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同仁堂、王致和……還有哪些中華老字號的歷史超過了200年?
每一個中華老字號都是一個品牌奇蹟,狗不理有150多年的歷史,同仁堂有300多年的歷史,京城最老的老字號鶴年堂的歷史超過600年……紅極一時的中華老字號,曾經是一個個城市的地標。中華老字號,是物質存在,更是一種文化記憶。但當我們提起這些品牌,最津津樂道的還是那些動人的故事。
你不知道的同仁堂
同仁堂名滿中外,如今幾乎成了中藥的代名詞。同仁堂藥店遍布京城,國內外大城市也能看見其身影,追根尋源,是大柵欄街上開設於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的同仁堂老藥店。
同仁堂的創始人樂良才是一位走街串巷行醫賣葯的鈴醫,手搖串鈴,行醫賣葯,於明永樂初年由寧波來到北京。
自樂良才之後,樂家子孫皆為鈴醫,直到樂顯揚當上了清太醫院吏目,才結束了祖傳的鈴醫生涯。樂顯揚於1669年(康熙八年)創辦了同仁堂葯室。樂顯揚第三子樂鳳鳴1702年在大柵欄路南開設同仁堂藥鋪,提出「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著名訓條。
由於配售藥品療效顯著,聲譽與日俱增,雍正元年(1723年),同仁堂開始供奉御藥房用藥,從此獨辦官葯188年,確立了在中醫藥史上獨一無二的地位。
同仁堂故事在民間口口相傳,郭寶昌將這些故事集合、編寫成了歷史長劇《大宅門》。2001年《大宅門》在央視熱播,收視率一再攀升,這部反映同仁堂歷史的巨片,稱得上是中國人的一堂歷史課,一個品牌和幾個時代,同仁堂宛若一個民族英雄,延續不老的品牌神話。
(主政同仁堂27年的許葉芬,是《大宅門》里二奶奶的原型之一。)
狗不理包子為什麼叫狗不理?
(天津畫家劉蔭祥先生畫狗不理)
據說,「狗不理」這名字與它的創始人有關。在清咸豐年間,河北武清縣楊村有個姓高的人家,高家有個兒子高貴友生性活潑好動,其父擔心孩子不好養大,就給他起了一個賤名叫「狗子」。狗子十四歲的時候,來到天津一家劉家蒸吃鋪做徒弟,因為勤學好動,很受師傅的喜愛。因為師傅的特殊關照,狗子的廚藝突飛猛進。
出師之後,狗子就踏上了創業之路,獨自開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狗子開始潛心研究做包子的技術,開創了讓業界為之讚歎的特色麵食。
(如今的「狗不理」)
由於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鄉的人都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狗子當時沒有太多資金去僱工人,他只好身兼數職,既要做包子,又要賣包子,忙得不可開交,連收錢也顧不上來,只好在櫃檯前擺一個大碗,買包子的人自覺把錢放到碗中,狗子按錢分包子。
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型大小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據說,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嘗後大悅,曰:「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
鶴年堂的非遺片,你知道嗎?
有哪些老字號的歷史超過了200年?
