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典藏,時代見證(國畫人物選輯1953-1976)
考考媽媽/姜燕1953年 紙本設色 113.6cm x 64.6cm 中國美術館藏
姜燕(1919—1958),女,原名劉仁燕,字江夏,號小松,湖北省武昌市人。曾先後在京華美專和北平藝專學習國畫,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北平藝專講師、北京市美術創作室創作員。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新中國成立後,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場風風火火的掃盲運動。姜燕的這幅《考考媽媽》反映的就是在當時的掃盲運動中,北方農村家庭中的一個學習場景。圖中的媽媽懷抱仍在吃奶的兒子坐在炕上,騰出一隻手來執筆,女兒手拿《速成識字課本》,生怕媽媽看見,可能是在考查媽媽默寫生字吧!畫中景物雖不繁多,但在簡潔中透出嶄新的氣象,人物表情的生動,反應了她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畫家高明之處,也正在於選取了這樣一個平常角度,成功地反映出新社會朝氣蓬勃的時代特徵。
婆媳上冬學/湯文選1954年 紙本設色 114.5cm x 66.5cm 中國美術館藏
湯文選,l925年生,湖北省孝感市人。畢業於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早年從事人物畫,70年代中期轉為花鳥畫創作。曾任長江日報社美術編輯,後任教於華中師範學校、武漢師範學院。1981年任湖北美術院副院長,1985年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湖北分會副主席。兩婦女在冰天雪地里走著,年輕的攙著年老的,兩人的臉上都滿是笑容,彷彿根本就沒把這冰雪嚴寒放在眼裡。她們有什麼急事呢?老人手裡的《文化課本》和畫面右下角的題跋解開了觀者的困惑。原來這是一對婆媳趕著去上文化補習班。在知識的力量下,這一對婆媳少扶老,老倚少,演繹了一段人間真情。畫家湯文選採用了中國傳統寫意人物畫的形式,以質樸的表現手法,反映了新中國農村的新氣象,歌頌了新社會的新道德、新風尚。
一輩子第一回 楊之光 1954年 紙本設色 101cm×63cm 中國美術館藏
楊之光的這幅寫意人物,以精鍊的筆墨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平生第一次拿到選民證的老年婦女的喜悅心情。圖中老人的衣紋用筆中側鋒並用,粗細變化豐富,準確而率意,恰當地表現了粗布衣衫的質感正側面頭部刻畫較為深入,已明顯地結合了西方繪畫的光影、明暗表現方法,真實地表現了老人頭髮已經半白的效果;細筆勾染的面部略有皴擦,畫出了老人臉上飽經風霜的痕迹,直視手中選民證的雙眼樂得快成了一條縫,合不攏的嘴巴更是把老人發自內心的那種當家作主的自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人物形象的真切、樸實,讓人在品賞這幅畫時既欣慰又辛酸。
粒粒皆辛苦/方增先1955年 紙本設色105cmx65cm中國美術館藏
方增先,l931年生,浙江省蘭溪市人。1953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後參加研究生班學習。1955年留校在中國畫系任教。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分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教授。現為上海美術館館長,上海中國畫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畫家以眾人熟知的《鋤禾》詩的最後一句」粒粒皆辛苦」為作品命名,選取了一位老農拾起掉在地上的—束麥穗的瞬間動態入畫,用質樸無華的藝術語言表達了糧食來之不易,每一粒都要認真珍惜的道理.與當時全國範圍內的增產節約、支援社會主義建設的群眾運動緊密連在了一起。圖中老農蹲在地上,左手拿著馬鞭和兩隻麥穗。右手正準備拾起地上的麥穗。畫家憑藉自己深厚的造型能力和對糧食的真正珍惜之情,把老農拾麥穗時的專註神情刻畫得惟妙惟肖。
說什麼我也要入社/湯文選1956年 紙本設色 100cm x68.5cm 中國美術館藏
湯文選的這幅《說什麼我也要入社》畫面十分簡潔,僅畫了一個老農蹲在稻田的一角,除了一簇成熟的水稻之外,所有的背景全是空白。這種處理方式使老農的形象十分突出,也使畫家得以把精力集中在對人物性格、神態的刻畫上。圖中老農頭部刻畫較為深入,讓人一看便知這是個精明、倔強的庄稼人。他手執飽滿的稻穗,兩眼精光內斂,似乎在心中比較著入社的好處。畫家對人物的這種表現,增強了畫面的感染力,避免了空洞的說教,在「走合作化道路」的運動中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作用,不失為一幅優秀的人物畫作品。
