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藉手機給流浪漢,拷問的不只是善良

「你是否願意把手機借給流浪漢,讓他在節日里給家人道聲平安?」最近,在騰訊網上看到有視頻節目「挑」起這樣一個話題。街頭採訪時,多數受訪者給出的答案是——「當然願意」。如果節目到此為止,只能算是個差強人意的「節日雞湯」,讓人對社會還普遍存在的善意感到些許溫暖。

但耐人尋味的是,節目繼續在街頭驗證大家的善良承諾。當兩個「流浪漢」真的在街頭徘徊,焦急地找人藉手機的時候,此前普遍存在的善良秒變「善良的謊言」。多數被請求的人,甚至有些慌不擇路地躲開。前後懸殊的差異有些黑色幽默,卻頗為耐人尋味。那些說「當然願意」的人都去哪了?他們的善良難道只是虛偽地表白?設身處地地想想,也不盡然。面對採訪提問的「當然願意」,和面對現實流浪漢的「當然不願意」,我相信都是路人的真誠反應,甚至可說是當下普通人的精準自畫像。

面對舉著話筒的提問,說出「當然願意」並非虛偽,而是潛意識已經默認了一個前提:一個確實有困難的人來求助,相信沒幾個人會拒絕這種舉手之勞的善良。面對現實流浪漢的「當然不願意」,通常和善良不善良無關,而是因為信息不對稱,路人無法判斷求助的對方,是真的單純遇到難處的普通人,還是以此做幌子的、別有企圖的歹人。這視頻對當下的世道人心,有著某種寓言般的揭示。善良像是一座座富礦,一直儲藏在人們心裡,只是似乎日趨惡劣的環境,讓善良的發掘越來越難。對於張口借電話的流浪漢,我們不知道他接下來會有怎樣的動作。正如我們不知道面對一個摔倒的老人,能不能放心大膽地去扶;正如我們不知道面對招手的路人,能不能將車輛減速搖下車窗……

社會信任為什麼越來越難?因為有太多的風險提示、刻板成見,讓我們甚至越來越不敢和陌生人說話。見慣了「扶人被訛」的新聞,無論現實有沒有摔倒老人再去訛清白的路人,在一種刻板成見形成之後,路人面對類似事件時,第一反應可能都會是先躲開,然後視情況決定下一步的選擇。人皆有自保自利的本能,苛責不借電話、不扶老人的個體,意義都不大,重要的是反思、減少普遍存在的刻板成見。媒體的報道,對於普通人刻板成見的形成,有著不容迴避的作用。在傳統媒體為王的時代,傳播學領域就有「擬態環境」的研究,指大眾傳播形成的信息環境,作為一種有特定傾向的「象徵性環境」,會影響人們的認知和行為,而人們被影響過的認知和行為,又會對客觀世界產生新的影響。正因如此,我們過去既強調媒體的責任,也強調受眾的媒介素養。在新媒體時代,人們越來越離不開移動媒體,離不開虛擬的信息環境,但同時所面對的信息環境更為複雜。傳統媒體之外,自媒體逐漸成為人們接受信息的重要來源。一條微博、微信,一個朋友圈轉發,都有可能被當成事實,都有可能影響一個人對某件事的認知和判斷。但這些信息,如果未經核實,或者說只表達了真實的一個「切面」,信息接受者就可能被引入歧途。所以,在一個信息觸手可及的時代,抵達事實到底變得更難還是更容易,並非很容易回答。多元的信息渠道,如果能讓人更接近真相,能夠客觀、多維度地還原事實,會增進社會信任,能讓生活更美好;但如果在偏見和嘈雜中相互影響,也可能撕裂共識、加劇猜疑,讓生活更糟糕。有鑒於此,在這樣一個時代,做一個堅定的「事實派」,殊為難能可貴。

當然,「事實派」不僅是對媒體的要求,也是普通人生活於信息時代必須培養的媒介素養。在萬千信息中,找到靠譜的渠道、靠譜的信息,進行獨立、理性的判斷,是一種寶貴能力。若湊巧成為新聞當事人,能夠有意識客觀講述、去偽存真,更是一種寶貴能力。時時錘鍊這樣的能力,不僅是更好地幫助別人,也是更好地實現自己。
推薦閱讀:

包容要有尺度,忍讓要有底線!(送給善良的人)
一生善良,福氣最多的星座
[轉載]善良是一種選擇
別欺負我善良
對不起,我的善良很貴,和我交往請拿出你的真心!

TAG:手機 | 善良 | 流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