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小超 關於詩詞寫作中具有爭議的問題的看法(第二)
詞旨第二:「以詞害意」與「以意害詞」
詞家既審平仄,當辨聲之陰陽,又當辨收音之口法,取聲取音,以能協為尚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如果「窈窕」讀作「搖條」,詩經中的句子就符合格律,讀起來琅琅上口。無怪乎後世有人會作此解釋:「詩經中的句子原本都是符合格律的,只不過在傳抄和傳誦的過程中以訛傳訛導致失律」。又如「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蘭陵王》周邦彥)「津堠岑寂」中的「堠」應該念hòu(四聲)。但是很多人喜歡把它讀作hóu。
出現這種錯誤,並非個案。我們通常可以見到這樣一種現象——作詞曲者會在「格律規矩」與「精詞麗句」之間左右權衡。對於格律一說,眾人也有不同觀點:有的強調「無規矩不成方圓,因此言辭不得害律」,有的認為「有佳句則詞曲自成高格,毋須拘於小節」。要分辨其中孰輕孰重,就不得不對古典詩詞的音韻美進行探討發矇。
聲調是漢語語音的要素之一,有區別詞義的作用;漢語有了聲調,使漢語具備了抑揚頓挫音樂之美。每個聲調具有自身的特點,前人曾說:「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朱光潛《詩論·元和韻譜》)其實,方言不同,聲調的調值也有差異,但總的看來,平聲是長的,不大波動;上去入三聲較短,或升或降或曲折。江永說:「平聲長空,如擊鐘鼓;上去入短實,如擊土木石。」(《音學辨微》)這比較形象地描繪了不同聲調的特點。古人從長期的文學創作實踐中,總結出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一類的聲律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詩詞均可用之。王驥德說:「句子長短平仄,須調停得好,令情義婉轉,聲調鏗鏘,雖不是曲,卻要美聽。」各種文體,對聲律也有不同要求。六朝駢文講究對仗,句式長短不一,但也比較關注平仄分配。聯句對此要求更甚。
縱觀近現代漢語詩詞的研究,對於「古典詩詞為什麼富於音韻,讀起來朗朗上口」的解釋,可謂眾口紛紜莫衷一是。單就「格律」這一方面,就有「長短說」、「輕重說」、「超音段說」、「抑揚說」等等。各家雖能自圓其說,但是在解釋律詩的某些特徵或解釋詞曲時,都會留有一二不能通處。比如:對律詩的「三平調」的大忌,方家給出的理由是「音韻單調」,而對於「三連仄」卻給予通融,理由是「仄聲還應分上、去、入,不單調」,如此云云。被推崇為「詩聖」的杜甫在全唐詩中共留有151首律詩,沒有一首「平仄無更換者」。解釋詞律的時候,又藉助「四聲」來作為平仄的補充,但是即使如此,也難自救。蘇軾和辛棄疾是公認的「曲子中縛不住」手腳的,經常會放誕任氣地不守規矩(就是「不著調」)。雖是如此,但大多數人卻不在乎,後世的評論在此兩人身上也多行方便,以為名家所作,必然神情高遠,出神入化,凡夫難窺其技、不解其妙。但是李清照卻不認同,說蘇軾小令是句讀不萁之詩。對於名家作小令不協音律的原因,她給出得解釋是:
