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 《入菩薩行》譯註 第八品 靜慮
07-22
如入菩薩行 《入菩薩行》譯註 第八品 靜慮 如石法師 第八品靜慮 一、勤勉修止 1.發起精進已, 按照前一章的說法發起精進以後, 意當住禪定; 接下來,就應該把心意安住禪定上; 心意渙散者, 因為昏沉、掉舉而心意渙散的人,即使精進 危陷惑牙間。 也會陷入煩惱巨獸的利齒之間,危機重重。 2.身心若遠離, 如果身心遠離了塵囂和慾望, 散亂即不生; 禪定的剋星——散亂就不會產生了; 故應舍世間, 所以應該舍離俗家和親眷的牽纏, 盡棄諸俗慮。 進而完全拋棄一切塵俗的思慮。 二、斷止逆緣要 (一)斷舍塵緣 1.認清貪著世間之因 3.貪親愛利等, 如果貪戀親友和愛著名利等俗事, 則難捨世間; 那麼我們的內心就根本不可能舍離世間; 故當盡棄彼, 所以我們應該仿效智者,完全舍離它們, 隨智修觀行。 並依循下面所說的原則去思惟修習。 2.如何斷除 (1)認清對治 4.有止諸勝觀, 依靠禪定所生的勝觀才能滅盡煩惱的種子。 能滅諸煩惱。 明白這個道理以後, 知已先求止, 首先應當努力求得能令身心輕安的止, 止由離貪成。 而想修成止,又須先使內心不貪著世間。 (2)生對治之法 Ⅰ、斷舍親友愛 (Ⅰ)思貪親友過患① 5.自身本無常, 須知:人的生命本來就十分短暫無常, 猶貪無常人, 如果再因為貪愛無常的親友而造罪, 縱歷百千生, 那麼縱使在惡道中轉生千百次, 不見所愛人。 也沒有機會遇見任何他喜愛的人。 6.未遇則不喜, 如果不能親近所愛的人,心裡就悶悶不樂; 不能入等至; 這樣,當然不能平穩地進入三摩地。 縱見不知足, 即使見了面,也不會知足;因此, 如昔因愛苦。 仍然像從前一樣,因不得所愛而痛苦不堪。 7.若貪諸有情, 如果貪著虛幻無常的有情, 則障實性慧, 將會障蔽我們徹見諸法真實性的慧觀, 亦毀厭離心, 也會破壞導向解脫的厭離心, 終遭愁嘆苦。 最後只能淪落在三界中受苦。 8.若心專念彼, 如果只知一心思念所愛的人, 此生將虛度; 今生將毫無意義地虛度過去; 無常眾親友, 而且終須別離的無常眾親友, 亦壞真常法。 還會破壞我們修證永恆真理的機緣。 9.行為同凡愚, 如果我們的作為和愚痴的凡夫一樣, 必墮三惡趣; 那麼必定會墮向三惡趣; 心欲赴聖境, 如果我們努力的目標是解脫的聖境, 何需近凡愚? 那麼又何必親近愚痴凡夫而增加逆緣呢? 10.剎那成密友, 情投意合的時候,剎那間成為密友; 須臾復結仇, 一不小心得罪了,須臾間又變成仇敵; 喜處亦生瞋; 對於本應歡喜信受的善行竟然也會不高興; 凡夫取悅難! 唉!一般的凡夫真難侍候啊! 11.忠告則生瞋, 進獻忠言的時候,有些親友不但會瞋恨, 反勸離諸善; 還會反勸我們放棄各種有益的善行; 若不從彼語, 如果不聽從他們的無理之言, 瞋怒墮惡趣。 又擔心他們因瞋恨而墮入惡趣。唉!真難! 12.妒高競相等, 遇好就嫉妒,棋逢敵手又要競爭, 傲卑贊復驕, 對卑微寒士就傲慢,受稱讚又驕矜自滿, 逆耳更生瞋, 聽到逆耳之言更是怒氣沖沖, 處俗怎得益? 何時才能從這些庸俗之輩獲益呢? 13.伴愚必然生 如果經常和這些愚稚的親友交往, 自贊毀他過, 我必定會做出許多自贊毀他的罪行, 好談世間樂, 並且喜好閑談世間歡樂的盛事, 無義不善事。 