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事業——【至簡悟語】《達摩血脈論》顯密禪解(十八)
站在本體上進行心性方面的探討和研究,是我們的事業。
我們即使是僅僅坐在這,我們也還是在這個道上,沒有偏離過這個道。
真正的道往往就在我們的面前,可能就很俗,俗得都讓我們不易察覺。
【至簡禪學】
解決問題,脫離煩惱
(禪修中……)
若見本性,
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
千經萬論只是明心,
言下契會,教將何用?
師:
我們要好好體會這個心,不離這個心,不離本性。
不然你被外境一帶,你一起心動念,你又會覺得內心沒有著落。
你知道嘛?
你站不穩腳跟的。
為什麼?
因為你沒有禪修。
你沒有「禪」,就不在道上。
不在道上,你就不知道什麼是佛。
那麼你怎麼可能理解呢,對不對?
所以,祖師一直在說,你見到本性和三藏十二部經沒什麼關係。
如果你見到本性,你可以閑暇看看這些,都是閑文字。
也可以說,如果你見到了本性,三藏十二部經都是些無聊的文字。
所有的經論告訴我們什麼呢?
都是要讓我們——明心!
就是如果在善知識、師父的指導下,你當下、在說話的那個當下,在告訴你的那個當下,「言下契會」,你就能明白。
那這些教,又有什麼用處呢?「教將何用?」
所以關鍵是什麼呢?
就是,我們大家當下能不能明白,能不能體會到這個心性、本性,這個是非常關鍵和重要的!
這是我們修行的一個重點。
如果你真的能體會得到,那麼你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你就是一個解脫者。
好,我們先慢慢體會下……
我們要多花點時間。
不管是我們吃東西的時候,還是沒有吃東西的時候,都要慢慢去體會這個覺性、心性、本性、佛性。
一定要有「體」,不然你沒辦法「用」。
祖師可能後面會講到「用」。
你也不要去看待外境,別人怎麼樣。
你這樣去看待的時候,就是一個外道的見解了,就是一個外道人,不是內道人了。
所以「若真修行人,不見世間過」,指的是什麼?
這句話就是把你拉到內道上。
別人一說,你就受影響了,那你跟凡夫有區別嗎?
沒什麼區別。
所以你自己要站穩腳跟。
不要一會把自己放在修行人的位置、放在學佛的位置、放在一個禪修人的位置,然後一會又把自己放在凡夫的位置。
不要讓自己又落入了凡夫見!
所以你自己要站穩腳跟。
你跟別人講佛法、講道理的時候,首先你自己有沒有站穩?
你站在那裡自己東倒西歪的,你怎麼跟別人講話啊,對不對?
那別人看著你也是暈乎暈乎的是不是?
不曉得你在說什麼。
所以,自己的腳跟有沒有站穩?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當別人問你問題的時候,你先看看你的兩個腳是不是站穩啦!
什麼意思知道吧?
如果你真正腳跟站穩了,就是禪宗那一句話——「魔來斬魔,佛來斬佛」!
不管別人說什麼,你站穩腳跟了。
也就是說:
「啊這句偈子是誰說的,那又是哪本經書裡面說的,又是哪一位高僧大德說的?」當別人拿這些佛法概念來砸你的時候,你作為禪修者要站穩腳跟,沒什麼的。
他的這些話砸別人可以。
但是砸我?
能量小了點,力量小了一點。
所以自古就有那一句話,「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這就是一種見解的穩定性。
當然,我這個指的是內道的見解要穩定啊!
不是指那些頑固、嘴硬的人哦!
多體會這個心很重要,多體會自心,多感受一下自心的這個狀態。
這個就叫自利。
什麼叫作自利利他?
為什麼講自利利他?
是從你的自心往外擴散的,你知道嘛!
你對你的自心都不了解,又怎麼能看待外境呢?
你對你自心、內心不了解的時候,你去往外面去看待的時候,那麼你就是無根的、你是漂泊不定的,你自己會疲憊的。
這就很簡單、很顯然的,你也會累的。
那是為什麼?
你自己有沒有根?
所以講自利利他,也就是說你對你的自心了解不了解?
多體會一下!