「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漢,若作一小歌詞,則人必絕倒,不可讀也。乃知詞別是一家,知之者少。後晏叔原、賀方回、秦少游、黃魯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無鋪敘。賀苦少重典。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黃即尚故實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價自減矣。」由於古典詩詞脫離了音樂的輔助,已然成為了純文本的「案頭詞」,又因為語言變遷,風移俗異,世殊事隔,我們在學習單純的詞曲行文創作或者在解讀詩詞的時候都會遇到很多問題,詞譜和樂章等更難窺其妙。如今我們誦讀詩詞,已經不能夠從李清照那樣專業的音樂角度去賞析,只能從書本的字裡行間,行文布局去解讀。
平仄本是詩學上的講究的,但在詞學式微的今天,如果再不講究平仄,那麼詞學就沒有什麼規矩可守了。那還不如寫散文、現代詩。
黃九煙論曲,有「三仄應須分上去,兩平還要辨陰陽」之句,填詞何獨不然?如《齊天樂》有四處必須用去上聲,清真詞「雲窗靜掩」,「露螢清夜照書卷」,「憑高眺遠」,「但愁斜照斂」是也。此四句中,如「靜掩」、「眺遠」、「照斂」,萬不可用他聲。故此詞切忌用入韻,雖入可作上,究不相宜。又《夢芙蓉》亦有五處必須去上聲。夢窗詞「西風搖步綺」,「應紅綃翠冷,霜挽正慵起」、「仙雲深路杳,城影蘸流水」是也。「步綺」、「翠冷」、「正起」、「路杳」、「蘸水」,亦萬不可用他聲。此詞亦忌入韻。又《眉嫵》,亦有三處用去上聲,白石詞「信馬青樓去」,「翠尊共款」,「亂紅萬點」是也。中如「信馬」、「共款」、「萬點」,亦不可用他聲。大抵兩上兩去,法所當避,陰陽間用,最易動聽。萬紅友云:「名詞轉折跌蕩處,多用去聲。」如《長亭怨慢》「樹若有情時」,「望高城不見」,「第一是早早歸來」,「算空有並刀」,《淡黃柳》之「看盡鵝黃嫩綠」,「怕梨花落盡成秋色」,其領頭處,無一不用去聲者,去聲激勵高亢,可以發調,所以在發調領頭處的去聲多。
大底愛國詩詞以思想境界取勝,艷惻詞曲以詞彩取勝,摹物詩詞以神情取勝,寫景寫情以深厚取勝。細論各家,南唐後主憂憤至深;柳七協音律且直白,語出塵下,方家多不屑;晏元獻、歐陽文忠溫潤秀潔;東坡瀟洒出塵,是詞中老仙;辛稼軒、劉克莊時見慷慨;易安心意別裁,時有奇麗;姜、張諸子詞清騷雅,周美成、史邦卿之屬,嚴於宮調,音韻美聽;晏叔原、秦少游多專情致;賀方回兼收並蓄,長於錘鍊融化。
清代萬紅友的《詞律》專四聲甚嚴。但滬州先箸詆之,以為宋詞宮調,別有秘傳,不在乎四聲。
誠哉斯言!我們在研究漢語語調的「平上去入」以外,還有需要注意一門重要的學問,即「發音學」——凡能寫之字,都是可發之音。但在發音方法上,還需明辨擦音、塞擦音、邊音,清音、濁音,送氣音,不送氣音等不同。又根據發音部位差別可以分為雙唇音、唇齒音、舌尖音、舌面音、翹舌音、前鼻音、後鼻音等。鍾嶸曾說:「文制本須諷讀,不可蹇礙,但令清濁通流,口吻調利,斯為足矣。」(《詩品序》)他所強調的「清濁通流,口吻調利」不過是「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另一種說法。這本是朗誦所需的要求,用於寫作上同樣適用,那是因為任何一個詩詞作品,都是需要被朗讀傳誦的,所以「作詞當以讀詞為權輿」。
聲音之道,本乎天籟,協乎人心。詞本名樂府,可被管弦。今雖音律失傳,而善讀者,輒能鏘洋和韻,抑揚高下,極聲調之美。其瀏亮諧順之調固然,即拗澀難讀者,亦無不然。及至聲調熟極,操管自為,即聲響隨文字流出,自然合拍。此雖專主論詞,然風騷辭賦駢散諸文詩歌各體,無不有天然之音節,合則流美,離則致乖也(《詞說》蔣兆蘭)。對於我們這類凡夫俗子,既無夢筆生花之先天才氣,又沒有學富五車之後天養成,欲摘到妙詞佳句,那麼就得在作成之後再三吟誦再三錘鍊,細細分別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的不同,咀嚼不同字詞之間的發音不同,有一字不叶韻則改一字,有一句不流暢則改一句,有一篇不明晰則改一篇。務必使其明律和韻,境界熟圓,極聲調之美,臻古雅之意。
