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維的邏輯學基礎
一、創新思維與邏輯思維的基本特徵
有關創新思維的界定,目前學術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中外學者的代表性觀點大致有天賦說,認為創新思維能力是天賦的,是一種以非邏輯因素甚至是一種「神秘力量」發揮主導作用的思維活動;頓悟說,認為創新思維是通過靈感、直覺、夢境、聯想等一系列非邏輯思考方式,在偶然激發的、突然產生的「頓悟」指導下,產生了新的發現或啟迪;發散思維說,認為「創新思維在本質上和發散思維是統一的,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2];張力說,認為創新思維是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的有機統一,並且兩者之間保持著「必要的張力」[3],「輻合性思維與發散性思維的結合是創新思維運動的基本形式」[4];整合說,是一種「展開·整合(expantegration)的思維方式」[5],「是一種整體論的思維方式,也是適應新時代的創造性思維方式」[6]。
但上述的這些觀點,基本上不太強調甚至抹殺了創新思維的邏輯思維的基礎作用。而筆者則從創新思維的動力、基礎、方式、結果、要求等方面,對創新思維給出了一個新的界定:創新思維是思維的一種智力品質,它是在客觀需要和倫理規範的要求下,在問題意識的驅動下,在已有經驗和感性認識、理性認識以及新獲取的信息的基礎上,統攝各種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利用大腦的有意識的悟性思維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思維的敏捷轉換和靈活選擇,突破和重新建構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新獲取的信息,以具有超前性和預測能力的新的認知模式把握事物發展的內在本質及規律,並進一步提出具有獨特見解的具有主動性和獨特性的複雜的思維過程。即:
動力:客觀需要;解決問題的「問題意識」;思維主體的好奇心。
基礎:已經具備儲存的知識和經驗;新獲得的信息。
方式:綜合運用各種思維成果、思維方法。
結果:提出新觀點、新理論、新形象、新辦法、新思路。
要求:必須符合倫理規範。
其中,「動力」中的「問題意識」來自邏輯分析與邏輯批判精神;「基礎」中的知識和經驗包括了自發的邏輯感覺和自覺的邏輯意識;「方式」中包括了邏輯思維方法;「結果」中包括了邏輯論證的結果;「要求」中包括了邏輯的求真精神與求善精神。
儘管創新思維的各個部分均包含有邏輯的因素,但創新思維仍然是與邏輯思維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這是由它的基本特徵所決定的。其一是獨創性,指思維主體在認識事物、解決問題時,不局限於原有的經驗和知識,能夠突破常規思維定勢的束縛,實現認識或實踐的新飛躍;其二是靈活性,指思維主體的思維活動不受常規思維定勢的束縛、局限,不恪守一種穩定的有序性,其思維方式、方法、程序、途徑等都沒有固定的框架,允許思維的自由跳躍,它往往藉助於直覺和靈感,以突髮式、飛躍式的形式尋求問題的答案;其三是綜合性,指對已有思維成果的綜合運用,同時也指是對多種思維方式、方法的綜合運用,其中特別突出的是對直覺和靈感方法的運用;其四是批判性,指在創造性地認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認識對既有知識、經驗和常規思維定勢的質疑。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是在不斷的創新活動中前進的。但人類最早形成的思維工具系統卻是邏輯學。「邏輯」作為理性認識階段的思維形式,是人們思維活動的主要體現者,是人們認識世界、溝通交際的主要思維形式。原因就在於人們認識的世界首先是一種相對穩定存在的世界。面對客觀事物間的相對穩定的關係,使得「人的實踐經過千百萬次的重複,它在人的意識中以邏輯的格固定下來。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於千百萬次的重複才有著先人之見的鞏固性和公理的性質」[7]。這也使得每一代人,從小至大,時刻在接受著經驗邏輯的訓練,不斷積澱著經驗邏輯的感覺,使之在潛移默化中似乎有了「先在」的性質。
例如,有四張牌:A、B、4、7。
規則:如果一張牌的一面是「A」,則另一面是數字「4」。
問:翻哪一張牌,以確定這條規則是否成立?
