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秋涼一半春暖——英國遊記【23】國家畫廊(上)

回到倫敦,小羽根據鄧同學給的路線,領著我衝進地鐵站。

為了讓我們在後三天里能夠順利地在倫敦城裡逛,鄧同學天天查找離地鐵站近,離博物館近的費用不高的旅館,還要反覆啟發我們,告訴我們倫敦的交通情況。我都納悶這個在小學時班上最淘氣的男生怎麼會有這麼好的耐心搭理我們這兩個菜鳥?是壺口寨子村的溝壑還是倫敦的炸魚把他修鍊得這麼有耐心?最後訂的旅館就在大英博物館旁邊。

從地鐵上來後,小羽對照她做的功課去找旅館那條街,當要橫穿馬路時,發現倫敦人也照樣不管紅綠燈,只要近處沒有車過來,就過馬路。什麼「中國式過馬路」,英國也這麼過!這讓小羽很困惑:「我真不知是應該繼續孤獨地等綠燈,以彰顯中國人的文明教養,還是隨大溜趕緊跑過去?只見急速過來的車子緊急剎車,以避讓闖紅燈的行人,隨後,司機見怪不怪地繼續開車,沒有「路怒」。英國是靠左行駛,一到街角處過馬路,即使是綠燈,我也會下意識地遲疑,東張西望,常常拉長了過馬路的時間,走到馬路中間就變燈了,已經竄到街對面的暉姐,著急地催促我,反倒是司機不聲不響,等我扭過去,才再次發動了車子。」

到下一個路口前,小羽問一個站在街邊賣獃的膚色比較深的中年男人:大英博物館是否就在這個街角左拐?那個男人指著路對面的超市,讓小羽給他去買酒,然後再陪他「喝一杯」,他才會告訴。小羽笑著搖頭,他就指向我們來的路,想讓我們走瞎道,我們越過他身邊接著往前走,順利地找到了旅館。

旅館不大,一個印度人在櫃檯值班,小羽用中式英語與印度英語交談,兩個人都有點吃力,小羽很努力地一遍遍地「咬文嚼字」,那個印度人的態度不怎麼樣,我讓小羽問問有沒有wifi?印度人不耐煩地往上指了一下,我在玻璃窗上找了半天,沒找著,又讓小羽問,問了3遍終於找到了在一張比公交車票還小的貼紙上寫著呢。小羽總算對付完了入住手續,付了款,每天142鎊。拿到鑰匙才知道,住的房間不在這裡,又在另外的地方,當知道距離不遠,就隔兩個門洞,長出了一口氣。

拖著行李箱進了大門,一個窄而陡的樓梯在面前,我們倆運足力氣,衝上去,進了房間,一看是標準間,還有衛生間,真不錯,在倫敦的鬧市區能租到這麼便宜的房間,特感謝鄧同學了。小羽的侄子曾來過英國旅遊,現在還在歐洲讀書,他知道旅館的位置和價位後,也讚歎道:「你們夠牛的,你們住的地方是市中心,我們去英國那次想都不敢想,我能幫你們找的,就是離車站近點兒,進城方便點兒,那也比你們這個貴。」你說這不是如沐春風嗎,心裡別提多爽了(小羽認為旅館的地點相當於北京的南池子大街)。放下行李,時間已經6點多了,和鄧同學約的是6點半在國家畫廊,幸虧到附近的地鐵站只乘兩站地鐵,上來是特拉法加廣場了,廣場上喧鬧的音樂聲,人聲,這幾天好像有個東南亞國家在這裡演出呢。我們直奔國家畫廊,上了台階,鄧同學已經等在那裡了。

國家畫廊就在「英國最漂亮的廣場」特拉法加廣場,藏品並不算很多,自英國政府在1824年購買了36幅作品,開辦了這間博物館。以後逐年增加,現在也僅僅只有2300件。如果從藏品的質量來看,國家畫廊搜集購買了13-19 世紀的幾乎每一個藝術巨匠和大師的作品。所以鄧同學在幫我們安排後三天的自由行時,首先就有國家畫廊,而且怕時間不夠,抓住周五到9點才閉館這個機會,帶我們進來參觀。

