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琦十年感悟:從攜程、如家到漢庭 堅信未來機會在服務業
很多人問我:到底有什麼奧秘,能夠讓我這麼幸運、這麼順利,連續創立了3家市值超10億美元的企業?
仔細想想,確實不是因為我特別聰明、特別能幹,更不是什麼天才。除了大的經濟環境,更離不開資本市場和團隊的支持,還有就是專一,做自己擅長的事,賺自己能賺的錢。
第一程:攜程
創業、互聯網是1999年最熱的話題。那一年,我和梁建章在一次飯局閑聊後,決定一起開始創業。我們又拉來了從事金融的沈南鵬和從事旅遊的范敏——攜程旅行網就這麼開始了。
攜程的商業模式也沒有什麼石破天驚的創新,只是仿照美國Expedia的模式,先從內容開始,然後準備靠訂房、訂票獲取利潤。
那個時候是憑著一份能夠講得通的商業計劃書,就可以融到錢的年代,我們的第一筆錢是具有遠見的IDG投的,而且從此開始,一口氣投了三個我參與創辦的企業:攜程、如家、漢庭,不能不說瘋狂年代依然有聰明人和明白人。
攜程從賣景點門票開始,到零售旅行社的團隊保價,嘗試過幾個盈利模式。當時旅行社、機票代理都很牛,不一定看得懂我們,接觸了幾個訂房公司,規模不大,也在盈利和規模化之間掙扎。我們利用互聯網這個好概念,吸引了部分行業精英;又通過互聯網的高溢價,購併了最大的訂房公司——現代運通,攜程從此走向了以訂房為主的業務模式。
我們始終堅信做企業一定要賺錢,光靠點擊率和風險投資的錢來維持企業不靠譜。這也是我們從一開始就拚命尋求盈利模式的原因。在碰上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時候,我們誤打誤撞正好是「滑鼠加水泥」(互聯網——訂房中心)的模式。風險投資的最後一筆錢救了我們的命,使我們能夠支撐到盈利的那一天,然後再上市,實現輝煌。
創辦攜程的時候,正好碰到了互聯網泡沫的時候。關於泡沫許多人也是批評、詬病較多,實際上聰明人藉助泡沫可以做好多事情,比如融資、網羅人才、免費吸引眼球和關注等。
泡沫的時候,融資一定作價不低,再精明的投資人也很難抵禦泡沫時的衝動和瘋狂,他們離股市更近,更容易受到股市起伏的影響。泡沫中拿到錢,可能決定了企業的生或死;泡沫中拿到錢也必然是高估值,創業者不會吃虧的。
像互聯網泡沫,攪和起多少人投身互聯網事業,有些從外企出來,有些從國企高位下海,沒有泡沫的煽惑能行嗎?
在攜程的創業中,我們始終堅持:任何商業機構都是要掙錢的。因此,我們苦苦尋求盈利點——從賣門票到賣旅遊團,再到酒店訂房;我們在1999年就有了自己的800預訂電話;2000年確立了繞開支付與配送的酒店預訂模型;2002年就實現了盈利。
待到互聯網泡沫漸漸散去,資本市場開始回暖的時候,攜程第一個衝出去,2003年12月在納斯達克上市,今天的市值將近60億美元。
第二程:如家
攜程最後一輪融資正好處於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時期,我們唯恐現金儲備不夠,融的錢比較多,因此攜程盈利以後還有很多現金剩餘。這些現金的成本非常昂貴,都是通過稀釋我們創始股東的股份得來的,公司決定尋找新的投資方向,讓剩餘的現金髮揮最大的作用。
當時攜程的訂房量已經有幾萬間了,對中國各檔次酒店的銷售狀況比較了解。有許多客戶反映攜程上便宜的酒店很少。在酒店方,賣得最好的一家經濟型酒店——新亞之星,不像其他酒店無限量供應客房,每天只能讓我們預訂幾間。從供求關係來看,經濟型酒店是一個市場的空白點。因此公司決定開始經濟型酒店投資的嘗試,派我為代表進行探索,這也就是當初如家的由來。
在如家,我帶去了許多IT和互聯網企業的風格,其中有許多是跟我的創業夥伴學習得來的。
比如,在傳統行業引入風險投資。現在好像沒有什麼稀奇的,那個年代風險投資大多數學習矽谷模式,關心技術和IT,很少投資酒店這種傳統的行業。我們一開始也就設計好,經過若干輪融資,準備上市,達到我們當初將多餘現金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我們將互聯網行業「快魚吃慢魚」的提法帶到酒店業,講求速度和效率,而不是步步為營、按部就班、遵循常規發展。同時引入許多現代管理工具和手段:ERP系統,基於平衡計分卡的績效考核等。
這樣的做法,打破了酒店業的常規,開創了中國酒店業的一個新時代。
但是天不隨人意,創業不久,2003年「非典」開始了。恐懼籠罩著神州大地,同時也影響了一部分投資人。董事會決定停止新項目、裁人、減費用,這對於我們整個團隊都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我也經歷了創業以來最大的一次考驗和撞擊,正所謂「內憂外患」——內部不能完全認同部分董事的意見,創業元老紛紛離開;外部是不知道何時結束的「非典」,酒店生意受到很大影響。
