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至初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其家庭教育指導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是有階段性的。從小學到初中後,由於生理、心理和環境、學習容量、人際關係等的改變,使初一學生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而對一個成長中的關鍵轉變期,幫助他們順利完成這一轉變,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初一學生的特點
1.成熟性與幼稚性的統一。與小學生相比,初一學生開始進入少年期(12-15歲),身體形態開始發生顯著變化,身體機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應地產生變化,如能夠自覺地根據教學的要求知覺有關的事物,有說明書記憶日益佔主導地位,抽象思維開始戰勝優勢。但是,童年和少年兩個階段之間是逐漸過渡的。初一學生剛剛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維的發展還有很有限,他們在身體發育、知識經驗、心理品質方面,依然保留著小學生的許多特點。如他們一般還比較幼稚,有些學生「孩子氣」很濃,看問題處在直觀和感性階段,缺乏思考,表達缺乏思想性。
2.向上性與盲目性的統一。初一學生自我意識開始發展,他們有了一定的評價能力,也開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好評。他們一般會對初中生活產生美好願望,在學習和紀律方面會認真努力,力爭給老師和同學留下一個好印象。但由於他們的知識經驗還存在局限性,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還處於萌芽階段,神經系統調節能力也較差,容易受外界影響。如有些學生順利時盲目自滿,遇挫折時則盲目自卑,沮喪泄氣;而且他們彼此之間的情緒感染性較強,做好事和做壞事都有從眾心理。
3.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統一。初一學生由於身體生長發育顯著,體力增強,精力旺盛,具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和獨立工作與生活能力,他們的獨立性和自尊心增強,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成人,有了參與感,希望獨立自主,擺脫成人對他們的「束縛」。但畢竟他們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堅持性、獨立性還不夠;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在生活、學習上對家庭和學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賴心理。如有些學生平時經常 對父母說:「你不用管我了」,但在學習和生活中一碰到具體的困難,則很自然地希望得到老師和家長的幫助。
4.新鮮感與緊張感的統一。跨入初中,新學習環境、新認識的教師和同學,尤其是新的學科,如生物、地理、歷史等,內容豐富多彩,是他們小學時未曾接觸到的,這些使他們產生從未有過的新鮮感受
1. 加強養成教育。從上面分析可知,初一學生的理性和自我約束能力不強。因此從一開學就要以《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為準則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從儀錶儀容、文明禮貌、作息制度等方面嚴格要求他們。但進行教育時要針對他們的認知特點:一是。使他們對初中生活充滿好奇和憧憬,渴望馬上融進新的生活中。但不久後,新的生活又是使他們產生了緊張感。新的作息時間、校紀校規,小學的朋友因「時過境遷」而逐漸疏遠,中學的老師不再象小學老師一樣對自己細緻周到、無微不至地關心;尤其是學科增多、複雜性增強,課時延長、考試增多,教法和學法與小學相比大為不同。這一切使他們產生強烈的緊張和煩悶。因此,他們特別留戀小學輕鬆自在的生活,他們在作文、日記和交談中反覆地傾訴小學生活的美好。
二、教育對策
要充分愛護、尊重、信任學生。如多看到學生的優點,正面表揚、鼓勵他們;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中批他們。二是要採用自然、具體、生動的方式。如語
2. 注重心理輔導。從上面的分析可發現,初一學生已開始在人生的多種矛盾中,步入了人生的「多事之秋」,容易發生心理問題和障礙。因此應該全面把握他們的心理特點和發展矛盾,注重心理輔導。對初一學生的心理輔導內容主要有:(1)自我意識的教育。如讓學生自我介紹「我最喜歡……」、「我害怕……」、「我的目標是……」、「我學得最好的是……」、「我學不好是因為……」讓學生不斷地認識自己,在認識和反省自己的過程中提高自我約束能力、減少盲目衝動的發生。(2)情緒輔導。初一學生情緒不穩定,因此要引導他們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教給他們控制和調節情緒的手段,例如沮喪、憂鬱時可通過交談、讀書、觀景、遊樂等方法轉移等。(3)青春期教育。當代初中生與以往同齡少年的一個很明顯的區別之一就是生理上的早熟,並且他們的生理成熟要早於心理成熟。生理上的早熟,使性意識提前「覺醒」,但他們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還相對較低。針對這點,應該開展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衛生、性道德等教育輔導。
