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七律」---程凱---國康民健健康講堂中醫養生專家
健康的身體源自均衡的營養。我們需要給脾胃提供多種食物,並進行合理調配,才能讓脾胃功能正常發揮,從而為身體源源不斷地提供優質充足的氣血。養生首先要從飲食開始!
用心去體會,簡單的食物也可以帶給您美味、營養和享受!
百年中醫世家七種正確的飲食規律,讓您擁有健康的體魄!
第一律:五味雜食,益於五臟,合於四時;
第二律:適量油鹽的時候,也保持清淡的心境;
第三律:熱不灼唇、冷不冰齒,用溫暖的食物去溫暖食者的心;
第四律:分清餓的是眼睛、舌頭還是肚子,不要勉強進食;
第五律:用心飲食,合理搭配,專註於食物本身;
第六律:只吃七分飽,不僅為了體型,更為了健康;
第七律: 順應節氣變化,養生在每一個平常日子裡……
第一律 合五味 五味雜食,益於五臟,合於四時;
五穀、五畜、五菜、五果
主食:或米或面。爺爺是江蘇人,所以吃米飯的機會多一些。奶奶蒸米飯真有一手,用小小的鋁鍋(那個時代特有的器物)蒸出來,不硬不軟,粒粒晶瑩剔透,散發著一股米飯特有的清香。現在用電飯煲燜出來的香米飯,也很香甜可口,但卻不是兒時的味道了。印象中奶奶還經常用大米、小米混合在一起的二米飯與紅薯、玉米等粗糧調換口味,有時甚至還有一小碗鹽煮花生或白蒸芋頭…… 綠葉蔬菜:一個被用得很舊的小盆里盛放著至少兩種時令的綠葉蔬菜,每樣的量都不是很多。這個菜量現在看來像是剩菜,其實卻不然,那是奶奶每天中午特意為我做的,一般是一盤菠菜或捲心菜等的葉菜,一盤扁豆或青豆等的豆菜。後來我才知道,這是爺爺給我定的食譜…… 肉菜:最常吃的是肉羹,就是將肉沫與雞蛋一起蒸熟。本不覺得這肉羹有什麼特別,直到上了大學,吃到食堂里一道著名且昂貴的「太陽肉」後,才比較出奶奶做菜的特色。所謂「太陽肉」,就是在調好味的肉餡里打一個雞蛋,然後上火蒸熟即可。取名「太陽」,是因為肉是肉,蛋是蛋,界限分明,形如太陽。而奶奶卻是將雞蛋與肉沫充分混合,攪拌均勻,蒸熟後肉沫鑲嵌在蛋間,使雞蛋形成了蜂窩狀的奇特結構,清濁融合,肉蛋再難分割,味道自然也就變得十分獨特,回味無窮…… 佐湯:每餐必有湯,以瘦肉丁兒、蒸熟的雞蛋丁兒、山藥丁兒為主並稍加青蒜的山藥湯;將土豆切丁並加蛋花兒的土豆湯;還有把青豆、蠶豆混合而煮的蠶豆湯……這些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口味清淡。 水果:時令水果是每餐飯後安靜小憩時的獎勵。半個蘋果、一個桔子、一瓣西瓜,每每讓我沉醉在午後悠閑的童年時光……
五穀宜為養,失豆則不良 五穀,指粳米、小豆、麥子、大豆、黃黍(音同鼠,即糯小米,北方叫做黃米,又叫黍子)等為代表的糧食作物。「五穀為養」,即以五穀為維持生命機體的基本食物或基本營養。何以見得「五穀」是基本的營養呢?文中對不同的食品分別用了「養」、「益」、「助」、「充」四個不同的字眼,這不全是為了避免行文上的重複,而且還有深刻的用意。它不僅講了各類食品對人體的養益功能,而且還有主次之分。「養」是主要的,「益」、「充」、「助」是輔助的,不能喧賓奪主。 這裡需特別說明一下,穀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質,脂肪含量並不高。而古人把豆類作為五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符合現代營養學觀點的,因為穀類蛋白質缺乏賴氨酸,豆類蛋白質缺少蛋氨酸,穀類、豆類一起食用能起到蛋白質相互補益的作用。 五果當為助,力求少而數 五果,指桃子、李子、杏、栗子、大棗等為代表的水果、堅果類食物。「五果為助」,即以五果為生命機體營養的補助。水果富含維生素、纖維素、糖類和有機酸等物質,營養豐富,還有助消化。雖不求多,但卻是平衡飲食中不可缺少的輔助食物。 五畜適為宜,過則害非淺 五畜,指牛肉、羊肉、豬肉、狗肉、雞肉等禽畜肉食,廣義上則包括了畜、禽、魚、蛋、奶之類的動物性食物。「五畜為益」,即以五畜為生命機體營養的補益。肉類食物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可以彌補植物蛋白質的吸收不足。但既然是補益,就不能成為每餐食物中的主角,應以適宜、適度為原則,食用過多則會傷及人體。 五菜常為充,新鮮綠黃紅 五菜,指冬葵(湖南叫葵菜,也叫冬寒菜,江西叫蘄菜)、豆葉、薤、蔥、韭菜等蔬菜。