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二戰結束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之十
紀念二戰結束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之十:敦刻爾克大撤退和阿拉曼戰役
敦刻爾克大撤退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法比聯軍抗擊納粹德軍遭到的一次大失敗,但又是一次極其成功的大撤退。1939年10月5日,波蘭覆亡。德蘇達成瓜分波蘭的默契後,德軍於1940年4月,發動「白色閃電」攻勢,閃擊北歐。4月9日攻佔丹麥和挪威,結束北歐戰事。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實施經改良的施里芬方案(亦稱為曼斯坦因計劃),德軍A、B、C三個集團軍繞過馬奇諾防線侵入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和法國。德軍攻佔比利時,即繞過了法軍重兵防守、被認為是堅不可摧的馬其諾防線,深入法境。隨後德軍A集團軍按曼施坦因計劃,經法國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地區進入法國,英國法國比利時聯軍因為德軍的奇襲在阿登山地域完全無法組織有效抵抗。德國坦克師強渡馬斯河,5月13日,德軍攻陷了法國南部戰略要地色當,同時德軍B集團軍在空降兵配合下在荷蘭、比利時吸引和牽制位於比利時平原的英法盟軍主力部隊,使A集團軍得以更加順利的從法國北部附近通過英法聯軍主力的之側翼,來構成曼斯坦計劃中的大包圍。到5月19日德軍裝甲師已經抵達離英吉利海峽只有50英里處。德軍裝甲部隊銳不可當,所向披靡,英法比聯軍兵敗如山倒,徑直向法國海岸西北部的港口城市敦刻爾克方面潰退。
1940年5月,潰不成軍的英法比聯軍不斷向敦刻爾克彙集,隨時可能遭到聚殲。而德國裝甲部隊正沿法國海岸線包抄挺進,聯軍危在旦夕。5月24日,德軍裝甲部隊已逼近敦刻爾克,卻突然接到命令,停止追擊,致聯軍在敦刻爾剋死里逃生,渡過海峽登上英倫三島。希特勒為什麼奇怪地命令部隊停止前進?據推測的原因,一是希特勒認為,法國西部的沼澤地不利於德軍坦克部隊作戰,他害怕心愛的裝甲兵團遭聯軍打擊而受到嚴重損失。二是他有與英國媾和的計劃,想節省戰爭資源以準備同蘇聯作戰,因此不想將英軍趕盡殺絕。三是希特勒喜怒無常的性格所致。總之,對德軍,停止追擊是個重大失誤。
無論如何,英法比聯軍在德國機械化部隊強大攻勢下土崩瓦解之後,英軍利用德軍停止挺進的天賜良機,在敦刻爾克進行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這次行動,英國在十分危險的情形下,在一個星期的時間裡,動員了極大的運輸力量,通過海運撤退軍隊。英倫三島的所有艦艇,運輸艦、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悉數出動充當客輪。民間船隻也被動員,或自願加入運送撤退官兵的行動,甚至一些漁民的小舢舨也在英吉利海峽的浪濤中冒險運送撤退士兵。撤退是在德國空軍不停的空襲中進行,儘管不少士兵在德軍轟炸中葬身海峽冰冷海水中,但是除了斷後的部分法國和比利時部隊外,33.5萬聯軍成功獲救,登上英倫三島,可謂是舉世震驚的奇蹟。
敦刻爾克大撤退,從1940年5月26日6月4日曆時9天,實際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3個夜間,5月27日至6月1日共5個全天,總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2.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這些部隊撤離中將所有重裝備全部丟棄,帶回英國只不過隨身的步槍和數百挺機槍而已,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共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
在撤退中,英法聯軍有4萬餘人被俘,還有2.8萬餘人陣亡。英國共動員了861艘各型各種大小船艦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國船和17艘法國船被德軍擊沉。英國空軍為了掩護撤退,總共出動2739架次戰鬥機進行空中掩護,平均每天出動300架次,有力抗擊了德軍空襲,英軍損失飛機106架,英軍戰鬥機和地面高射炮火擊落德機約140架。這次大撤退雖為英國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悲劇,但也喪失了大量的物資和武器裝備,整個聯軍士氣十分低落。1940年6月25日,法國投降。
雖然,這次被迫進行的大撤退,使抗擊德國的聯軍普遍士氣普遍低落,英國遠征軍的所有重型裝備全都丟棄在歐洲大陸上,造成英國本土地面防衛產生嚴重的問題;而且更重要,此次撤退,使法國很快就投降了,意味著歐洲大陸落入法西斯勢力之手。但是,撤退行動成功,終究是的挽救了大量的人力,為今後反攻歐洲大陸保存了富有作戰經驗的,寶貴的有生力量。
阿拉曼戰役
阿拉曼位於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地區的主戰場。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英國伯納德·蒙哥馬利將軍統領之英聯邦軍隊在此給德意軍隊沉重打擊,史稱阿萊曼戰役。此戰役以英軍勝利告終,扭轉了北非戰局,成為法西斯軍隊在北非覆滅的開端。
1940年7月,義大利乘英法在西歐失敗之機從衣索比亞向駐東非的英軍進攻。1941年1月,英軍對意軍發動進攻,收復了東非的失地,並在北非重創意軍,俘敵13萬。2月,德國埃爾溫·隆美爾將軍率裝甲軍團進入北非地區增援義大利軍隊。在德意聯軍的攻勢下,英軍開始從利比亞敗退。1942年7月,德意聯軍突入埃及,進抵距開羅只有350公里的阿拉曼地區。但由於盟軍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權,駐北非德軍因兵力及裝備補給不足而無力繼續向前推進,被迫轉入戰略防禦。
1942年德意軍隊在北非共有12個師,10萬餘人,防守在阿拉曼西南從地中海沿岸至卡塔拉盆地之間的地帶。而英軍此時在北非已擁有11個師和4個獨立旅,總兵力達23萬。
1942年10月23日,在阿拉曼地區,英國第八集團軍在蒙哥馬利指揮下對隆美爾統率的德、意聯軍「非洲軍團」發起攻擊,兩軍激戰十二天,英軍獲勝,德、意軍被迫退到突尼西亞邊境。在這場戰役中,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英軍陣亡將士達7000多人,而德意軍傷亡及被俘人數近6萬。
阿拉曼戰役以英國為首的盟軍的勝利而告結束,扭轉了北非戰爭的格局,結束了非洲裝甲軍團的攻勢,盟軍在阿拉曼的勝利致使納粹德國欲佔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及中東油田的希望破滅。此場戰役後軸心國於北非戰場轉入戰略撤退運作,成為法西斯軍隊在北非覆滅的開端,也是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
由於蘇德戰場德軍失利對北非戰場的影響,由於盟軍對德軍供應線的嚴密封鎖,北非德意軍隊陷入彈盡糧絕的困境。1943年5月,北非德意軍投降。
(圖片2張:敦刻爾克撤退、阿拉曼戰場。)
推薦閱讀:
※強權狂熱 - 二戰德軍的元帥權杖
※德日中,如何反思二戰?
※【佳片U約】日本二戰反思片:《不毛地帶》(山本薩夫版)<十七集全>
※二戰期間有哪些沒用的武器?
※二戰中丑爆的5種槍:日本就佔2個,你肯定沒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