孫悟空大鬧天宮(組畫之一)/劉繼卣1956—1957年 絹本設色 50cm x 40cm 中國美術美術館藏
劉繼卣(1918—1983),天津市人。自幼從父劉奎齡學工筆人物、動物畫。1936年入天津市立美術館從劉嘯若學素描和水彩,從劉子久學山水畫。1938年畢業後,一直從事國畫創作。歷任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室創作員、文化部國畫創作組組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孫悟空鬧天宮的故事,歷來被視為被壓迫者對舊有社會秩序的反抗。劉繼卣所繪的這套組畫對孫悟空顯然也是持讚賞的觀點。《西遊記》中寫孫悟空學藝歸來之後,大展神威,引來各路魔王與他結拜。此幅圖中描繪的正是各路魔王聚在花果山宴飲時的熱鬧場面。整幅畫面人物眾多卻又主次分明,充分顯示了畫家駕馭複雜場面的能力,尤其是將傳統的工筆人物畫法加以提煉、升華並融入西方素描、色彩、解剖等造型方法,使他筆下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動逼真,別開生面。劉繼卣是開工筆人物畫一代新風並有影響的畫家.
鄭成功收復台灣/許勇1958年紙本設色139cmx 97cm魯迅美術學院藏
許勇,1933年出生於山東省青島市。1956年畢業於東北美術專科學校,留校任教。現為魯迅美術學院教授,遼寧美術家仂、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連環畫《嘎達梅林》(與顧連塘、趙奇合作)獲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銀質獎,出版有《女性人體美和造型藝術》、《許勇畫集》等。《鄭成功收復台灣》擷取一個特定的場面,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來歌頌民族英雄。畫家以停泊在海邊的戰艦、鼓動的風帆、飄揚的旗幟和林立的槍矛刀劍把民族英雄置於畫面的中心,他的後面是鬥志高昂的英勇將士,他的腳下,是伏地求饒、顫抖不已的荷蘭侵略者。散亂的大炮,丟棄的槍支、倒地的屍首,說明激烈的戰鬥剛剛結束,堅實的台灣土地上,站立的是民族英雄鄭成功和他的將士們。畫家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厚重凝練地以鐵線描勾勒景物,疏密聚散適宜,平塗施色,略加渲染,色彩沉著而瑰麗,殫精竭慮地塑造了一個個威武剛猛的鬥士形象,有機地將歷史題材的繪畫性和戲劇性處理得自然可信,使觀者震動不已、回暢盪氣。
農民和拖拉機/李琦1959年 紙本設色 69cm x 91cm 中國美術館藏
李琦,1928年生,山西省平遙人,1947年入晉察冀邊區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美術系學習,1950年至中央美術學院任教,曾任中國畫系主任。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自西方繪畫傳入我國以來,許多畫家注意從中汲取有用的成分,力圖革新中國畫。李琦便是這些畫家中突出的一位。他有深厚的傳統線描功力,又致力於研究雅俗共賞的審美效果,所以他能別開生面,創造出廣大勞動者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這件作品裡,畫家運用傳統的中國畫筆墨、形式,吸取西方繪畫中透視、光影、解剖等知識,以較為細緻的筆法,塑造了二十幾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一輛非常寫實的拖拉機。圖中人物造型嚴謹,動態自然,把農民第一次看到拖拉機時的好奇以及對美好未來憧憬的心情刻畫得纖毫畢見,真情外現。
雪中送飯 楊之光 1959年 紙本設色 288cm×l9cm 中國美術館藏
楊之光,1930年生於上海,原籍廣東省揭西人。195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先後在武漢中南美術專科學校、廣州美術學院任教。歷任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著作有《中國人物畫法》。
建國初期,大批年輕人積極響應號召,來到祖國邊疆開墾荒地,以高漲的革命熱情投入建設祖國的洪流中,雖然他們的條件十分艱苦,但他們發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互相協助,不畏天寒地凍,努力克服各種困難,開墾出了大片良田,變「北大荒」為祖國的「北大倉」。楊之光的這幅《雪中送飯》圖,反映的就是在這種艱苦條件下建設祖國的那一輩人的高尚風貌。面對圖中人物在雪地里開墾荒地,在雪地里吃飯,讓人感懷的絕不會僅僅是創業條件的艱辛.
