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為什麼會產生那麼多大師?
1.從大師的定義而言,題主可能錯誤的定義了「大師」「大師」,在一般大眾的理解和它本來應該是的有所不同,大師的定義本來應該是從學術水平而言,但在當代,其定義可能更偏向於知名度的高與低,大家對於其學術水平經常性不甚清楚,諸如愛迪生,大多數人能說出個發明了電燈泡(還是錯的),說個直流電都不容易;一提愛因斯坦,就是相對論,最多加個E=MC2。而在中國,知名度有個很神奇的體現,就是是否被選入中小學教材,這一標準容易導致一個問題:當代科學而言研究愈發專業深入,基礎體系已經構建完畢,而中小學這方面當代科學家天然吃虧,寫進教材的往往都是早期的奠基人們。
2.厚古薄今思想作祟在互聯網各處,經常性能聽到各種新版本不如舊版本,新電視劇不如老版,新書不如舊書,新球員不如舊球員,這種新不如舊的的論調經常性出現,在文化史上,離當代越近,往往獲得的評價相對較低,同代人往往因為各種原因不認可同代成績,不僅僅是中國,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個普遍性問題,不單單是中國的問題,這種思想,就容易給人以過去學術成績比現在好的錯覺。
3.知識的傳播能力不同這點和第一點一脈相承,越專業的知識越難以傳播、被大眾所知,除非有點噱頭,諸如霍金的身殘志堅、莫言的諾貝爾獎。具體到中國,引進現代科學、文學不過百餘年。關於此條、有條微博「1917年北大,有一群教授:梁漱溟,25歲;胡適,27歲;劉半農,27歲;劉文典,27歲;林損,27歲;周作人,33歲;陳獨秀,39歲;朱希祖,39歲。。校長是蔡元培,50歲。最年輕的是畫法研究會導師徐悲鴻,23歲。這個年齡,擱現在許多人還是「啃老一族」,而前輩們已經成為大師了」這批人現在普遍被認可為大師了,但是他們之前有配得上大師稱號的成就么?其實一翻,我們會發現基本都是留洋歸來直接就當上教授了,說句不好聽的,剛畢業的本科生,哪有什麼能在國際上拿出手的成就,這些人並不具備大師的能力,之所以能當上教授,更多是沾了當時文盲率百分90的光,是真的矬子里拔大個。同時期,按世界學術標準來衡量,民國學者在相關領域上能算世界一流水平的極少。
14評論寂寞的紅酒 頭條號原創作者 04-01 14:33 39贊 踩
我是寂寞的紅酒,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民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動亂的年代,但這個動蕩不安、烽火連綿的年代卻孕育出了眾多燦若晨星的大師,蔡元培、梁漱溟、王國維、劉文典、華羅庚、鄧稼先等等。那麼為什麼民國出了那麼多大師呢?
第一,國家重視,教育為本。民國時期武夫當國,雖然軍閥們都沒什麼文化但是極為重視文教和知識分子,他們辦教育不遺餘力,在教育上沒有一個含糊的。張作霖規定縣政府教育經費低於支出的40%縣長就地免職,劉文輝規定凡縣政府比學校建的好縣長就地正法,閻錫山規定凡是適齡兒童不按時入學違法……可以想像在如此一個教育為本的時代,想不出大師都難。在抗戰時期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當時中國排在軍費開支後面的居然是教育經費!
第二,中西合璧、新舊文化激蕩。那個時代的文人,普遍有深厚的國學修養,又砸碎了千年之久的封建思想桎梏,西方思潮滾滾而來,思想激蕩,智慧的火花一下就迸散開來,加上當時國家動亂,許多志士仁人圖強救國,「家貧出孝子,國亂顯忠臣」,正是如此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成就了一個文化燦爛的時期。
第三,尊師重教、尊重人才。當時尊師重教、尊重人才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和風氣,教師不僅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而且待遇優厚。一個大學教授一年薪水能輕鬆在北京買套四合院,一個小學教員(老師)比縣長掙得多,那麼優越的待遇哪個教師能不拼全力教書育人,曹錕給河北大學教授發工資可是派人用托盤拿紅紙包著大洋送過去的!就連學生也是頗受尊重的,軍隊拉壯丁,只要學生掏出學生證立馬就恭恭敬敬送你回去,人家是讀書人嘛!