吃菜講究新鮮,各種顏色的新鮮的蔬菜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纖維素等營養物質,有增食慾、充饑腹、助消化、補營養、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腸癌等作用,能營養人體、充實臟氣,使體內各種營養素更完善、更充實。 五穀、五果、五畜、五菜這四個方面幾乎把迄今為止人們飲食中的所有原料全部概括了。仔細回想兒時奶奶做的飯菜,每餐無一不是谷、果、畜、菜俱全啊!原來爺爺告訴我的飲食養生道理就是——雜食。五穀、五果、五畜、五菜,每類食物中都用了「五」字,就是告訴我們要吃雜一點,即使是主食糧食,也不能只吃某一種細糧而不吃雜糧。不同的食品,其營養成分的含量有所不同,吃雜一點是有好處的。肉類、蔬菜、果品也是一樣。
五味入五臟
酸以入肝 正常情況下,晚11點至次日凌晨3點為肝膽主時,此時肝的疏泄功能旺盛,適時入睡休息,進入深度睡眠,可使氣血充分流歸於肝,正如《素問·五臟生成篇》中記載「人卧血歸於肝」的道理一樣,使肝氣得養,充分發揮其促進代謝、調暢氣機的生理作用。小潔「夜貓子」式的生活習慣,有損肝氣,長此以往,會影響肝之疏泄功能,使人體氣機逆亂,情緒抑鬱暴躁,體內垃圾貯存,新陳代謝變緩,甚至誘發嚴重疾病。 肝的疏泄功能是什麼呢? 在中醫學裡,肝被稱為「將軍之官」。也就是說,肝、心、脾、肺、腎這五臟之中,肝是將軍,是統帥,負責謀慮和思考,負責管理身體各部門的運作,有點類似西醫學中的自主神經系統,像眩暈、中風等在中醫里都被歸類成肝系疾病。疏泄則是指身體的疏通調節(新陳代謝)功能。我們可以把肝理解為一個物流系統的控制管理中心,負責管理身體各種物質的流通及運輸。既然負責流通和運輸,也就不難理解肝喜順暢了。試想,如果你從事物流、運輸行業,你會喜歡每天路上都堵車嗎?而情緒、睡眠、飲食及藥物等各種原因均會影響肝的疏泄功能,特別是當抑鬱情緒出現時,肝受的影響尤其之大。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當你左右為難、情緒激動的時候,我們常說是肝火旺盛,其實就是肝的疏泄功能失常,體內氣的運轉受阻、郁而化火的表現,就像嚴重的交通堵塞會引發混亂和恐慌一樣。 苦以入心
中醫所說的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別。血肉之心,即指實質性的心臟;神明之心是指腦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進行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的功能。中醫學把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歸屬於心,所以也有神明之心的說法。「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出自《醫學入門·臟腑》) 心主血脈,指心有主管血脈和推動氣血循行於脈中的作用;心主藏神,是指心主思維、意識、精神。在正常情況下,接受和反映客觀外界事物,進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主宰生命活動。「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靈樞·邪客》) 中醫學確實認識到了腦的作用,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屬於大腦的生理功能,是大腦對外界事物的反映。這些在中醫文獻中早已有明確的論述。中醫學將思維活動歸之於心是依據心血充盈與否與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關係而提出來的。氣、血、津液、精等是人體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沒有氣、血、津液的濡潤,再高明的大腦也無法完成「思維」,而心臟運送血液以營養全身,也包括為自身提供生命活動必要的物質。大家仔細想想,當心主血脈的功能異常,比如發生心梗、供血不足等疾病時,一個人的神志還能完全清醒嗎? 甘以入脾 脾最主要的一個生理作用就是:主運化。 