試驗的結果是,第一翻得多的是A;第二翻得多的是4。這說明,在現實生活中,充分必要條件的肯定肯定式已經牢固地潛存在人們心裡了。但此時最恰當的翻牌應該是7,但沒有一個人翻。因為在題干中沒有表徵B和7。這也說明,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更多地是依靠經驗邏輯的感覺來思維,需要理論邏輯所指導的否定否定式缺乏穩定的邏輯意識基礎。
又比如,「譬」是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一種思維方式,它以「類事理」上由此及彼的意義解釋,體現了中國人傳統的文化認知心理。[8]而這種思維方式也是在經年累月中形成的。如人們在使用成語時,實際是在闡述成語字面意義所負載隱涵的深刻道理,從而在「類事理」上,得到一種新的意義解釋。
正是由於在現實生活中「邏輯」已經成為「熟知的東西」,因此,在「頭腦更清楚」地「在任何時候都必須用思想的首尾一貫性去幫助還不充分的認識」[9]的過程中,為了保證溝通的正常進行,相異思維路徑的交叉需要,人們都在尋求一個共同的思維介面,使人們的對話成為可能。這種共同的思維介面,就是大家都必須遵守和分享的思維規律和規則,是規範人們思維進程的「共許」的「道」和「理」。它們規範著溝通交際雙方對於溝通信息中的概念的確定性認識、判斷的恰當性認識、推理的一致性認識、論證有無充足理由的認識。這些「共許」就是客觀事物的質的穩定性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因為,雖然客觀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但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內,它們卻總具有相對的質的穩定性,是什麼就是什麼,反之亦然。這種客觀事物在確定時空內的相對靜止、相對穩定性,要求相應的認識的確定性,這就為人們的正確認識事物提供了可能。在落實這種「共許」的過程中,也只能從「共許」的集中體現入手:一是思維的對象要確定;二是概念要確定;三是判斷要確定;四是推理論證要首尾一貫。[10]
要言之,「思維的確定性」是邏輯思維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同時也是邏輯思維中帶有關鍵性的問題。它體現了邏輯思維規律的基本要求,並將這種要求貫穿在諸邏輯思維形式的規則中,因此,它是邏輯思維的基本要領。掌握了這個要領,「從事這種形式邏輯的研究,無疑有其用處,可以藉此使人頭腦清楚」[11],使我們「在思想上得到真理而在行動上得到自由」[12]。
二、創新思維的邏輯學基礎作用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需要更多的創新人才。而創新思維作為一個思維過程,是奠基在邏輯思維的基礎上的。而前述的幾種有關創新思維的界定,卻恰恰不太強調甚至抹殺了創新思維的邏輯思維的基礎作用。應該說,無論怎樣的創新思維形式,均須臾離不開邏輯思維的基礎作用。
第一,雖然創新思維要求思維的靈活性,但在創新活動中,無論思維如何創新性地發散,都受如何解決問題的「問題意識」驅動,其指向問題的意識與目的性必須是明確的。而這恰是邏輯思維的確定性的思維要求所決定的。因為,任何「問題意識」都是邏輯思考的結果,不管它是潛在的,還是明顯的。
第二,從創新活動過程的思維時間上看,無論思維怎樣以非線性的、發散的思考方式,「神騖八極心游萬仞」地發散出新的觀點與想法,這種「發現」成立不成立,可行不可行,最終還必須由線性的、有序的收斂思維來進行理性的「最優收斂」,以使思維的廣度和思維的深度,在締造靈性空間、活化思維、提高認知水平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層面上,過濾各個創新思想,並通過創新漏斗,形成創新思想流。在這個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的綜合過程中,思維以邏輯思維中的選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形式,圍繞創新點的軸心,進行排他法的比較取優論證:
p∨q∨r∨s
﹁p∧﹁q∧﹁r
—————————
s
而這個過程就是邏輯驗證的過程。
如美國著名的產品多元化跨國公司3M公司,有一個非常良好的創新機制。公司在各個事業部內為員工提供發明創造的場所和設備儀器,允許部門員工拿出15%的時間從事個人感興趣的工作方案。這就是有名的「15%規定」。在這種群體性的創新活動中,分為三個主要階段:雜亂無章的創新(隨機性強);經過設計的創新;指明方向的創新(有序的創新,計劃性強)。[13]這就使得群體創新活動在邏輯思維的基礎上,既打破原有的思維格式,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又必須以邏輯理性為指導,從而在創新過程中,達到發散與收斂的和諧統一;從而在「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繫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14],而人們「要真正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繫和『中介』。我們決不會完全做到這一點,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們防止錯誤和僵化」[15]。