第四,學術自由。民國的教育與行政是分開的,國家除了撥款其他的事就管不著了。北大曾和教育部因為撥款扯皮,北大要求教育部撥款,教育部答覆:你們主張學術自由不讓政府管,要錢沒有!北大答覆:教育乃國家義務,憑啥不撥款!教育部乖乖撥款。
第五,全民辦教育。民國時期不僅國家大力倡導教育,民間也非常熱衷於辦教育,私立學校不僅數量多,質量也高。私立南開和私立復旦一點不比國立大學差。此外,教會學校也非常多,很多教會學校出來可以直接出國留學,中國許多的名人都是出自教會學校。
第六,市場化的教育資源配置。當時不僅公私學校可以隨便選,連學校課本都是想用誰的用誰的。學校用的教材都是各大書局自己編的,比如開明書局、商務印書局。編書的都是教育界的大佬和精英,沒幾把刷子都不好意思去編,編書起碼得梁漱溟這種大教育家,連配個圖都得豐子愷這種大畫家,課本質量可想而知,這也是今年興起民國課本熱的一個重要原因。
25評論苒酩談史 02-09 17:11 50贊 踩
民國時期是指中國上世紀辛亥革命後推翻清政府結束帝制,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三十多年的時間段。民國時期,中國並未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國力頹廢,積貧積弱。政治上,軍閥混戰,受盡列強欺侮,甚至在這一時期日本全面侵華,但在這一時期,中國卻先後湧現了大批大師級人物。不僅在民國時期炫彩奪目,建國後同樣為新中國建設大放異彩。
民國時代是中國思想繼春秋戰國和魏晉以後的第三次大繁榮時期,此時,中國軍閥混戰,各個派系相互傾軋,對於思想的控制相對寬鬆,這就為民國時期的文化發展造就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當時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年幼時都會接受傳統的程朱理學教育,進入城市或者留洋以後接觸到西方的學術思想以及科學技術,在知識結構上相對於別的時期有著絕對優勢。
當時的知識分子待遇是比較高的,像當時的大學教師,最高收入甚至有500元,最低也有100元的收入,甚至抗戰時期,在西南地區依然堅持辦校,各大高校招生人數不降反增,當時的最高領導人蔣介石稱,學生繼續上學就是抗戰,和同一時期的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主張教授扛槍上戰場形成鮮明對比。
客觀來看,民國時期的大師級人物主要在人文學科領域,而理工學科領域較少。而理工學科的大師很多都是在歐美國家學成歸國發展。
當時的中國很多領域都處於一個空洞區,第一批宣傳介紹西方的領域,促進其在國內發展就已經是很大的成果和建樹,所以現在同當時相比,學科攻堅難度要遠比當時大的多。
民國之後,大師級人物依然會不斷湧現,建國以後,國家的學術依然在不斷的前進,民國時期的三十多年的時間裡中國出現這麼多大師實際上是從清代鴉片戰爭以後就開始醞釀,當時只是一個集中爆發時期。當下中國各個學科領域也在不斷的發展,大師級人物也不斷出現,像當代作家莫言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中國各個學科領域在國際上實現超越。只是缺乏媒介傳播,不能說民國之後沒有大師。
102評論協虎戰爭史 02-17 15:00 10贊 踩
如果將民國學術界與當今學術界作一個比較,不難看出民國比當今更盛產大家,而事實上這存在著一定的感受誤差。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發展規律,亂世時期更受後世關注,如春秋戰國、三國等,如果在中國歷史上找一個與民國相似性較大的時代,則非春秋戰國莫屬。
橫向比較來看,春秋戰國與民國一樣盛產人文領域的大師級人物,春秋戰國有老子、孔子、孟子等儒道創始人,而民國的儒道兩家在熊十力、梁漱溟、金岳霖等人的倡導下,也綿延出了新儒家、新道家。如此可以看到民國大師雲集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時局動蕩,而為何社會的動亂反倒催生出更多的大師?
