defence Weekly)高級總監泰特·努爾金(Tate Nurkin)指出,日本官員和商人置身於全球採購流程門外已有幾十年了。儘管日本投入數百名官員和軍官組建了新設的採購和銷售部門,但日本防衛省尚未敲定該部門將如何運作?它會不會採用歐洲或美國的軍工銷售方式?如果日本防衛省、經濟產業省和財務省就每一項協議的技術細節展開爭論,可能會爆發消耗力量的地盤戰。甚至連企業自己也承認感到困惑。

建造二戰後日本最大戰艦——全長250米的出雲級(Izumo-class)直升機航空母艦的日本海洋聯合公司(JMU),應該位於這一行動的核心。該公司生產的兩棲布雷車可能會吸引很多需要保衛島嶼的亞洲國家。然而,JMU銷售部門總經理Hirohiko Sakurai表示:「規則已改變,但我們仍不知道我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還有就是日本企業在海外面臨的常見障礙:日本缺少具備外語能力的高管,大型承包商的軍工部門沒有幾個管理者擁有海外經驗。

價格擔憂

美國軍事裝備經紀商表示,當日本發現它在現代市場上的競爭對手是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土耳其等國家時,它將猛然醒悟。那幾個國家能夠生產出「足夠像樣」的軍品,無論客戶需要什麼。

「如果你是一個第三世界國家,足夠好就行了,」一位行業資深人士表示,「對於很多這類客戶而言,廉價勝過質量,而日本並不廉價。」

話雖如此,日本很多企業都有通過軍品出口促進業務增長的夢想,儘管它們為自己精心打造了溫馨的民品生產商形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主任理查德·塞繆爾斯(Richard Samuels)表示,武器出口禁令的解除是日本企業為了破除歷史和慣例強加的制約而多年努力的結果。

塞繆爾斯教授表示:「這不是經濟產業省在推動新的出口,而是日本工業企業在很長一段時期的聯合努力。當然,企業不願被視為軍火販子,但它們似乎準備克服這一點,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實力。」

日本的軍品營銷工作已經啟動,只是步伐相當謹慎,而且抱著這樣的預期:日本更有可能成為關鍵材料和高科技組件的供應商,而不是出口軍艦、飛機和整套武器系統。

今年5月,日本主辦了二戰後首個軍火展會。今年9月,8家日本企業將赴倫敦參展規模大得多的英國國際防務展(DSEI)。焦點將是兩個型號的飛機:US-2水上飛機和P-1海上巡邏機,據悉印度和英國對它們頗感興趣。

然而,在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展覽背後,日本肯定意識到,該國正進入一個供應過度、極其複雜的市場,用一名分析人士的話來說,這個市場「會迫使你與那些你知道並非君子的人簽訂君子協議」。

德勤駐東京防務諮詢總監傑克·米奇利(Jack Midgley)表示,全球市場的主要增長來自南美和非洲——中國和印度在這兩個地區已經相當活躍。在另一方面,即便是銷售組件和材料而不是完整系統,也有種種障礙。

米奇利表示,「當你談論出口組件的時候,那意味著日本企業成為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等西方公司的轉包商」。

「要想這麼做,日本將需要財務報告體系,項目核算方法等等,這些在西方已是基本配置,但日本軍工企業根本就不具備。即便是一家美國的潛在供應商,也需要好幾年時間才能搞定所有這些體系。」

成為西方軍工製造商的承包商,可能給每家公司帶來數億美元的額外成本——鑒於迄今沒有政府提供財務支持的跡象,它們如果將這些資金投向其他地方,利潤可能會更高。

冒險嘗試的很可能是那些已經背負著為日本自衛隊生產軍事裝備的巨額成本,無法退出軍工業務的企業。分析師們預計,在全球範圍銷售裝備將有助於它們提高效率。

打造關係

放行武器出口背後的政治考量和商業考量一樣確定無疑。儘管日本與中國和韓國關係緊張,但安倍對亞洲其他國家乃至世界各國開展的外交相對成功。他還深知,銷售潛艇和巡邏機等大型防務平台——這些是與俄羅斯、朝鮮和中國接壤的國家渴望獲得的產品——有望爭取到更深層次的地緣政治關係。

駐東京的外交官表示,自取消禁令以來,安倍政府的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轉變。最初,此舉是安倍推動日本成為一個正常國家的整體努力的一部分,軍售只是達到政治目的的又一個手段。

然而,日本的國家安全政策制定者很快就從戰略角度看待軍品出口。一位亞洲國家的外交官表示:「你可以通過採購來取代結盟。」他補充稱,東京方面似乎更關心締造友誼,而不是強化其軍工產業。

在被問及日本會不會在即便不盈利的情況下也出口軍事裝備時,防衛副大臣左藤章承認,這種情況「在個案基礎上是有可能出現的」。他說,關鍵在於關係。「我們必須考慮我們能為世界和平做出多少貢獻,因此這不僅僅是價格的問題」。

在東京方面接近簽署一項將會夯實日澳緊密關係的協議之際,這種考量可能被證明非常關鍵。下周,日本政府和數家主要防務承包商將發布最新消息,介紹他們與澳大利亞討論開發用鋰離子電池推進的蒼龍級潛艇的事宜。該協議將是日本自解除出口禁令以來贏得的首份大型合同,也是日本整個軍工產業的一張強大名片。

常駐東京的諮詢顧問和軍工經紀人蘭斯·加特林(Lance Gatling)表示,此類突破性的協議非常關鍵。「對日本公司來說,通常先例就是一切,但在這件事上尤其如此。這將推動很多事情向前邁進。」

但他警告稱,履行潛艇合同可能有些吃力。「就聯合開發項目而言,日本本可以找些簡單些的項目起步,但他們現在要啟動的項目實在是很複雜。他們就像是直接跳進深水區,而不是先學會爬,然後站起來走路,最後才奔跑。」

他說:「真的沒有比潛艇更複雜的系統了。它絕不是你想做就能做成的。」

譯者/何黎


推薦閱讀:

又一資管重鎚落下!「黃金禁令」畫下紅線:互聯網機構禁售!
十項禁令,管住高牆內腐敗
美國「旅行禁令」生效遭質疑
遊戲機禁令已經解除三年,但想玩個遊戲還是很難
特朗普入境禁令引邊控衝擊 反彈聲浪迭出

TAG:日本 | 武器 | 禁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