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養生 | 三防、四補、五按揉,最冷時節不生病!
今日17時49分,迎來小寒節氣。
小寒是「二九」的第六天,我國氣候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段。民間歷來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等古諺。
小寒養生
中醫認為,小寒是為是陰邪最盛的時期!所謂「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因此養生要注意三防、四補、五按揉,平安度過這一段冷天氣!
三防
一防頭頸寒:「寒性凝滯,寒性收引」。小寒時節,保暖是第一要務,尤其要注意頭部保暖,外出記得帶帽。
因為頭部是人體的神經中樞所在,並且頭為諸陽之會,所有的陽經都上達於頭部。
建議:高領衣服、圍脖、帽子等都可以保護頭頸,冬天在室外即使戴一頂很單薄的帽子,也有助於防寒。
二防身受涼:後背是人體督脈的循行之處,督脈被稱為「陽脈之海」,具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
而腹部是連接身體上下的樞紐,人體身上很多重要的穴位都在此,如神闕、氣海、關元等。
因此,防止腰腹受寒是小寒節氣的重中之重。
建議:腰背保暖最好的方式就是曬太陽,背對太陽而曬,可壯養人體之陽氣。
腹部保暖除了平時要保證穿著外,也可兩手搓熱後按摩腹部,來提高自身的驅寒能力。
素有舊疾或關節疼痛者還可在出門前將暖寶貼在背部至陽穴、腰部腰陽關穴以及疼痛部位(皮膚過敏及局部有傷口者不宜採用)。
三防腳不暖:腳踝部有200多個穴位,是人體「小心臟」。而腳離心臟最遠,供血少,寒氣很容易從腳底侵入。
建議:除了穿保暖的鞋子外,最好睡覺前用熱水泡腳,然後用力揉搓腳心,促進血液循環。
四補
俗話說補在三九,小寒時節正是冬季進補的好時節。溫補氣血陰陽則是更是小寒進補的重中之重。
一補氣:主要針對氣虛體質
如動後冒虛汗、精神疲乏,婦人子宮脫垂等體,宜用紅參、紅棗、白朮、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推薦食療:黃芪牛肉湯
做法:將黃芪、党參各12克洗凈,放在雙層紗布袋內封住口做成中藥包;牛肉洗凈切塊煮去血水,與中藥包和姜、蔥大火煮開,撇去浮沫;加料酒,小火燉兩小時;最後加入少許鹽和胡椒粉即可。
二補血:主要針對血虛體質
如頭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黃、嘴唇蒼白、婦人月經量少且色淡等,應用當歸、熟地、白芍、阿膠和首烏等。
推薦食療:雞絲阿膠湯
做法:100克雞脯肉洗凈切絲;80克阿膠切小塊,放沸水鍋內隔水蒸化;10克生薑去皮切片;將處理後的雞肉絲、阿膠、薑片及1000克鮮牛奶同放燉盅內,蓋上盅蓋;隔水燉1小時,取出,加入2克精鹽調味即成。
三補陰:針對陰虛體質
如夜間盜汗午後低熱、兩頰潮紅、手足心熱、婦人白帶增多等體征,宜用冬蟲夏草、白參、沙參、天冬、鱉甲、龜板、白木耳等。
推薦食療:沙參老鴨湯
做法:取老鴨一隻,剁塊,焯水,油鍋爆炒入料酒,炒出香味,將浸泡好的沙參,入凈布包起,放入沙鍋內同老鴨一同小火微煲,直至酥軟,加入調料上桌即可食之。
四補陽:針對陽虛體質
如手足冰涼、怕冷、腰酸、性機能低下等體征。
推薦食療:乾薑肉桂羊肉湯
做法:羊肉150克切塊,與30克拍碎的乾薑、15克肉桂共燉至肉爛,調入鹽、蔥花、花椒面,趁熱吃肉喝湯即可。
五按揉
小寒時節天氣寒冷,人們會感覺周身僵硬,氣血凝滯。專家建議可以揉五穴促進身體氣血運行。
百會穴:用掌心按摩它,中醫講這是諸陽之匯,可以振奮身體的陽氣。
膻中穴:也叫氣海。捶打它可以驅散邪氣,驅散心中的悶氣,我們常見人在生氣時「捶胸頓足」就是這個道理。
神闕穴:也就是肚臍每天早晨晚上按摩,順時針六十下,逆時針六十下,會感到溫熱舒適,可以促進胃腸氣血運行。
勞宮穴:是心包經上的穴位,可以用兩手拇指互相按壓,有強壯心臟的作用。
湧泉穴:是腎經的穴位,勞宮穴是心包經的穴位,互相按摩可以達到心腎相交的作用,可以治療失眠。
(來源:中國經濟網)
推薦閱讀:
※人體抗病三防線
※大寒之後養生秘訣,你不知道的「三防六食」!
※夏日三防——防晒、防痱、防蚊
※關於中國長槍術與"三防一刺"刺刀術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