杜甫像 蔣兆和 1959年 紙本水墨 131cm×90cm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蔣兆和的《杜甫像》以白描加效的手法表現唐代詩聖的孤寂傲骨,作品很有深度。畫家一改傳統繪畫中塑造人物的概念化傾向,著力刻畫杜甫的個性特徵,注重人物的心理描繪。通過臉部表情揭示詩聖憂國憂民、壓抑無奈的心境,整個畫面充滿悲憤蒼涼的色彩。畫中人物衣紋極為概括,寥寥數筆,線條剛韌勁健,轉折分明,更有助於突出人物的偉岸身軀及人物臉部的複雜情緒。
當代英雄/單應桂1960年 紙木設色 175cmxl20cm 自藏
畫此畫反映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農村青年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精神風貌。作者創作此畫時為中央美術學院四年級學生,指導老師為葉淺予。1959年冬作者到北京房山縣深入生活,見農民們正在引水上山,作者在和女青年們共同勞動中,被她們那種為改變農村落後面貌、不畏艱難的精神所感動。年輕的姑娘高高舉起的大鎚、健康且流著汗水的臉頰,被山風吹起的髮辮和飄起的頭巾,一種充滿活力的勞動美深深打動了作者。此作在工棚里完成了草圖,後又精心繪製而成,得到美術界的專家與同行的好評。
電纜工人攻尖端/趙華勝1960年 紙本設色 84cmx 65.5cm 中國美術藏
趙華勝,1939年生於吉林省長春市,祖籍山東省泰安節。1964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並留校任教。1976年調入遼寧畫院從事專業創作。觀為遼寧畫院院長、—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出版有《現代中國人物畫技法》。這幅作品是由趙華勝執筆、集體創作的組畫中的一幅,表現在大搞技術革命的年代裡電纜工人攻尖端的事迹。畫中的主體形象是一群工人,他們臉上洋溢著攻克難關後的喜悅。中心的—組人物形象生動,表情豐富,目光一致,姿勢多變,各具個性特色。從創作年代可知,作者剛進入大學不久,繪畫方法已明顯地吸取了西方繪畫的藝術語言,勾線落墨仍保留中國畫的神韻,充分顯示出作者基本功的紮實和繪畫的才能。
毛主席走遍全國/李琦1960年 紙本設色 196.5cm x 117.5cm 中國美術館藏
這是畫家李琦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眾多領袖肖像畫中不可多得的一件優秀作品。作領袖人物肖像,最忌諱的就是空洞、虛假,不能揭示人物的內在精神氣質。李琦的這幅《毛主席走遍全國》,雖然沒有任何陪襯的景與物,但由於畫家高超的造型能力和對人物的深刻理解,把一代偉人毛澤東刻畫得形神兼備。尤其是畫家為毛主席精心設計的一頂草帽,不但恰當地點出「毛主席走遍全國」的主題,也真實地反映了毛澤東作為黨和國家領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秀品質。
井岡山的鬥爭 / 李震堅1960年 紙本設色 96.5cm x l76.5cm 浙江省博物館藏
此圖描繪的是1930年我游擊隊員在井岡山進行艱苦卓絕鬥爭的境況。井岡山漫天飛雪,自然條件十分惡劣,但畫中人物洋溢著革命激情,正在研究情報,準備出擊敵人。人物布局根據主題的需要聚散有度,彼此之間相互呼應,人物表情在統一中又有變化。畫家對人物造型特徵和人物精神氣質敏銳、準確的把握和表現力,顯示了他在這一領域的天賦和紮實功力。在筆墨上,畫家自如地結合光影與造型結構的關係,用富有表現力的線條勾畫形象,生動傳神地歌頌了井岡山人民不屈不撓堅持革命鬥爭的精神。