第三,從創新活動過程的思維空間上看,無論探索創新發想的過程是一個怎樣的無限過程或概率過程,它也只是增加了選擇、突破和重新建構的機會,從而提高了創新發想的實現概率。但這種發想的產生與實現過程,總是有它的合乎邏輯的東西,總可以若明若暗地勾勒出一條產生過程的邏輯軌跡。例如,在進行發散思維時,其發散的方向總有其邏輯依據,而不是毫無根據的胡亂髮散。所謂創新發想的無限空間,當是指有邏輯根據的無限空間。如果沒有既有的知識、經驗被用來進行邏輯的改造,任何創新發想都是難以產生的。同時,即使創新思維以其突發性、無序性、跳躍式的方式頓悟出一個「發現」,在其問題的提出與產生過程中所留下許多因果關係鏈的空白點,也有待於邏輯思維的驗證進行填補。
第四,從思維方式的類型上看,無論創新思維怎樣以變異性、多向性的思維尋找儘可能多的思路,也是為邏輯思維的線性指向提出更多的設想,提供更多的選擇對象。在這種選擇中,每一條不定向的思維指向,在邏輯思維參與下也就同時成為一條定向的思維指向。如沒有這種規範性、定向性的有序指向來追求結論的創新有效性,創新思維的不定向的無序指向也就失去了任何意義,希望進入一種全新認知境界的理想也就變成了無源之水。在「條條道路通羅馬」的認知過程中,如何選擇「最佳路線」,體現了在鬆散的可能世界的視閾內,潛存著嚴密的現實世界的邏輯要求。即多值的選擇認知,最終必須要落實到肯定與否定的二值選擇的基點上。這樣才可能使創新發想既是新穎獨特的,同時也是正確無誤的。
一般認為,從與大腦半球的關係上看,創新思維主要是大腦右半球的功能,與人的第二信號系統的聯繫較為鬆散,有時甚至不相聯繫(如直覺)。它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既有可能發生在顯意識中,也有可能發生在潛意識中,從而在「神騖八極,心游萬仞」中「豁然開朗」,領悟或發現與常識有違的想法。
雖然有人認為,潛意識和自覺意識的根本區別在於,心理過程受不受自我控制。受自我控制便會有一個明確的注意中心,一個明確的運作方向、運作方法,以及一個明確的運作目的。否則便無。但潛意識之所以形成,仍然是經驗在起著觸發作用。它的直接結果,就是以敏銳觀察的能力,觸發對物理、事理的認知、頓悟,產生一種「直接的知覺」,即直覺。
「經驗」作為一個合成詞,其本意包含著兩個重要的義項,一是表明一種觀念來自實際的經歷;二是表明這種觀念在經歷中有它的效驗。這是因為,在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知識,其思維特徵是實象,「它們雖未揭示和理解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卻已經包含著事物的本質規律,已經觸及到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16]。由於經驗對客體的把握僅僅局限在外在的「象」上,尚未深入到內在的「理」,從而使之具有了兩重性,一方面,經驗是真實的,它來自實際的經歷,又在一些情況下顯示它的效驗;另一方面,經驗又是有局限的,它未必能把握事物的真正的因果性和必然性。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認為,由經驗觸發的直覺、頓悟是最沒有邏輯思維參與的思維形式。
但是,以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經歷為基礎的任何直覺、頓悟,一定有大腦內反饋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邏輯思維過程,只是我們也許沒有意識到它罷了。它所產生的發想可能暫時跨越了嚴謹推理、論證的程序,把思維素材有機地連接在新的形象系統中,以全新的眼光探索問題,從司空見慣的常識中發現「見怪不怪」的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其最終是否成立,還必須轉換成語言,以邏輯思維的形式,從最簡單的概念、判斷開始,採取一種層層有據、循規蹈矩的邏輯推理論證。這樣才可能使每一個創新發想既符合實踐的需要,也符合科學的真理。
如今每年都要進行一些社會綜合能力考試(MBA、MPA、GCT、國家公務員《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等),真假話問題和匹配問題是這些考試中的常見題型。