縱觀人類歷史,思想文化的進步要比政治上的進步更快,民國尚未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也沒有完全建立一個民主制國家,但思想文化卻已經衍生出一套民主制體系。不是說每個民國大師都倡導民主的生活方式,但實質上其百家爭鳴的社會狀態卻是民主的重要表徵。
換句話說,如果在同等條件下,我們同時回看民國歷史,更容易關注到民國文化領域的發展,而非政治上的發展。實際上,政治在此時也沒有體現出明顯的進步性,國家政治生活在民國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成了文化的附庸。自然而然地,後人會更容易看到民國思想文化上的大師人物。
另一方面,我們將科技領域與文化領域比較起來,則發現民國的科技大師似乎不比當今更出名,但這與民國大師雲集並不矛盾。民國的「大師」特指思想文化領域的大師,時代的發展要求思想文化的進步,這個時代即使中國出現了愛因斯坦式的物理學家,也將在一群文化大師的潮流中湮沒。
時代造就了一個拯救社會的特殊群體,這個群體就是後世所說的「大師」。摒棄時局背景,民國大師出名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學政結合,即幾乎所有我們所認為的民國大師都曾擔任過政府官職。
雖然如上文所說,人們更關注這個時代的文化發展而非政治發展,但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政府官員的影響力要比普通人深得多,文人當政無疑使得其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典型的如,梁啟超曾任袁世凱政府的司法總長,趙元任曾被擬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蔡元培曾任民國教育總長。
撰稿:梅雪影長安
5評論大V開8 03-30 14:04 2贊 踩
四、民國文人的人品風骨成為大師出現的催化劑。
有人可能是你蒼茫大地「高大尚"(假大空的代名詞)了吧?恕我直言,此言大謬也。我一直以為有大胸襟是成為大師的重要條件。以主席的老師兼老丈人楊昌濟先生為例。他因《倫理學》方面的成就已被北大看中選為教授,但他為了兩個得意學生毛澤東、蔡和森竟在湖南師範學校留滯。到北大當教授是名利雙收的呀,這就是人品!把為國家培養人才放在第一位!劉文典在安徽一大學任校長時連北伐總司令也敢頂撞。教授間也是公平競爭,劉文典他再狂傲,認為天下只有他最懂莊子,在西南聯大對辜鴻銘卻畢恭畢敬,稱他為「國寶",連在昆明躲避日機轟炸時,還要問身邊的人:國寶安全了沒有?不是劉老改掉臭脾氣了,而是出於對學問敬畏,對比自己學問大的人敬畏,這就是文人的操守!
五、整個社會對知識精英的敬重,這為大師的出現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民國是腐敗,但知識分子待遇不低丶政治地位不低是個不爭的事實。名教授三百塊大洋的月薪讓人羨慕不已,(一塊大洋差不多能買七十到百斤大米!)上海多倫路上住的都是文化人即是明證,月租不菲呀!當時的教授差不多享受副省長待遇的!
望讀者朋友斧正!
1評論灰太狼44967765 02-10 08:03 7贊 踩
黃永玉老先生說,如果我是大師,除非眼裡沒有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吳道子,顧愷之……「民國出大師」,「大師」的定義是什麼?教授多如狗,大師滿街走,似乎幾十年的民國,一干文人比之於唐宋八大家,比之於王顏李杜白等等幾千年中華文明史上如雷灌耳的大家們更能「大師」了。然而民國真正稱得上大師的又有幾個?魯迅先生算一個吧。清末以降至於民國,對中國歷史影響最深的,無疑是新文化運動,而新文化運動真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也就是文言文至白話文。陳胡周錢,各有千秋,魯迅先生卻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狂人日記》之後,中國人才有了今天文字不用「之乎也者」。白話文,是漢文化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個人以為,無論怎麼喧囂,民國文人們在中華文明史上繞不開的人物,將來也許只有周先生一人,儘管他被符號化和政治化,儘管他如刀的文字中不乏偏激。回到正題:民國究竟有多少「大師」?見仁見智吧。時間沉澱久了,才會淘去浮華。也許只有在若干年後,我們的子孫後代們才會給也靠譜的結論。
3評論歷史茶社 07-09 15:42 3贊 踩
1.民國時期,各級各類政府對教育是重視的,對學術自由是尊重的。即便再不濟的軍閥政府,對學人及學術都較為尊重,「絕無武人強壓之習氣」。
2.民國時期的大學辦學,其理念是先進的,與當時的世界一流大學相比也毫不遜色。民國時期的大學基本堅持學術自由,教授治校的理念,這樣更易於出學術成果,而寬鬆自由的學術氛圍也更易出學術大師。
3.民國時期,東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新舊思潮激烈交鋒,民族危機日益深重,在這一背景之下,各種學術思潮相互交流,相互碰撞,自然是大師輩出了。
2評論