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指當飲食水谷入於胃中後,脾具有把水谷化為精微物質,並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既然被稱為水谷,水指液體的部分,谷指固態的部分,按所指不同,脾主運化的功能可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指對固態飲食物的運化,即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脾的轉輸和散精的功能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並布散至全身。也就是說,營養物質是否能化生精、氣、血、津液,是否能被人體所利用,全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脾的運化功能旺盛,才能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 第二個方面是指對水液的運化,也被稱作「運化水濕」,是指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作用,是脾主運化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吸收水谷精微中多餘的水分,並及時地轉輸至肺和腎,通過肺、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 如果把肝理解為管理中心的話,脾就是人體內的物流系統。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就意味著我們身體里的物流系統工作效率大大下降,傳送帶失靈了,本來需要運送到全身各處的營養物質運不過去,身體里需要能量的地方得不到充足的營養供應,疲勞感與日俱增。特別典型的一個癥狀就是「餐後睏倦」,吃完午餐後一定要睡一會,不然整個下午都沒有精神。面色也由紅潤變得萎黃,顯得萎靡不振。 脾的運化功能失常也意味著水液在體內停滯,產生濕邪。濕性重濁粘膩,使身體愈發困重,懶得運動。日久則聚濕生痰,這裡的痰不是我們平時咳嗽而出的痰,而是指阻滯於人體經脈內的痰邪。它使水谷精微物質的輸布更加失常,更加重了堆積、積聚的現象,於是浮腫、肥胖就相繼出現了。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吃得很少也會長胖,所謂「喝涼水都長肉」的原因。 辛以入肺 「洋蔥真是個好東西」,營養學家一定這麼說,那我就不多說它的功效了。我要說的是,洋蔥味辛,其性走竄,可宣肺,可通經,振奮衛氣(所謂衛氣,就是肌膚表面的一種抵禦外邪、保衛機體的力量),開泄腠理(也就是毛孔),增強人體抵禦外邪的能力。洋蔥使小潔可以輕鬆應對頻繁的加班和承受不小的工作壓力。 中醫理論中,肺朝百脈,主一身之氣,有宣發和肅降的作用。「宣發」就是向上向外,通過肺氣而宣達散布氣血津液以滋養全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至肌肉皮毛。中醫形容肺的作用「若霧露之溉」。「肅降」,就是清肅下降的意思,說明肺氣宣清宜降,如肺氣不能肅降時,則可能出現咳嗽、氣喘等癥候。 中醫理論還認為肺乃「嬌臟」,其位在上,外在環境發生異常變化,或燥、或濕、或熱、或寒等,就可能影響肺臟功能。所以,外邪傷人時首先侵襲肺臟,影響肺氣的宣發功能則全身得不到氣血津液的滋養而疲憊不堪。影響了肺氣的肅降功能,則出現感冒、咳喘等肺系癥狀。 咸以入腎 相信鹹味在每餐中都會存在,但還是介紹一下腎的功能吧,後面的章節也會用到這部分知識。 中醫認為腎是人體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又被稱為先天之本。五行屬水,為陰中之陽,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主水主納氣,與膀胱、骨髓、腦、發、耳等構成腎系統,在四時與冬季相應。腎最重要的一個生理功能就是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