3. 開展學法指導。進入初一,科目增多,容量變大,需要理解的成份增多;小學老師助學,面面俱到地幫助學生學,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大;中學老師開始逐漸放手讓學生自己學,課後學生自己完成作業、支配課餘時間。這使小學一些懶惰、毅力較差的學生會產生厭學和無所適從的感覺。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一點上,班主任要和科任教師協調好,教學中注重學法指導,如從要求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開始,逐步在聽課、預習、複習、閱讀、記憶方法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反覆的具體指導和訓練、強化。另外,教學中也要注意小學和中學知識的銜接,使學生在學習上循序漸進,樹立學生對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習興趣。
4. 結合家庭教育。學生家長是幫助初一學生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和外在條件。因此,爭取家長積極配合是一項重要任務。爭取家長配合的最佳方式是親自到學生家家訪通過。家訪不僅使老師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在家表現、個性形成原因,為對學生進行個別教育提供了條件,也能為個別望子成龍心切但又對子女的心理、生理髮展認識不足的家長提供一定的材料。實踐證明,經過老師家訪後的學生,在日常行為、學習上都會有較大起色。
初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其家庭教育指導
倘若說初中階段三年的學習生活看成是人生打基礎的一個重要時期,那麼在這階段時期孩子的思想大體上是沿著一條軌跡在發展和變化著的。初一是起點,由於學生新到初中,環境的更新及學校老師家長對入學教育的重視力度,又迫使他們不致於過多張揚由此產生的渴望和好奇。到了初二年級,大多數學生在思想品德、學習成績以及行為能力等方面開始出現兩極分化的趨勢,一部分原來聽話守紀的學生,這時開始出現程度不同的對抗情緒、抑鬱自卑等心理障礙以及說慌、破壞等不良行為。初二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這一現象存在的必然性。
1、現在的初二學生,其年齡一般在十三到十四歲左右,正是他們人生的第二次生長發育高峰期。隨著生理髮育的急劇變化,青春心理的萌動,他們逐漸突破兒童模式束縛,青春心理的萌動,開始體驗與感受一些新的從來沒有過的東西。對一些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對老師,家長的教育指導,不像初一時那樣容易接受。一部分品學兼優的忙開始加入團組織,成為班級的骨幹,而另一部分品德較差的孩子,這時也開始冒了出來。
2、隨著獨立自我意識的增強,以初二年級,學生個體對新環境的磨合和適應已不再是關注的中心,但建立在新環境之上的新矛盾與衝突又開始左右著學生的心理,他們開始試圖擺脫父母老師的控制。在家裡,他們不希望父母將他們當小孩看待,最討厭大人管頭管腳,自己處理自己的事務,開始希望獨立嘗試一切,但又由於他們在很多方面如經濟、生活、情感和學習上還得依賴父母和老師,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時間、行為和生活,這就構成了他們內心的錯綜對立的矛盾和衝突狀態。
3、與初一年級相比,初二年級的各學科無疑增加了廣度和深度。差的孩子,原先在小學和初一還比較穩定的學習成績,現在開始動蕩分化。隨著他們平等意識的增強,他們產生了強烈的自尊心和他人尊重的需要,但由於學習成績的逐漸落伍與分化,學生內心深處渴望被尊重的情感與不平等的待遇產生衝突。結果是一些情感意志比較脆弱的學生,放棄繼續努力學習的念頭、產生厭學情緒。有的甚至產生逆反心理,開始逃課、逃學。大凡在初二年級學習紮實、成績穩定的學生都可望勝利完成整個初中階段的學習任務。
4、孩子進入初二後,變得不愛講話,往往把真實的思想隱蔽起來,把話埋在心理,如果家長問起學校里的事,孩子態度上顯得不耐煩,或者冷冰冰的三言二語就講完了,年齡超大越明顯。這一時期,一方面孩子對父母閉鎖,另一方面又產生了希望別人理解的強烈願望,加之現在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想尋找友誼,交朋友,一旦遇到自己信得過又理解自己的人,就會把心扉完全敞開,無所不談。
總之,這一時期,初二學生是「小大人」、「半成人」,心理特點是不穩定的、多半的、脆弱的,需要我們作父母的認真觀察孩子的變化,作耐心細緻的疏導工作。 針對初二學生的特點,作家長的如何引導他們,使他們向著「真正的大人發展」呢?