苗寨新嫁娘/徐啟雄1962年 絹本設色 38.4cmx 30.5cm 自藏
秀麗的臉龐,明亮的眼睛,掩飾不住掛在嘴角的微笑和剛剛裝扮的新妝,使—個含情脈脈的苗族新娘的神情躍然紙上。畫家以深厚的寫實功力和裝飾的才能,在藝術表現上敢於對傳統工筆畫進行改革創新,終於創造出一種新型的、符合當代審美情趣的現代工筆畫模式。徐啟雄也因此獲得「現代美人畫奠基人」的稱號。
關漢卿 李斛 1962年 紙本設色 85cm×60cm,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關漢卿》是為紀念關漢卿戲劇創作七百年而作。畫家在作品中嫻熟地運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臉部全部採用線描,目光專註,半身向前斜傾,一手握拳,衣紋挺健,生動地表現了一位傑齣戲劇家的深沉和智慧。著名戲劇表演家藍天野先生回憶到,當年人民藝術劇院排演話劇《關漢卿》時,關於關漢卿的形象設計,找不到可供參考的資料。正在苦於無奈之時,大家看到了李斛的畫作,一致認為關漢卿就應該是這個樣子。李斛創作的關漢卿這一形象得到了中外專家的認可,我國和前蘇聯均將此畫選印為紀念郵票。
群眾的歌手/許勇1962年紙本設色129cmx193cm自藏
人物畫注重的是應物象形和傳神寫照、所以,「神」、「意」、「韻」的追求,促使畫家們在研究人物的造型達意上儘力做得紮實。這幅畫充分發揮了畫家的造型能力和線條組織能力的專長,在總體經營效果上取得了形神意韻的巧妙結合。畫家重點刻畫了位於畫面主體、彈三弦的民間歌手.即白髮蒼蒼老藝人神采飛揚的神情;四周疏密有致、聚散適宜的眾多形象、形態各異,各具個性,證實了畫家對生活體驗的深入。畫面在以線為主的同時,重視色彩的相輔相成,頗具民間意味的平塗方法給畫面的總格調輸入了新鮮、豐富、和諧、厚重、艷麗的成分——這一切都傳遞了畫家長期修鍊的藝術功力和人格魅力,顯露出畫家執著的誠心、愛心和平常心。
同歡共樂/劉文西1962年絹本設色140cmxlOOcm中國美術館藏
劉文西,1933年生,浙江省嵊縣人。1958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曾任西安美術學院院長:現任西安美術學院名譽院長,西安美術學院研究院院長、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陝西省文聯副主席,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黃土畫派藝術院院長。出版有《劉文西畫集》等]o余種畫冊,中國美術館收藏其作品有25件。《同歡共樂》是畫家青年時代的作品,一經問世便一鳴驚人,顯示了畫家獨特的創作個性和藝術氣質。圖中以濃郁深厚的生活氣息和熱情明快的繪畫風格,痛快酣暢地表現了革命領袖和陝北人民同慶節日的喜悅場面。畫家以線造型.以色達意,將博大精深的民族繪畫藝術與現代素描、色彩有機地結合起來,刻畫了一群真切感人的陝北民眾形象,氣勢恢宏、激動人心。畫家抓住了大的意境,強調了內在的力度,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使這幅作品煥發出流光溢彩的光輝.
