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疫苗防癌 路還有多遠?

  成功嘗試鼓舞人心

  早在一個多世紀以前,醫生們就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巧合:癌症患者在受到細菌感染之後,其癌腫有時會萎縮。這使人們產生了這樣的想法:用癌症疫苗來調動人體的免疫系統,像對細菌那樣對癌細胞發起進攻,從而使看來發生在一些幸運患者身上的現象得以再現。與我們所熟悉的那種預防麻疹、流感和其他傳染病的防疫針不同的是,癌症疫苗具有治療作用:醫生們只在患者發病之後為其接種這種疫苗,以使免疫系統對體內腫瘤病變發揮抵禦功能。

  關於這個想法的好消息是,看來自19世紀起它一直是起作用的──在試過這種辦法的首批病人中的一位病人身上,隆起的頸部腫塊萎縮了。壞消息是,它的效果不穩定。就像彩票這個魔鬼一樣,通常癌症疫苗試驗的成功率僅僅足以誘惑雄心勃勃的醫生和陷入絕望的患者去一次又一次地嘗試。

  48歲的聖迭戈居民勞拉·艾布拉姆斯(Laura Abrams)是成功者之一,她的故事使那些熱衷於這項工作的人保持信心。1985年,她被診斷為轉移性黑色素瘤──這種皮膚癌已經轉移到她的肺部和其他組織了。「當時我已在作離開人世的準備。」她說,「醫生告訴我只能再活六個月。」

  後來她聽說洛杉磯一位名叫馬爾科姆·米切爾(Malcolm Mitchell)的醫生製成了一種試驗性黑色素瘤疫苗。正如小兒麻痹症疫苗是由引起小兒麻痹症的病毒製成的一樣,米切爾所制的複合物中包含著與黑色素瘤相似的分子:人類皮膚癌細胞。他用一個不鏽鋼攪拌器把這些細胞碾碎,製成疫苗。

  艾布拉姆斯注射這種疫苗七個星期後,肺部的腫瘤就消失了。後來,她皮膚下的數十個腫塊也不見了。這些年來,她藉助於其他一些療法戰勝了兩次複發。現在,據人們所知,她是最早試用疫苗的重症患者中存活時間最長的人。「我成了宣傳黑色素瘤治療成功的最佳樣板。」她在列舉報道她的病例的文章和電視節目時這樣說,「不過,現在我不再接受很多採訪了。那會使人覺得『哦,原來就只有這麼一個例子啊』。」

  基因技術凸顯優勢

  100多年前,巴斯得就已經開始採用治療性疫苗,他使用狂犬病疫苗預防已被瘋狗咬傷但尚未發病的患者,成功地防止了致死性狂犬病的發生,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人們長期以來一直期望能研製出癌症疫苗,使治療癌症如同治療狂犬病一樣簡單。但由於受到技術條件的限制,這一願望在20世紀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無法激起人們的研究興趣。

  進入20世紀90年代,基因重組技術、抗腫瘤免疫理論的發展,為癌症疫苗的研究和開發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和理論基礎。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基因重組技術與表達技術日趨成熟都為癌症基因表達產物的生物學特性及功能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幫助,由於現在在技術上已經可以對部分腫瘤的抗原成分進行拼接和組合,因此科學家們設計和發展癌症疫苗已經不是難事了。全世界的科學家在努力發展抗癌疫苗過程中開展了大量的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很多人都在研究中充分運用了多項最新的基因技術。

  抗癌疫苗的基本原理是基因療法,它是通過調動身體的免疫系統來攻擊和殺死癌細胞。英國牛津大學的金斯曼教授說,免疫系統抗癌的原理與普通疫苗抗擊感染是一樣的,癌症疫苗就是要使機體的免疫系統「看見」癌細胞,然後摧毀它們,就如同感染時使用的消滅病毒和病菌的疫苗一樣。癌症疫苗根據作用機理分為非特異性和特異性疫苗兩種,非特異性癌症疫苗主要是通過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應答以達到清除腫瘤的作用;特異性疫苗則是通過基因療法,「教會」身體的基因去識別癌瘤表面的蛋白質,提高針對某一癌症抗原的特異性細胞免疫或體液免疫的應答水平來實現治療癌症的目的。

  以往人們一直認為不同癌症的差異性比較大,因此不可能製造出「萬能」的癌症疫苗,所以絕大多數的研究都集中在對特殊癌症或特殊病人的疫苗研究上。但是荷蘭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者們近日卻發現,在幾乎所有的癌細胞中都含有一種端粒酶,因此研究出一種針對端粒酶的「萬能」癌症疫苗也不是沒有可能。

  疫苗研製方興未艾

  目前,全世界的科學家正在探索用以治療下列癌症的疫苗:黑色素瘤、前列腺癌、結腸癌、腎癌、乳腺癌、非霍奇金淋巴瘤、非小細胞肺癌以及卵巢癌。

  雖然這些疫苗尚停留在實驗階段,但專家們對這些疫苗可能對提高癌症康復率所能起到的作用越發感到興奮。

  這些治療性疫苗通過刺激人類免疫系統作出反應幫助找出並摧毀已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的病人體內的癌細胞。實質上,它們試圖使機體的防禦機能識別出發生了病變,並促使它採取行動摧毀那些危險細胞。簡而言之,這個問題實際上是通過給那些已知面臨危險(例如那些已確診的癌症患者)的人注射一種當惡性的侵入細胞再次在體內出現時能夠使他們具備識別並處理這些惡性細胞能力的抵抗物質。