我認為那時候投資人和我都是對的。這樣的危機從來沒有遇見過,沒人有經驗。太冒險了公司就完蛋,無異於賭博。投資人考慮的是控制風險,我看到的是機會,可能考慮得相對長遠一些,但這樣的摩擦還是為後面的分手埋下了伏筆。
2004年底,離我們上市的目標越來越接近,董事會決定尋找職業經理人進入公司。當大家看到孫堅的時候,都覺得是個不錯的人選:為人謙和、友善,溝通能力強,有連鎖經驗。感覺公司過了草莽創業的階段,應該由職業經理人來領導更為合適。也有人建議我繼續留在公司,可以有個平緩的過渡。但由於前期大家的分歧,使得我感覺缺乏尊重和不信任,於是選擇了離開。
應該講,孫堅做得還是相當的不錯,管理上延續得很好,過渡比較平緩;在原來基礎之上又上了一個台階。我離開後的第二年(2006年)10月,如家成功地在納斯達克上市,現在市值在14億美元左右。
第三程:漢庭
離開如家以後,並沒有想去做一個和如家競爭的東西。之所以在2007年殺回到經濟型酒店市場,這要歸功於我的一個朋友,他問我:中國未來可以容得下幾家大型經濟型酒店連鎖?我說4~5家是至少的。他又問:中國有人比我更熟悉經濟型酒店行業嗎?我不敢說是唯我一個,但也是其中之一吧。因此決心回到這個行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重新做回經濟型酒店,輕車熟路,省去了彎路,直奔主旨。新起點,新高度:我們的產品更好,選址更加方便主要客戶,團隊更加強大和互補,尤其是股權結構的設計更加穩定,公司發展的速度也是同行中最快的,願景和目標更加高遠。
漢庭的初創也是非常幸運,除了一開始和我一起創業的王海軍、成軍等人,2007年加入漢庭的張拓、張敏,也是非常優秀。我曾經說:漢庭這個團隊完全可以和我們攜程當初的四個人相媲美,有些地方還超過我們當初。
在股權結構上,我們確保了創始團隊的股份較大,上市後還有超過50%的比例。股權過於分散,不利於公司長遠的規劃,會傾向於近期和短期利益考慮。經過這幾年的創業打拚,感覺酒店行業的企業有一個大股東,會發展得更好,更穩定一點。柳傳志也曾經說過:公司要有主人。
漢庭創立初期,再也不將上市作為目標,而是將上市看成實現目標的手段。漢庭的願景是成為世界領先酒店集團。我也曾用一句話表達此次創業的理想: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快樂地成就偉大的事業。
也許老天偏偏要考驗我們,創業不久就碰到金融危機,實際業務影響不大,但是資本市場一片蕭條之聲。碰到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我始終認為危機的時候是「買東西(投資)」的好機會,因為價格便宜。
不管是「非典」時期的物業,還是金融危機時候的企業,價格都是最低的。在這次金融危機期間,我也做了這輩子最大的一筆投資——投資漢庭,我本人追加了許多投資,跟投資人一起投入漢庭。這既是我對漢庭的承諾和信心,也是一次很明智的投資。
利用危機,漢庭抓緊練內功,抓成本控制,抓員工培訓,抓緊IT系統建設……危機過後,漢庭也是最早走出危機的企業之一。並且順利地於2010年3月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目前市值超過十億美元。
十年感悟
綜合起來看,我參與創立的這三家企業有許多共同點。
第一,實際商業模型和最初融資的不完全一樣:攜程從網上旅行社到訂房中心,如家從酒店聯盟到經濟型直營,漢庭從中檔有限服務到經濟型酒店。
關鍵是創業團隊的變通能力,不斷摸索和創新。如果守在當初不現實的理想模型里,這些初創企業可能都會夭折在搖籃里。當理想的模型在實踐中經受檢驗的時候,我們要能夠敏銳地找到一條現實可行的道路出來,然後不斷堅持,擴大戰果,才能成就大業;
第二,基本每個企業都在三年左右成型:攜程從1999~2002年,如家從2003~2005年,漢庭則是從2007~2010年。
就像生長發育一樣,三年之中,這個企業的商業模型、團隊、框架、性格、特質、文化等基礎都長好了,後面就是進一步的生長。中國創業企業,三年是一個坎兒,三年內能夠達到一定程度,將來的希望就比較大。這是因為中國的創業企業成長速度比較快,仿效、跟進者眾多,沒有能夠在三年左右的時間裡脫穎而出,就容易混雜在一群同質的企業里,平庸下去;
第三,都經歷過一次重大考驗:攜程的互聯網泡沫,如家時的「非典」,漢庭碰上金融危機。
一是因為碰到危機,內部為了應對危機調動出各方積極因素,將自己最優秀的部分調動出來,將自己的潛力逼到最大。危機成為我們成長的動力。二是危機同時也消滅或削弱了許多同行和競爭者,使得危機過後具備優秀基因的企業更加容易生長。危機是對投機與否的檢驗,認真執著的企業才能經歷風雨而更加強大,而不是被泡沫淹沒,或者被暴風雨摧毀;