劉熙載《詞概》云:「詞家既審平仄,當辨聲之陰陽,又當辨收音之口法,取聲取音,以能協為尚。玉田稱惜花詞『鎖窗深』,而深字不協,改幽字,又不協,改明字。此非審於陰陽者乎。又深為閉口音,幽為斂唇音,明為穿鼻音,消息亦別。」江順詒說:「劉氏既知閉口唇舌之別,(閉唇舌,本之戈氏順卿。)而不知喉舌唇齒鼻之五音何也。其謂既審平仄,又當辨字之陰陽,當雲詞有平仄之分,字尤有喉舌之別。然其論實先得我心,特不知同母異母之源,故言之不暢耳。(又案,深幽明三字皆平聲,足徵四聲與五音毫不相涉。萬氏以平上去入為葉律,然乎,否乎。)」
凡喉舌齒牙唇五音,俱忌單從一音連下多字。三字及三字以上,萬萬不可使用一樣的發音。舉個例子,前一段時間我參加國考,便寫了一首《南歌子》來表達我的美好願望:
月底折梅手,花前覆酒詩。風流最是少年時,跋馬垂楊、一瞬隙駒馳。
璧月和潮湧,江山與畫齊。清霜此夜鳳城西。振袖明朝、獨步上雲梯。
其中上闋最後一句 「一瞬隙駒馳」,吳鉤先生認為彆扭,於是改為「綺陌醉春遲」。這兩句平仄完全一致且完全符合格律,但為什麼前一句讀起來就拗口?這個例子足以證明詩詞格律不僅要講究平仄(陰平陽平上去入),還要注意「唇舌喉齒鼻」的發聲問題。上面的「一瞬隙駒馳」就是因為「瞬」、「隙駒馳」連是塞擦音,使人讀之萎靡不爽!又「瞬」是翹舌,「隙駒」兩字捲舌以成塞擦,「馳」是翹舌,讀起來令人極不便!
獨有例外的就是聯綿詞的使用。聯綿詞是由雙音字組成的單純詞,包括雙聲的,如彷彿、伶俐、語言、書山等;疊韻的,如懊惱、闌干、逍遙、精明、糊塗等;非雙聲非疊韻的,如妯娌、瑪瑙、冷清等。詞句中用雙聲疊韻之字,自兩字之外,不可多用。雖然犯疊韻者少,但犯雙聲者多,蓋同一雙聲,而開口、齊齒、合口、撮口,呼法不同,便易忘其為雙聲也。使用疊字者,世人皆推李清照《聲聲慢》第一。張耒《風流子》「向風前懊惱」、姜夔《揚州慢》「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蘇軾《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周邦彥《蘭陵王》「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其中「懊惱」、「空城」、「豆蔻」、「但願」、「嬋娟」「迢遞」「凄惻」「堆積」「冉冉」等詞語都是連綿詞。這些詞語偶然一用,能夠大幅度提高詩詞的音樂感。葛立方《卜運算元》「裊裊水芝紅,脈脈蒹葭浦。淅淅西風淡淡煙,幾點疏疏雨。 草草展杯觴,對此盈盈女。葉葉紅衣當酒船,細細流霞舉。」,全篇每句話無一不添加疊字,使得整首詞如「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一般極富音樂美。
總結
詩詞的辭藻浩如煙海,近義詞同義詞多如牛毛,作詞大家都能夠隨韻轉折,依律落字,未曾拘泥於格律與詞意之間爾。偶然有一處不協,也不傷大雅。所以,我們允許偶然的失誤,但是不顧發音與平仄,胡亂填詞,這是萬萬不可的。即使是偶有不協,也應該反覆推敲,反覆吟誦,反覆鍊字,使不協之音和荒腔倒字元合工尺才可。
推薦閱讀:
※關於愛心的排比句
※關於多位上師本尊觀修合一的開示/索達吉堪布
※濫用職權罪中關於'重大損失'如何認定
※[轉載]關於太極拳的用意問題 作者:關振軍
※關於世界的經典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