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製造≠機器裝上大腦(各抒己見)
●智能製造不只針對生產端,衡量標準也不僅僅是自動化率。關鍵還是要發揮人的智慧,孕育嶄新的製造模式,實現效率最大化
焊裝自動化率100%,噴漆自動化率100%,國內汽車業界公認難度很大的密封膠塗抹環節,也首次實現100%自動化。大量使用無線射頻識別裝置、高精度感測器、視覺識別系統,實現了部件規格自動識別、快速機種切換,製造過程及結果還可以自動追溯。
走進剛落成的廣汽本田第三工廠,高度智能的自動化生產線代表了國內乃至全球汽車製造業最高水平,也與「中國製造2025」的宗旨不謀而合。然而,如此現代化的工廠,人員效率提升了29%,投資卻削減了26%!
「第三工廠追求的不是單純的『智能』,而是『智慧』。」廣汽豐田執行副總經理郁俊坦言,拼投資、拼裝備,提升工廠的自動化水平並不難,但衡量一個工廠是否先進,不是看誰投資大、誰的自動化率高,而是要看誰能充分發揮人的智慧,通過人與自動化設備的有機協作,實現資源佔用最小、效率發揮最大化。
「智能」與「智慧」表面看一字之差,背後對智能製造的理解卻是高下有別。在剛剛閉幕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成為焦點。然而,參展企業有的把機器換人等同於智能製造,簡單的自動化包裝線、集成電路插件機器人都當成亮點;有的理解雖更全面,但透過其龐大的投資計劃,完全是一副機器徹底替代人的勢頭……
其實,與德國工業4.0主攻高端裝備、布局智能生產不同,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核心是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構建信息化條件下的產業生態體系和新型製造模式。這是基於我國製造業尚處在工業2.0和工業3.0並行發展階段做出的現實選擇。而作為規劃實施的重要抓手,智能製造不僅被賦予了追蹤新一輪科技革命大潮的使命,還承擔著提升創新能力、產品質量、工業基礎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艱巨任務。明白了這一點,對智能製造的理解才不至於偏頗。
智能製造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花架子」,花費不菲的資金,要麼提高品質,要麼降低成本,最終要產生實實在在的效益。智能製造投資也不是越高越好,花多少錢,辦多大事,要因企制宜。不然,裝備含金量高了,卻喪失了成本優勢,消費者再不買賬,企業就有苦頭吃了。
智能製造不是簡單的「給機器裝上大腦」。提高自動化率能確保生產一致性、提高產品品質,但是,正如許多高、精、尖領域的加工裝配依然只能靠經驗豐富的老技師完成那樣,機器並不是萬能的。如何讓人與自動化設備有機協作,取長補短,達成資源與效率的平衡,廣汽本田的做法值得借鑒。
智能製造再發達,最終還是離不開人,更離不開一國的工業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金碚舉例說,一條愛馬仕絲巾賣3000多元,一條國產絲巾只賣300元。國內某絲綢企業為尋求突破,挖來了愛馬仕的高管,可由於沒有那麼多法國文化熏陶下的員工團隊,設計、工藝最終還是比不過人家。
智能製造不只針對生產端,衡量標準也不僅僅是自動化率。互聯網對製造業的滲透和改造將涵蓋整個生態鏈,並孕育出嶄新的產業生態體系和新型製造模式。這顯然不是「給機器裝上大腦」能完成的。
展開
推薦閱讀:
※【編織教程】輕鬆編織機器領小妙招
※美國機器人及教育專家Mitch Rosenberg:教給孩子控制科技的能力,而不是被科技所控制 |...
※這些職業將消失,失業大逃亡開始?機器正在搶你的飯碗,你恐懼么
※AI產品之路:機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