和一些無聊與傷道敗德的事情。 14.是故近親友, 總之,和愚稚的親友交往過密, 徒然自招損。 只會使我徒然蒙受損失而已。 彼既無益我, 他們對我的修行既沒有什麼利益可言, 吾亦未利彼。 我也不能給他們什麼真正的好處。 (Ⅱ)舍離之方式 15.故應遠凡愚, 因此,應該遠離愚稚凡夫俗情的糾纏, 會時喜相迎, 一旦遇上了,就和顏悅色地善待他們, 亦莫太親密, 但是也不要太過於親密; 善系君子誼。 最好審慎維持淡淡的君子之誼。 16.猶如蜂采蜜; 就像蜜蜂只專心采蜜而漠視花朵一般, 為法化緣已, 同樣,方外之士也只該為修法而外出化緣; 如昔未謀面,① 取得所需的衣食之後,便如同素昧平生, 淡然而處之。 以平常心和他們和睦相處,切莫攀緣。 Ⅱ、斷舍利敬貪 17.吾富受恭敬, 我的利養很豐富,又受人尊重, 眾人皆喜我。 很多人都喜歡我。 若持此驕慢, 如果因為貪著利敬而生起這種驕慢的想法, 歿後定生懼。 那麼死後一定會墮落惡趣,頻生恐懼! 18.故汝愚痴意, 因此,利害莫辨的胡塗意識啊! 無論貪何物, 今生無論你貪圖名利恭敬等任何事物, 定感苦果報, 將來所感得的痛苦報應, 千倍所貪得。 一定超過今生所貪得事物的一千倍。 19.故智不應貪, 所以有智慧的人千萬不要貪著, 貪生三途怖。 貪著名利將會引生墮落三惡道的恐懼。 應當堅信解: 我們應該堅定信念並透徹了解: 法性本應舍。 從性質上來看,這些事物本來就不屑一顧。 20.縱吾財物豐, 就算我財物的收入很豐富, 令譽遍稱揚, 美名也傳遍十方, 所集諸名利, 但是今生努力聚集的名利, 非隨心所欲。 卻無法隨心所欲地伴我到來生。 21.若有人毀我, 如果有人毀謗我, 讚譽何足喜? 那麼再多的讚美怎值得我高興呢? 若有人贊我, 如果有人讚美我, 譏毀何足憂? 那麼讒言毀謗又怎值得我憂傷呢? Ⅲ、結勸舍塵緣 22.有情種種心, 有情眾生各有不同的性向和愛好, 諸佛難盡悅, 諸佛尚且不能使每一位眾生都稱心滿意, 何況劣如我? 何況像我這樣愚笨無能的凡夫呢? 故應舍此慮。 所以我應該放棄討好世間人的念頭。 23.睥睨窮行者, 一般人往往看不起窮困潦倒的苦行者, 詆毀富修士; 而且又喜歡中傷富裕的法師或修士; 性本難為侶, 本來就很難結交成規過勸善的法侶, 處彼怎得樂? 和他們在一起,怎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呢? 24.如來曾宣示: 諸佛如來曾經開示說: 凡愚若無利, 如果不能獲得足夠的名利, 鬱郁終寡歡, 愚痴的凡夫就會悶悶不樂; 故莫友凡愚。 因此,不要和凡俗之輩交往。 (3)思惟山居利益① Ⅰ、友伴殊勝 25.林中鳥獸樹, 森林中的樹木、飛鳥和走獸, 不出刺耳音, 不會發出煩心的言語和刺耳的音聲, 伴彼心常樂, 和它們相處,內心非常安樂平靜; 何時共安居? 幾時我才能和它們一起快樂地安居? Ⅱ、住處殊勝 26.何時住樹下、 何時我才能心無掛礙地安居在樹蔭底下、 岩洞無人寺? 岩洞中或無人的空廟裡修行呢? 願心不眷顧, 但願我的內心不再眷念家宅和親友, 斷舍塵世貪! 斷舍一切對塵世的貪慾! 27.何時方移棲 何時我才能順利地遷居, 天然遼闊地, 去到一片遼闊的大自然環境; 不執為我所, 不執著它是我所擁有的地域, 無貪恣意行? 