「真假話」題型一般以「二真一假」、「二假一真」、「三真一假」、「三假一真」、「二真二假」的形式出現。但無論何種形式,肯定都有一對「真假」是能夠確定的。這個「直覺」是在做了類似的一兩道題後的經驗。因此,對於這類題,首先可以依靠這種直覺尋找關鍵突破口。至於如何尋找突破口,則可以靈活地按照題乾的邏輯形式,或利用邏輯方陣圖找真假,或利用複合判斷的負判斷找真假,或利用矛盾律在推導中找真假。
「匹配」題型一般是題干提供幾類因素之間不同情況的判斷,要求推出確定的結論。許多考生特別害怕匹配試題,但無論二項匹配還是多項匹配,也一定有一對「匹配」是能夠最先確定的。這個「直覺」也是在做了類似的一兩道題後的經驗。依靠這個「直覺」,我們首先找能夠進行匹配的一對,然後找相關項填空。
在利用直覺解這類題型時,不忽視直覺能力與作用是認識問題,而如何挖掘它的潛力則是實踐的問題。這個實踐的過程,也是邏輯思維的論證過程。
第五,創新思維的產生受其心理機制的影響,而把握不同心理因素與創新思維之間的本質聯繫,也需要藉助於它們之間「為什麼如此」的邏輯聯繫來認識與理解。即使在文學欣賞中,通過形象思維創新性地理解一種意境,也必須有一種內在的可以用語言表達的邏輯聯繫。
例如,中國的傳統思維方式有其意象性的特點,雖然邏輯學所認為的概念只是揭示了對象的本質屬性,無所謂斷定,但在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些概念簡單的排列,所表達的是一種蒼涼的意境,已經有了斷定。只是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結是隱含的,需要意會。通過這種意會,意境感發了心情,契合了心境,而「感發」和「契合」就是一個心靈映射與邏輯聯繫的過程。這也就是為什麼南朝鐘嶸《詩品》中有「滋味說」:「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又如,對《雨霖鈴·寒蟬凄切》:「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對《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對它們理解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定的內在邏輯思維,很難推斷為什麼吟唱柳永的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而放歌蘇軾的詞則必須是「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17]
第六,按上筆者對創新思維的界定,創新思維有突破和重新建構已有知識、經驗的功能。這一功能突出地體現在想像上,它是在頭腦中改造記憶表象而創造新的形象的思維過程,也是對過去已經形成的那些事物的聯繫方式進行新的選擇或重組的過程,具有極大自由度和超現實性。
但是,想像是感官在接受事物影響後,在大腦中形成了知覺模型,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改變這種知覺形象,形成新的知覺模型的一種能力。雖然柏拉圖認為想像是對理念的摹仿,是不真實的,[18]但想像作為一種「摹仿」,必須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自覺性、目的指向性的心理基礎及認識能力,從而才可以在想像的過程中,思維能夠把經過改造的各個成分、因素,納入到新的因果聯繫中,建立起新的完整形象。這就使得它無論怎樣突破或重新建構,邏輯的因果關係仍然是不能須臾闕如的。
例如,運用想像,可以「神騖八極心游萬仞」,馳騖於各式各樣的、空洞的、抽象的可能性中:
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犗(閹割過的牛)以為餌,蹲乎於會稽(浙江省山名),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陷沒而下,騖揚(賓士)而奮鬐(魚鰭)。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同)鬼神,憚赫(震驚)千里。任公子得若魚,離(剖開)而臘之,自製河(浙江)以東,蒼梧(廣西蒼梧山名)以北,莫不厭(飽食)若魚。(《莊子·外物》)
這些想像,場面宏大,奇崛峭麗。其氣韻生動,豪放峻發。如果沒有非凡的想像,是無法如此汪洋恣肆,大氣磅礴的。但「任公子釣魚」仍然有它的物象原型基礎。它只是利用這種基礎,進行了再造性想像的改造,這種改造仍然是認同原有邏輯關係的過程,只不過是將其放大而已。
想像還具有決裂的功能,它可以突破原有的物象,創造性地想像出一個不同於原有物象的新物象。例如,2004年國家公務員《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第42題:
一個邊長為8的正立方體,由若干個邊長為1的正立方體組成,現在要將大立方體表面塗漆,請問一共有多少個小立方體被塗上了顏色?