五味的作用 酸:有收斂、固澀等作用。一般帶有酸味的藥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曰:酸收,入肝。 苦:有瀉火、燥濕、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熱、燥濕、瀉下和降逆作用的藥物,大多數有苦味。曰:苦堅、燥,入心。 甘:有滋補、和中或緩急的作用。一般滋補性的藥物及調和藥性的藥物,大多數有甘味。曰:甘緩,入脾。 辛:有發散、行氣或潤養等作用。一般發汗的藥物與行氣的藥物,大多數有辛味;某些補養的藥物,也有辛味。曰:辛散、潤,入肺。 咸:有軟堅、散結或瀉下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結塊的藥物和一部分瀉下通便的藥物,帶有鹹味。曰:咸耎(音軟,有平息躁動上炎之勢的意思),入腎。 其實,在五味以外,還有淡味、澀味: 淡:就是淡而無味,有滲濕、利尿作用。一般能夠滲利水濕、通利小便的藥物,大多數是淡味。 澀:有收斂止汗、固精、止瀉及止血等作用。 由於淡味沒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將它和甘味並列,稱「淡附於甘」;同時,澀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雖然有七種滋味,但習慣上仍稱「五味」。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葯能治人,也能害人。
食物何嘗不是如此。用對了,五味益五臟;用得不對,五味亦可傷及五臟。
肝被稱作將軍之官。既然是將軍,就一定孔武有力。想像一下將軍身著鎧甲、手持利刃的威武之姿吧,代表著肝之性剛強、喜動、喜條達舒暢,所以肝又被稱為「剛臟」,其性易亢易急,在志為怒,怒而氣急易使肝氣受傷。而甘味有緩急的作用,為了緩解肝易亢易急的將軍之性,可以適當多吃些甘味食物,特別是在陽氣生髮、肝氣旺盛的春季,更加適宜。由此,確立了春季飲食養生的一個原則:多甜少酸。
五臟之中,心為君主之官,主神志、主血脈。心是皇帝啊,高高在上,發號施令,是五臟六腑的總頭兒。雖外表看起來很威風,實際上它卻禁不起傷害,一定要好好地被保護起來,這是其性喜軟的一面。同時心也像所有的君主一樣,喜歡聽高興的事兒,故在志為喜,而喜則氣緩,過喜使心氣渙散致神志失養。皇帝昏了頭,沒了規矩,不在宮殿里處理國事,反而到民間亂跑,整個國家也就失去了主心骨兒。對人體來說,「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而酸味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心氣旺於夏季,故夏季時節應適當多吃些酸味食物,以收斂易耗散的心氣,避免心神受傷。由此,確立了夏季飲食養生的一個原則:多酸少苦。
脾又是什麼官兒呢?中醫理論認為脾與胃關係密切,均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負責受納、腐熟,也就是消化,脾負責轉輸運化,也就是利用。一個管加工、一個管銷售,搭配工作,所以將二者合在一起,稱為倉廩之官。既然是貯存糧食的地方,當然喜燥而惡濕,而苦味就有燥濕的作用。在長夏季節,濕邪當令,脾胃易被濕邪所困,此時應適當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苦燥健脾。甘味雖有滋補之功,但脾胃受濕所困時,滋補就變成了滋膩,反而有礙消化。由此,確立了長夏季節飲食養生的一個原則:多苦少甘。
肺居心之左右,好像輔佐君王的重要大臣,被稱為相傅之官。功能上兩者也是相得益彰:肺主氣,心主血,氣與血相伴而運行於人體經脈之中。氣為血帥,推動血的運行,血為氣母,載氣而行。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氣與血難以分割,也說明了心與肺的密切關係。人體氣的運行,除了怕阻滯不通外,還怕氣逆不降,此時肺氣不得收斂而易出現咳嗽、氣喘等氣機上逆的癥候。而苦味有下降的作用,特別是在肺氣主時的秋季,應適當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苦降宣洩肺氣。由此,確立了秋季飲食養生的一個原則:多苦少辛。