鄧同學徑直走進一個小展室,我和小羽屁顛顛的跟著,裡面很暗,牆上只有一幅大畫,那是達芬奇的炭筆畫《聖母子與聖安妮、施洗者聖約翰》,500多年前文藝復興藝術巨匠達·芬奇用木炭和粉筆創作了這幅黑白藝術珍品。鄧同學說:「這幅素描非常好,完全可以當做完成的作品欣賞,我覺得比【蒙娜麗莎】還好。如果我只買一幅畫,就是這幅,而且要大的。」我也很欣賞這幅畫,喜歡畫面里所有人的神態,自然、善良、甜美,就是人間母子親情的真實描繪。可惜在 1987年,一位男子用一把短獵槍試圖射擊這幅作品,來表達他對於「英國政治、社會以及經濟狀況」的憤怒。槍響後,展廳中保護畫作的玻璃展櫃被擊碎,玻璃將畫面中聖母的長袍划出一道6英寸的口子。當時這幅畫市值3500萬美元。當我回身走出展室時,才看到黑暗中有幾個人坐在椅子上靜靜地觀賞品位這幅畫。

鄧同學帶我們先從時間早一點的宗教畫開始看,這些畫有些原來是在教堂聖壇上的,畫工極好,當我看到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旁邊還有兩位「陪釘」的人,有點驚奇,鄧同學解釋,當時就是三個人同時被釘上十字架的,另外兩個是犯人。還有一幅畫是三個從東方來的賢者來朝拜還是嬰兒的耶穌,這些知識都是聽鄧同學的講解才了解的。

在展廳的一側,一堆人圍著兩幅畫在聽講解,鄧同學一邊帶給我們看別的畫,一邊回頭看那堆人散了沒有,顯然那是很值得看的。等了一小會兒,人散了,鄧同學讓我們仔細看兩幅不大的長條畫框里的畫,畫面人物很多,但無論是遠處的山林城堡還是近處的人物鎧甲馬匹都畫得十分精細逼真。這兩幅畫完整地講述了大衛戰勝歌利亞的故事。故事在佛羅倫薩看到米開朗琪羅的大衛雕像時就了解了,大意是:大衛本是個放羊的,石子溜得很准。一天趕上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交戰,非利士的大將歌利華非常厲害,眼看以色列軍隊頂不住了,大衛撿了五粒石子兒,衝到陣前,歌利亞根本沒把他放在眼裡,拿著鋼刀惡狠狠地撲過來,大衛使勁一掄甩石帶,石子正中歌利亞的腦門兒。歌利亞一頭栽到在地動彈不得,然後大衛快速接近歌利華並用劍斬下其頭顱,於是非利士營中大亂,以色列人乘勝追殺……。

以希臘羅馬神話為題材的名畫很多,像《維納斯,丘比特,愚昧與時間》,有點看不懂的是那丘比特不是維納斯的兒子嗎?

這幅大畫也是鄧同學指著畫里飛濺的金星,說大神朱庇特為了讓他與人間女人生的孩子能吃到朱諾的奶,派女僕把孩子送給朱諾,這個女僕飛過去,出其不意地把孩子塞到朱諾的乳房前,朱諾嚇一跳,奶水濺出來,於是,就有了銀河,畫名就是《銀河的起源》。是丁托列托1578年的作品。

提香的《巴克斯和阿里阿德涅》,創作與1520年,本來是一位貴族付款請拉斐爾畫的,但拉斐爾1520年去世,作品沒有完成,就把錢轉給提香,提香把作品完成了。同樣題材的作品在畫廊還看到了別的畫家的作品,才知道有些題材會有很多畫家畫,而且要是不了解這個故事,還不一定看得出來,我也是聽鄧同學的解說有了這個概念。

後來在網上聽陳丹青的講座《局部》,被掃了一些畫盲。知道古代畫家畫的都是訂件,金主出錢讓他畫什麼題材,畫面要有誰,畫家要根據金主的要求來畫。陳丹青還說他認為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是過度畫了,還有畫家的畫沒有畫完,我立馬想起了《聖母子與聖安妮、施洗者聖約翰》,鄧同學真是好眼力。

《參孫和大利拉》的畫面絢麗熱烈,大利拉與參孫的故事讓世人千古嗟嘆,參孫為了愛情,不顧一切地愛上了敵對民族的女人大利拉,而大利拉為了金錢背叛了參孫,當她陷害了三次參孫沒有得逞後,參孫居然還會把致命的秘密告訴這個女人,結果是備受凌辱以後與敵人同歸於盡了。畫面上的參孫倒在大利拉懷裡酣睡,非利士人悄悄地在剪他的頭髮,門口已經擠滿了非利士兵。鄧同學說大利拉的表情也有不忍和憐惜。畫家魯本斯把悲劇的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