祖孫四代/劉文西1962年紙本設色119cmx 97.5cm中國美術館藏
在陝北這塊黃土地上,孕育著代代相傳的農民對土地的深深眷念之情。劉文西更能體會這一往深情,他憑藉自己幾十年的生活體驗、幾萬張的速寫、深厚的藝術積累、紮實的筆墨技巧,創作了這幅《祖孫四代》。在這各具個性、內涵豐富、精心刻畫的四張臉上,鐫刻著時代的烙印,畫里那土得掉渣的鐵鍬、瓦罐、粗碗、旱煙袋、土布服等等、本質地表現出了農家漢子們的憨直與純利、突出了與之生息相關的黃土地,給人以濃郁的感受和潛在的震動。我們從栩栩如生的祖孫四代身上,可讀出中國農村的發展史和中國農民的精神面貌。
迎春/石齊1972年紙本設色136cmxl20cm中國美術館藏
《迎春》明顯地借鑒了黃胄筆法,在創作過程中.他著眼於結構與動態的基本特徵和強化對象的個性化情態。此畫—反傳統線描造型的慣常手法,以方折、概括的類似速寫的線條結構輪廓,墨色的濃淡變化使人物形體結實有力,濃烈的色彩傳遞出春天氣息。畫中表現迎春花開、春天到來.養雞場獲得了豐收的情景。畫家以具有生命力躍動的線,具有美感意味的線,勾勒出群雞的生動形態,描繪出養雞姑娘的青春活力,證明了用筆形式均是線的擴大、濃縮和演變,在有限的天地中,發揮了無限的生機。
山村醫生/王玉珏1963年紙本設色84,5cmx 63cm,中國美術館藏
王玉珏,女,1937.年生.河北省人。1964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後留校任教。1972年調廣東畫院任專職畫家。現為廣東畫院院長、—級美術師、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山村醫生》是王玉珏在廣州美術學院讀書時創作的,畫家以傳統的工筆畫法描繪了一位山村青年女醫生在燈下搓棉棒的情節,馬燈、藥箱、瓶瓶罐罐。種種道具都作了細緻的描繪,畫家還有意識地畫出姑娘陶前的共青團徽,以表明她先進青年的身份。畫面馬燈有一圈光亮,給人深夜燈下工作的感覺,以示山村醫生的敬業精神。圖中女醫生專註認真的表情和靈巧的雙手是畫家刻畫的重點,而衣服處理簡潔大方,體現了職業的特點,右上角草帽旁伸出一支山茶花,揭示了女醫生熱愛生活,有著勃勃生氣的精神氣質。
齊白石像/李斛1963年 紙本設色 70cm x 115cm 家屬藏
《齊白石像》是李斛肖像創作的重要代表作品。白石老人一生生活簡樸,其作品風格豪放而富於創造精神,為我國現代畫壇最卓越的大師。畫面上,老人安詳地坐在藤椅上,眼睛微閉似在沉思,面帶慈祥的微笑,手指已躍躍欲動,銀色的鬚髮因黑袍的襯托更顯盤曲多姿。袍、帽一片潑墨,局部用濃重的墨線勾勒,筆法如古籀篆刻,完美地表現了齊翁的性格、年齡、胸襟和修養。畫面的背景也耐人尋味,老人膝下的鴿子在喁喁對語,既表現他常畫鴿的習性,也是老人熱愛和平和榮獲世界和平獎金榮譽的象徵。眼前一片盛開的藤花、新生的綠葉和飛舞的藤枝,用細線雙勾,著色淺淡,雖豐富卻並不喧賓奪主,加強了畫面的主題情調,並顯得靜中有動,使人感到老人創作的繁榮、心境的平和及藝術的青春永駐。
蓮池所見/周昌谷1964年 紙本設色 132cm x 66cm 家屬藏
從周昌谷《蓮池所見》應當看到畫家在技法上的創新,即繼承傳統又打破傳統的一面。他的作品具有色彩鮮艷、筆墨淋漓的特點,畫家充分發揮水暈作用,因此無論花瓣、人物的顏面,都產生「活色生香」的效果。這種水暈作用的發揮,吸收了現代水彩畫的長處,只是比水彩畫多了筆墨的功力,因此具有濃厚的中國畫氣息。在筆墨方面,畫家爽健的用筆和淋漓痛快的用墨,使墨韻與色彩相得益彰,交相輝映,創造了動人的形象。可以這樣說,就目前現狀而言,在中國畫家中,周昌谷在用色的技巧上是最高明和最成功的。