心無貪著,自由自在地修行? Ⅲ、資生殊勝 28.何時居無懼, 何時我才能無憂無慮地在山林中安居, 唯持缽等器、 只保留缽、凈瓶等幾樣必需的用具, 匪盜不需衣, 以及連盜匪也不屑一顧的三衣, 乃至不蔽體? 甚至不必費心去遮蔽我這無常的身體? Ⅳ、厭離殊勝 (Ⅰ)易捨身貪 29.何時赴寒林, 何時我才能移居棄屍的寒林, 觸景生此情: 觸景生情並深思熟慮地反省: 他骨及吾體, 墳間腐朽的屍骨與我今健朗的身軀, 悉皆壞滅法。 同樣都是無常的壞滅之法。 30.吾身速腐朽, 我這個身體很快就會死亡。 彼臭令狐狼 它腐爛以後,惡臭衝天, 不敢趨前嘗; 連貪肉的狐狼都不敢上前品嘗; 其變終至此! 無常的結局總是如此令人心傷! Ⅱ易舍友貪 31.孑然此一身, 我孤零零地一個人來到這世上。 生時骨肉連, 出生時,骨肉本來是連在一起的, 死後各分散, 可是壞滅之後卻必須各自分散, 更況是他親? 何況是原本個體相異的親友呢? 32.生既孤獨生, 生時,我孤零零地出生; 歿復獨自亡, 死時,也只能獨自死去。 苦痛無人攤, 沒有人能分擔我四大分離的痛苦, 親眷有何益? 只會妨礙我解脫的親友有什麼用呢? 33.如諸行路客, 好比在旅途上往返的旅客, 不執暫留舍; 不會貪著暫時歇腳的房舍; 如是行有道, 同樣,在三有道途中來去飄泊的我, 豈應戀生家? 豈該留戀親友和出生成長的家、國? Ⅴ、攝心殊勝 34.迨及眾親友 等斷了氣,親友都圍繞著我哀傷哭泣, 傷痛且哀泣, 有四個人前來扛起我的遺體, 四人掮吾體, 那時,我將被送往寒屍林去拋棄。 屆時赴寒林。 既然如此,為何不及早上那兒修行? 35.無親亦無怨, 所以我應該先設法離開親友和怨仇, 隻身隱山林; 獨自一人隱居到寂靜的山林中; 先若視同死, 如果親友們認為我消失人間已久, 歿已無人憂。 那麼縱然死了,也不會有人為我傷痛哀愁。 36.四周既無人 再者,臨終的時候, 哀傷或為害, 身旁既無人痛哭或前來傷害, 故修隨念佛, 所以當我修習隨念三寶等正法時, 無人擾令散。 就不會受到干擾,使我分心散亂。① Ⅵ、結勸住蘭若 37.故當獨自棲 因此,我應當一個人獨來獨往, 事少易安樂、 棲隱在容易生活、不易害病、風景靈秀 靈秀宜人林, 而且令人心曠神怡的森林裡, 止息眾散亂。 努力止息一切掉舉和散亂。 (二)斷舍邪念 1.勸離五塵欲① 38.盡棄俗慮已, 捨棄一切無謂的塵囂和俗慮以後, 吾心當專一; 接下來,我應該專一所緣,勤修禪定; 為令入等至 使自心能夠進入三摩地並制伏一切煩惱。 制惑而精進。 首先,應該觀修不凈觀等凈行所緣。 (1)總說五欲過患 39.現世及來生, 因為無論在今生或來世, 諸欲引災禍; 耽染五欲都會帶來莫大的災難; 今生砍殺縛, 今生,會使人造作砍殺和捆縛有情等罪業; 來世入地獄。 來世,更將形成地獄和餓鬼等惡報。 (2)別說觀身不凈 Ⅰ、依止寒林思身不凈 40.月老媒婆前, 在月老和媒婆的面前, 何故屢懇求? 為何總有人要非份地懇求牽線作媒? 為何全不忌 為什麼他們一點都不顧忌 諸罪或惡名? 會因此犯下重罪或招致惡名? 41.縱險吾亦投, 儘管危機重重,我也要冒險嘗試, 資財願耗盡; 就算散盡萬貫家財,我也心甘情願; 只為女入懷, 只因為美女投懷送抱最是銷魂, 銷魂獲至樂。 能帶給我莫大的興奮與喜悅。 42.