最後來看腎。前面我們介紹了,腎藏精、主生殖、主骨生髓。腎中之精,其性輕靈,為先天之精,秉受於父母,宜封藏起來並使之充實,才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強壯,故腎又稱為先天之本、作強(使身體強壯)之官。精屬陰,水之性,所以腎中精氣最惡燥。燥可傷精而致腎精虧虛,而辛味有潤養的作用,因此在腎氣主時的冬季,應適當多吃一些辛味食物,以滋陰潤燥。由此,確立了冬季飲食養生的一個原則:多辛少咸。
合五味,不僅要求將五穀、五菜、五畜、五果等不同營養的食物雜食,還要讓五味與相應的臟腑相宜。這種相宜不僅僅是簡單的一對一的關係,更要考慮到五髒的病理狀態、季節時令的變換等因素加以靈活運用,才能真正起到滋養作用。
心,好像一國的君主,主宰全身的精神活動; 肺,如同協助君主的宰相,調節全身的氣機; 肝,好比統率軍隊的將軍,運籌謀劃; 膽,不偏不倚而能決善斷,最為「中正」,好似國家的法制機構; 膻中(亦稱心包),包蔽在心臟外面猶如貼近君主的近臣、使臣,表達君主喜樂的意志; 脾胃,能受納運化水谷五味,供養全身,猶如國家的錢庫、糧庫一般; 大腸,功主傳導,使水谷糟粕變化成形而排出,是國家或城市的排污系統; 小腸,受盛化物而有泌別清濁的消化作用,將有益的收納,將無用的向下傳遞,是排污系統之前的處理系統; 腎,所藏精氣使身強矯健,多智靈巧,主管著經濟建設; 三焦,功主通調水道,是國家的水利調度部門; 膀胱,所處位置最低,為全身水液會聚之處,通過氣化作用而使小便排出體外,像水庫一樣可以蓄水、排污、放洪。
五味不當,亦可傷人
中醫的「合五味」並不是簡單地把五味放在一起雜食,即使是這樣,也要五穀、五菜、五果、五畜合而食之,而不是只把多種蔬菜混合食之。
每一種食物都有其自己的性與味(這部分內容在後面我會詳細講到)。雜食時講究相宜,食物的性味與五臟要相宜,食物之間也要相互搭配和諧。搭配不當,可能起不到滋養補益臟腑的作用,甚至還有相剋相反的有害作用。這與五行生剋的規律有關。 不光食物搭配不當有可能引起相剋相反的有害作用,某一味的食物攝入過多,同樣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這也與五行生剋的規律有關。
鹹味入腎,過度食咸則傷腎,水邪盛而乘心火,心在體為脈,其華在色,心傷而血脈凝澀而流行不暢,血行緩慢,血液黏稠而致瘀,瘀血色青或黑,改變了正常紅潤面色。這與高鹽飲食和血瘀症密切相關的現代研究竟然完全吻合! 苦味入心,多食苦味則傷心,心火乘肺金,肺在體為皮,其華在毛,肺傷則皮膚枯槁而不滋潤,毫毛也會發生脫落。
辛味入肺,多食辛味則傷肺,肺金乘肝木,肝在體為筋,其華在爪,肝傷則筋脈拘急,爪甲枯槁。 酸味入肝,多食酸味則傷肝,肝木乘脾土,脾在體為肉,其華在唇,脾傷則肌膚就會出現堅厚皺縮的變化,嘴唇上的皮膚也會開裂掀起。 甘味入脾,多食甘味則傷脾,脾土乘腎水,腎在體為骨,其華在發,腎傷則骨節疼痛、頭髮脫落。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葯能治人,也能害人。
食物何嘗不是如此。用對了,五味益五臟;用得不對,五味亦可傷及五臟。關鍵就在一個字上——「合」,也就是相宜。五味與五臟要相宜,五味與四時變化要相宜,五味之間也要相宜,五味在食量上還要相宜。看來「合」字的學問可真不少。
第二律 宜清淡 適量油鹽的時候,也保持清淡的心境;
清,對應著油;淡,對應著咸和重。過食油膩或口味過咸過重之物,對脾胃都是傷害。而相對於清淡飲食來說,要使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情志「清淡」就更加難了。的確,光有清淡的飲食,沒有清淡的心境,又有何用?
喝溫水
要多喝溫水,這樣可以加快胃腸道的新陳代謝,減輕大量肉類食物和酒對肝臟、脾胃的危害。如果嫌水沒有味道,那麼喝茶也可以清除胃腸道的油膩,使胃腸道儘快恢復到正常水平。不過如果是剛吃完飯,那麼注意一定要1~2小時後再喝,否則只會加重胃部負擔。 吃水果 煎炸或甜點在製作過程中都免不了與油膩「親密接觸」,多吃自然容易傷害脾胃。煎炸食物容易引起脾胃熱滯,導致便秘或腹脹;而甜點吃得過多也會導致脾虛生濕,造成虛濕積滯,引發腹瀉。對於消化功能失常的人來說,水果相當有效。這裡首推橙汁和木瓜,因為它們都有去熱滯的作用,因此,你不妨多喝幾杯橙汁,或吃木瓜,還可以用菊花加點蜜棗泡水喝,即香甜可口,又對腸胃有益。需要注意的是:同喝溫水一樣,如果剛吃飯,那麼也要等1~2小時後再飲用。 