  英國倫敦聖喬治醫院的教授安格斯·戴爾格雷斯說,有兩種不同的治療性疫苗接種法,其中一種是以細胞的形式將腫瘤抗體進行單獨注射。或者是以枝狀細胞疫苗的方式進行接種,這種疫苗可以收集病人自身的幹細胞,隔離樹枝狀細胞,對它們進行培養製成疫苗,然後使它們返回人體內,增加他們的血液負荷以抗擊癌症。

  癌症疫苗令人鼓舞的前景和由此可能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使得其研究在各國呈現出方興未艾之勢,研究成果日新月異。加拿大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培養一些特定的免疫細胞,並將其移植到白血病患者體內將有助於殺滅癌細胞,這可能成為治療白血病以及多種癌症的一種新方法。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科學家將目標確定在一種稱為B6-doml的蛋白質上。他們培養了專門針對這種蛋白質的免疫T細胞,並將其混入骨髓中移植給患有白血病的實驗鼠。結果發現,有60%的實驗鼠至少存活了100天,研究人員認為,在人體中找到類似的目標蛋白質將不會很困難,在此基礎上就可能研製出癌症疫苗。

  美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出了一種專門用來治療惡性黑色素瘤的M-VAX疫苗,這種疫苗是用患者自身的黑色素瘤細胞改造的,其攻擊目標是腫瘤表面的一種特殊細胞標記物。試驗結果顯示,患者僅注射7次疫苗,半年時間內就足以激髮長期免疫反應,使腫瘤萎縮。通過對數十名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為期9年的跟蹤調查表明,整體存活率達85%,並且有80%的患者未出現癌複發現象。此外,德國、英國、俄羅斯等國的科學家也在癌症疫苗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

  臨床應用任重道遠

  利用疫苗治療癌症,與傳統療法相比具有治療簡單、副作用小、療效徹底等優點。它是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來治療癌症,通過給患者注射癌症疫苗,激發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從而達到提高自身免疫力、消滅癌細胞的目的。

  癌症疫苗的這些特點很適合應對越來越高的癌症發病率。

  進入20世紀90年代,基因重組技術、抗腫瘤免疫理論的發展,為癌症疫苗的研究和開發提供了條件。但目前市場上還沒有真正治療意義上的癌症疫苗產品,不少癌症疫苗只是處在臨床試驗或即將上市的階段。

  腫瘤疫苗從早期的非特異性疫苗發展到今天的腫瘤抗原特異性疫苗;從上世紀90年代初以基因修飾腫瘤細胞為基礎的疫苗發展到現在以樹突狀細胞為基礎的腫瘤抗原特異性疫苗,都與分子生物學、免疫學及基因轉移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目前,要提高癌症疫苗的特異性和療效,有幾個問題尚待進一步解決:患者體內的腫瘤為什麼不能直接誘導機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這可能與腫瘤患者的免疫缺陷或患者T細胞信號傳導障礙有關。腫瘤是如何逃避機體的免疫監視的?這可能由腫瘤細胞的MHC表達減低、轉運抗原程序缺乏以及有些腫瘤產生的某種細胞素抑制局部或全身免疫反應所導致。另外,由於人類腫瘤成分複雜,腫瘤抗原表達不均一,就可能需要用多種腫瘤抗原免疫,才能誘發患者的有效免疫反應。

  無論如何,疫苗免疫治療都不會取代傳統治療方法。絕對不會只有一種癌症治療法。疫苗並不是萬能療法,它們並不是對所有的人、所有類型的癌症都起作用。腫瘤逃避免疫系統的方法多種多樣,所以,在治療癌症時,我們應該既要使用疫苗也要使用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外科手術治療、中醫中藥治療等方法。我們必須考慮到所有的可能性。

  如果說結核病屬於19世紀的疾病,那麼癌症則是屬於20世紀、21世紀的疾病。也許永遠不會有一種單獨的療法,即一種葯能夠使所有的癌症患者康復。但療效更好的新藥物可望在25年之內問世,即使不能治療全部癌症,對大部分癌症也會有效。十年之內,我們將能夠分析變異的基因,然後針對特定的腫瘤制定出專門的治療方案。在21世紀,我們可能不會治癒所有的癌症,但是我們有辦法可以很好地與它們長期共存。


推薦閱讀:

宮頸癌疫苗到底有沒有必要打?
進口疫苗是否穩定性更高?選擇進口疫苗會相對更安全嗎?
關於疫苗,你應該知道的10件事
減毒疫苗和滅活疫苗的區別是什麼?
毒疫苗的後續呢?請問毒疫苗到底去向何處?現在的疫苗還能打嗎?

TAG:癌症 | 疫苗 | 防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