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穹頂之下的霧霾中,我看到了中產階層的致命弱點
石勇
中國心理分析技術派代表人物,鳳凰網2014年十大影響力博主。
2015-03-10 22:35:06歸檔在我的博文|瀏覽 78316 次|評論 22 條
「兩會」仍然在開。看「兩會」,一定程度上是看一些聲稱代表了我們,但卻挑戰我們基本智商的人的演出——每年都是如此,今年尤甚。
好吧,你們玩,已經習慣了。
很多人原本想著柴靜女士關於霧霾的紀錄片《穹頂之下》會在「兩會」上引起熱烈的討論,並且還會影響到相關制度的出台,以及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大膽地說一句,這肯定也是柴靜及其團隊選擇在「兩會」前放出片子時想達到的效果。但現在呢?只能說是太天真了。
天真緣於大家根本不懂政治,至少不懂現在的中國政治。
我不想談「兩會」,也不想談柴靜,而是想談一下我從很多人,尤其是中產、小資、文青身上所看到的未來的中國。
選擇在這個時候才來談,實在是有苦衷。
《穹頂之下》火熱的時候,我被持續刷屏了三天,那種熱捧,和對柴靜的「良知」的讚美,讓我感到絕望。不錯,在很多人自以為看到了希望的時候,我卻是絕望。
我一直想問大家一句:你關注《穹頂之下》,關注霧霾,到底是因為「柴靜」這個用文青、雞湯等來包裝的社會價值排序比較高的符號,還是因為霧霾本身?到底是因為柴靜真有良知和勇氣,還是你實在太懦弱?但想想這肯定會得罪人,只能沉默。
感情洶湧之時,是沒有理性可言的。沉浸在正義感中的人們不可能去聽那些他們壓根就不想聽的話。
但現在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對「柴靜」這個符號和《穹頂之下》的心理投射減弱了很多,變成了一種心理背景,我可以談談了。如果有人的心理背景非常強大,還能夠影響到他的認知模式和心理模式,覺得還是被我得罪了,那就得罪吧。
很不好意思,我對柴靜這個人從一開始就不想去關注。首先是趣味問題,那種文青、雞湯而又裝得很有「思想」的POSE無法通過我直覺的檢驗。什麼樣氣質的心靈只能吸引什麼樣氣質的心靈。其次,很多人把她捧為「良知」,這樣的造神運動讓我深感不安。
在這裡要冒險說一句:「劈柴」的人固然有很多是五毛,但恐怕不全是。五毛不配我去分析。但為什麼只允許一個人對柴靜造魅(比如吹捧為「公知女神」,吹捧為「良知」),就不允許另一個人對她祛魅呢?對於祛魅來說,造魅可是邏輯在先的。
造魅和祛魅的區別不過是:一個把「柴靜」這個符號原本並不具有的美德給加上去,搞得金光閃閃,另一個則把這個符號原本也不具有的丑德給加上去,使之顯得似乎不堪入目。大家在理解這個世界上其實沒啥區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我和很多人一樣,從情感上、立場上對柴靜這個視頻是支持的(這是廢話)。我還願意表示我的高度讚賞。但從這裡出發,大家在認知上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當然,我允許某些不具備起碼認知能力,只是按照「黑-白」二元思維框架來條件反射的心理動物,把我對某些真相的揭露,理解為我也是「劈柴幫」的一個成員。
我發現了在人們的反應中的一些疑點。解剖這些疑點,正是通往人心和社會真相的橋樑。
第一個疑點,是預設了柴靜是「反體制」的「良知」代表。它是一種二元對立設定。