A.296B.324C.328D. 384
如果思維能發揮想像的決裂功能,徹底拋棄當前存在的實的立方體物象,「看到」眼睛所看不到的小立方體,這種新的邏輯關係就找到了:將這個塗上顏色的立方體想像為一個空殼子。既然是空殼子,那麼整個立方體數減去裡面的小立方體數就可以了。即:
83-63=xx2-xx6 =xx6
空殼子對於立方體來說,是一個當前並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物象。因此,空殼子屬於理性想像的創造性想像,它不依賴於現成的描述,而是依據一定的目的、任務,在頭腦中獨立地創造新的形象的思維過程。這個新的物象只能是突破當前存在的立方體物象後的產物。但是,不管思維突破原有的物象與否,前後的思維仍然都是數與形的邏輯關係,只不過沒有突破前是常規的數與形的邏輯關係,突破後是創新性的數與形的邏輯關係。
正是由於想像無論怎樣突破或重新建構,邏輯因果關係都是不能須臾闕如的,因此在由感覺上升至理性,再上升至理智的中間過程中,無論怎樣「得意而忘言」,潛在的邏輯因素始終起基礎作用。這也就是馬克思所說:「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就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19]。
三、創新思維與邏輯思維的互動
儘管創新思維與邏輯思維是兩種具有本質區別的思維品質,但在人的整體的思維素質中,它們之間又具有十分密切的、不可分割的互動聯繫。
1.確定性與靈活性的互動
從思維的要求上看,邏輯思維要求思維的確定性。在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邏輯思維以其具有的思維形式結構上的不能絲毫改變的「剛性」,要求我們的任何論證都要嚴密、完整、有序。
而創新思維則要求思維的靈活性。它要求在認識事物中,思維主體的思維活動不受常規思維定勢的束縛、局限,不恪守一種穩定的有序性,其思維方式、方法、程序、途徑等都沒有固定的框架,允許思維的自由跳躍,它往往藉助於直覺和靈感,以突髮式、飛躍式的形式尋求問題的答案。例如,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常規思維要求是「讓人離開水」,而創新思維則考慮也可以「讓水離開人」。這種靈活性以其非剛性的「柔軟」,體現了思維認識角度的靈活多樣。因此,它沒有確定的惟一的思維形式結構。這表明,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基本的原理是穩定的,但說明原理的事例則應該是緊貼現實生活的事例。
因此,儘管兩者在思維的要求上有此不同,但在創新活動中,其指向問題的解決目的卻是一致的。剛性的思維要求指向明確,而柔軟的思維則要求方法多樣。因而縱向上,均是「發現問題——收集信息——分析整理資料——運用合適的思考方法解決問題;橫向上則是對思維主體的知識、記憶、想像、經驗、智力以及思維環境等因素的綜合運用,以邏輯思維與創新思維相互作用,體現了思維的綜合性。例如,將下列第四行的字母順序排列出來:
A、B、C、D、E
D、C、E、B、A
B、E、A、C、D
? ? ? ??