我很喜歡這幅《鏡前的維納斯》,畫家是被稱為西班牙最偉大畫家的委拉士開茲,他是擅長描繪人體的寫實大師,《鏡中維納斯》被《倫敦時報》形容為「或許是世界上最好的一張裸女畫」。 畫中的維納斯就是個有著一頭濃密棕發和姣好身材的年輕女人,她悠閑地側倚在床榻上,那豐滿、健美的身姿給人以遐想,但她映在鏡中的面容算不上美麗。鄧同學讓我們仔細看維納斯的背,他說在1914年有個女人衝進畫廊在維納斯的背上划了7個大口子。雖然經過天衣無縫地修補,還是能看出一點淺淺的劃痕。

歐羅巴被劫》題材被很多畫家畫過,國家畫廊里的這幅我喜歡,畫面很溫馨,歐羅巴溫柔可愛,手臂環繞著的那頭牛,也顯得溫順極了,畫面給我了歐羅巴會有幸福生活的感覺。只是不知道那牛為什麼不是白的而是青色的?

很多畫面都是講述聖經的故事,這幅畫的名字沒查到,畫的是先知摩西嬰兒時被救下來的故事,畫面正中的那個貴婦是法老的女兒,來到河邊洗澡,看到蒲草筐里的嬰兒,摩西的姐姐對公主說可以去找個奶媽來,結果把摩西的媽媽找來了,公主撫養了摩西,躲過了法老的殺死新出生的猶太男孩的命令。聽鄧同學講了這個故事,才看懂了畫。

有兩幅畫面里人物的強烈反差給我印象深刻。

一幅是《蘇珊娜和長老》,這幅畫是圭多·雷尼創作於1620-1625年里。故事也是取自聖經,兩個猶太教長老早就垂涎蘇珊娜的美貌,一天蘇珊娜到花園裡沐浴,被這倆色狼發現,撲過去求歡,威脅如果不從便要反咬一口,沒想到蘇珊娜大聲呼救,引來眾人。兩長老馬上誣陷蘇珊娜,蘇珊娜向主祈禱,主伸出援手,還了蘇珊娜清白。

畫里的蘇珊娜有著豐盈成熟的冰肌玉膚、幽雅撩人的體態,兩個長老老得就像風乾的白菜,色眯眯的迫不及待地去拉扯、撫摸蘇珊娜,那淫邪和醜陋與清純、驚恐、嬌弱的蘇珊娜形成強烈對比。畫家有意讓光線打在蘇珊娜的白凈的身上,充分體現她的純潔,而兩個長老臉都是背光處理,說明他們的險惡用心。

另一幅《時間下令老年摧毀美麗》,讓我心驚。畫中的年輕貌美的姑娘鮮嫩得一掐一股水,白里透粉的臉蛋兒彈一彈就會破似的,對面坐著的有翅膀的老頭是時間之神,手裡握著沙漏計時器,旁邊的那位乾巴老太婆是時間之神的助手,她那如同柴火棍的手指頭居然杵到姑娘的臉上,真是可惡。鄧同學說畫家龐培奧·巴托尼在1746年完成了作品,是要說明一個簡單的人生道理:美貌必定隨著時間逝去,必須珍惜青春。這幅畫把時間流逝的無情展示得震動人心。

肖像畫要是不認得是誰,很難看出畫家的用意。

《洛雷丹總督像》是貝利尼1501—1505年的作品,精彩之處是畫家用粗糙的方法描繪衣服的表面紋理,捕捉光線,得到了金屬質感的藝術效果。

《教皇尤里烏斯二世像》是拉斐爾的大作,那以戰神教皇著稱的尤里烏斯二世安詳微笑地坐在寶座上,但眉眼之間還是能看出堅強的意志和暴戾的性格。

義大利畫家 喬凡尼·吉羅拉莫·薩沃爾多約在1530年完成的《聖瑪利亞·瑪達萊娜》給人陰鬱的感覺,這個抱膝而坐、面向觀眾陷入沉思狀的美麗女人,是被誤解了一千多年的抹大拉的瑪麗亞。讓我眼睛一亮的是那件銀灰色斗蓬的質感,強烈的光線讓斗篷發出耀眼的光芒,衣服的皺褶尤其有寫實功力。光感、質感成了畫面的主題。太真實了,都想伸手去摸摸。


推薦閱讀:

麗娟:中國畫廊概論
趕一班尋找個體獨立的飛機
從藝術圈利潤率說起:你以為的周扒皮,其實是楊白勞
2014,畫廊有哪些「逆襲」之道?
畫廊 · 收割的麥田

TAG:國家 | 英國 | 畫廊 | 遊記 | 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