aisweets 07-10 21:30 1贊 踩 孕育出了一批民國文化大師的中國最早的語文教科書:胡適、豐子愷、梁漱溟、茅盾、竺可楨、李四光等……
在浙江烏鎮茅盾故居陳列室里,存放著一部書,一部由茅盾母親為年少時的茅盾選定的啟蒙教材。
晚年時的茅盾回憶童年生活時,經常會說,是這本書給他帶來了最初的知識和快樂。
無獨有偶,胡適的求學生涯中,也曾有這麼一部書。
為此,中年時的胡適還念念不忘專門向人打聽,那書還能否尋得。
這部書,便是被稱作「百年語文第一書」的《澄衷蒙學堂啟蒙讀本》。
它是中國自有學校以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教科書。
也是胡適、豐子愷、梁漱溟、茅盾、竺可楨、李四光等一代民國學界巨擘年少時的必讀教材。
中國自有學校以來,第一部教科書,就是《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這一部讀本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著歷史性的價值。
——胡適
我童年所用的啟蒙教材是由我母親為我選定的《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回憶童年生活,它帶給我知識和快樂。——茅盾
著名學者余世存曾說:中國人的文化標準中有一條即是認字,故傳統教育中能認字就是有文化的人,因為漢字中有做人的道理,有哲學、心理學、醫學……
《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就完好保留著傳統文人的認字傳統。
這本書里有3291個漢字,762幅插圖,內容涵蓋天文地理、自然現象、山川河嶽、地方小志、樂器武器、花鳥魚蟲、礦物金屬、日常生活,動物植物……選材之廣博,超乎想像。
再聯想到當時學習的孩子,用的是這麼深入的課本,「不到10歲,認得三千多個字,舊學底子打得很牢」。
如今的成人,又有多少能夠完整掌握三千多個漢字呢?
這也無怪乎受此啟蒙的一代民國學人,對此書都念念不忘了。
這種圖文並茂的形式,言簡意賅地講解了自然現象,觸類旁通,合理地將古代文化穿插進來, 「學一懂百」。
現在的讀物中,哪有如此龐大的知識量和優美程度?
我們都希望琴棋書畫,樣樣懂一點。
可是,這些樂器有什麼區別?
它們長成什麼模樣?
它們名字的出處是什麼?
回想一下過去學數學、幾何的樣子,是不是枯燥無味?
但這本書卻在認字過程中就普及了基本數學概念,也難怪培育出如此多的通才!
而這套孕育出了一批民國文化大師的「百年語文第一書」背後,同樣也是一個傳奇。
《澄衷蒙學字課圖說》中「澄衷」二字,取自葉澄衷的名字。
在寧波商幫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做人當如葉澄衷」。
葉公7歲喪父,因為貧寒只讀了半年私塾。
1899年病重中的葉先生,念及少時失學之痛,決定捐道契25畝、現銀10萬兩興建中國第一所私立新式學校,該校1901年建成,取名澄衷學堂。
澄衷蒙學堂的首任校長是劉樹屏先生。
劉樹屏進士出身,有博古通今之學問,辦過中學也當過大學校長,民國後隱居不出。
以現在的眼光看,澄衷蒙學堂開辦之初規模很小,學生只有二三百,教職員只有二三十,但是校董會十年間先後聘請所的校長,三位是進士,四位離開澄衷後成為中國著名大學的校長,其中便有蔡元培先生。
「中國漫畫第一人」豐子愷、書畫家錢君陶,都曾在澄衷學校教授美術。
胡適、竺可楨同一年在澄衷學校就讀。」
辦校伊始,由於沒有現成的教材,劉樹屏便組織教員自任主編,開始了自編教材的歷程。
從1900年到1901年冬,劉樹屏對中國文字源頭進行了一種系統梳理,從中精選3000餘字,並把西方科技知識融入了傳統的中國蒙學教育中,從而成就這本既有傳統之美,又帶有現代思想光輝的「百年語文第一書」。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部校本教材,《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的精美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民國書法家唐駝親自書寫的3291年漢字,762幅插圖,無不體現了書法藝術與繪圖藝術的完美結合。
因為編寫者發心極好,識見極高,這本書更是識字與育人兼備,知識與文學性兼有。
如「楓」字,「楓枝弱善搖,故字從風從木,葉作三脊,霜後色丹,謂之丹楓。漢宮殿中多植楓木,稱天子所居為楓宸,蓋自此始。」
既有文學之美,又能增長歷史知識。
作為有史以來第一部學校編纂的語文課本,《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還直接影響了後來民國課本的編寫,如著名的《共和國教科書》(1912年)便是以其作為參考資料。
從晚清到民國,這種隱性線索還存在著,可謂是近現代中華語文課本的典範,一路燦爛光華、自強不息。
時過境遷,老課本的風采依舊,只可惜讀懂它含義的人越來越少了,甚至就連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著名社會觀察家老愚先生都有如此感嘆:「在《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面前,我像個文盲。」
這四個地名,能考倒多少「滿腹經綸」?
