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訪談|高揚生命之愛,體味生命之美——山東社科院劉雲超訪談錄
劉先生認為,儒學的真正核心精神是儒家的生命關懷,來自周易經典命題「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展現為多重生命情調的生命儒學。而不是立基於外在的政治儒學、制度儒學、文化儒學。以「生生」理念為核心的生命儒學具有多重向度,既體現了生命之樂、生命之美、生命之德,又凸顯了生命之度、生命之和,它對於當今人類生命的安頓、護持、康健不無意義。
人生似夢,如露如電,如何在變化萬千的諸多境遇中保持心靈的安定,怎樣在俗世紛擾中持守生命的尊嚴、把握生命的底線——這才是儒家思想最終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儒家思想最為重要的價值所在。
劉先生對於生命儒學的解讀令人耳目一新,三十分鐘的演講之後,劉先生接受筆者的訪談,對這一主題做了進一步的分享。
劉誼: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們的訪談。短短三十分鐘的演講,讓人們深深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感和美感。您對儒學的解讀更貼近生命,貼近生活,更貼近儒學作為生命經典的本意。劉先生可否再談談儒學的生命之樂,生命之美,生命之度?
劉雲超:好的。周敦頤說『』尋孔顏樂處」,這是宋明理學的一個重要命題,也是儒家文化中一個重要命題。孔子稱讚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自我評價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還說過:「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與貴,於我如浮雲。」
人生境遇雖然千迴百轉,但不外乎順境和逆境兩種。而儒家思想一再提醒我們,順也好逆也罷,都應喜樂陶陶,不為外物所役,方可保持生命獨立和尊嚴。通觀儒家經典著述和儒者人生經歷,無不貫徹這種樂天知命的快樂主義。《周易》說:「樂則行之,憂則違之。」孔子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種既入世又出世、既懷抱家國天下之志又心存山水林園之思的張力,在儒家思想中被調適得張弛有法、濃纖合度。尋孔顏樂處可以保證一個人無論處在何種時遇中都可從容優雅、恰如其分、自得其樂——於是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於是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樂,是始於個人情感終於審美境界的概念,不是基於理性和認知的概念。樂天知命,是因為對上天賜予生命懷有感恩之心,對天地自然的變化無常懷有敬畏之心,對自然萬物的生長懷有關懷與欣賞之心。這裡的「知」不是知識與理性,不是如西方文化那樣探究真理、追溯本體,而是對天地萬物生化無窮的諸般情態做效法、模仿與順應。「樂」源於對生命本身的情感與領悟,源於對生命的敬畏、尊重、關懷和欣賞。因為生命本身就是美的,生命的歷程在在顯現美,所以不要因路途崎嶇而忘記欣賞一路行來的風景。
樂,並不意味著世間並無悲苦,而是明知人生虛無悲苦,仍然快樂滿足向上的活下去。所以人生之無常與入世之健行,生命之虛幻與生活之實在,在儒家思想中常常交錯混雜進而被奇妙的融合無間。「中國詩歌對廢墟、荒冢、歷史、人物,對懷舊、惜別、鄉土、景物不斷地一唱三嘆,……它展現和宣說的是,這些事件、景物、人生、世界、生活、生命即使虛無空幻,卻又仍然饒有意義和充滿興味。……雖知實有為空,卻仍以空為有,珍惜這個有限個體和短暫人生,在其中而不在他處去努力尋覓奮力的生存和棲居的詩意……從《詩經》的托物起興到《論語》的曾皙之志,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到「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中國人常常將內心之憂喜、倫常之善惡、人生之起伏寄託於自然風物,借景生情,借景抒情。這種思維方式造就了中國文化主客不分、天人一體之獨特風景,也造就了儒家文化把自然美、德性美和中和之美融為一體的獨特審美體驗。
劉誼:這是儒家的生命之樂。劉先生認為儒家的生命之美都有怎樣的內涵呢?