除骨更無餘; 然而除了一堆白骨和血肉,她什麼也不是; 與其苦貪執 因此,與其苦苦地貪戀 非我自主驅, 這個非我所能擁有與自主的美女之軀 何如趣涅槃? 何不追求自由解脫的涅槃妙樂呢? 43.始則奮抬頭, 初會面時,少女必須鼓足勇氣才敢抬頭, 揭已羞垂視, 揭開面紗以後,更加嬌羞,只敢低頭垂視。 葬前見未見, 在出殯以前,無論遇到任何男士, 悉以紗覆面。 都得用面紗把臉遮蓋起來。 44.昔隱惑君容, 從前使你迷惑顛倒的覆紗之容, 今現明眼前, 現在已經赤裸裸地呈現在你的眼前, 鷲已去其紗, 鷲鳥完全扯開了她的衣裳和面紗, 既見何故逃? 既然看清楚了,為何你反而要逃走? 45.昔時他眼窺, 從前,其它男士單單用眼角偷偷欣賞, 汝即忙守護; 你就忙著去遮擋他們的視線; 今鷲食彼肉, 現在連鷲鳥都飛來搶奪她的肉了, 吝汝何不護? 吝嗇嫉妒的你為何不前去保護她呢? 46.既見此聚屍 眼看著這成堆的腐屍爛肉, 鷲獸競分食, 吸引了無數的蒼鷹和野獸前來奪食, 何苦以花飾 事實既然如此,你又何必以花圈和香飾 殷獻鳥獸食? 殷勤地奉獻給這鳥獸的食物呢? 47.若汝見白骨 如果看見一具白色的骷髏, 靜卧猶驚怖, 即使靜卧著不動也會令你驚慌駭怕, 何不懼少女 那麼像活殭屍一樣由心氣帶動的少女, 靈動如活屍? 你為什麼一點兒也不害怕呢? 48.昔衣汝亦貪, 從前,連穿衣的婦女你都要貪愛, 今裸何不欲? 現在,為何不去貪求那裸露的女屍呢? 若謂厭不凈, 如果說,你不喜歡不凈的死屍; 何故擁著衣? 那麼為何要擁抱原本污濁的著衣婦女呢?① Ⅱ、配合現實思身不凈 49.糞便與口涎, 再者,人的糞便和口水, 悉從飲食生, 同樣都是從食物消化而產生的髒東西, 何故貪口液, 你為何偏愛吸吮口水, 不樂臭糞便? 卻不喜歡臭糞便呢? 50.嗜欲者不貪 貪慾強烈的人只貪求美色, 柔軟木棉枕, 不會貪著觸感柔滑的木棉枕; 謂無女體臭。 他們說:棉枕沒有女人的體味。 彼誠迷穢垢。 這些人顯然已被髒東西迷昏了頭。 51.迷劣欲者言: 沉迷卑劣俗事的貪慾者說: 棉枕雖滑柔, 木棉枕雖然光滑柔軟, 難成鴛鴦眠。 卻不能同床共枕,合成鴛鴦眠。 於彼反生瞋。 因此,有時反而會討厭木棉枕。① 52.若謂厭不凈; 如果說,你討厭不清潔的糞便等東西; 肌腱系骨架, 那麼用肌腱緊系骨架,充以臟腑糞尿, 肉泥粉飾女, 再用肉泥薄皮粉飾的婦女, 何以擁入懷? 你為何要緊緊地擁入懷抱呢? 53.汝自多不凈, 其實,你自己擁有的髒東西已經夠多了, 日用恆經歷, 而且日用尋常,每天都要經歷它; 豈貪不得足, 難道這些髒東西不夠你天天享受嗎? 猶圖他垢囊? 為何還要貪圖其它的臭皮囊呢? 54.若謂喜彼肉, 如果說,你喜歡女人身上的細皮嫩肉, 欲觀並摸觸; 所以想要觀看並觸摸她; 則汝何不欲 那麼你為何不去貪求 無心屍肉軀? 那已經死亡的無心屍肉呢? 55.所欲婦女心, 如果說,你所貪求的是女人的心; 無從觀與觸, 但是心識既無從欣賞也不可摸觸, 可觸非心識, 可以觀看觸摸的,絕對不是心識; 空擁何所為? 那麼你無聊地擁抱她作什麼呢? 56.不明他不凈, 如果一個人不明白他人的身體原本不凈, 猶非稀奇事; 這還情有可原;因為不曾一睹廬山真面目。 不知自不凈, 如果連日用尋常的自身不幹凈都不知道, 此則太稀奇! 那就太離譜了! 57.汝執不凈心, 你這個貪戀髒東西的胡塗心識啊! 