l、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
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父母應懂得,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正常的需要,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他們是21世紀未來社會的主人。他們將承擔父母所不能承擔的新的歷史使命。他們應當具有自尊、自愛、自強的精神。父母理應愛護和培養孩子的種種自立精神;其次,父母要全面地看待孩子,不能只看到他們的缺點而漠視其優點。即使最優秀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難免會出現些問題,反過來講,即使最淘氣的差生,他們身上也有不少長處和閃光點,家長不應片面的認識孩子,他們是發展中的人,是動態變化的人,他們身上有許多特點是在不斷變化的,會向好的方面發展,也會向不好的方面演變,關鍵在於家長的引導。
這裡介紹一個例子。華東師大二附中的學生王海棟是一名學習尖子,1989年獲「華羅庚金杯」少年組數學競賽的金牌,之後又獲20餘次競賽獎,其中獲全國性大賽一等獎、特別獎達7次之多。他所取得的成績和榮譽與父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小王的父母並不期望孩子成什麼「家」,他們尊重孩子的選擇,相信孩子有獨立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當發現小王身上的長處時,父母就不失時機地有意識地加以培植。他們認為,家長的角色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做子女的知心朋友,和孩子談心、溝通,一起探討問題,當孩子取得成功時,與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另一方面,要成為子女的導師,一旦發現孩子身上的問題,決不能視而不見,須及時指出,抓住時機進行啟發和幫助。小王的父母特別對孩子的思想品質有嚴格的要求。在小王家裡,有種輕鬆、愉快、和諧的情感氛圍,關係也十分融洽。
2、尊重孩子的「小秘密」
有時,孩子把內心的秘密告訴家長,家長卻隨意地當著孩子的面告知他人,這使孩子感到尷尬,家長出現這種舉動,一是認為孩子無知或錯誤的想法可以隨便拿來取笑的,二是在氣憤、無奈之下,失去理智,以丑治丑,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是加深了孩子對家長的防衛心理,家長從此就不會知道孩子的真實思想,親子之間會築起一道心理屏障,因此家長不能當眾出孩子的丑,要選擇適當時機,運用適當方法,解釋孩子的無知或錯誤,激發孩子的自愧、自警、自戒之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也有一塊保留個人秘密的小天地。如一本小小的日記本,生日賀卡等。不希望家長窺視和干涉這是孩子獨立人格開始形成的一種標誌,家長必須尊重孩子的隱私權。隨著社會的開放,少男少女的交往日趨頻繁和公開化,這種交往多數是精神上的交流,屬於友情的範疇,也逐步得到社會的認可,在當今文明進步的社會中,父母給孩子創設一個寬鬆的交往環境,做個開明的家長。有這樣一件事,一位母親發現自己的女兒和男同學一起看電影,就斷定女兒早戀,於是跑到學校向教師反映,又去找了男同學的母親,弄得滿城風雨。經班主任老師調查,發覺根本沒這回事,純屬家長捕風捉影。
3、營造一個教育孩子的良好環境
先舉個事例:200年前,美國康乃狄克州有一位博學多才的哲學家嘉納塞愛德華,他的子孫已經傳了七、八代。在這七、八代子孫中,12人當大學校長,100多人任大學教授,14人創建了大學或專科學校,60人當醫生,100人當牧師,75人是軍人,80多人成為文學家,一人就任副總統。同是200年前,美國紐約有一個馬克斯朱克的酒鬼、賭棍,他的子孫也有七、八代,在這七、八代子孫中有300多人成了乞丐或流浪者,因生活無著落而死於路旁,7人因殺人被處死刑,63人因偷盜、詐騙等被處徒刑,因酗酒天亡或成為殘廢的達400多人。
