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演講辭: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貴)
自由呼吸的教育
李希貴
【由搜狐網、搜狐教育主辦的「聚教未來:人文與科技「年度盛典在北京飯店拉開帷幕,全國教育界專家、學者、媒體人及教育機構領軍者等600餘人匯聚一堂,就中國教育的熱點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在題為《自由呼吸的教育》的演講中表示,如果教育脫離了人文,我們的校園就會窒息,如果校園裡只有一個聲音,它就沒有創新。
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接到大會主辦方邀請函的時候,我的情緒正極度低落,因為就在前一天高三學生會的兩個幹部找到我,談了他們12月14日下午成人禮的安排,給我安排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為所有的400多名畢業生一一行拍肩禮,對每個學生拍三次肩膀,以證明有一個責任給他自己,給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我一直期待著他們安排我另一個任務,希望安排我有一個演講,但是他們一直沒告訴我,到最後當我追問他們的時候,他說對了,到結束的時候你有一個3分鐘的演講,我非常失落,我說能不能5分鐘?他們說不可以,因為我們都安排好了。旁邊過來一位英語老師,他說校長你站起來就講,到台上以後起碼有2分鐘。學生說,NO,我們將會從你站起來開始計時。所以當我知道今天有10分鐘演講的時候我感到非常興奮。
在十一學校的校園裡,他們似乎已經不太需要校長,校長已經沒有多大地位,因為在所有的領域裡邊都出來好多領袖。我們學校歷史特級教師魏勇,在好多時候他就會指揮我。因為當我們有300多個可以供學生們選擇的課時,4000多個學生就有4000多張課程表的時候,當我們沒有了行政班,沒有了班主任,沒有了行政力量給學生約束的時候,學生開始不聽話了,不聽你過去那些話了,你需要和他認真地講道理,你來教育他的時候,你需要認真地備課。學生裡邊冒出來一個又一個想法,他們不斷地在挑戰著我們的智慧,所以這個時候,這是一個完全沒有英雄的學校,完全沒有領袖的學校。
我在學校里沒有多少權力,所以也就沒有多少時間安排我演講,每年的全校教職員工大會他們會規定我發言的時間,但是老師們對學生的發言很精彩,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當順應天性,端正人性,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一個關鍵——人文。在教育的裡邊,如果我們脫離了這個東西,我們的校園就會窒息,如果校園裡只有一個聲音,它就沒有創新。所以我們最大限度模糊老師和學生的界限,模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界限,這樣的學校才會產生我們希望看到的孩子。
昨天我在杭州出差,在我房間的浴缸里酒店方放了一個小黃鴨,我非常欣賞酒店裡對孩子的天性的關懷。因為對一個帶著孩子的家長來說,要說服一個幼兒到浴缸里去洗澡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因為洗澡是我們成年人、家長的目標,但是一旦浴缸里在洗澡水上漂一個小黃鴨,它立刻就會變成孩子遊戲的地方。
我在想,當我們互聯網的教育衝擊學校的時候,當互聯網的教育通過出新來吸引更多的孩子來學習的時候,他必須走遊戲化的道路,他必須走社交化的道路,他必須把互聯網的世界變成一個世界,而不是一間學校。這個時候我們特別需要這個會議的另一個主題詞,叫「科技」。我們在學校里已經感覺到力不從心了,我們做不了這樣一個偉大的使命。所以怎麼樣來模糊學生學習、生活、遊戲、工作的邊界,怎麼來讓我們的學生模糊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成人、工作之後的邊界,確實需要科技的力量。
有人說教育學是歷練孩子成長的學問,在這個學問裡面我們學校裡面好多老師做得很棒。像剛才的鄭教授,但是再往後看,我們感覺到我們已經很難迎接我們孩子的挑戰,就是說當社會不再旁觀,當社會已經開始撞開學校大門的時候,我們靠什麼來歷練孩子的成長?好在有像搜狐這樣偉大的公司來幫助我們共同實現人類的夢想。
謝謝大家!