直覺告訴我們下行對上行一定有某種聯繫;靈感激發我們將字母序列變換成數字序列;完全歸納推理與科學歸納推理的結合則使我們得出正確的結論,並使這種結論的歸納強度等於1。即p(h/e)=p(e/h)=1。即:
A、B、C、D、E(1、2、3、4、5)
D、C、E、B、A(4、3、5、2、1)
B、E、A、C、D(4、3、5、2、1)
C、A、D、E、B(4、3、5、2、1)
2.線性與非線性的互動
從創新活動過程的思維時間上看,在創新活動過程的準備階段和驗證階段,邏輯思維以線性的、有序的思考方式,提出問題並驗證解決問題。它的每一步都有嚴格的時間漸進順序,即使在推理的省略式中,其省略的部分也是思維者心中自明的。而在創新發想迸發的中間階段,主要是由創新思維以非線性的、發散的思考方式,通過創新思維的各種具體思維方法,自由地尋求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它往往呈現出一種時間上的突發性、無序性,以跳躍式的方式在時間上留下許多空白點,有待於創新思維發想提出後,由邏輯思維的驗證進行填補。
但是,創新思維與邏輯思維在思維時間上又是相互滲透的。任何一個創造性發想的產生,總有它時間上的前因後果。而邏輯思維的濃縮,又可以體現創新思維的經濟。例如,有句日本諺語:天颳風,木桶店就要賺錢。在這個因果句中,這種並不明晰的因果關係,是由頓悟、靈感的潛意識感覺到的。但這個簡潔的因果句,是可以按時間的發展順序補齊因果關係鏈的。追捕靈感的「熱線追蹤法」就體現了線性思維對非線性思維的論證意義和作用。所謂「熱線」是由顯意識孕育成熟了的,並可以和潛意識相溝通的主要思路。大腦中一旦「熱線」閃現,就一定要緊緊追捕,迅速將思維活動和心理活動同時推向高潮,以求得一定結果。這也即蘇軾所言:「作詩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難摹」。
因此,從時間上看,創新成果的實現,是創新活動中三個階段兩種思維進程的整體效應的結果。如果在整個創新活動過程中,將其中的任何一種思維付之闕如,創新成果的產生也是難以想像的。
3.有限與無限的互動
從創新活動的思維空間上看,邏輯思維過程是有限過程,只要前提正確,並遵循邏輯思維的規律和規則,就可以通過有限的推導步驟,得出一個正確的結果。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也大致如此。而創新思維過程卻是一個無限的過程,或稱概率過程。它只是增加了選擇、突破和重新建構的機會。在此過程中,其思維的展開具有宏闊的空間。正是這種無限的思維空間,提高了創造性發想的實現概率。
但是,創新思維與邏輯思維在思維空間上也是相互滲透的。即前述任何一個創造性發想的產生,總是有它的合乎邏輯的東西,總可以若明若暗地勾勒出一條產生過程的邏輯軌跡。在對發散結果進行篩選、整合的過程中,也必須依靠邏輯思維對其進行價值判斷、甄別和選擇,通過創新漏斗,形成創新意識流,並最終導出創新性成果來。同樣,在邏輯思維的理性認識過程中,也有創新思維的積极參与。如「假說」是一種邏輯思維形式,單在假說的產生過程中,如果沒有想像、靈感、直覺的積极參与,以某種形象的方式來改造既有的知識、經驗,假說是難以提出來的。列寧就曾說過:「即使在簡單的概括中,最基本的一般概念(一張桌子)中,都有一定成分的幻想。」[20]。如上述「天颳風,木桶店就要賺錢」,無論它的因果關係鏈多長,在補齊它的思維時間的同時也就補齊了它的思維空間。創新思維與邏輯思維的這種思維空間上的相互滲透,體現了創新活動過程中思維空間上的整體性,使創新活動得以成為多種思維相互作用的綜合過程。
有時,創新思維與邏輯思維在思維時間與空間上本身就是基本同步的。例如,類比思維屬於邏輯思維,它是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在某些屬性上相同或相似,進而推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方法。但同時,類比思維的過程又是一個整合多重信息源以啟發思維、激活思維,並在思維的比較過程中重新建構知識的過程。它以「突出——映射——再表徵——重構」或「突出——映射——再表徵——組合的差異——重構」的形式,使人們的認識從熟悉的問題範圍(基礎範圍)向人們不熟悉的問題範圍(目標範圍)映射。從而豐富想像,觸類旁通,啟發思考。在這種輻射式的映射過程中,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映射,產生於直覺、靈感;但在產生這種直覺、靈感的同時,思維就已經同步地論證了基礎問題與目標問題在事理上的相似性或同一性了。例如,阿基米德在發現浮力定律的過程中,如果僅僅只是一種靈感的頓悟,而沒有邏輯的類比論證,他是不會高興地喊「我發現了!我發現了!」難怪康德曾說過:「每當理智缺乏可靠論證的思路時,類比這個方法往往能指引我們前進。」[21]而科學家哈定也斷言:「如果科學家一生注意細微的觀察,訓練自己注意尋求類比,使自己具備有關的知識,那麼這個『感覺工具』……就將成為神通廣大的仙杖。」[22]