而地名背後的典籍、出處、由來、文化、歷史等等,都凝縮在了短短几句話中。
1評論南竹3110111 02-10 09:18 9贊 踩
因為那個時候識字率不高,文盲多,處在思想交鋒期,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思潮混雜在一起,當時中國也缺乏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能夠把控輿論界。所以所謂的大師就出來了,憑心而論,這些所謂的民國大師有多少水分在裡面誰也不好說,除了魯迅有多少人去理解過他們的思想?只是因為別人稱他們是大師然後我們也稱他們是大師,到底是不是大師我一直懷疑,現在中國和民國時期相比早就改天換地,大學林立,學者眾多,我還不信就比不過民國的所謂大師。只不過我們身處之中,天天忙著人生瑣事,無暇去顧及罷了。誰知道百年之後,我們這一代人中的精英會不會被後人稱作大師,或者稱作名人輩出的時代。
1評論飛翔的獅子68189352 02-10 09:44 24贊 踩
要說民國為什麼會產生那麼多大師?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看大師所產生的社會環境。民國是亞洲第一個民主政府,人民思想開放,百家爭鳴沒有任何限制,只要你有能力,人民可以到任何想去的國家,這就給各路人等提供了成長的土壤,各個領域都能出現拔尖的人才。這些人解放後幾十年都是中國的絕對主力。有句話這樣說:給新中國幹活的大師級人物一部分是大清培養的,一大部分是老蔣(指民國)培養的。其實按現在的標準,那時的大師根本不是大師,不信你考考他們馬哲、中國式英語試試,絕大多數連上崗的機會都不會有。大師還是現在多,多的鋪天蓋地比蒼蠅還多…可惜就是不能幹事。
4評論華夏方為 02-10 11:48 22贊 踩
呵呵,一說大家都清楚,民國出那麼多大師,是因為馬列大師還沒有得道,馬列大師得道後,所謂的大師不是銷聲匿跡就是被扣上臭老九的帽子。……中華兒女多奇志,大師遍地都是,只是介於馬列大師的淫威,都選擇應時順勢罷了。區區幾個民國大師又算得了什麼呢。就算鮮花再怎麼嬌艷,也只能暫放在屬於他們自己的時代。……而馬列大師,是常青樹……
2評論X先生57570230 02-10 09:56 24贊 踩
政治寬鬆導至思想控制放鬆,人們尤其是文人思想活躍,真正起到百家爭鳴的作用,爭鳴的結果就是人才的顯露,大師的出現!這離不開出版,報界文學文藝屆全面放鬆!民國軍閥割據相當於歷史上的春秋戰國,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兩段時期也是文化史上十分活躍人才輩出的時代,總之只要不是大一統,不是極端專制,都可能出現文化繁榮,都可以出現傑出人才!專治只會出奴才!
