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敦楨與蘇州園林
07-22
姑蘇晚報:劉敦楨與蘇州園林 | |
【發布日期:2010-1-19】 【來源: 姑蘇晚報 】【作者: 王夢沂 】【點擊率:462】【字體 大 中 小】 | |
我國現存的古典園林數量很多,但精華則集中在江南,前人就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評語。我國建築界也認為「中國古典園林精華萃於江南,重點則在蘇州,大小園林數量之多、藝術造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區所少見。」因為從春秋以來,蘇州一直是我國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質豐裕、文化發達、山明水秀的優越條件,自晉室南遷以後直至清代,歷代貴族官僚不斷地在蘇州建造供他們享受的園林。因此,現存的蘇州古典園林相當可觀。 人們一般認為,蘇州這些典雅精緻的園林,都是先人留下的遺產。其實,蘇州古典園林的美,前人創作固然十分重要,然而後人的精心調研、努力搶救與修繕等方面工作,也功不可沒。眾所周知,近代的戰亂、經濟的破敗,曾使得蘇州古典園林因缺乏管理、維護而普遍呈現出荒蕪、頹壞。解放以後,一些專家學者、有識之士看到了蘇州園林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於是在黨和政府的支持領導下,發起了對蘇州園林的踏勘、修繕工作,其中包括謝孝思、周瘦鵑、范煙橋、陳涓隱、蔣吟秋、汪星伯等文化人士,以及上海、南京的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劉敦楨先生等。筆者在這裡,專門說說劉敦楨先生與《蘇州古典園林》這本書。 在蘇創辦國內首個建築專科 劉敦楨先生1897年生於湖南省新寧縣一個官宦家庭,少年求學於長沙一所頗有名氣的楚怡學校。由於家庭和環境影響,劉敦楨先生自幼受到封建教育的灌輸,聰睿的領悟與非凡的記憶,使他不但獲得了許多有益的知識,同時還培養了他對文史的愛好,這些對於他日後進行的古建研究與教學工作,都帶來十分重要的影響。 1913年秋,劉敦楨先生以優良成績考取赴日本的官費留學,1919年春,又考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機械科,後因志趣不合,次年轉至建築科,由此確定了日後人生的大目標與總方向。在日本求學期間,劉敦楨先生以勤懇踏實的學習作風和各門課程優異的學習成績贏得老師與同學的讚揚。劉敦楨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國民對工作嚴肅認真的態度和不怕困難與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對本國傳統文化遺產的極端尊重與刻意保護。前者給予他以學習的具體榜樣,後者則給他帶來深刻的反思,並由此促進了他日後從事中國古建築文化研究的志向與決心。 回國後的第二年,即1923年8月,劉敦楨先生就與朱士圭、黃祖淼、柳士英在蘇州創辦了蘇州工業專門學校建築科。這是我國第一個建築中等技術專業,劉敦楨先生從此開始了他在建築教育中的生涯。這時他常利用公餘課後,遍游蘇、滬、杭一帶的建築名勝古迹,除實地踏勘攝影,並涉獵史書方誌,以對照古今。經人介紹,劉敦楨先生又結識了蘇州當地的建工師領袖姚補雲,與之探討研究南方營建古法,得益良多。1927年南京中央大學工學院設立建築工程系,蘇州工業專門學校建築科奉命併入該系,於是劉敦楨先生率蘇州部分教師及全體學生,當年年底去了南京。 協助搶修蘇州虎丘雲岩寺塔 1930年,劉敦楨先生加入了當時國內惟一研究中國傳統古建築的學術機構——「中國營造學社」。 1932年至1937年抗戰前夕,劉敦楨與社內其他成員曾多次外出進行古建築和遺址調查,其中就有古城蘇州。在這五年之內,劉敦楨先生先後撰寫並發表了專題論文、調查報告三十餘篇,包括具有代表性的《蘇州古建築調查記》,行文數十萬字,攝繪圖片上千幅。這些資料的收集整理,意義相當重大。劉敦楨先生搶在日寇侵華這一浩劫之前,為祖國和人民留下了一份珍貴文物記錄。事實證明,從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到解放以後人民政府開始大力保護文物的十餘年間,由於自然和人為的種種破壞,許多古建築都遭到嚴重損毀甚至完全破壞,如果沒有那些在事先已經收集的資料,它們的原來面目將永遠不會為後人所知曉。 1943年至1968年,劉敦楨先生歷任中央大學教授、建築系主任、重慶大學教授、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南京大學建築系教授、南京工學院教授、南京文物管理與保護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築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 1953年春,蘇州虎丘雲岩寺塔底層塔墩部分突然崩塌,出現了顯著傾斜的險情,寺中的楚光和尚報告了此情況,蘇南地區文管會派員去視察險情。1954年,南京工學院劉敦楨教授受聘為蘇州市政府顧問,來虎丘塔實地調查勘察,寫出維修建議書,並刊出《蘇州雲岩寺塔》一文,詳盡、科學地介紹了虎丘塔情況。