在其它事情上我可以暫時不發表評論,但在霧霾這件事情上,有這樣的二元對立存在嗎?要知道,這是空氣,誰都要呼吸,區別只是在於,有的人是住在中南海里,有的人是一直坐著小車,而有的人是在街上騎單車,只能戴著口罩。換句話說,無論是「大大」們、「中中」們,還是「小小」們,也無論是哪一個階層,大家其實都是霧霾的受害者,區別只在於程度不同而已。而除了一直被剝奪的最底層老百姓外,恐怕很多人也是霧霾這個「製造體系」的受益者,它背後對應著GDP,對應著物質財富,區別同樣也只是誰受益多誰受益少而已。
受害-受益的程度一比較,就可以發現,權力-財富的層級越高,受害最少而受益最多,所以看上去對霧霾最不敏感。但是,因為權力仍是受害者,根本不存在類似於拆遷征地這樣政府利益和公民利益的二元對立,大家多少有些「共容利益」。權力對霧霾對作何種反應,跟「民眾反對霧霾,權力放縱霧霾」的二元預設實際上關係並不大,而是跟背後更複雜的考量有關——這裡面牽涉到權力為了其總體利益對霧霾製造體系的控制程度,以及權力內部各利益集團的博弈。
換句話說,「反體制」不過是一種想像。
環保部長陳吉寧向柴靜表示感謝,早已否證了這一二元預設。
你可能會問,如果不是反體制,為何在「兩會」上,在媒體上,關於「霧霾」、「柴靜」、「穹頂之下」這類關鍵詞並沒有得到「討論」或允許發表評論,甚至還傳說視頻被封殺了?我想說,這恰恰是文青的想像性思維的無知之處。用事後的這種官方反應,來證明之前的「反體制」想像,邏輯上就錯了。
事實上,權力的反應,只跟一件事有關:最高權力之外的一切絕不能是話語的主導者。在現在的政治背景下,讓大家來影響甚至主導官方的議事內容,開什麼玩笑?哪怕是反腐,民眾也只能在一邊當看客,只負責叫好,而沒有「參與」的資格,更不用說去發揮什麼影響。所以哪怕權力想干大家一直在希望乾的事情,也絕不能顯得看上去就是在大家的「推動」下乾的。這是強化高度集權的政治權威的考慮,要不然這幾年的打大V,打媒體,從知識分子、明星那兒奪迴文化領導權,活都是白乾的?而這個考慮,也讓「兩會」中權力內部某些力量無法施展利用這個話題來重構一下權力-利益格局的偉大抱負。
我想說,這也是柴靜及其團隊幼稚的地方。只是按照心理來維思的人就不用說了。
分析到這裡,如果有人還按照既定的思維認為《穹頂之下》因為是反體制而受到「打壓」,我表示尊重。這個世界的複雜程度是習慣了單向度思維的人所無法理解的。
第二個疑點,是預設了「公民行動」和「政府不行動」的二元對立。
霧霾的存在當然是政府的責任,它似乎也從沒有表示過跟它無關。當然,它也有過行動,否則「APEC藍」怎麼可能成為一個傳說呢?但說它行動,怎麼還是這個樣子?所以,這一元可以成立。但「公民行動」?搞一部紀錄片就叫「公民行動」?霧霾的痛感,對於中國人來說至少都已經幾年了,還需要一部紀錄片來喚醒?在現在,對於霧霾來說,一部紀錄片的「喚醒」功能,和你在霧霾天呼吸一口空氣,不能出去跑步沒啥區別,甚至還不如後者靠譜。
換句話說,《穹頂之下》只是一種媒體意義上的「告知」,不是什麼「公民行動」,真正的公民行動是柴靜不開車了,帶著一幫人在污染性的工廠里或政府門口搞了抵制霧霾的行為藝術。所以把它看成是「公民行動」的人,恐怕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對霧霾早就沒有了痛感,也不敢行動,於是,便心理投射到一部紀錄片身上?
這兩個疑點,帶出了很多東西。
從邏輯上,大家關注柴靜和《穹頂之下》,不能只是微信上刷一下,不能只是一場話語狂歡吧?賦予它的意義或道德光環越多,從而也是賦予自己的道德優越感越多,就越指向一點:每個人的行動。可是,有多少人就不開車了?有多少人就真的不參與對霧霾的製造了?
