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可補充現代醫學之不足
|
|||
中醫和西醫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醫學體系,這兩種醫學體系有明顯的互補性,也可以說西醫之長就是中醫之短,中醫之長就是西醫之短,二者結合則可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從而提高治病的臨床療效。 西醫認識腫瘤主要著眼於局部中醫治療腫瘤重在扶正固本 西醫對腫瘤的認識主要著眼於局部,用先進的診斷方法對腫瘤的大小、部位、細胞形態看得一清二楚,而在一定程度上卻忽略了整體對局部的影響。近百年來,現代醫學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運用了一切可用的現代技術,明確了腫瘤的診斷,另外採用手術、放療、化療、生物治療等方法,在治療上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腫瘤的療效仍然不盡人意,嚴格地說,沒有任何一種惡性腫瘤能夠達到完全徹底的根除。究其原因還是治療腫瘤的局部觀點始終佔領著上風。手術、放療、化療的重點都是想從局部消滅癌症、抑制癌症,不但沒有發動全身的免疫機制,而且對全身的免疫系統還有明顯的破壞,癌症就在這種形勢下趁機複發了。 中醫認為「積之成者,正氣之虛也,正氣虛而後積成。」這就是說,腫瘤的形成是因為人體的正氣虛損所致。鑒於這種認識,中醫治療腫瘤之大法是扶正固本。中藥參類、山茱萸、黃芪、當歸等扶正固本葯,不但能增強手術、放療、化療後的人體免疫修復,而且還能明顯減少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改善癌症患者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 西醫重視處理原發病灶和局部炎症中醫辨證施治能調節機體反應性 常見的婦科病有附件炎、盆腔炎、盆腔淤血綜合征、卵巢及附件囊腫、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月經不調、痛經、婦科癌症等。所有這些疾患大都在一定程度上合併婦科炎症,西醫長於處理原發病灶和局部炎症,但是局部病變和炎症同時在全身引起了內分泌紊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代謝紊亂、免疫功能紊亂,於是上述的每一種疾患都成了全身性的疾患。 西醫手術局部療效顯著,消炎效果也比中醫強得多。消炎藥的作用是抑制和消滅病原的致病性,對於病原引起的全身反應(內分泌、植物神經、代謝、免疫)卻作用甚小。激素療法也不能對複雜多變的內分泌紊亂進行恰如其分的調節。而中醫中藥通過調節沖任、健脾補腎、疏肝和胃、和解少陽等方法,對機體的反應性進行調節,從而產生了非常顯著的療效。 炎症進入慢性階段後,由於纖維組織的增生,可以形成盆腔淤血綜合征、子宮內膜增生、輸卵管粘連不通、不孕症、肌瘤、囊腫等。西醫通常採用一切、一清了之的辦法治療。實際上許多婦女留下的後遺症仍然是慢性炎症問題,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中醫的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清熱瀉火加減進退,辨證施治就能解決上述問題。而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是現代醫學完全沒有的概念,現代醫學的抗血小板凝聚葯和溶栓藥物也沒有上述作用。 婦科感染在急性階段,高熱不退,雖有眾多的抗菌素可用,但是細菌也有了抗藥性。這種具有頑固抗藥性的細菌人們習慣稱為超級細菌,人們一旦感染這些細菌,高燒持續不退,西醫辦法較少,因為現代醫學只重視了病原的致病性,而忽略了機體的反應性,而中醫中藥應用調節機體反應性的方法,能夠達到退燒的目的。中醫的退燒方法很多,如揚湯止沸、釜底抽薪、涼血散血等,中醫可以通過辨證施治調節機體的反應性(植物神經功能系統、內分泌、代謝系統、免疫系統)從而達到退燒的目的。 介入使瀕死冠心病患者轉危為安活血化瘀寬胸理氣能緩解再次缺血 當前,我國高血壓、動脈硬化的患者很多。在此基礎上,冠狀動脈硬化、冠心病的病例迅速增長。冠心病最常見的癥狀就是胸悶、心慌、氣短、心絞痛、心梗。近20年來,西醫治療冠心病療效顯著,尤其是西醫的介入治療(擴冠、支架、架橋)使許多瀕臨死亡的患者轉危為安,在冠心病的治療上形成了劃時代的成就。但是接受介入治療後的一部分患者,仍然出現胸悶、胸痛、心悸、氣短的癥狀,即再灌注損傷。這種損傷是因為長期血管閉塞產生的心肌缺血和梗死,一旦恢復供血,立即產生名目繁多的自由基,這種自由基使冠狀血管再次痙攣和閉塞。對這種情況目前西醫還沒有辦法解決,而中醫利用活血化瘀、寬胸理氣的辦法就能夠使這種再次缺血達到緩解,從而補充了西醫臨床治療的不足。 一部分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血管沒有固定的狹窄部位,導管和造影都看不到病變,西醫的介入便無從做起。這些患者主要是由於冠狀動脈痙攣所致,這種痙攣通常是在心情激動、憂傷、痛苦、勞累過度時產生,西藥口服擴冠葯如鈣離子阻斷劑、β受體阻斷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製劑、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等,只有治療作用,預防作用較少。而中醫的寬胸理氣、活血化瘀、行氣止痛、鎮肝熄風等相關藥物,具有明顯的治療和預防作用。 冠心病的形成與高血脂關係密切。降脂葯如他汀類、貝特類都因為有明顯的副作用而不能長期服用,而中藥銀杏葉、毛冬青、山楂、丹參、茵陳、枸杞子、生薏仁等具有降脂作用的葯,長期服用療效雖慢但反跳率很低,這就補充了西醫的不足。高血壓的治療也是冠心病治療的重要措施,西藥的降壓藥要天天服用,一次不服血壓就會升高,而中藥的平肝熄風、活血化瘀等方法,因人而異、加減進退、辨證施治能夠標本兼治,產生穩定的西藥所沒有的效果。 西醫診斷慢性胃炎比中醫精確中醫全身調理比西醫療效更好 慢性胃炎占消化科總門診量的一半以上。西醫對此病的診斷,顯然比中醫精確得多,對慢性胃炎的局部病變,充血、水腫、糜爛、潰瘍、腸化、典型增生和非典型增生,幽門螺旋桿菌(HP)的多少,通過胃鏡、鋇餐都弄得一清二楚,治療上也有很多方法,如對胃酸的抑制、痙攣的緩解、糜爛的保護、幽門螺旋桿菌的殺滅都有專葯,但是每個藥物都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對於胃病的綜合治療沒有形成一個拳頭;對於胃內病變引起的全身植物神經系統、代謝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的功能紊亂照顧不周;對於患者情緒喜、怒、憂、思、悲、恐、驚對局部病灶的影響更是置若罔聞,這就大大影響了慢性胃炎治療的臨床療效。中醫則通過脾胃氣虛、濕滯中焦、肝胃不和、胃火熾盛、相火妄動等概念,對慢性胃炎進行全盤調理,從而達到了比西醫更好的療效。 裴正學甘肅省中醫院首席專家,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級師帶徒2、3、4、5屆導師,甘肅省首批名中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編委、甘肅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甘肅省醫學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甘肅省文史館館員。 |
推薦閱讀:
※經常喝酒一定要吃益生菌,既護腸胃又保肝
※我國艾滋病總體疫情處於低流行水平,如何才能預防艾滋病的發病?
※漫談中國醫學(一)——談談標題
※「上工治未病」 太極拳的現代醫學研究之 「平衡人體交感與副交感神經」
※醫學望診不傳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