1956年3月,劉敦楨先生又將關於虎丘塔塔基、塔身加固等問題的意見的信件送至蘇州市政府、1957年3月,蘇州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在中央文化部,江蘇省文化局和蘇州市委支持領導下,在劉敦楨等國內建築專家和上海、蘇州二市建築工程部門協助設計下,開始進行了搶修。 精心調研測繪蘇州古典園林 當年曾有一個階段,國內要廣泛展開民居調查研究,劉敦楨先生以人員及經費不足為由,將研究工作的重點轉向了傳統園林。並發表了學術論文《蘇州的園林》,除對蘇州現存園林概況及若干實例進行介紹,又對其設計原則和具體手法予以闡述,引起了建築界很大興趣。因為這不僅涉及古典園林的本身設計,也牽連到與其他文化領域的相互配合與滲透問題。 在蘇州的園林古建匠師努力修繕留存的古典園林的同時,中國建築研究室在劉敦楨先生主持下,於1956~1959年間,對蘇州古典園林進行第一次全面普查,查得蘇州當時有園林庭院188處,其中古典園林114處,古典庭院74處。園林中大型的17處、中型的34處、小型的69處;完整的38處、半廢的45處、全廢的31處。庭院中完整的47處、半廢的12處、全廢的15處。劉敦楨先生在深入調查研究後,又撰寫了《蘇州古典園林》一書。除了在文字中進一步詳加介紹與分析,還補充了大量精美附圖與照片,但此工作因為「文革」而中斷,直至他去世的十一年後,才由他的助手和後人整理後,於1979年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 南京工學院的楊廷寶、童寯先生為《蘇州古典園林》寫序道:「中國古典園林精華萃於江南,重點則在蘇州,大小園墅數量之多,藝術造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區所少見。江南最早私園為東晉蘇州顧辟疆園。由於蘇州具有經濟、文化、自然等優越條件,因而園林得以發展。在長期封建社會中,蘇州園林迭有興廢,至全國解放後,始廣為維修,累代名園遂又復重麗……舊時代,雖有文人記述名園,卻少品評園林藝術創作。對蘇州古典園林作系統的學術研究,始自解放後我院劉敦楨教授領導的中國建築研究室與建築歷史教研組。本書是在他主持下,多年研究的結晶,對我國園林藝術精極剖析,所論雖僅及蘇州諸園,然實中國在歷代造園史之總結。存稿此次經建築教研組整理付印,對今後造園當有參考借鑒意義。 」 《蘇州古典園林》一書彌足珍貴 《蘇州古典園林》一書以其內容精闢與圖文並茂而迅速蜚聲中外,被公認為是研究中國古典園林的經典著作。書中所拍攝的照片和測繪的圖紙,極其珍貴。在1979年,此書榮獲了全國科學大會獎,1982年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出於愛好,筆者於二十多年前收藏了這本《蘇州古典園林》。書很厚重,分作「總論」和「實例」兩大部分。「總論」又分文字部分和圖版部分,有緒論、布局、理水、疊山、建築、花木六大章節;「實例」也分文字部分和圖版部分,分舉有十五個實例: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網師園、怡園、耦園、藝圃、環秀山莊、擁翠山莊、鶴園、暢園、壺園、殘粒園和王洗馬巷七號某宅書房庭院。可惜其中有的園林早已被拆除了。劉敦楨先生在書中論述的十五處古典園林,大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像最為著名的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和網師園等,如今的人們盡可去觀賞。但像早已拆除的廟堂巷內之壺園,今人就只能在書中翻閱了,壺園真正成了「紙上的園林」。 廟堂巷七號壺園,劉敦楨先生是這樣描繪的:門圓洞形,入門即為走廊,北通一廳,南接一軒,走廊中部有六角半亭一座。園以水池為中心,北、東兩面廳廊臨水而設,池岸低平。北面廳前平台挑臨水池之上,六角亭臨水而建,增加了水面的開闊度。園內不疊假山,僅在池周散置石峰若干,間植海棠、白皮松、臘梅、天竹和竹叢等,掩映於水石亭廊之間。池上架橋兩座,以溝通水池兩岸,小橋低矮簡樸,能與水池相稱,唯鐵制欄杆與全園風格不相協調。園西界牆高兀平板,故在上部開漏窗數方,再蔓以薜荔之類的藤蘿,沿牆布置花壇、石峰和竹叢樹木,形成較為活潑的畫面。西北角廳前湖石花台與水池、小橋的結合也較別緻。此園的面積僅約300平方米,但池水曲折多致,池上小橋及兩岸樹木湖石錯落布置,白皮松斜出池面,空間富有層次變化,無論從南望北或從北望南,都有竹樹翳邃的風景構圖。小園用水池為主景者以此為佳例。 劉敦楨先生用短短三百多字,細緻地描繪了壺園的幽雅景緻,使人彷彿親臨園中,漫步走廊之間、臨波水池之上,細觀漏窗數處,翠綠的藤蘿正富有生機地攀援著花壇牆垣……同時他還指出了園中風格不協調地方和值得借鑒之處。可見劉敦楨先生工作的細緻認真和一絲不苟。 嚴格律己、平易近人的一代師長 「嚴格律己」是劉敦楨先生對待自己的一條重要準則,尤其是作為師長和領導,必須事事以身作則。他在工作中帶頭並嚴守紀律,治學謹嚴一絲不苟,作風上提倡實事求是,反對浮誇虛假。對《蘇州古典園林》等的寫作和攝繪,總是反覆予以推敲、校核與修訂,務必使內中失誤減少到最低限度。他對自己的錯誤和缺點並不諱言,而是公開承認與及時改正,更不強詞奪理,或尋找借口以諉過他人。這些對於某些知名人士,似乎是難以做到的。由於自身如此,所以就能夠以高標準來要求別人。在對蘇州園林的研究中,對拍攝的照片從地點、角度、時間、光線及藝術效果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為 |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