何故舍晨曦 在無雲晨曦中剛剛開啟的白嫩香蓮花 初啟嫩蓮華, 你為什麼不去欣賞呢? 反著垢穢囊?① 為何偏偏喜歡那充滿污垢的臭皮囊呢? 58.若汝不欲觸 如果你不想觸摸 垢穢所塗地, 曾經塗滿髒東西的地面或衣著等物, 云何反欲撫 那麼怎會想去撫摸 泄垢體私處? 天天排泄屎尿的下體呢? 59.若謂厭不凈; 如果說,你不喜歡骯髒的東西; 垢種所孕育, 那麼先經由又腥又臭的受精卵孕育長成, 穢處所出生, 再從骯髒的陰道生產出來的婦女, 何以摟入懷? 你為什麼要緊緊地摟入懷裡呢? 60.糞便所生蛆, 糞便里長出來的臟蛆雖然很小, 雖小尚不欲, 你尚且不會去喜歡, 云何汝反欲 怎麼反而想去貪求由不凈身所生 垢生不凈軀? 而且又充滿髒東西的身體呢? 61.汝於不凈身, 你不但不輕視、厭棄 非僅不輕棄, 自己那充滿污垢的身體, 反因貪不凈, 反而因為執著不凈之物, 圖彼臭皮囊。 而貪圖別人的臭皮囊。真是胡塗啊! 62.宜人冰片等, 你不想想看:清涼退火的冰片①等良藥, 米飯或菜蔬, 可口的米飯或美味的蔬菜, 食已復排出, 吃進我們的不凈身體再排泄出來, 大地亦染污。 竟然連大地都被熏臭染污了。① 63.垢身濁如此, 人的身體這麼污濁是顯而易見的, 親見若復疑, 如果你還有任何懷疑, 應觀寒屍林, 不妨就到寒屍林去瞧瞧, 腐屍不凈景。 看那腐臭的棄屍和其它噁心的景象。 64.皮表迸裂屍, 冢間表皮迸裂、血肉模糊的腐屍景象, 見者生大畏; 曾經看過的人都會十分害怕; 知已復何能 認清這個事實的真相以後, 好色生歡喜? 怎可能再去喜歡那不凈的身軀呢? Ⅲ、結勸除貪執 65.塗身微妙香, 婦女身上所散發出來的微妙香氣, 栴檀非她身; 發自塗抹的栴檀或香水而不是人的身體; 何以因異香, 既然如此,何必為了那不相干的香氣, 貪著她身軀? 而去貪著婦女的軀體呢? 66.身味若本臭, 如果體臭本來就不怎麼好聞, 不貪豈非善? 那麼不去貪著它豈非明智之舉嗎? 貪俗無聊輩, 那些貪愛低俗事物的人們, 為何身塗香? 為什麼偏要在不凈身上塗抹香水呢? 67.若香屬栴檀, 如果妙香是從栴檀或香水散發出來的, 身出何異味? 那麼身體會發出何等的異味就可想而知了。 何以因異香, 何必為了那與身體不相干的香氣, 貪愛女身軀? 而去貪愛婦女的身軀呢? 68.長發污修爪、 蓬散髒亂的長髮、又曲又長的污黑指甲、 黃牙泥臭味, 黃斑斑的牙齒、渾身的泥臭味, 皆令人怖畏 如果這些現象都是人體聽任自然生理變化 軀體自本性。 所呈現出來的可怕的本來面目; 何以苦貪著? 那麼你何必去貪著偽飾的女身呢? 69.欲如傷己器, 貪慾就像那會傷害自己的武器一樣, 何故令鋒利? 你何必拚命去擦亮磨利它呢? 自迷痴狂徒, 難道你被傷害得還不夠深嗎?遺憾的是, 嗚呼滿天下! 這世上偏偏充滿了努力自我蒙蔽的瘋子! 70.寒林唯見骨, 在寒林中,如果單單見到棄屍和白骨, 意若生厭離, 就會使人害怕而心生厭離, 豈樂活白骨 那麼你怎會歡歡喜喜地住在 充塞寒林城? 充滿迷亂活白骨的寒林城鎮呢? (3)思貪得不償失 Ⅰ、總說 71.複次女垢身, 再者,那充滿污垢的婦女之身, 無酬不可得; 不付出很高的代價是得不到的; 今生逐塵勞, 今生必須為她一輩子奔波勞碌, 彼世遭獄難。 如果犯了罪,來世還須飽受地獄等苦難。 Ⅱ、別明 (Ⅰ)所求難得 72.