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三字經》新注 五眼六通

五眼

  有肉眼 有天眼 有慧眼 有法眼 有佛眼

  1、肉眼:肉身所有之眼,此眼由四大種所造,具眼根、色境、扶根塵及眼識。《瑜伽師地論》卷十四云:「一者、肉眼:能照顯露,無有障礙,有見諸色。」  2、天眼:天界有情所有之眼,此眼仍具眼根、色境、扶根塵及眼識。《瑜伽師地論》卷十四云:「二者,天眼:能照顯露,有障無障,有見諸色。」(此天眼與天眼通有別。)  3、慧眼:一切賢聖或有學或無學所見部分或圓滿諸法實相之眼,是名慧眼。《瑜伽師地論》卷十四云:「三者、慧眼:照一切種若色非色所有諸法。」  4、法眼:謂諸佛菩薩以智慧力,遍觀一切眾生的根機,方便善巧,把一切諸法本不可言說分別、只有假相、而無實體的真實道理,假借語言文字,如理如量為眾生宣講,從而起到大悲救世,覺悟群生的目的,是名法眼。《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三云:「言法眼者,謂如實現證唯有法慧。」  5、佛眼:謂即前四眼之總合,但主要指圓滿的法眼和慧眼,是名佛眼。因為佛陀具有圓滿的根本智和後得智。根本智屬實相智,此智境界,清凈離言,絕諸戲論,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也就是慧眼。後得智亦可稱為方便智,此智境界,善巧分別,對機說法,決眾疑網,令各獲得法樂受用,也就是法眼。佛眼恰是二智並用,二眼圓融。此時見有而不著有,見空而不著空,不取不舍,通用無礙,遠離二邊,契符中道,是名佛眼。

  名五眼 見所見 皆無限

  如上五眼,佛陀全有,菩薩無有佛眼(菩薩雖具有真俗圓融、行於中道的智慧,但未圓成佛果,故不名佛眼);小乘只具有肉、天、慧三眼(小乘智慧僅能通達我空真如,雖有慧眼,而不圓滿);色界眾生有天眼,而無有肉眼(色界眾生已離飲食、男女二欲,其身通體透明,雖亦有眼,但與欲界眾生肉眼有別,故說唯有天眼而無肉眼);欲界中六欲天的眾生,既有肉眼,又有天眼(位居天界,故言此眼名曰天眼;但是六欲天眾生既有飲食之欲,又有男女之欲,其身粗重,精血骨肉俱有,雖是化生有情,但所具之眼與人趣有情無多大差異,故言亦有肉眼);人趣、畜生等有情,當然則只有一般的肉眼了。凡具此五眼者,能見無限,所見圓滿,故言:「見所見,皆無限。」