劉雲超:在儒家思想中,生命之美主要體現在三點,一是生生之美,一是時中之美,三是德性之美。
生命之美首先體現在生生之美。《周易》講:「生生之謂易」。何謂「生生」?就是「生」的希望、「生命」的力量、「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春去秋來、花開花落,時間不停向前,生命永不休止。儒家以血緣關係為基礎,衍生出一整套合理的禮教系統,其最為根本的源頭就在一個「生」字。孟子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非常貼切地描述了儒家倫理起源於生命個體與生俱來的血緣親愛之情感,最終走向的是萬物一體的美學境界。
生命之美還體現於時中之美。《周易》裡面講:「易者,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生生」之道奧妙無窮,但理論上有一個揭開其奧妙的金鑰匙,那就是「時」(時間、機遇、形勢)。「時」必然「變」,所以「時」即是「變」。
生命之美還體現於德性之美。這裡德性之德有兩個層次的理解:一是指事物之品性與特質。例如天地之大德曰生;《乾》之四德為「元亨利貞」,「龍德中正」。例如土德、木德、火德等等。二是指倫常道德之德,也就是善惡價值評判之德。這一解釋乃由第一種理解引申而來,有時在使用中兼具品性特質與善惡評價兩種意義。例如《尚書》「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易傳》「君子進德修業」,帛書《要》「我觀其德義耳」,《論語》載「為政以德」「德不孤必有鄰」,《大學》「明明德」,等等。無論如何理解,在儒家思想中,美和善往往不分家,有時美就是善,例如《論語》講「里仁為美。擇不處人,焉得知?」非常明確把美定義為向善德善性的追尋。不僅如此,這句話還隱藏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儒家之審美不是孤立而純粹的,而是在日常交往和人倫關係中產生的,如果離開交往和關係,則美就不成其為美。因此有人把儒家美學稱為倫理美學,正是道破這一特點。
而領悟了生命的生生之美和時中之美以及德性之美後,尋孔顏樂處才具體有了措手處,簡言之這一措手之處在於情感之合度,或者說在於對個體慾望和情感的節制與引導。
體悟生生之美,對生命存有敬畏、關懷和欣賞,使得人的生命形態有底線、有溫情、有格調;體悟時中之美,隨時而處中,使得人的生存方式有技巧、有應變、有謀略。兩者的結合會帶我們走向既生機勃勃又平安喜樂的美好世界,也就是「和」的世界,「樂」的世界。「樂」不是狂喜狂歡,而是心境之從容,為人之合度,處事之優雅,乃至物我之渾然一體。中國人講一個君子「溫潤如玉」,待人接物令人「如沐春風」,就是因為君子人格由內而外散發出的「樂感」。
劉誼:感謝劉先生精彩的分享。我理解,您後面談到的就是儒家的生命關懷與生命之度了。先生在演講一開始就提到:儒家不是立基於外在的政治儒學,制度儒學,提出生命儒學。就像我們這次論壇的主題「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潘麟先生首倡生命科學,開始有意識的成立一門名字叫生命科學的科學,旨在給傳統文化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它是打開和解釋傳統文化的一個金鑰匙。關於這一點,請您談談您的思考,好嗎?
劉雲超:如果可以拋卻現實的毀譽沉浮,儒家思想就其本質而言是關於如何詩性生存的學問,而不僅僅是關於仁義道德的學問,更不是關於社會制度與治理國家的學問。所以客觀的講,自漢代儒學獨尊以來,儒家思想背負了太多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無論是宏圖霸業還是漁樵閑話,在國家管理和社會治理層面對於儒家思想的評判大多無關其本身。原因也早已毋庸諱言,西漢以來兩千多年,歷代王朝都以外儒內法、陽儒陰法作為基本治國方略。而且在王權與人治霸凌之下,法家也非法家,儒家亦非儒家,在時空的蟲洞中攪作一團,是非莫辨,這一點也自不必多言。說儒家思想本質上是關於詩性生存的學問,並不是掩耳盜鈴的說儒家思想既不講仁義道德也不講社會治理,而是說儒家思想中關於道德和治理的學說都圍繞一個最終目的——「和」。「和」雖然可以理解為社會人生和宇宙生命的整體和諧,但在根本上只是個體生命心靈的安頓與快樂。仁義道德和治國之術都是達成「和」與「樂」的手段與途徑而已,如果無需外在的禮教與規範即可達成這一目的,那麼禮教與規範對於個體生命則是無用的。《中庸》裡面明確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又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儒家思想承認個體存在的差異,有上根器者,有下根器者,還有稟賦普通的一般人。上根器人先知先覺,從心所欲即可與天道合一;一般人則需要從克己慎獨開始,遵循禮教與規範做修身的工夫,也可漸漸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所以對於上根器者而言,外在約束無意義。由此可見,如果以禮教等外在規定作為估量儒家思想價值之準繩,也就容易混淆手段和目的,容易本末倒置,反而使得儒家思想真正價值隱而不顯。當前學界儒學派別不可謂不多,心性儒學、生活儒學、制度儒學、政治儒學、民間儒學、社會儒學,不一而足,有的致力於反躬自省的心性之學,有的致力於儒家形上學之重建,而大多數強調儒家思想之道德教化功能或者社會治理功能。儒學的多元發展與繁榮局面固然可喜,學者的理論探討與現實擔當也非常值得尊重。需要警惕的是,如果一味強調儒家思想的社會功能,將不可避免導致兩個結局,一是重蹈覆轍,使儒家繼續背負其生命不應也不能承受之重;二是捨本逐末,使當前中國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制度建設和法制建設——淹沒在空洞的道德說教之中。
所以需要強調,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並不在於如何維繫倫常和如何治理國家,當前社會道德缺失與社會亂象不是儒家思想退場惹的禍,要解決這些問題也不應指望儒家思想的重新進場,而應該依靠日益完善的現代制度和現代法律。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相比於盲目令儒家思想衝出去管理世界,不如理智地請它退回來安頓心靈。
劉誼:感謝劉先生的分享。換言之,我們要淡化作為政治家,教育家,禮儀學家的孔子,還原孔子的本來身份:生命學家。還原儒學的真正身份:生命科學的經典,我理解這就是正本清源吧。讓儒學從政治制度,企業管理等等中淡化出來,讓法律制度公司管理等社會科學發揮它們的功能,這樣更能發揮儒學作為生命經典的價值,是嗎?
劉雲超:是的。我想這也是潘麟先生提出「生命科學」,並舉辦首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的意義所在。離開「生命」來談論國學,我們將入寶山而空手回。
劉誼:是。非常感謝劉先生接受我們的訪談。讓我們一起攜手共進,開創生命科學的美好明天。
推薦閱讀:
※劉雲山:每個中國人都是「夢之隊」一員
※劉雲山:全力抓好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學習宣傳貫徹
※劉雲眼裡的「海馬體」
※劉雲山資料照片
※新紫薇情史大曝光!昔日男友竟是前國門劉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