4.規範性與非規範性的互動
從思維方式的類型上看,邏輯思維是規範性、定向性思維,以惟一的可行方法追求結論的有效性,故而它的思維進程從一開始就是在實現所規定的區域內進行,有條不紊,循序漸進,步驟嚴密,且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結果可以由以往思維進程的每一步所驗證,因此,表現在思維內容中的可能世界要小。而創新思維屬於變異性、多向性思維,它以啟發性的眼光尋找儘可能多的思路,促進創新發想的生成和生成方式的多樣性。它允許思維的自由跳躍,並不要求恪守一種穩定的有序性。因此,體現在思維內容中的可能世界要大。
創新思維與邏輯思維雖類型不同,但在創造性活動中,二者的有機結合卻是必不可少的。創新思維可以廣開思路,為邏輯思維提供更多的選擇對象,為邏輯思維的線性指向提出更多的設想,以提高邏輯思維的效率。邏輯思維則可以發展創新思維的創新發想,嚴格論證創新發想的合理性。兩者的結合以有序、無序的高度統一,使創新活動可以按照解決問題的實際需要,安排事物的結構和決定解決問題的方向,從而使創新活動的思維成果,能夠突破以往知識、經驗的束縛,以邏輯思維規範的知性與靈感、直覺的感性互動,進入一種全新的認知境界。
5.嚴密與鬆散的互動
從思維進程的方向上看,邏輯思維注重縱向集中,長於機械的線性進程,思維進程的每一步都要有充分的根據,都必須採取肯定或否定的形式,有嚴格的真假規定。而創新思維注重橫向發散,長於活潑的輻射進程,以靈活、豐富的想像力,充分展開想像、直覺、靈感的翅膀,以最經濟的思維原則,直接把握事物整體的本質規定性。它所關心的只是如何提出新觀點,探索事物發生、發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儘管兩者思維進程的方向不同,但體現在方向上的作用仍然有有機的聯繫。創新思維為邏輯思維的嚴密論證方向提供儘可能多的選擇機會,即「條條道路同羅馬」的「條條道路」;而邏輯思維則將創新思維的鬆散的發散方向有目的地集中在最佳選擇上,即「條條道路通羅馬」的「最佳路線」。兩者的結合及互動,可以使創造性成果既是新穎獨特的,又是正確無誤的。如這種思維方向上求同求異的有機結合,使「圍魏救趙」、「田忌賽馬」成為創新思維活動的經典故事。
6.與大腦關係的互動
如前所述,創新思維主要是大腦右半球的功能,與人的第二信號系統的聯繫較為鬆散。而邏輯思維主要是大腦左半球的功能,與人的第二信號系統聯繫密切。它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主要發生在顯意識中。兩者的互動在於,充分發揮大腦右半球的功能優勢,展開想像的翅膀,拓寬直覺的空間;並充分利用大腦左半球的功能優勢,將創新發想轉換成語言,並從邏輯上進行嚴密的論證。
7.對其研究與訓練的互動
在對其的研究與訓練上,邏輯思維所研究的思維形式及其規律,具有相對獨立性,我們能夠將它從不同的具體思維內容中抽取出來,使它暫時脫離思維內容,成為一種形式化的「樣式」,並將其貫穿於一切具體邏輯思維內容中,以其具有的強制性與規範性,成為任何推理、論證都使用的思維形式結構。從而使正確的思維過程都必須遵守,而且凡是符合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思維過程都是正確的。而創新思維所研究的則是產生不同創新思維方法的心理機制,很難將其形式化。
但是,作為思維主體的整體的思維素質、能力中的不同的思維品質,創新思維與邏輯思維又都是可以通過技能訓練得以提高的。我們完全可以經過有意識的問題訓練,將自發的邏輯思維與創新思維的感覺,提高為一種自覺的邏輯思維與創新思維的意識,並在自為的運用中,將這種意識升華為一種自由的邏輯思維與創新思維的精神。