雖然你還不知道覺性是什麼,但至少我們拋卻所有的外相,拋卻所有的念頭。我們只要能做到這兩點的時候,我們離覺性就會近,肯定是會靠近。
至少我們是在這個道上。
我們從「道」達到「禪」,說快也快,說慢也慢。
快的時候,「道」即是「禪」。
慢的時候,這個「道」也就是在接近這個「禪」。
但是不管怎麼說,我們一直都是在這個道上。
雖然我們僅僅是坐在這,但是我們要知道一點:
我們即使是僅僅坐在這,我們也還是在這個道上,沒有偏離過這個道。
我們通過《達摩血脈論》,前面講的《覺空金剛自相》,再通過《普賢王如來六界續辨別》。
所以,你能聽明白一點,那麼你就已經在這個上面了。
往往是什麼使得你又偏離了道呢?
你會去否認——是不是這樣的?怎麼會是呢?
然後,你又會去翻閱外在的這些經論了——三藏十二部經。
這麼多,啊你看看,這麼多,它到底是在說什麼呢?你又開始陷入其中了。
如果你沒有一個自心,沒有一個自性,你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外相上面在看待、在思索、在思維、在探索。
所以,祖師講話就不一樣了,就講一句「見性」就「嘩」一下子把你拽回來了;
當拽回來,你又覺得有點小疑惑、有問題的時候,哎~再把你放遠一點,讓你再去外境看看。
看完之後,哎~再把你拽回來。
就像,我們講拍電影的手法,你不能一直是一個大的場景,你看來看去你會感覺不著邊際,你知道的嘛?
內容顯得空洞。
忽然地,給你一個近景,給你一個小昆蟲、或者一個人坐在那。
然後再忽然地把景拉大一點,這樣有遠有近、有近有遠,你這電影看起來才有意思,有趣味性是不是?
這就是三藏十二部帶給我們的趣味性,你知道嗎?
就像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娑婆世界,有種種的現相。
那些修凈土、誦佛號的說:應該讓這個世界變成凈土,如果真變成了凈土,可能就沒什麼意思了,也許就失去了樂趣,它又何必稱之為娑婆世界呢?
娑婆世界就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告訴我們什麼呢?
這就是娑婆世界!
你知道嗎?
這不是剎土、不是凈土!是娑婆!
正因為在娑婆,我們才能起修。
所以,你修行你要有一個認識,有了認識你才能的站穩腳跟往前。
你是從哪出發的?
你是從家裡出發的?
還是你在外,要回到家裡?
你不要你自己往哪裡去,自己都不知道了。
明明是讓你到超市去買個東西,然後你把超市當成了家,坐在那裡不走了。
不要覺得好像聽起來很可笑,很多人他就遇到這些事情,他明明自己見解感覺還不錯的時候,別人一跟他聊兩句,他就被別人給拽跑了。
自己正好這段時間也沒什麼事,那我就到你那邊去住一段時間吧,去轉一轉吧,去了解了解吧。
結果呢?自己就不想回來了,這種人很多的。
當然,對於明白人來說,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樣子的,娑婆世界嘛,眾生就是這個樣子的。
何須執著?
至理絕言,教是語詞,
實不是道。
道本無言,言說是妄。
我們都知道「至理絕言,教是語詞」,所有的這些道理啊,都是語言和詞句組成的。
這些語言和詞句,是不是要表達的是這個「道」呢?
他只是在用這些,在形容這個「道」。
因為真正的「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
也就是真正的「道」是什麼?
是遠離文字的。
我們現在只是希望通過文字來描述它而已。
就如同指月一樣的,遙指望月,你順著我的手指,你要看到那個月亮是不是?
如果你只看到了我這個手指,沒有看見前面的月亮,那你還不了解什麼是道。
其實莊子有一句話也是講過的,莊子比達摩的時代早吧?
他就講,書本是記載文字的,文字是表達語言的,語言是表達什麼的?
是表達你的思想的。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莊子 · 天道》)
思想是什麼?是來源哪裡?
是來源於你的內心的!
是不是啊?
那心的來源是哪裡呢?
所以我們都知道這就是聖人啊!
你不能去妄加評判,除非你悟了,你可以去看待。
其實如果你沒有悟,你怎麼知道這些古代的聖賢,是不是佛菩薩化現的呢?是不是?
