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銀行謀求進入中國飛機租賃市場,中資銀行咋想?

渣打銀行謀求進入中國飛機租賃市場,中資銀行咋想?

譚浩俊2016-11-03

據外媒報道,渣打銀行正在就中國一個航空融資合資項目進行深入談判,該合資企業旨在幫助中國航空公司支付未來20年他們計劃購買的價值1萬億美元的新飛機。據悉,這家專註亞洲的銀行將與一家國企或省級實體合作,打入中國飛機租賃市場。

眾所周知,目前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度尚未達到外資可以隨意進入的程度,外資要想進入中國的金融市場,特別是被國有銀行牢牢控制的市場,難度還比較大。不僅外資,就是中國的民資,要想進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一些外資銀行,就想方設法地通過其它途徑,間接地進入到由中國銀行、特別是國有銀行控制的領域。

飛機租賃業務,無疑是未來中國市場潛力非常大的一個領域,萬億美元可能還不能完全涵蓋飛機租賃業務的全部。因為,中國的民用航空領域,尚沒有對民營資本完全開放。一旦對民營資本完全開放,且在航空資源配置、政策扶持、競爭環境等方面做到一視同仁。那麼,中國的飛機租賃業務,將更大更廣。包括民用航空、空中貨運等方面的業務,都將迎來一場新發展、新飛躍。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航空領域的融資業務,主要局限於兩個方面,一是貸款,一是融資租賃。貸款主要是由重點承擔國際收支業務的中國銀行負責,且中國銀行具有強大的融資功能和資金支付能力。而融資租賃則主要以海航集團為首,其最近同意斥資100億美元收購CIT集團的飛機租賃業務,由此打造全球第三大租賃飛機機隊。

很顯然,依靠一家企業來完成中國的飛機租賃業務,是無法滿足航空業業的服務需要的。而且,中國的企業在這方面尚沒有經驗。縱然收購了國際上從事飛機租賃業務的企業,也不代表可以控制中國的飛機融資租賃市場。因此,中國的飛機租賃融資業務仍然受到國際金融機構、特別是具有這方面融資經驗的國際金融機構的重視和關注。

毫無疑問,這對中資銀行、特別是國有銀行來說,也是一種啟示,一種提醒。因為,傳統的金融業務,隨著便於金融危機的爆發,特別是企業對高融資成本的承受能力越來越弱,銀行的能力也出現了下降的趨勢。過去那種單純依靠息差維持銀行利潤的格局,也正在逐步被打破,銀行的利潤率也到了盈虧平衡點的附近。再發展下去,銀行出現虧損也將不是一件稀奇的事。

我們知道,中資銀行、特別是國有銀行都是世界上最富的銀行,哪怕在今天經濟嚴重下滑、企業經營十分困難、信貸資金放不出去、銀行的經營利潤大幅下滑、利潤率接近盈虧平衡點的情況下,中資銀行仍然是全球最富的銀行。更重要的,這些都是在銀行創新能力不強、創新業務收入占不高的情況下實現的,更多的利潤,仍然局限於息差及其伴隨著貸款而出現的非正常收益,這就不能不讓人覺得,中國的企業有多苦,負擔有多重。

眼下,銀行正面臨著嚴重的業務下滑、盈利能力下降壓力。一方面是市場需求高度不足帶來的企業經營困難,企業再生產能力下降,從而帶來投資意願不強、投資信心不足的問題,導致銀行信貸資金投放、尤其是長期資金需求能力不強的問題,問題使銀行的經營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是過高的融資成本,讓企業更多的選擇其他融資方式,特別是直接融資,對銀行的信貸資金增長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可以肯定,如果銀行一直維持目前這樣的融資成本,更多的融資會轉向其他渠道,從而使銀行的日子更加難過。

在這樣的情況下,銀行只有向其他的業務轉型,不斷地拓寬新的業務渠道,才有可能避免出現經營嚴重下滑、利潤水平嚴重下降的現象。飛機租賃業務,無疑是中資銀行在業務轉型過程中可供選擇的一種方式、一個平台。特別是以外匯收支結算業務為主的中國銀行,更應該在這方面有大的作為,而不是眼睜睜地看著這塊蛋糕被外資銀行全部佔領。

所以,渣打銀行將與中國的國有企業或地方實體合作的信息,應當給中資銀行業帶來一些衝擊和思考。既然飛機租賃業務的市場有這麼大,而且還有進一步做大的空間,中資銀行為什麼不早做思考。要知道,重資產的航空公司,面對來自於高鐵等地面交通的競爭壓力,維持重資產格局,競爭力會越來越差的。只有逐步轉向輕資產,航空企業的經營壓力才會逐步減輕。不可否認,中國的航空企業會逐步實施轉型。而轉型步伐越快,給銀行帶來的機會也越多。外資銀行的嗅覺,顯然要比中資銀行靈。中資銀行能否在未來中國飛機租賃業務市場分得一塊蛋糕,就看中資銀行的覺醒時間、覺醒程度了。


推薦閱讀:

TAG:銀行 | 中國 | 市場 | 飛機 | 渣打銀行 | 租賃 | 飛機租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