少無生財力, 年少時,沒有能力賺錢, 及長怎享樂? 長大以後,憑什麼享受鴛鴦之樂呢? 財積壽漸近, 為了存錢而幹活,漸漸上了年紀, 衰老欲何為? 衰朽老翁還要色慾來做什麼呢? 73.多欲卑下人, 有些多欲的低等苦力, 白日勞務疲, 白天繁重的工作耗盡了體能, 夜歸氣力盡, 以至於晚上回到家中早已散盡了氣力, 身如死屍眠。 睡卧在床上的身體就像死屍一樣。 74.或需赴他鄉, 有些人為了買賣、竊盜或出征而遠赴他鄉, 長途歷辛勞, 因此必須長途跋涉、備嘗艱辛。 雖欲會嬌妻, 雖然他們渴望與愛人、嬌妻歡聚, 終年不相見。 遺憾的是,一年也難得見上一面。 75.或人為謀利, 也有人為了追求微薄的利益, 因愚賣身訖; 糊里胡塗地賣掉了自己的身體; 然利猶未得, 然而,應得的利益還沒有到手, 空隨業風去。 人已隨著僱主的業風飄泊遠去了。 (Ⅱ)利少害多 76.或人自售身, 有人賣身為人幫傭,自己一點自由也沒有, 任隨他指使; 完全聽任顧主差遣使用; 妻妾縱臨產, 即使妻子臨產分娩,也不能前往照顧, 荒郊樹下生。 任隨骨肉在荒郊野地或樹下出生。 77.欲欺凡夫謂: 有些被慾望蒙蔽的凡夫說: 求活謀生故, 「為了生存,我必須設法賺錢養家活口。」 慮喪赴疆場, 因此雖然擔心送命,還是披甲從軍去了。 為利成佣奴。 另一些人則為了蠅頭小利而甘為奴隸。 78.為欲或喪身, 有人貪慾未遂,被殺身亡;有人犯罪受刑, 或豎利戈尖, 被人從肛門貫穿頭頂,豎掛在利戈尖上; 或遭短矛刺, 有些人被人用短矛刺殺; 乃至火焚燒。 有些人甚至於被放火焚燒。 79.歷盡聚守苦, 吃盡了賺存、保護和喪失錢財的苦痛, 方知財多禍; 才深深體會錢財是無邊禍害的根源; 貪金渙散人, 那些為了貪財好色而耗散心力的人, 脫苦遙無期。 永遠沒有機會解脫三有的痛苦。 80.貪慾生眾苦, 貪慾的人一定會飽嘗前述的那些苦頭, 害多福利少; 禍害眾多,福利極少,根本得不償失; 如彼拖車牲, 就像牛馬等為人拉車的牲口, 唯得數口草。 頂多只能吃到幾口充饑的茅草而已。 (Ⅲ)空負暇滿 76.彼利極微薄, 其實,像養家糊口這麼渺小的利益, 雖畜不難得; 就連低等的牛馬等牲畜也不難辦到; 為彼勤苦眾, 但是,短視的人們竟然願意為它奔波受苦, 竟毀暇滿身。 糟蹋了難得的暇滿人身。 77.諸欲終壞滅, , 五欲雖樂,總是會壞滅的; 貪彼易墮獄; 但是貪著它,卻容易使人墮入地獄等惡趣。 為此瞬息樂, 為了貪圖這曇花一現的快樂, 須久歷艱困。 就必須長期忍受精疲力竭的艱苦。 78.彼困千萬分, 然而,只要肯忍受這些困苦的千萬分之一, 便足成佛道。 以此修行,就足以成就無上的佛道了。 欲者較菩薩,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未來3年,菩薩保佑,運勢必定上升的3大生肖
※藥王菩薩聖誕日,諸佛菩薩給你送福啦!誰打開誰增福!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辯中邊論?卷中(世親菩薩造)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二
TAG: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