更何況你悟了之後,你所有的語言文字、所有的一切都是菩薩所化現出來的不是嗎?
「教是語詞,實不是道」,所以我們現在通過禪修,慢慢地體會我們的內心。
而不是你還在用你的眼睛去分析外境,你知道嘛!
這樣就會一直不在道上。
不在道上的人,你做任何事也只能添加你的煩惱和念頭。
而在這個道上的,不管做什麼,你也都能體現出佛性、心性與覺性。
好,我們要慢慢地再體會一下,這個自心、心性,不要受這個文字的拉扯。
我們的心要有韌力,不要一拉一扯,你就有點承受不住了,你就有點累了,就煩躁了。
只能說明你這個心的承載力太差了,韌性太差了。
我們現在只是通過祖師的語言、言詞,來進行這種揣測。
對,我們現在就先好好地安住,後面的我們就可以下次再說,不能說太多,說太多就是「言說是妄」,呵呵。
我們要體會一下「道本無言」——「大道無言、運行日月」。
對,我們還是要多花一點時間,用心來感受一下這個"道"……
也可以說我們用這個"道",來體會一下我們這個心。
放鬆一下,不要思維過多而太緊張。
我們要多體會自己這個心。
我們要知道:
所有的法是不是我們這個內心生出來的?
如果是,那麼,就不應該去執著。
如果你執著於外在的這些顯現,那麼,你可能就不知道,你就會推翻前面那個論點了。
要記住:「諸法從心生,不應有執。」
雖然我們中心也有很多的經書,可以讓大家作一些參考,但是我們都是要在禪修的基礎上來做參閱的。
不會被外在的個人的觀點給拽過去。
站在本體上進行心性方面的探討和研究,是我們的事業。
如果你自己都沒有站穩腳根,那麼你看那些書啊,再加上現代人的一些注釋和講解,那麼就會很容易被各種觀點給拽過去了。
所以,這些作者有沒有講出達摩祖師所講的重點?
如果沒有,那麼他可能還只是在外相文字上去繞。
我們沒這麼多時間去做這些事情。
我們即使是做一個學者,那我們也要體現出作為一個學者的悟性和覺性,也要體現出一個學者的洞察力。
而不是糊裡糊塗的,看見什麼就去弄一下,看見什麼就去研究一下,那樣,浪費的只是自己的生命。
修行也是的,我們要抓住重點,這樣稱為「精進」。
什麼是精華、精進?
抓住重點,我們才能進步。
如果沒有,你就不能稱之為精進,你只是在瞎忙乎。
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你的初發心很重要。
你知道有功德。
那這個功德和你的心有什麼相關聯呢?
對不對?
有沒有關聯起來啊?
誰在體現這個功德?
如果沒有一個人來體現這個功德,那這個功德的存在性是什麼?
空中樓閣是不是啊?
所以,你跟別人講法的時候,你要讓別人切實體會到。
就像有人肚子餓了,你要給他吃點什麼,你不可能讓別人去買那些根本買不到的海味山珍,然後讓他再去做了再吃。
他能不能買到?不知道?
什麼時候能吃到?不知道?
對不對?
那你不如看看目前有什麼可以吃的?
有饅頭、麵條。
你不要覺得這些很俗,好像很普片。
往往是什麼?
大道至簡。
真正的道往往就在我們的面前,可能就很俗,俗得都讓我們不易察覺。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傳說中,那些仙人們或者是民間的高人們,很多都是像乞丐一樣的點化大眾。
或者就如同發生在你身邊的一些讓你根本都感覺不到的事。
要飯的老太、或者是窩在街邊的一個乞丐。
……
說不定就有菩薩的化現。
往往最俗的地方,就是有最高的人在。
如果你真的知道……
那麼,
你就知道能量守恆是什麼意思了……
(未完待續……)
>>內容選自多傑師《至簡禪學》課程
推薦閱讀:
※甜蜜的事業
※活在人世間,人人都說煩。出則忙事業,入則思三餐
※測事業
※這類八字特徵的人註定功成名就事業有成
※職場喬一帆現象:多少人因為選錯賽道,從而誤了終身!
TAG: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