隆隆春水育新苗/周滄米1964年 紙本設色 96cm x 68cm 中國美術館藏
此作表現江南春耕時期,使用電力發動機引水上山灌溉良田這一新生事物,在年輕人心中激起的希望與嚮往。這是畫家深入山區收集素材時所見,加以藝術的概括和加工畫成的作品。畫面通過兩個插秧的姑娘形象的刻畫來表現一種新生的、樸實的情懷,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爐前/張仁芝 1964年紙木設色106.3cmX 66.8cm北京畫院藏
張仁芝,1935年生,河北省興隆縣人,祖籍天津市薊縣。196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65年結業於北京畫院進修班,為北京畫院畫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6o年代.隨著中國工業化建設的逐步深入,反映工業建設成就的主題和歌頌社會主義繁榮的內容成為許多畫家喜愛表現的題材,順應當時形勢。工農兵成為社會主義祖國的先鋒階層,他們的形象—經創作出,往往家喻戶曉,感染著社會上的每一個人。《爐前》是一幅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圖中的人物形象、姿態,乃至於背景在當時都具有典型意義。畫面描繪幾位鍊鋼工人在勞動間隙稍事休息的情景。畫家成功地畫出了工人們在爐前被火光所映照的身影.生動的動態,各具個性的感人形象、以及創新的筆墨技巧,都使這幅畫更具有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
農場新兵/王玉珏1964年 紙本設色134cmx89cm廣東美術館藏
王玉珏的畫長於人物內心世界表現,勾線,渲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線條或綿柔、細勁,或挺拔、有力,在顏色的運用上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相對較多的自由發揮空間。《農場新兵》表現的是60年代,上海知識青年到農場去安家落戶的情景,他們剛到農場。正坐在那裡小憩,等候農場領導的接見與安排。圖中景物交代明確.人物形象俊美生動,很有地域特色。畫家運用工筆淡彩的手法.刻畫了三個具有活力的青年形象,尤其坐著的女青年胸前的團徽和書包上的紅花特別具有時代感,並體現出歡快的畫風和明快的基調
泉/韓樾1965年紙本設色87.5cmx66.5cm 中國美術館藏
韓樾,1955年生於山東省安丘縣。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部隊曾任美術組長、宣傳部副部長、文化部部長等職。60年代曾在江蘇省國畫院進修,作品《泉》曾獲第三屆全軍美展優秀創作獎。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泉》表現駐守海島的戰士在接泉水的間隙,像吮吸甘泉一樣在認真閱讀毛主席著作《愚公移山》。圖中人物高昂的熱情和如饑似渴的讀書精神。反映了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文化現象。畫家運用比興的手法突現主題,完成這一作品.刻畫的形象體現了一種精神,撞擊著那個時代人的心靈。這件作品中最積極,最正面的因素來自創作主體,來自畫家的人格、智慧以及藝術語言的營造和自然生動的表達.