  天眼通 天耳通 他心通 宿命通  神境通 漏盡通 凡與聖 各不同

  諸佛不僅有上面的五眼,而且還有圓滿的六通。  1、天眼通:此通能見遠近、大小、勝劣、粗細、明暗、聖凡、生死、有情與無情等的一切色相。聲聞天眼能見小千世界,獨覺天眼能見中千世界,初地菩薩天眼能見百個大千世界,上地菩薩由於智慧增勝,天眼所見則過百個大千世界,如來天眼所見圓滿,無有限量。   2、天耳通:此通能聞三界五趣一切眾生的苦樂等聲及世間一切種種聲音。《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云:「云何諸佛菩薩天耳智通?謂佛菩薩以凈天耳,能於種種天聲、人聲、聖聲、非聖聲、大聲、小聲、辯聲、非辯聲、化聲、非化聲、遠聲、近聲,悉皆能聞。」  3、他心通:於三界五趣一切眾生尋伺心等,皆如實知。謂有貪嗔痴心、離貪嗔痴心、散心、下心、舉心、掉心、寂靜心、不寂靜心、定心、不定心、修心、不修心、解脫心、不解脫心,皆如實知,是名他心通。  4、神境通:此通能引十八變及三化。十八變者:(1)振動: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能於房舍、村邑、田園、國土、世界、小千、中千、大千,乃至無量大千世界,悉皆振動。(2)熾然:依定自在,遍諸身分出種種火焰,或青、或黃、或赤、或白,無不自在。(3)遍滿:遍滿光明,隨量大小,乃至無量世界悉皆充滿。(4)顯示:依定自在,隨其所化一切有情皆能顯示身土影像。(5)轉變:依定自在,獨憑心力,任意轉變一切境界。如轉變高山為平地,轉變土石為金銀,轉變風火為地水,或轉地水為風火,隨勝解力,皆得成辦。(6)往來:于山石牆壁乃至上下十方,自在往來,無有滯礙。(7)卷:於一房舍、國土,廣說乃至大千世界,捲縮如一微塵。(8)舒:於一微塵或一剎那,舒放廣大,而能成為三千大千世界及無量劫。(9)一切色像皆入身中:依定自在,以種種現前大眾及諸村邑、大地、山林,內己身中,廣說乃至以一切大千世界內己身中。(10)所往同類:諸佛菩薩欲度某界某趣眾生,依定自在力,而入彼界彼趣,化現同類之身形,廣作利他饒益之佛事。(11)顯:為度眾生,於大眾前或現身形,或化色境,說法利導,攝受饒益。(12)隱:隨定願力,於大眾前,緣盡而去,隱沒身形。(13)所作自在:諸佛菩薩於一切有情饒益事中,身心、意業,自在而轉。謂往來所行,言語所說,心意所思,無不自在。(14)伏他神通:謂大神通降伏小神通。如聲聞能伏外道五通,獨覺能伏聲聞神通,菩薩能伏獨覺神通,如來能伏菩薩神通,是名伏他神通。(15)施辯:於諸有情辯才窮盡時,能施辯才,令無窮盡。(16)施念:謂諸有情心無正念時,能施正念,令離邪念。(17)施樂:於諸有情心無樂時,能施安樂,令離憂苦。(18)放大光明:諸佛菩薩身放光明遍十方界,菩薩蒙光,咸來集會;八部蒙光,咸來護法;天、人蒙光,皆能覺悟;惡趣蒙光,能息諸苦。是謂放大光明。  三化者:(1)化身:諸佛菩薩依定願力,常於三界五趣,或現千丈大身,或現丈六金身,或現隨類化身,或現純凈莊嚴他受用身,對諸眾生,有學無學進行攝受化導。如觀世音菩薩以童男童女身而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以比丘身或居士身而得度者,即現比丘身或居士身而為說法,廣說如彼《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此正《契經》所謂:「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是為化身。(2)化語:諸佛菩薩依定願力,能於異類眾生,隨機開導,或以人語、或以天語、或苦切語、或柔順語,方便善巧,以微妙音,於十方界,演說正法。此正經中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或云:出廣長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是為化語。(3)化境:諸佛菩薩依定願力,於諸境界,或染或凈,或勝或劣,隨心化現。如《維摩詰經》中佛陀以足趾按地,頓時娑婆世界,變為蓮花凈土。又如將五百長者子各各所現寶蓋合為一蓋,而此寶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十方如來於自凈土中說法度生,盡於寶蓋中現。是為化境。  如上十八變,三化,是為神境通所攝諸內容。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云:「云何諸佛菩薩神境智通?謂佛菩薩神境智通略有二種:一者能變通;二者能化通。如是二種品類差別各有多種。」  5、宿命通:此通能知過去往劫自他所作所受之事。《雜集論》說此通能隨憶念過去名字種族等的種種差別事。《集異門論》卷十五云:「云何宿住智證通?答:能引憶念過去無量諸宿住事,謂或一生,乃至廣說。」  6、漏盡通:漏謂流漏,由煩惱造業,由業感果,生死無盡,故名為漏。三乘聖者,煩惱及業,皆已蠲除,生死流轉,亦已窮盡,不受世間,後有果報,故名漏盡。諸佛菩薩如實了知自他諸漏已盡未盡,亦能如實了知自他能得漏盡方便及非方便,更能如實了知自他漏盡得有增上慢及離增上慢,是名漏盡通。《雜集論》卷十四云:「漏盡通者:謂依止靜慮,於漏盡智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法。漏盡智者:謂由此智通達一切漏盡方便,及諸漏盡。威德具足者:此智成滿故。」《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九云:「一切諸漏所有隨眠,無餘永斷,逮得能治勝無漏心,勝無漏慧;是其最勝增上心攝、增上慧攝。由漏盡故,說明無漏心慧解脫。即此心慧二種解脫,於最後有,說名內證第六神通。」廣說如彼。  如上六通,無學三乘共有,有學三乘無漏盡通。世間外道、鬼神、天仙,除漏盡通外,也可獲得其他五通。不過三乘有學無學所獲得的諸通與外道鬼神所獲得的諸通,前者依無漏定慧所發,屬聖通,後者依有漏邪定邪慧所發,屬凡通。是為凡聖諸通的差別。  學佛之人,應以戒、定、慧三學為綱,以智、行、悲、願為指南,努力學修,務須以斷除障縛為業用,以求證菩提涅槃為旨歸,切不可捨本逐末,專求神通。目犍連雖神通第一,晚年入涅槃時,業力現前,而被裸體外道活活打死。古德云:「萬般神通皆小術,唯有空空是大道。」諸有智者,不可不知。

推薦閱讀:

阿育王與佛教
佛教故事介紹
【佛教問答】如何保持精進不退?
中部四十四經《小廣解經》
常德佛教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