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事變之後 |歷史天空 - 雅虎論壇
07-22
玄武門事變之後玄武門事變之後
唐朝乃華夏歷史上全盛時期,太宗李世民英武果決,虛心納諫,寬厚仁恕,開創了貞觀之治,可稱一代明君。然而太宗因玄武門事變,誅殺同胞兄弟建成、元吉;晚年則太子承乾與魏王李泰奪嫡欲反,骨肉相殘,成太宗政績與德行之疵,令後人頗多感慨。深入觀察初唐百年宮廷之爭,玄武門事變之惡果昭然若揭。推溯玄武門事變起因,世民為秦王,助父親李淵建立唐朝,居功至偉,天下歸心。太子建成憚其才智功業,心不自安,與弟元吉每欲除之。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兄弟相爭趨白熱化:世民派人鎮守重地洛陽,廣交豪傑;建成以鴆酒欲害世民,吐血幾斃;並與元吉合謀毀謗世民,幾度害之不得。六月初,建成等欲於長安昆明池殺世民,眾人皆勸世民先行下手。世民嘆曰:兄弟相殘,古今大惡。然不禁眾人之請,遂定。六月初三,金星白日出現,星官云:主秦王當有天下。高祖定於明日審理太子等之事,欲和平處理儲位之爭。明日(初四)晨,世民伏兵玄武門,殺建成、元吉,誅殺二人之子十人。八月初九,高祖李淵退為太上皇,世民登基。司馬光曾言:「設高祖有周文王之智慧,太子建成有周朝泰伯讓賢的雅量,世民有春秋時曹國賢人子臧謙恭無爭的節操,何至於如此?」起初,世民欲俟建成等先動手,然後反擊,則事不得已,還說得過去,且高祖已預備解決,何必急於一朝?卻聽從下屬,加刃於同胞兄弟,成為後人所譏。創業開國的君王乃是後世的楷模,必須謹慎行事,不至導子孫於邪道。種下惡因,必得苦果,帝王又何能逃得過因果定律?十七年後,玄武門事變之惡果開始凸顯,且綿延近百年。貞觀十六年(公元641年),魏王李泰開文學館,招攬英才,俸養超過太子承乾,寵遇日甚;而太子德行有缺,故群臣日疑。太子迫於魏王之勢,與漢王李元昌(太宗之弟)謀反,欲弒太宗。貞觀十七年(公元642年)四月初一,陰謀敗露,承乾廢為庶人,賜元昌自盡,餘人皆伏誅。李泰用心凶險亦漸露;加之二月間齊王李祐謀反被賜死,數月間三子一弟如此,令李世民痛不欲生,幾乎自殺。不知此時是否體會得玄武門事變後,其父李淵之苦痛掙扎?報猶未絕。太宗崩後,永徽五年(公元654年),中宗立武后,漸啟殺機。由此至玄宗開元二年(公元713年)六十年間,李氏王朝歷經武后、韋後、太平公主之亂,宗族重臣叛亂達十一次,李氏宗族被誅殺數百人,重臣貴戚牽連滅族數百家,被誣謀反而賜死之宗室親王三人。自太宗始,三代中十度廢立太子,太子李弘被母親武后鴆死,中宗皇帝崩於女兒安樂公主之毒餅……兄弟相爭,子叛眾離,宮闈紛爭,自相殘殺。李氏王朝近百年風雨不斷,至玄宗平亂,方得暫歇。世民後裔如此,復觀玄武門諸功臣,可互為借鏡。第一功臣、皇舅長孫無忌,於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被誣謀反,自縊而死;杜如晦之子杜荷、侯君集參與太子承乾謀反被誅;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房玄齡之子房遺愛謀反被斬,且牽連荊王元景、吳王李恪及高陽、巴陵二公主;武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九月,李勣(本姓徐)之孫徐敬業起兵叛亂,誅滅九族;高士廉早逝,子孫俱衰敗。此玄武門事變六大功臣也,皆有蓋世英才而竟皆敗亡於謀反,豈非彼等玄武門之報乎?初唐百年,英主仁君謀臣良將雲集,本應大有作為,媲美周朝;其時外政頗通,人民尚安,唯宗室內部殺戮不斷,血雨腥風,史所僅見,即春秋戰國不能為比。始作俑者非玄武門殺兄戮弟之太宗乎?如是因如是果,遠在兒孫近在己身。財悖而入者必悖而出,輪迴中人皆有定數與時節因緣,豈人謀可得安享?謀得亦命中本有,何苦徒增罪業,流毒後世?武力奪位不足為天下導引,況因之損傷五倫大義,豈可免於業報?周朝之始,泰伯、仲雍兄弟讓國,周公願以身代兄武王而死,父慈子孝,倫常道德以立國基,享國八百年,堪為懿範。虧損人倫,以王道英才而行霸道之事,太宗誤矣!兄弟有手足之喻,同氣連枝,皆為父母所愛,為五倫之重者,本應兄友弟恭,以慰親心,所謂「兄弟睦,孝在中」。奈何為虛幻之榮華,不甘忍一時之忿,戕害手足之義,令父母灰心?古人詩云:「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轉眼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做樣看。」五倫乃天然常道,性德流露,從之即善,違背即惡,為善為惡,果報昭彰。此正太宗遺恨後世者也。古人言「慎於始」,佛家知因果同時,事物肇端之初,果報已可知矣,故曰眾生畏果,菩薩畏因。因果循環轉變,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事之肇端豈可不慎? |
推薦閱讀: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城市的天空
※一棵狗尾巴草與天空的愛情
※鳴沙山月牙泉,是那天空之淚,落入無垠的黃沙(3組)
※灰白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