兩個不同的家庭,差異之大,說明不同的家庭氣氛對孩子個性成長的影響也不同。如「乒乓世家」、 「音樂世家」、 「書法世家」等,如曹燕華、范志毅、叢學娣等都是父母興趣愛好對子女潛移默化的影響。古人言「家和萬事新」,家庭成員之間的尊重、理解、信任和關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條件。同時,父母是子女的榜樣,孩子是通過觀察、模仿父母的言行來接受社會行為規範、學會與人交往的。所以,家長的人格形象對形成孩子的品質,發展孩子的交往能力有著直接的影響。家長只有配合學校教育、運用民主、理解、健康的方式教育孩子,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的家庭美德,那麼,教育出來的孩子才富有時代精神。作為家長,更要注意愛孩子的方式。現在家庭生活條件普遍提高了,大多數家庭又只有一個孩子,家長都格外疼愛孩子,在物質生活方面,千方百計滿足孩子的需要,讓孩子吃好、穿好、生活好,但在精神生活方面,缺少對孩子的關心。有些父母很少與孩子談心,不了解孩子的思想,他們常常以金錢來彌補對孩子精神上關心的不足。豈知,家長對孩子物質上的照顧固然不可少,但精神的關懷更為重要,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理解,需要與父母溝通,需要精神上的慰藉。
4、對子女的要求要適度。
家長經常對於女的各個方面提出要求。由於孩子正處於逐步成長的過程之中,家長的要求必須要切合孩子的實際,適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從自己孩子的實際出發,不攀比、不拔苗助長,否則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採取極端方式來對抗父母的意志。尤其要正確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父母應告訴孩子,只要平時上課用心聽講,學習認真、盡自己的力,就會感到滿意;即使考差了,也不能一時指責,而是幫助孩子分析失誤之處,認真總結、鼓勵他下一次能成功。幫助孩子循序漸進,分步實現期望,切不可心急,否則效果不明顯。多年前,轟動南京的一樁家庭慘案就是由於父母不切實際的期望造成的。南京華東理工學院的兩位教授一心望子成龍,認為自己是教授,兒子理應是大學生、研究生。兒子沒考上大學,夫妻倆花了高額學費讓兒子進自費大專班就讀。由於兒子貪玩,父子間多次發生口角,一次考試前,父親立下規定,如果兒子各門功課考試成績在70分以下,或者一門不及格,家裡將不負擔其下一學期的學費。結果,兒子在考場上作弊,得了零分,他的精神防線徹底崩潰,認為自己前途完了,父母會沒臉見人,只有大家都去死,才能解脫痛苦,於是竟兇殘地勒死了自己的親生父母。還有青海省一位年僅9歲的孩子僅因期末考試成績低於母親規定的90分的要求,竟被母親活活打死。因此,家長盲目的高期望給孩子形成了超負荷的學習壓力,使孩子厭學,身心受到摧殘。
5、重視挫折教育,鍛煉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競爭已越來越激烈。在充滿競爭的社會環境下,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都面臨競爭,這就必然會有失敗和挫折。因此,在多給孩子愛的同時,也要鍛煉他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鍛煉他們如何正確對待失敗,如何適應各種變化著的環境。要對孩子進行各種困難預測以及如何處理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的教育,使孩子有經受挫折的心理準備,以免走極端。
報載: 一高三女生,志向是要報考清華大學,當年落榜。第二年補習,又落榜,該生承受不了二次打擊,精神崩潰,導致精神失常。此後,整日衣裳不整,手裡抱著課本,流落街頭,逢人便說:」我一定能考上的,清華大學給我留著名額呢。」還有某校初三一女生,品學兼優,小提琴拉得特別好,曾參加市級比賽獲獎。該生家庭條件優越,家長視為掌上明珠,關心龐愛備至,只因一次向母親要錢去玩,家長因擔心其安全,拒絕該生的要求,事後,該生便上吊自殺。此時該生剛剛升入初三才五天。
各位家長,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家庭的希望,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應關心孩子,不僅用力去做,更應用心去做,讓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將來成為祖國有用之才
初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其家庭教育指導