第四,都是企業家精神和專業管理者的完美結合,攜程由我開局,梁建章奠定紮實基礎,范敏發揚光大,沈南鵬在融資、法律等方面也是絕對專業和優秀;如家是我奠定基礎,孫堅順利接棒;漢庭也是我開局,張拓、張敏加入和我一起奠定基礎,穩步到達今天的狀態;
第五,都是傳統行業再造,攜程是傳統旅行代理升級為現代旅行服務公司;如家和漢庭都是傳統酒店業升級成現代酒店連鎖。也都是我經常鼓吹的「中國服務」的代表案例。
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
光靠我這種企業家精神極強的創業者,如果沒有系統的管理經驗和知識,要造就一個大企業很困難,風險很大。而職業經理人在企業草創期優勢不強,甚至會礙事。不管是有意無意,我們這三個企業都將這兩者結合得很好。
創始人經常來自於市場營銷、技術、特定行業等背景,對市場和產品很熱情,對企業日常運作不感興趣。通常也自認為比別人聰明,他們極富冒險精神,幹事雷厲風行,個性鮮明,缺點和優點一樣突出,喜歡以自己的方式行事。
他們對企業往往採取開放式承諾,這意味著他們的企業不僅僅消耗掉他們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而且往往企業就是他們的生命。有許多人將經營企業看作是場有挑戰的遊戲,也是個人深層次快樂的源泉。
而職業經理人大多受過良好教育,許多畢業於美國名校,而且在跨國企業任職多年,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和熏陶。理性、客觀,重數字和邏輯。在激情、冒險、果斷、創新和宏觀視野上往往和創始人不太一樣。
國內有些民營企業,創始人往往重權力和裙帶,不信任外來的專業管理者,不容易放權,在經理人和家族成員或元老的碰撞中,總是偏袒自己一方。這樣外來的管理者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如果強行推行,就會有許多不愉快,最後總是經理人失望地離開。
也有一些職業經理人——尤其是風險投資主控的創業企業,被投資人請來後,抹殺創業者的所有貢獻,放大公司的問題,並且將問題全部歸於創業者和前任。有些甚至試圖綁架企業,為自己職業生涯鍍金,謀取個人短期利益。
在中國,企業家和經理人都是寶貴的稀缺資源,應該相互尊重,平等相處。不要「有錢人」看不起「讀書人」,也不要「海龜」看不起「土鱉」,這兩種人誰也代替不了誰。誰不遵循這個規律,誰就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在中國目前這個野蠻、快速生長的商業環境里,相互學習,共同成長,才能雙贏。在當前的商業生態環境下,一個理想的企業家應該貫通中西,不僅要熟悉本土的商業邏輯和環境,還要深諳東方歷史文化和傳統;不僅要懂得西方做生意的語言和規則,還要學會運用現代企業的高效管理手段和工具。
所有的企業根子上是股權結構,VC、PE佔70%的公司和創始人佔70%的公司,在許多根本性的問題上是不一樣的。有什麼樣的股東,就會有什麼樣的董事會,而管理層就是執行董事會決策的,相應,公司的戰略、經營目標、價值觀和文化也是和股東意志相呼應的。
因此我認為,一個理想的優秀企業,應該有一個壓艙的大股東,結合專業管理,方能強大、持久和穩定。一個沒有靈魂和理想的企業,只會變成冰冷的賺錢機器和造富工具。
中國服務取代中國製造
在中國,所謂高科技基本都是對於歐美技術的應用,原創型的高技術很少,也很難。這和中國科技投入太少相關,也和相關人才的缺乏有關,更和整個社會的獎懲機制相關:高投入、高智力、低概率的高新技術,得到的回報極低;相反,那些機會主義者、權貴精英們,卻個個賺得盆滿缽滿。
中國式的創新更多是繼承式的創新,在借鑒歐美髮達國家商業模式的情況下,結合中國具體情況,進行改造式創新和應用。因為人類的物質、精神需求和享受,總是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歐美的服務業已經先於我們發展,已經經過了客戶的需求選擇。中國的服務業也大體會遵循他們的發展軌跡,因此,在服務行業,繼承歐美的成熟商業模型特別有價值;研究他們成長的軌跡和成敗的原因,對於我們這些後來者也非常有益。
在中國,過去和現在的成功模式無非以下兩種:
一是低成本的「中國製造」;二是對於傳統服務業的改造,升級到先進服務業,其中電子商務、先進管理、市場化機制都是升級的常用手段。