大
3評論乾德堂1 04-03 11:00 2贊 踩
其實許多現在認為的大師在當時也只是平常學者而已,只是時過境遷回過頭來看時覺得是大師,有學問。晚清民國時的知識總量與社會信息比現在不知少多少,學科,深度也不知比現少多少。無論文理都無法與現在相提並論。如果是民國誰得諾獎那必定是一流大師,而今卻覺平常。其實並不平常而是當下難以顯現既時的價值。多少年後也許也是非凡成就的大師而被景仰。又如現代科學的尖端領域也同樣有非凡成就者。文化領域也同樣。就拿國畫來說,許多畫家水平一點不比當時的名家大師低,只因現在文化普極發達:想有建樹成就自然難度更高,要求也同樣更高。所以講不是現在缺少大師,而是認定需要過程,大師需要成長的空間。歷史只是時間的積累,而大師也只能在歷史與歷史過程中產生。
評論同得1 07-23 01:48 1贊 踩
大師者必有高徒門生,比如歐陽修一代宗師,攜眾門生光耀宋朝近百年,諸多名篇至今光彩照人。胡適等名人只聞其名,學術著作鮮為人知更無學生傳承衣缽,稱大師豈能憑粉絲人數。民國大師論可以休矣。
評論大漠孤煙74548011 02-17 17:55 6贊 踩
民國出那麼大師,到49年咋連個羅絲帽都做不出,還差點讓鬼子滅國?同時代,西方出了愛因斯坦、玻爾、海森堡、德布羅藝、海格爾…等一大批大師。在他們指導下,西方相繼發明飛機、雷達、電視、潛艇、直瞄火炮、坦克、核能……民國的大師們,一天到晚不是攻擊你收了金盧布,就是罵你是喪家的資本家的r乏走狗——一群嘴炮而已!49年後無大師,偏偏中國不僅能造汽車、飛機、大炮,連飛船也上天了。一百個胡適,抵不上一個錢學森!
4評論就是些常識 02-26 07:45 7贊 踩
民國大師多,這是事實。原因有下面幾條:1)大師們幾乎都是年幼時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深得其精髓,年輕時又遠赴海外求學,了解外國文化,這樣,大師們中西貫通,知識淵博,視野廣闊,具備了學術輝煌的先決條件;2)社會政局紊亂,政府統治不利,人們發表觀點、想法相對自由,這使得那些石破天驚地想法得以流傳。而石破天驚的這些想法,常常就是新的思想。中國歷史上三個思想活躍、大師輩出的時代(先秦、魏晉、民國),無不是政局混亂。3)也有不少所謂的大師,其實算不上大師,是近年來的「民國熱」吹捧起來的。
其實,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大師們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普通民眾的知識素養的提升。民國時期,大師固然多,但社會文盲率非常高。這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進步。
評論ERICcase 02-11 22:32 2贊 踩
想想還是說兩句,看現在的一些評論,感覺不是滋味。
說為什麼民國出這麼多大師,現在怎麼一個也出不了。其實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叫做一代不如一代。可真的是這樣嗎?
事物和社會是向前發展的,不見得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好,沒有我們原來的那樣艱苦樸素,但他們確認壓力很大。這涉及一個知識普及化的問題,隨著知識的普及,一些原來很難的東西,變成小孩日常經常接觸的東西,一些道理也變成普遍的常識,因此人的要求和追求也更高。但社會無論什麼時候,都是金字塔形式的構成,好的資源和位置永遠都只屬於少數人。因此城市裡競爭激烈,因為一般的道理大家都懂了啊。
同理,在民國,作為文盲率高達99%的社會,一當面全社會資源就供養這一點知識分子,他們待遇還是不錯的;另一個,那時的讀書人,因人少,知識的壟斷,真正的鶴立雞群那,投入點精力,那都是人傑了。想想我們父輩對知識分子發至內心的尊敬,甚至敬畏。可現在有嗎?因為很多東西你已經知道了解了,有的是你想哪個老師對自己小孩好不好。
最後說個親身經歷與大家共勉。本人農村出來,城市安家,去年想再買套房子,帶閨女一起去看。得意一把,說,老爸厲害吧,你爺爺沒給你老爹買房,我把你的房都買了。閨女悠悠的嘆口氣,老爸,可我想住別墅啊!
千萬要結合時代來分析思考問題。一代更比一代強。
評論編輯特別推薦 02-10 09:19 9贊 踩
吹教育時說民國出了多少多少大師,找借口時就說國軍百分之九十的文盲!教授滿街走,大師多如狗。寫幾個字就是書法大師,寫幾首詩或幾篇小說就是文學大師。畫幾幅畫就是繪畫大師,校長說這人能當教授就聘任為教授。幾個奇葩文人的風花雪月,不能改變民國時底層民眾的悲慘生活,更未對國家命運作出一丁點貢獻,這是什麼狗屁最好的時代!
3評論SatanSudan 02-10 12:55 8贊 踩
這個問題我也思考過,說一下我自己的個人見解:一,民國說實話恰逢亂世,社會動蕩,有志青年紛紛有報國之志,安民之向。這是產生大師的基礎。二,當時各種思想爆發,對社會和青年學生的影響很大,種種思想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對大師產生的條件儲備。三,當時各國根本就沒有護照簽證一說,你有錢出個國比回自己老家還方便,出國深造,帶回先進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這種範圍性的傳播也是造就大師不可缺少的條件。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喜歡就點贊吧!