礦山新兵/楊之光1971年 紙本設色 83cm x 59cm 中國美術館藏
楊之光的寫意人物畫吸收了西方繪畫中對光與影的表現,增強了所作人物畫的體積感,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這幅《礦山新兵》就是運用這種表現方式完成的一幅優秀作品。畫中塑造了一位年輕、俊美的女煤礦工人正精神煥發地整理服裝準備下井投入工作的形象。這一件作品高妙之處在於不像當時許多人物畫那樣,概念化地追求「高大全」、「紅光亮」而喪失了人物的個性。畫家把這個礦山新兵放置在一株芭蕉邊上,在礦工服的袖口和領口露出裡面鮮艷的衣服,揭示了女礦工愛生活、愛工作的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魯迅像/吳永良1962年 紙本墨筆 138cmx 63cm 魯迅博物館藏
吳永良,1937年生於浙江省鄞縣。1962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78年任教該院中國畫系,現為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魯迅像》運用白描的手法表現了魯迅對於階級敵人永不休戰的硬骨頭精神。圖中魯迅神情嚴肅。傲然挺立,鐵骨錚錚-畫家懷著對魯迅無比崇敬的心情.準確地刻畫了魯迅的精神面貌,尤其是睿智的洞察世事的目光,正如圖上自題絕句所言,要用自己的鮮血來告慰祖先。背景挺拔的樹木和地上蒼勁的野草襯托著魯迅硬朗的身軀。全畫不施顏色,用線挺拔有力.以突出當時那種嚴肅、冷峻的時代氣氛。
齊白石/王子武1972年紙本設色69cmx 46Cm自藏
這幅肖像畫使人物的精神氣質得到了真實的傳達,圖中的齊白石莊重安祥,神采奕奕,氣字軒昂。畫家在刻畫齊白石的形貌特徵時,為了突出他勤勞、朴,節儉的優良品質,對老人的眼、鼻、嘴須進行了生動的描繪。他那看慣世事和盡察物態的雙眼放射著睿智的目光,微張的嘴顯示出老人對生命的渴望,白眉、白須顯示著他閱歷的豐富和經歷的滄桑。深色的帽子和衣袍反襯出臉部的明晰和矍鑠,也清晰地映襯出銀須的潔白。就筆法技巧而言,這幅畫最妙處是用粉畫的銀髯,生動有致。使畫面在沉著、穩重之中多了一份淡雅的明凈空靈,再現了一代畫壇巨匠的風采。
練/張文瑞1973年 絹本設色 114cm x 63cm 中國美術館藏
張文瑞,1930年生,河北省石家莊市人。196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同年到四川美術家協會工作。80年代調河北畫院,現為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這一幅工筆人物畫構圖簡潔大方,設色質樸清新,整個畫面給人樸實、純凈的感受。圖中表現一位年輕女工坐在床上,專心地捻著一根細線。顯然,她是在宿舍里利用業餘時間苦練紡織本領。但畫家對人物的刻畫並沒有就此打住,而是通過對擦得很乾凈的桌面上的兩本書、搓過的細線及有倒影的小鬧鐘的精心描繪,使這位女工的形象更豐滿,更有生活氣息。
花紅苗壯/亢佐田1973年 紙本設色 102cm x l35cm 自藏
此作是《紅太陽光輝暖萬代》一畫的姊妹篇。作者在完成了《紅太陽光輝暖萬代》之後,覺得意猶未盡,於是又構思創作了《花紅苗壯》一稿。兩幅作品各自獨立成篇,又有諸多內在聯繫。二者貫穿了一條三十年前的教育方針,即」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前一幅表現的是「因」,後一幅表現的是「果」。對畫面環境和形象,作者刻意地進行了選擇保留和重新塑造,使兩畫如同一對連體嬰兒,而又不同於連環畫或組畫。作品展出後,許多人為其獨特新奇的構思所吸引,山西、西安、浙江、天津等地畫刊競相發表,人民美術出版社專門製作了掛曆,山西人民出版社又印製年畫大量發行。
石油工人無冬天/趙志田1973年紙本設色142
cmx 202.5cm自藏