進入初三的學生隨著學習壓力的增大,容易出現對自己學習上沒有信心、對前途擔心、對父母說教反感、心情煩躁壓抑等各種現象,其實這些現象在初三的學生身上表現出來也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對這些出現的種種心理不適不能及時進行自我調節的話,就很有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和考試成績。因此我覺得有必要幫助學生渡過臨考前會出現的問題。
第一個易出現的問題:欲速不達,挫敗信心
一部分同學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之中」,他們有的希望自己的成績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能提高一二十名,有的期望能從別人那裡得到一種既輕鬆效果又好,而且短時間內有奇效的學習方法,這些同學都希望通過考試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增加對中考的信心,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達不到期望的成績,易產生挫敗感。作為班主任,針對這類問題,首先要幫助學生克服急躁情緒,告訴他們在學習上要有耐心,不要急功近利,奢望這個星期努力了,下個星期成績就要有明顯地提高。成績的提高是要達到一定量的付出和努力才能顯現出來的,所以要對學習要有耐心。其次要合理定位,首先要客觀地評價自己,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我們每個人的學習情況各不相同,我們不能要求自己在初中的最後一段時間裡就一定能在學習上突飛猛進,趕超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這是不現實的。我們應該找准自己在班級中、年級中的位置,樹立一個通過自己努力可能實現的目標,從自己學習情況的實際出發,才能進步,才能找到學習的信心。否則,只能是在和他人的比較中徒增痛苦,對自己的學習是無益的。再次學習要有毅力,心理教師調查中發現,有將近30%的同學認為自己「自制力太差,遇到困難就想躲避」、「做事經常半途而廢」、「遇到難題就想放棄」、「花了大量時間來制定計劃,但卻不能付諸於行動」、「學習虎頭蛇尾」等,他們意識到學習成績的不足,很大程度是因為自己的毅力不夠造成的,並為之著急。
第二個易出現的問題:心態慌亂,情緒焦慮。
有些同學在初三學習過程中,對自己的學習非常焦急,老是覺得自己以前的知識沒有學好,擔心剩下的時間全用來複習都不夠用,這些同學總是在自己嚇唬自己,如有的同學擔心自己複習時間不夠用,擔心成績下滑,結果連自己會的題目也懷疑對不對,嚴重時腦前出現空白;還有的同學進入初三後,成績時有波動,因此總擔心自己中考失利,把大量時間都浪費在對學習的擔心和焦慮中。作為班主任我認為:首先要幫助學生保持平常心態。其次,要合理高效地利用考試前剩下的時間,充分複習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而且也能夠取得好成績的。這些同學可以進行一些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和自我鼓勵,比如在學習的地方寫一些小紙條,如:「踏踏實實複習,不急躁」;「請把注意力從擔心轉到學習活動上」;「不和別人比,只做自己該做的」等,這些小紙條會幫助你穩定情緒,找回信心。 第三,要學會制定學習計劃 制定學習計劃對學生起著穩定心理的作用。越是無序狀態,人就越容易四處出擊,什麼都想做,然後是哪一個也沒做好,這樣反過來就更使我們心理慌亂、焦急,形成惡性循環。如果我們制定了合理的學習計劃,我們就會在學習上有條不紊,知道自己已經完成了什麼,還有哪些內容沒有完成,對於已經完成的學習任務還可以使我們形成學習成就感,會更加增強我們學習的信心。總之,一個原則:無論用什麼方式,考試範圍內的基本知識必須在自己規定的時間內真正掌握。
第三個易出現的問題:作息不當,效率不高
進入初三很多學生提到了自己睡眠不足,精神不振,白天經常想打瞌睡,學習效率低下,影響了學習的效果。長此下去,許多同學就覺得很疲憊。這時,我會建議學生:勞逸結合 ,保證睡眠,合理利用時間,注重學習效率 ,盡
推薦閱讀:
※別逼老師放棄你的孩子!家長和老師交流的忌諱
※「豫蓋彌章」——豫章書院永遠沒完
※你家有哪些值得推廣的家規?
※教育投資的收益到底有多大?
※國際學校孩子8歲得抑鬱症 這些家庭教育方式會讓孩子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