事實是,很多人一邊是霧霾的直接受害者,一邊卻又是霧霾的直接製造者,姑且不說同時還是霧霾製造體系的間接受益者。他們也許認為自己對霧霾的「貢獻」微不足道,也許認為這只是政府的責任而和自己無關,不排除這是事實——但一個被掩蓋的殘酷真相是,他們並不想割斷自己的利益和享受,因此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行動。
這種受害者和受益者的雙重處境產生了獨特的心理機制。它們是這樣玩的:
A、需要證明自己對霧霾是有痛感的,是有良知的。因為,受害者的身份,要讓他有一個合理的義憤;而受益者的身份,則需要掩飾、否認。體驗到自己有「良知」,正好可以履行這兩個心理功能。
B、既然自己不敢行動,又需要否認自己的懦弱,體驗到自己的良知,那麼,就必須找到一個人來代替自己「行動」,從而,把「良知」賦予到這個人頭上,再通過關注、評論,體驗到自己有「良知」。
C、這個人必須是在社會價值排序上較高的公眾人物。價值排序低了,自己都瞧不起這樣的人,但他都行動了,而你不行動,那麼,你感到的就不是「良知」,而是羞愧了。
D、這個人還不能是一個直接地、殘忍地揭開真相的人,他(在這裡是「她」)必須用審美的、文青似的、雞湯似的語言來描述真相,換句話說,必須在大家和真相之間,用文青、雞湯這樣的表達方式隔離開來,給世界罩上一層面紗。
這是因為,很多中產、文青、小資如上面所分析的,原本就要掩蓋自己不敢去行動,不肯割斷自己的利益和享受的真相,所以殘酷的真相是他們永遠不敢面對和接受的,那意味著要拷問他們的內心。必須把這個真相給包裝起來,才能契合他們的心理結構。天天吃霧霾是不可能引起他們的什麼感情反應的,但你一用「柴靜」這個社會價值排序較高的符號,用文青和雞湯的佐料來說,馬上他們就受觸動了。
中國的中產、小資、文青,早已學會了不是生活在真實里,而是生活在由一些符號——無論他們是明星,電影,還是文青、雞湯似的語言——營造出來的真實之中。對於現實,他們已經無力,已經麻木,已經沒有痛感,但當你用一層最能夠引發他們情感和審美反應的面紗把他們和現實隔離開,並且「表達」現實的時候,他們就會顯得非常激動。
為了獲得心理上的保護,中國的中產、小資、文青早已發展出了一套在面對世界時,取消行動能力和直面殘酷真相能力的認知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在柴靜的這個「霧霾事件」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就是我感到絕望的原因。
這導致了什麼?很簡單,在公共領域,任何一個哪怕是緊急的、嚴肅的話題,激起的永遠只是一堆泡沫,而且很快消散。從中激起的心理能量,實際上非常虛弱,根本就不可能轉化為行動。即使是在未來的一段日子裡,中產階層對於政治社會的變化也是無力的。
不僅如此,我還想說得狠一點,在中產、文青、小資那兒,社會價值排序的流行,文青似和雞湯似語言的流行,以及為了掩蓋自己的懦弱,急切地要進行心理投射,動不動就給「代言人」加冕「良知」的流行,只會帶來兩種結果。
一種結果就是「代言人」名利雙收。任志強、潘石屹、白岩松、柴靜、韓寒……無不如此。另一種結果,就是「代言人」在「良知」的壓力之下,把持不住,超出了安全線之內,最終遭到權力的封殺,而後當然又會被那些把他們推到這一步的人遺忘。再說一句,韓寒當初估計就是知道了這一點,在獲取足夠的利益後乾脆不玩這麼有風險的活了,公開玩娛樂去了。
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心理分析
您可能也喜歡:
改革應與中產階層崛起相伴
慕容雪村:柴靜事件和言論空間
想到科學發展觀,就想起老百姓
擁抱中產階層,「中國製造」才有未來
中產下流化的各種成因指向同一問題
2上一篇<<他們在用心理去思維
推薦閱讀:
※有損人格魅力的弱點
※多數丈夫與生俱來的三大弱點
※男人出現這5個弱點,是因為他深深愛上了你?
※致命!男人性格里的7大弱點
※心理解讀:12星座哪些弱點最容易被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