趙志田,1940年生,河北省晉州市人。196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同年入北京畫院為專職畫家。現為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趙志田的《大慶工人無冬天》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歌頌的是大慶精神.表現的是在鐵人王進喜帶領下的大慶工人戰嚴寒、鬥風雪的忘我勞動精神。筆墨服從於人物形象的刻畫,人物形象服從於主題表現。這種創作風格,是那個時代的要求,反映出當時筆墨趣味同大眾欣賞習俗相關聯的創作模式,顯現出作者藝術精神的樸實。這是在中國繪畫從古典形態走向觀代形態過程中的一個歷史性的環節,也是特定時代的審美需求。
知心話/劉文西1975年紙本設色158.5cmx 263cm中國美術館藏
喜愛表現陝北高原人民生活和領袖形象的畫家劉文西,從他開始藝術創作就將自己置身於黃土高原上的人民群眾之中、用厚重凝練的鐵線描法,成功地塑造出陝北農民淳刊開朗的性格,從而逐步地形成舉世矚目的「黃土畫派」。劉文西的藝術實踐,無可駁辯地證明了現實主義繪畫的力量。在他的這幅《知心話》作品中,表現出他深厚的繪畫功力和嫻熟的藝術技巧。作為黃土畫派的中堅力量.劉文西始終把體現關中風情、弘揚陝北精神和抒懷黃土之情視為己任,為此他長期深入鄉村,多次在陝北農家過年,積蓄了豐厚的生活素材。故而《知心話》中的人物是那樣的親切,那樣的感人。圖中領袖以一個自家人的身分與老農們嘮著家常,說著知心話,算計著收成,敘說著農家瑣事,環境是自然而融洽的,氣氛是平和而親切的。這真實的親情,這平凡中的偉大,揭示了領袖和人民間的魚水之情。
慶豐收/黃胄1976年 紙本設色 68cm x 96cm 炎黃藝術館藏
黃胄是擅長描繪西北邊疆民族生活的畫家,經過長期深入生活的寫生和創作實踐,以速寫入畫,糅速寫線條於國畫用筆,使畫面人物生氣勃勃、自由奔放而又充滿激情。《慶豐收》是黃胄典型風格的代表作品之一。描繪了豐收之後,人們載歌載舞的歡樂場面。畫家熟悉維吾爾族人民生活,對維吾爾族的舞蹈了如指掌,因此他的作品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畫家不以一筆一畫的技術得失為重,敢於重疊堆砌,全力去把握畫面的整體效果,注重人物的神情動勢,注重形象美的塑造。畫家用筆隨心所欲,線上覆線,一次勾過,再勾一次,筆下的運動、思維的痕迹皆留存畫面,這種速寫式的畫法反而令人有新鮮感。黃胄創造的這一畫風影響著中國畫壇,影響了好幾代人。
日夜想念毛主席/黃胄1976年 紙本設色 230cm x l50cm 日本長崎中國現代美術館藏
這幅畫題材源於1956年黃胄隨中央慰問團赴新疆時遇見維族老人庫爾班·吐魯木的故事。這位維族老人為感謝黨和毛主席讓他翻身得解放的恩情,決心向太陽升起的東方走去,一心要去北京見毛主席,後在政府幫助下,真的到了北京,實現了他的願望。這個故事太感人了,黃胄一直想用畫筆把這位善良、質樸的維族老漢對新中國的感激之情描繪出來。他先後畫過多稿,最後選定老人騎著毛驢,彈著冬不拉,唱著讚歌,迎著朝陽向東方走去。黃胄以流暢的線條、明快的色彩,塑造出了嶄新的人物形象,鮮明地揭示了老漢樸實豪爽的人物性格和心向北京、思念毛主席的內在情感,達到了藝術的完美。此作完成於毛主席逝世的前一天,趙朴初先生為此畫補寫了題記,更增加了畫面的感人之情。同時作者還應我國外交部和歷史博物館的要求,為日本長崎中國現代美術館畫了同樣一幅,原畫藏於該館。
人民歌手李有源/韓國榛1976年 紙本設色 132cm x l30cm 中國美術館藏
韓國榛,1944年生於陝西省西安市,祖籍山東省濰坊市。曾在部隊從事美術工作,198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究生班,後留校任教。現任該院中國畫系主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描繪人物的目的是意欲捕捉與畫家內心世界相通的精神慰藉,韓國榛在幾十年的藝術探索中加強了對繪畫本質的洞察。《人民歌手李有源》是畫家的早期作品。畫家將山水畫皴擦技法運用其中,在空靈輕鬆的筆觸中不失厚重,畫面雖沒有大筆濡染、水墨淋漓的的氣勢,卻在舒緩有致、鬆緊相宜的從容狀態下獲得了樸實自然的藝術效果。不難發現,重視整體布局和黑白灰層次的對比,也是收到強烈視覺效果必不可少的因素。
推薦閱讀:
※辛亥革命人物畫集 (撲克)
※搞定工作中五種「刺頭」人物的12種溝通技巧
※(15)舊約聖經人物38 先知以利亞(一)
※美國首位的億萬富翁大衛?洛克菲勒逝世 其家族曾捐款修建協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