食綠色蔬菜 很多人在面對自己喜歡的飯菜時都吃得很多,或者在長久吃不到「大餐」後猛然「開葷」,以為這樣可以補充身體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其實正相反,很多膳食纖維都在你的大魚大肉中流失了。因此要特別注意膳食纖維的補充,要多吃新鮮蔬菜,少吃肉,以補充足夠的纖維素。 進食粗糧 油膩吃多了,主食就要以粗糧為主,多喝粥和湯,比如小米粥、麵條湯、疙瘩湯等,不妨配點鹹菜。這些湯湯水水都具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讓早已「不堪重負」的脾胃得到休息調整。常言道「好吃不過餃子」,推薦食用素餡餃子,小麥粉擀出來的餃子皮含有豐富的纖維質,餡又包含多種蔬菜,再加上使用蒸、煮之類的烹調手法,自然不用擔心油脂,一舉多得。 另外一個調養的方法就是經絡按摩,以加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讓油膩儘快遠離身體! 揉中脘 首先找到胸部正中兩乳間膻中穴的位置,用力按下時可以感覺到下面是硬硬的胸骨,繼續向下循按,不遠處會感覺到胸骨的末端消失,中脘穴就位於這個位置與肚臍中央的中點處,剛好位於人體胃脘部。將掌根置於此,稍用力按下,輕輕揉動5~10分鐘,可促進消化,緩解胃脹胃痛癥狀。 通胃經 屈膝,沿髕骨向下循按,可以清晰地摸到脛骨。距脛骨外側邊緣一中指寬處就是足陽明胃經小腿部的循行線。在這條線上,髕骨與髕骨下方的韌帶(髕韌帶)外側凹陷內是犢鼻穴,自犢鼻向下約一掌處(四指併攏為一掌),即為胃的下合穴足三里,再向下一掌為大腸的下合穴上巨虛,再向下一掌為小腸的下合穴下巨虛。便秘時,按壓上巨虛穴多有明顯的酸痛或刺痛感。 通胃經,即通暢足陽明胃經小腿部氣血,可自犢鼻沿胃經循行線自上而下點按,反覆操作10次後換另外一條腿繼續治療。遇明顯酸痛或刺痛感處,不管是不是穴位所在,均要停留片刻,改點按為先點後揉,即用力點按10~15秒後,稍放鬆力量揉1分鐘,然後再繼續沿經脈向下點按。 通胃經,每日治療次數沒有限制,工作之餘、茶餘飯後,均可自助按揉,有助運化,促進吸收,排毒養顏,延年益壽。 點豐隆 取犢鼻至外踝尖的中點,旁開脛骨外側邊緣兩中指寬處即是豐隆穴。先用拇指用力點按豐隆約半分鐘,使局部出現明顯酸脹感,然後稍松力,改點為揉,揉約一分鐘,重複點揉8~10次。有空時即可點揉,不拘時間。
清淡二字其實有兩層含義,簡單地說是飲食養生原則。少油少鹽。而更深層次的含義則是情志,中醫講七情致病為內因,情志問題會導致許多疾病。而在情志上,清與淡分別代表著清心寡欲和淡泊名利,說白了就是慾望不要太多,不要把挫折看得過重。正所謂『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養心為重。
七情六慾,人皆有之,感情是一種本能的表現,無論喜、怒、哀、樂,抒發感情起著協調生理活動的作用。如果不能充分疏泄憤怒、悲傷、憂思、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那將對你的身體健康影響很大,甚至會引起疾病。但是,如果情志波動過於持久,過於劇烈,超越了常度,則將引起機體多種功能紊亂而導致疾病。此時的七情,便成了致病因素。中醫講「喜怒憂思悲恐驚」,所謂的七情致病,不單取決於情志本身,更取決於人們對感情的態度和使用感情的方式。
七情之中,「怒憂思悲恐驚」六情屬惡性刺激,只有「喜」屬於良性刺激。它為心志,笑為心聲,笑是喜形於外的體現。經常保持喜悅、樂觀的情緒,對健康是有好處的。
恐則傷腎、怒則傷肝、喜則傷心、 思則傷脾。七情與氣機 七情損傷,使臟腑氣機紊亂,血行失常,陰陽失調。不同的情志變化,其氣機逆亂的表現也不盡相同。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思則氣結,恐則氣下,驚則氣亂。 怒則氣上:氣上,氣機上逆之意。怒為肝之志。凡遇事憤懣或事不遂意而產生一時性的激怒,一般不會致病。但如暴怒,則反傷肝,使肝氣疏泄太過而上逆為病。肝氣上逆,血隨氣升,可見頭暈頭痛、面赤耳鳴,甚者嘔血或昏厥。肝氣橫逆,亦可犯脾而致腹脹、飧泄。飧泄又名水谷利,大便呈完谷不化樣。若克胃則可出現呃逆、嘔吐等。由於肝腎同源,怒不僅傷肝,還能傷腎。腎傷精衰,則現恐懼、健忘、腰脊軟等症。肝為五臟之賊,故肝氣疏泄失常可影響各臟腑的生理功能而導致多種病變。 