評論願人長久千里談笑 02-13 12:34 2贊 踩
在民國初年,那些北洋軍閥之所以對待大學校園裡的師生們十分客氣,也不是因為他們思想進步、重視教育,而是恰恰相反----在他們的腦子裡,依然延續著過去清朝的舊思維,普遍把北京城的那些大學,看成是「太學」、「國子監」之類的高級官僚預備隊,自然要待遇優厚,態度客氣才行。 ----在中國的封建王朝時代,那些讀書人,尤其是身具功名的士子們,就和民國年間的大學生一樣,經常做一些集體請願或者集體抗議的事情,甚至還有罵皇帝的,很類似現代西方國家的示威遊行。例如康有為這位廣東舉人,就在甲午戰爭期間搞過「公車上書」,一度拉起了上千名進京趕考的舉子共同行動。 而對待這些未來的官僚成員生力軍,不管是再怎麼專Z腐朽的朝廷,也都總是表現得異常的寬容,一般都會派出重臣耐心勸解,最多就是懲處幾個帶頭的人,幾乎從來沒有過查封國子監,把師生盡數下獄的瘋狂舉動----因為這些人就是未來的朝廷官員,如果過分地得罪了,豈不是就要擔心在日後被秋後算賬? 相反,要是鬧事者並非身份特殊的士人,而是一般草民……那麼通常就是血腥鎮壓沒商量了! 於是,就在民國初年的動蕩歲月之中,面對著遍地的文盲和失學兒童,一片空白的民族工業,這些充滿了「民國范兒」的大師們,卻心安理得地揮霍著僅有的一點兒教育經費,悠然自得地研究著歷史、哲學、書畫藝術之類缺乏實際意義的「傳統國學」,或者翻譯一些西方文學名著,同時對落後愚昧的國民視而不見,還自詡為國家柱石、社會脊樑……這究竟應該說他們是沒良心呢?還是說他們沒頭腦?
1評論煙火石頭城 02-10 22:12 6贊 踩
大師。哈哈大師!杜甫的詩在安史之亂前後,作個對比,高下立判,窮能成文此言不虛。當民國大師們吟風弄月之時,國家正在一步步淪陷。所謂文值幾何?嘴炮禦敵?與國何用?大師?仗義多為屠狗輩,無情最是讀書人。沒有千千萬萬個文盲,挺身而出,救國救民於危難,我輩豈能在這裡點評大師。如果說大師,我只認錢學森、鄧稼先、于敏。
評論我是花木蘭 07-09 14:44 0贊 踩
民國從沒出過任何大師,一個都沒有。治理國家無能,抵禦外敵無力,沒有工業,沒有科技,到處大煙管,民不聊生,長江內河駐舶外國軍艦,我們的城市裡有法租界英租借,治外法權,外國人在中國可以胡作非為,中國毫無大國尊嚴。中華文明古國的顏面被西方列強打的啪啪的。民國出無能之輩,民國出軟骨頭,民國出無賴的政治流氓,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任何人才出現。是中國歷史最無能的一個政權。無任何作為的政權。
創建於2017.7.9編輯
1評論kb8676 02-10 11:45 7贊 踩
問這個問題的潛台詞就是為什麼現在大師少?進而證明現在不如過去!其實這實在是個偽命題!仔細看看出大師的民國時代是怎樣一個時代,在世界處於什麼狀態?老百姓生活是什麼水平,工業化水平如何?而所謂沒有大師的現代中國在世界處於什麼狀態,人民生活怎樣,工業化程度如何?如果讓我選擇,我寧願要沒有大師的幸福現在!
2評論江楓夢月 07-23 19:02 19贊 踩
民國軍閥割據,連年混戰,常言亂世出英雄,大師也應運而生,為各路軍閥列強服務,這種人多具兩面性,因事主變而變才適應時局發展。土匪流氓橫行,人民忍飢挨凍的年代,只有達官貴人,燈紅酒綠,坐享清福。
1評論坦蕩蕩141126322 02-12 07:34 3贊 踩
就是因為有哪么多"大師",民國才那麼短命,這些所謂的"大師",只是回鍋封建糟粕的"大師",只是死抱封建愚忠的"大師",只是攪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大師",只是拜倒在以蔣家王朝為代表的資產階級膝下的"大師"。他們的那套東西改變不了中國的命運!因此,那麼多大師管什麼用?!真正管用的就是一位,革命導師一一毛澤東!