「中國製造」以低成本為最主要特點,在質量上剛剛夠好,從勉強能用的一次性野餐用具,到精美的蘋果電腦代工,符合使用者的要求,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談不上德國製造的雋永和耐久,也不同於日本製造的精巧和緊湊。
「中國製造」造就了一批富裕的工廠主,給政府解決了部分就業問題,創造了大量稅收和外匯收入。這些製造企業,綜合低廉的土地、廠房、能源、環境、稅收和人力成本,海量出口,換回了巨額外匯,在「中國製造」遍及全球的同時,也帶來了巨額貿易順差、環境污染和大批生存狀態堪憂的流水線民工。但是這些農民工的收入都很低,長期在單調、枯燥的流水線上工作,人幾乎成了機器的一部分。
「中國製造」已經到了其成長曲線的拐點,各種弊病暴露出來。但也不會就此衰敗,而是部分維持現狀,部分轉變形態,提高設計和科技成分,增加附加值。
如果說,過去的三十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引擎主要靠製造業,那麼未來三十年,「中國服務」將會取代「中國製造」,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增長引擎。未來創業、投資、造富的機會,大多會是在服務業。當13億中一半左右的中國人收入逐步提高的時候,為這些人提供衣、食、住、行、娛等服務,就將會是未來中國服務業的主要構成。
在先進服務業,中國企業可以藉助本土市場規模的優勢,獲取包括國際資本在內的資本,可以預見,風險投資、私募基金將會越來越集中投資到這些領域。先進服務類企業在美國、中國香港、中國內地資本市場上的IPO也會越來越多。
在與國際同行競爭中,我們可以藉助地利的優勢,利用對於本土消費者的理解,來抵禦國際競爭者在品牌、資金等方面的先發優勢。
中國夢
所謂的美國夢,是一種理想:只要在美國經過自己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通常這代表了人們在財富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處於高速發展期的中國,也具備了做「中國夢」的機會,尤其是當下的中國,特別適合創業、投資。
一是因為許多產業,尤其是服務業,長期被禁錮在體制內和政策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而且跟不上市場的需求,我們等於是開天闢地,產業整合和發展的潛力巨大。
二是經濟的長期高速發展,帶動了強勁的需求,需求推動著市場,推動著企業。製造行業是供過於求,但在服務行業卻是需求遠遠得不到滿足。就像我們漢庭這樣的經濟型酒店,開一家,滿一家。
三是政府的鼓勵和推動。中央政府實行重商主義的政策,地方政府在招商上更是不遺餘力,在稅收、土地、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
四是資本市場推波助瀾。一個個VC、PE、IPO的財富故事,是小平同志提出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生動樣板,鼓噪得大家心裡痒痒的。
五是龐大的人口基數,造就了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而最大的消費市場,將會孕育出全球最大規模的企業來。建國初期鼓勵多生孩子,是為了打仗,想不到仗沒打成,「英雄媽媽」先是為製造業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再為服務業提供了全球最大的市場。
中國移動、工商銀行、騰訊、淘寶等已經是全球同行內最大規模的企業,這樣的情形將會在許多服務領域出現:電子商務、遊戲、旅行預訂、服裝、餐飲……當然也包括酒店行業。
我粗略地計算過,未來中國酒店業龍頭企業的規模應該可以達到上萬家,其中賓館業以經濟型酒店為主,這樣的規模,在未來那個年代,也將是全球第一。
至於中國服務企業如何走向國外,未必是自己到國外去開店、去發展,而是通過購併的方式進行。中國的高成長,一定會在資本市場上通過高PE體現出來,加上世界級的企業規模、人民幣的不斷升值,中國企業未來購併歐美髮達國家的企業,就會變得越來越輕鬆,實現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成功的案例也會越來越多。
推薦閱讀:
※未來三年中國將巨變 14億國人為之沸騰(2)
※冷凍卵子技術精進 未來新趨勢
※南方人物周刊:未來日本首相姓石原
※未來10天三番五次中大獎,橫財連連,飛黃騰達的四大生肖
※《致我未來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