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定不會長成我們想要的樣子:愛,是為了更好地離開

  孩子一定不會長成我們想要的樣子。反正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把孩子教育成我們一開始想要教育的樣子。因為孩子們是人。所有關於人的大小事情,都一定不會像計算機程序這邊輸出、那邊輸入般確定。

  如果非要我對「什麼是成功的教育」表個態,我只能說,成功的教育,大概就是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在有朝一日離開我們之後,也可以把自己的日子,過得就像以前在我們身邊一樣好,甚至更精彩、更好。或者說,父母的愛,就是為了離開。

  年前,朋友推薦我看看網路上一篇頗受好評的教育貼《兒子,爸爸不是鄭淵潔》,並且追問——咱們這些普普通通為人父母的小老百姓,在教育孩子的大問題上,到底是應該吸收鄭淵潔、李開復、洛克·菲勒、甚至比爾·蓋茨他老爹的高端經驗?還是老老實實學習哈佛女孩劉亦婷父母望女成龍的平凡追求?

  我的意見?都很好啊!當然,這些書,也著實都可以不看。

孩子一定不會長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反正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把孩子教育成我們一開始想要教育的樣子。

因為孩子們是人。

  所有關於人的大小事情,都一定不會像計算機程序這邊輸出、那邊輸入般確定。

  老祖宗曾經教導我們,「聖人走後,剩下的只是書中的垃圾。」怕的就是,我們之中的大多數,都很容易被語言本身所戲弄,上了文字的賊船。所有我們能夠看到、聽到、接觸到的所謂經驗之談,都一定丟失了總結者想要表達的大多數信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本來就是一個誤會接著另一個誤會的美麗碰撞,更何況還是間接進行的。

  有誰敢說,生活的鄭淵潔,僅僅靠他在公開場合所表達的那些教育理念,就造就了今天的鄭亞旗?還有多少人不知道,比爾·蓋茨之所以能夠在中學時代拿下IBM的訂單,是因為他有一個在IBM做高管的老媽——大家別誤會,我在這裡拿世界首富開刀,不是想說他因此就具備一般民眾難以企及的裙帶關係,而是想提醒大家,很有可能我們的電腦神童,不到三歲的時候就坐在一堆晶體管元件上,拿著滑鼠玩疊疊高。

  簡而言之,沒有一個孩子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可以被另一個家長原封不動地照搬到自己孩子身上。因為我們自己,不可能克隆成為另外一個遙遠而模糊的人。就算勉強可以,我們也無法複製孩子們成長的生活環境和時代背景。

  父母的愛,就是為了離開。

  如果非要我對「什麼是成功的教育」表個態,我只能說,成功的教育,大概就是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在有朝一日離開我們之後,也可以把自己的日子,過得就像以前在我們身邊一樣好,甚至更精彩、更好。或者說,父母的愛,就是為了離開。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適應它所在的現實生活環境,這一點毋庸置疑。在孩子與外面的大千世界之間,家,是一個緩衝地帶,父母,就像一對領路人,在陪伴孩子一路走來的十多年(或者二十幾年)里,我們抱著、領著、影響著、干擾著,直到有一天,目送著他們走向未來。

  我很難找得到合適的文字,告訴熱切的父母們到底「應該怎樣做」。最多不過,是想稍微提醒大家,在尋找教育方法的過程中,也許偶然停下來、懷疑一下也不錯。問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這樣做,是不是在悄悄滿足自己的心愿?

  據我所知,很多極力推崇「快樂至上」的爸媽,絕大多數都沒逃開一個很不快樂的童年;同樣,還有很多想方設法要把孩子培養成偉大精英的父母,其實不過是對於依靠自己的力量改變生活徹底失去了信心。

  我的意思是說,有時候懷疑比堅信更寶貴。不僅是教育,執著於教條的生活,本身就說明一個人缺乏生命的靈動。曾經接觸過一位絕望的母親,十多年來,一直在嚴苛地抨擊中國當代教育的種種弊端。當然,如果她的職業身份是一位社會評論家,這一切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抱著這樣一個態度去作一名母親,整天都在兒子面前指責學校里的老師如何如何不懂教書育人,結果只能讓這個孩子失去在校園裡找到快樂和希望的最基本的能力。

  不客氣地說,在這位母親眼中,沒有兒子,只有她對於當今教育界種種失望、不滿的忠實聽眾。我們之中的大多數,應該都不會把父母做得如此失敗,卻同樣有可能在很多生活的細節中,同樣看不到孩子是一個鮮活的生命,而僅僅把他們當作自己的「教育工作成果」,以示天下大眾。

  有時候,我們寄希望於找到一個完美的、百分百正確的教育方法,私底下的心愿卻是一旦將來孩子沒有如願成才、光宗耀祖,那就可以肯定是這個孩子不聽話、不爭氣、不上進、天生不是可以發光的那塊材料——而不是我們的教育不當。問題是,就算我們教育不當又怎樣呢?我們從來不會渴求自己是完美的員工、完美的人,又何必苦苦要求自己做一個完美的教育者呢?

  再或者,也許我們這篇討論一開始的立意就弄錯了,結果自己把自己給繞到死胡同里了。誰說追求成功就不能把日子過得快樂?成績好的學生就一定壓力重重嗎?掌握知識的過程就一定艱苦卓絕嗎?學校、考試、競爭,本來就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沒有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能夠避開這些重大主題。如何面對並完成這些挑戰、如何承擔行為的結果、如何調試在現實環境中的自身狀態……以上種種問題,都沒有必然的標準答案,需要父母和孩子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共同做出選擇。

  說不定,與其我們這幫家長聚在一起爭論不休,還不如回家放下身段、好好聽聽孩子的聲音。

推薦閱讀:

親愛的孩子你今天快樂嗎?
兒童感覺統合訓練課程依據
抱大的孩子更聰明
醫案:3歲孩子的手足口與中醫初學者的不淡定
這7個跡象說明你把孩子養得很好,是孩子的好父母

TAG:孩子 | 離開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