總之,科學技術史早已表明,人類的任何一個創造性成果的最終產生,都是難以僅憑某一種思維方式就能夠獨立完成的。任何一個創造性活動過程,都應該而且必須是多種思維形式的相互交替、相互滲透、辯證統一、互補為用,共同發揮整體綜合效用的結果。當我們對一個問題「豁然開朗」、「恍然大悟」時,不能說這個很簡單的認識缺乏基本的邏輯軌跡;而當我們對一個創新發想進行邏輯論證時,也不能說這個發想原本就可以通過這條邏輯思路得到。因為,創新思維與邏輯思維作為思維的工具系統,同所有的工具系統一樣,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意義,也有其限定的使用範圍。因此,為了使偶然的、不自覺的創新活動轉向自覺的、主動的、有意識的創新活動,我們必須認識到在創新思維活動中,邏輯思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這樣,我們才能在邏輯思維的基礎上,張揚、升華,在創新性地解決問題過程中,體味人類創新、發展的兼具永恆性(超越時代的不變的價值)和時代性(伴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價值)的時代精神。
因此,在創新思維的培養和教育中,我們無論如何不能忽視邏輯思維的基礎性作用。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 科勒斯涅克:《學習方法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6—69頁。
[3] 庫恩:《必要的張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4頁。
[4] 吉爾福特:《創造性才能的性質、用途與培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87頁。
[5] 陳穎健、日比野省三:《跨世紀的思維方式:打破現狀思維的七項原則》,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頁。
[6]金吾倫:《知識創新的機制和創造性思維的實質》,《文史哲》1999年第4期;趙潤琴:《創新思維的定義、特點和類型》,瞿麥生主編:《點擊經濟邏輯》,香港東西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版,第508—509頁。
[7] 列寧:《哲學筆記》,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33頁。
[8] 張曉芒:《中國古代的類推思想與中國古代宗族社會》,《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2期。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9頁。
[10] 張曉芒:《邏輯思維的基本要領》,《學術論叢》2003年第5期。
[11] 黑格爾:《小邏輯》,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73頁。
[12] 培根:《新工具》,《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第47頁。
[13] 林潤輝:<網路組織與企業高成長>,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26頁。
[1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頁。
[15] 《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地453頁。
[16] 劉文英:《漫長的歷史源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616頁。
[17] 俞文豹:《吹劍錄》。
[18] 柏拉圖:《理想國》,《古希臘羅馬哲學》,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201頁。
[1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3頁。
[20] 列寧:《哲學筆記》,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82頁。
[21] 康德:《宇宙發展史概論》,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147頁。
[22] 貝弗里奇:《科學研究的藝術》,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61頁。
推薦閱讀:
※吳增定 :淺析《邏輯研究》中的邏輯學與現象學的關係
※32章 系統假說
※邏輯學應該是人人的必修課
※形式邏輯學(上)田亮
※證明對錯邏輯:證明自己是對的與證明別人是不對的哪個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