喜則氣緩:氣緩,心氣弛緩之意。喜為心之志。包括緩和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個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緊張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表現為健康的狀態。但是喜樂無極,超過正常限度,就可導致心的病變。暴喜傷心,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乏力、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心悸、失神,甚至狂亂等癥狀。 悲則氣消:氣消,肺氣消耗之意。悲憂為肺之志。悲,是傷感而哀痛的一種情志表現。悲哀太過,往往通過耗傷肺氣而涉及心、肝、脾等多髒的病變。如耗傷肺氣,使氣弱消減,意志消沉。可見氣短胸悶、精神萎靡不振和懶惰等。 悲憂傷肝,肝傷則精神錯亂,甚至筋脈攣急、脅肋不舒等。悲哀過度,還可使心氣內傷而致心悸、精神恍惚等。悲憂傷脾則三焦氣機滯塞,運化無權,可現脘腹脹滿、四肢痿弱等。 思則氣結:氣結,脾氣鬱結之意。思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動,若思慮太過,則可導致氣結於中,脾氣鬱結,中焦氣滯,水谷不化,而見胃納獃滯、脘腹痞塞、腹脹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思慮太過,不但傷脾,也可傷心血,使心血虛弱,神失所養,而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夢等。 恐則氣下:氣下,精氣下陷之意。恐為腎之志。恐,是一種膽怯、懼怕的心理作用。長期恐懼或突然意外驚恐,皆能導致腎氣受損,所謂恐傷腎。過於恐慌,則腎氣不固,氣陷於下,可見二便失禁、精遺骨痿等症。恐懼傷腎,精氣不能上奉,則心肺失其濡養,水火升降不交,可見胸滿腹脹、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症。 驚則氣亂:氣亂是指心氣紊亂。心主血,藏神,大驚則心氣紊亂,氣血失調,出現心悸、失眠、心煩、氣短,甚則精神錯亂等癥狀。 注意:驚與恐不同,自知者為恐,不知者為驚。驚能動心,亦可損傷肝膽,使心膽亂,而致神志昏亂,或影響胎兒,造成先天性癲癇。
第三律 吃暖食
熱不灼唇、冷不冰齒,不僅僅是飲食養生的原則,也是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原則。溫暖的食物所溫暖的也不僅僅是脾胃,還有食者的心。
倒水的學問
夏季炎炎莫貪涼
滾燙入口傷內臟
食物的寒熱溫涼
第四律 餓才吃
養成飲食規律固然重要,但沒有食慾時,勉強進食或過分強食,脾胃亦會受傷。
你餓了嗎
幾種特殊的餓
你吃了嗎
餓瘦不如「補」瘦
美麗不是「餓」出來的
第五律 講衛生
我們只顧著要求做飯菜的人要注意衛生,卻忽略了自己吃飯時的心境。用心去體會,簡單的食物也可以帶給你美味、營養和享受,也許這正是食物要告訴你的。食物也有性格,需要你用心來傾聽,也需要你用心來搭配。
專心於飲食本身
食物也要你用心
食物搭配的學問
第六律 七分飽
有句俗語說得好:欲得小兒安,需得三分飢與寒。其實成人也是一樣,太飽傷胃、太飢傷脾,吃飯以「七分飽」為宜,不僅是為了保持美好的體型,更是為了健康。
三分飢
七分飽
控制食量有點難
第七律 食有節
選擇與人體相宜的食物,合理搭配,適量而止,避情志所擾,遠寒熱刺激,這是飲食的節制;一日三餐,規律進食,順應四時,餓了就吃,這是飲食的節律;少鹽少油,飽而不食,食而不言,這是飲食的節約。
除了吃什麼、怎麼吃、什麼時候吃、吃到什麼程度外,飲食還要注意節氣的規律。
春生
夏長
秋收
冬藏
附 篇
五穀類
五果類
五禽類
五菜類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猩猩比專家高明
※專家批駁「屬羊命不好」 系因慈禧屬羊而世人惡之
※教育專家箴言:孩子這5種行為必須警惕,縱容了將來難有出息!
※專家支招 五穀如何搭配飲食有營養?
※專家稱亞洲女性更要防乳癌 哺乳可降低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