▲ 王致和,1669年
提起「王致和」,北京人都知道,主要經營括腐乳、料酒、花色醬、涮羊肉調料、香油、芝麻醬等,產品的細、膩、松、軟、香五大特點,倍受廣大華人消費者的鐘愛。隨著王致和走出京城,現在南方也有不少愛好者知道這家老字號。
「王致和」與「同仁堂」同齡,始創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其創始人王致和的故事也充滿了戲劇性。安徽舉人王致和在1669年進京趕考落第,受盤纏所困,滯留京城。幼時曾在家做過豆腐的王致和為謀生計,做起了豆腐生意。盛夏某日,他做出的豆腐沒賣完,恐日久腐壞,便切成四方小塊,配上鹽、花椒等佐料,腌於一小缸中。秋涼後,王致和猛然間想起那小缸豆腐,連忙打開,未曾想臭味撲鼻,定神一看,豆腐已變成青色。扔了實在可惜,於是他大著膽子嘗了一下,不料別具風味,遂送給鄰里品嘗,結果品者無不稱奇。王致和臭豆腐聲名鵲起。
▲ 張小泉,1663年
張小泉品牌成名於1663年,是目前刀剪行業中的中國馳名商標。產品包括家庭用剪系列、工農業園林剪系列、服裝剪系列、美容美髮剪系列、旅遊禮品剪系列、刀具系列等共100多個品種,400多個規格。
▲ 陳李濟,1600年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中藥企業,比同仁堂還要早69年,「老字號、老地方、老產品」,這是「陳李濟」內部一句叫「三老」的名言。
「老字號」容易理解,「老地方」是指幾百年始終在北京路這一處所在(8年前才搬家至現址),「老產品」則是指烏雞白鳳丸、壯腰健腎丸等老產品,一直延續,名氣響亮。
▲ 玉堂醬園,1714年
始建於1714年,歷經滄桑,幾度起伏,1886年曾作為貢品進獻入京,獲得「京省馳名味壓江南」的美譽,是山東省唯一一家有著300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企業。
▲ 廣德樓戲院,1796年
位於宣武區大柵欄西口,曾是老北京場地最火、人氣最旺、藝術最佳的娛樂場館,也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戲院之一。
廣德樓大約興建於1796年(清嘉慶元年),幾乎和法國巴黎歌劇院、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俄羅斯莫斯科大劇院同時期建成。當年名伶程長庚、余三勝、梅巧玲等,都曾在此獻藝。
▲ 都一處燒麥館,1738年
坐落在繁華的前門大街36號,始建於乾隆三年(1738年)。
據說,乾隆十七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從通州微服私訪回京,途經前門,當時所有的店鋪都已關門,只有這家「王記酒鋪」亮燈營業,便進店用膳。由於招待周到,酒味濃香,小菜可口,對小店產生了興趣,便和店主閑談起來,詢問酒店叫什麼名,店主回答:「小店沒名」。
乾隆聽後說:「此時京城開門的就你一家,就叫都一處吧!」 乾隆回宮後親筆題寫了「都一處」店名,將其刻在匾上,幾天後宮中派人送來這塊虎頭匾。從此「都一處」代替了「王記酒鋪」,生意十分紅火。
後來,郭沫若到店觀賞乾隆御賜的虎頭匾後,又為「都一處」寫了匾。
▲ 榮寶齋,1672年
前身是「松竹齋」,始建於清朝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後於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更名為榮寶齋。
創辦人是一個浙江人,姓張,在京做官,他最初用俸銀開辦了一家小型「南紙店」。後為琉璃廠內最出名之南紙店,因其承辦官卷、官折而得名。
後因經營困難,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將店名改為「榮寶齋」,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並請當時著名的大書法家陸潤庠(清同治狀元,曾任國子監祭灑)題寫了「榮寶齋」的大字匾額。
後來,榮寶齋又以其絕技「木板水印」聞名中外。榮寶齋現在的新匾,系我國著名書法家郭沫若所書。
▲ 六味齋,1738年
創建於1738年(清朝乾隆三年),以醬肉名聞天下。
據說,有兩名舉子:一為魯人,一為晉人,在京趕考名落孫山,盤纏所剩無幾。二人搭夥,在北京西單牌樓附近開設熟肉店,名為天福號。一天夜裡,兩人守灶煮肉、喝酒聊天,呼呼大睡。一覺醒來,肉已塌爛於鍋中,只好將肉起出鍋來,放到盤中,放涼後出售。
但是看看鍋中已成濃汁的肉湯,棄之又覺得可惜。於是,他們便將肉汁塗到肉上一併出售。誰知歪打正著,人們食後反覺肉質香嫩爛熟,味道更加鮮美,此後顧客盈門,生意火爆。從此,兩人便把這種煮肉的方法沿襲下來,醬肉由此而生。
民國27年,天福號在太原設分號,取名六味齋,字型大小全稱是「福記六味齋醬肘雞鴨店」,解放前夕,天福號在全國各地的分號紛紛倒閉,惟有太原的六味齋以其「六味壓三晉、香冠美群芳」的盛譽留存下來。一路發展,到1997年實現股份制改造。
來源:光明日報
推薦閱讀:
※中華命理--天干通變
※中華文化的瑰寶,面花指尖上的傳承
※電白崔氏世系[中華崔氏統宗網 :: 廣東崔氏統宗網]
※教育孩子的好故事:中華五千年演義(53)虎門銷煙
※解秘江澤民祖居江灣風水好在哪--開運頻道-中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