【附】
李希貴評2014高考改革方案:不分文理科更符合人的發展方向
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是目前比較熱的,也是醞釀和期待已久的話題,9月4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啟動改革。這次改革被稱為恢復高考以來力度最大的一次,社會關注度很高,議論很多。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鍾秉林、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等教育界知名的專家學者和校長,應光明日報之邀,就這次改革的背景和老百姓關心的問題作進行解讀與探討。以下為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先生髮言實錄整理:
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有利於實現教育本質
這次改革,應該說是黨中央國務院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全局高度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為什麼這麼說?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發現,當我們期盼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後,我們並沒有得到過去想像的幸福人生。關於幸福的定義有很多,在西方有一個說法我感覺有道理,什麼叫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同時養活了自己。
要找到自己喜歡的事必須認識自己,必須知道自己的潛能和優勢在哪裡。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它需要從很早做起,從小學、初中開始找到自己。要找到自己,過去統一的課程體系是沒法嘗試,沒法體驗,沒法正確認識自己的。
另外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需要。現代化建設走到今天,我們必須從人力資源大國走向人力資源強國,這個轉變要從人才潛能的紅利中獲取。
這兩層意思其實是一個東西,就是以人為本,對人的關切、對成長的關照、對人的潛能的挖掘和喚醒。所以這樣說來,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可以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就是選擇。
這個方案出來後,好多人感覺沒有什麼,甚至有些失望,因為期待很高。其實我們站在孩子成長的角度和中學教育的角度看,一個東西對我們特別重要,就是選擇。這個選擇解決我們長期以來沒有去領悟教育本質的問題。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一開始,我們特別重視教給學生知識,後來發現不行,必須培養學生的能力。但即使這樣,也沒有到達教育的根本和全部,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喚醒自己,最終成為他自己。這樣的教育本質,必須是在學生選擇的狀態下才能實現的。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就提供了選擇的機會。
平行志願等改革帶動了中小學教育更接近教育本質
平行志願今年北京試了一下,家長焦慮少多了。過去報志願的時候,好多家長糾結哪個報第一志願。其實報志願本身也是一個雙向的選擇,而且這個選擇帶來了學生更多地去追求自己的專業志向。過去那種先結婚後戀愛的方式,把人的潛能都給埋沒了。
2012年加拿大的一個世界調查組織抽了32個國家,問了一個問題,你認為你被大材小用了嗎?我們中國人排名世界第一,84%的人認為自己被大材小用了,人家北歐,百分之零點幾,百分之一、二,5%的就很高了。我們學的是自己不喜歡的,乾的是領導分配的。所以雙項選擇的錄取方式,學生可以鎖定自己的專業方向,大學會收到熱愛這個專業的學生。
這些選擇性的改變,看上去是一小步,但是對帶動中小學的教育教學,接近教育本質這是一大步,但是這樣的改變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不分文理科更符合人的發展方向
方案里有三個重要改變:一是考試科目的選擇。這次提出不分文理科,從人的本性來說,更加符合人的發展方向。另外學業水平考試是一個制約,讓每一個學科變成國家級的考試,而不是地方操作、地區操作,每個學生要對所有的學科有一個基本的要求。不分文理科包括兩個含義:一是不要偏,所有學科都要達到國家基本的要求。二是學生根據高校不同學院的考試要求,和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來選擇不同的科目組合。
二是考試時間的選擇。過去沒商量,都是到高三最後一個學期的6月7日、8日,3+X。現在6個學科,除了語文和數學,可以商量的學科有4個。英語可以商量,有些孩子,初中畢業的時候就能考145分。這種學生在高中學一個學期,參加一個英語考試,就可以了。那6個學科,理化生史地政,大部分學生按照會考的標準,只要及格就可以了。只有三個學科,他可以選擇在一個合適的時間來考試。這個改變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每個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進度來學習。這樣學生長期以來解決不了的並行學科過多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這樣一種可以選擇考試次數、選擇考試時間的機制,讓孩子既減輕了負擔,又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參與到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思考和摸索中。
中學面臨挑戰,必須有所調整。第一個是學校,面臨學生學習長度的挑戰。考試次數變了,學習長度不一樣了。在相同的長度里,又帶有不同的難度。這個課程體系,每一個學校都要重新研究,怎麼能夠滿足不同學生、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選擇屬於自己適合的課程。學校有大量的文章要做,估計最近的兩三年時間,是比較難的時候。
第二個是教師,老師的著眼點也要發生變化。學生怎麼去選擇,為什麼這樣選擇,老師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去發現學生、喚醒學生:你到底適合什麼,你為什麼是物理、歷史和地理的綜合呢,你為什麼是政治、化學和物理的綜合呢?我們的老師過去不太研究這個,今天在挑戰面前,需要學習。當學生課程個別化、學習發展個別化的時候,我們怎麼幫他走向個性化?這是一個根本性的挑戰,不是方法的挑戰,是對教育本質的認識。
第三個是對學生的挑戰。學生過去在學校只要聽話就行了,今天你得自己作主了,自己設計學習進度,自己設計考試時間,自己制定考試方向。
對家長的挑戰也很大。過去家長就是攀比,你第一,我第二。今天必須是一個多元的生態觀,你怎樣認可孩子的優勢?
關於自主招生,這次不是擴大,而是穩定。我的理解是,這次考試招生改革的主流就是自主招生,就是讓你按照高考成績,按照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來錄取學生。這就有大量的空間給高校,就看你會不會用。重要的是每一個高校,有沒有一套甄別、評價的機制,要研究這個問題,必須要在錄取當中發揮關鍵性作用。
推薦閱讀:
※高品質私立蒙氏幼兒園成「新寵」,沒加盟的幼兒園需抓緊啦!
※全日制專業型碩士和全日制學術型碩士、在職研究生有什麼區別?
※意志力薄弱,怎麼改善?
※孩子總愛關卧室門?視而不見才是最聰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