評論枝果 02-10 14:27 3贊 踩
思想開放程度不同,清朝末年的文化蕭條引起了民族的覺醒,民國建立,新的時代需要新的社會發展和民族自強,就像義大利的文化復興一樣帶來很多變革和人才的培養,這種人才培養只有大方向沒有既定階段目標的條條框框約束,就更容易使不同領域的人才們得到更好發展。不可否認領導的重視和對人才的尊重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據說某領袖在大庭廣眾之下因觀點不同被人踢襠,後來都不了了之。這是何等氣魄何等環境!能不出大師才怪!
評論小小民176 07-07 11:41 1贊 踩
民國是思想活躍的時代,都在為國為民尋找適合自己民族的發展之路。衝破束縛不受政治約束,各抒己見盡其所能。各種事物都在萌芽狀態的環境里欲破土而出。也許他們正是適應了自然的規律性吧?
評論光明在前62735002 02-17 17:24 2贊 踩
這些所謂的大師大部分是清朝遺留下來的,並非民國培養的,希望不要搞混了。另外,即便所謂大師多如牛毛,而一個國家卻被列強奴役,外國人畜在中國橫衝,外國機艦在中國直撞,那不但不是大師的光榮,而是大師的恥辱!
評論雲淡風輕醉流年 07-23 02:15 0贊 踩
中華民國的時候百廢待興,中國人推翻了兩千年的帝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些話可不只是口號。因為這個時代的人有一腔熱血,所以才鑄就了那麼多大師。今天的人從骨子裡想的是怎樣圈錢,怎麼得到更高的地位,怎麼可能鑄就出大師。
評論逸叟4 06-07 20:24 19贊 踩
民國出大師,是和當時的歷史環境分不開的。大師們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教育,打下堅實的古代文化功底。後來有接觸西方文化,個個修得中西貫通。只是他們提出打倒孔家店,提倡白話文。這就有點吃飽飯罵廚子的味道,屬於忘恩負義了!
評論納蘭君4 07-23 15:03 0贊 踩
其實所謂民國出大師也許是一種假象,原因是那時的中國人沒有文化的太多了,文盲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知識分子也罷,大師也罷,只能佔全國總人口的很小比例,所謂大師在這種背景下就愈加凸現。
評論旁觀者2015 03-03 09:56 0贊 踩
正所謂亂世出英豪,民國政治動蕩不安,政府管控能力下降,人民思想自由,英雄輩出,文人騷客各領風騷,大家大師層出不窮。縱觀歷史,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換朝換代之際,多是風起雲湧,名人倍出之時。而和平時期,統治者為統治長久,統一思想禁錮人民,百姓只求溫飽苟延活著,何來修學成家?
評論雲繞茶海一片清心 02-10 08:58 0贊 踩
真的不需要說那麼多!男人創造世界,女人改變世界,因為那個時候新世紀女性都喜歡讀書人,以自己丈夫有學問學識為榮,當然也有一些社會原因,不過要是那個時候女性都討厭讀書人試試,看能不能有那麼多人讀書!就像現在女性都喜歡多金的人一樣,所以所有男人都拚命賺錢!
4評論用戶147017721 02-17 17:13 0贊 踩
國民政府時期對教育投入大,教師地位高,工資高,高等學府政府幾乎不插手管理,校長說了算,甚至聘請誰當教授都自己學校說了算,聘請的教授不看學歷只看能力,出現了很多沒有學歷的名教授,如齊白石,黃賓虹,華羅庚等等等
評論山峰36544856 02-10 12:05 3贊 踩
1.社會形式惡劣的時候才會出現能夠肩負歷史責任的人。那個時期兩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知識分子才能夠發揮出他們的歷史責任。
2.越是動蕩的時期民族的精神就越是能夠激發出來。富有正義感的人考慮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思索國家前途和命運。和平時期人們往往滿足於富足的生活,滿足於現實生活,思想就不會那麼深邃了。
1評論非典國人 02-10 05:05 51贊 踩
如今許多人常常感嘆:「民國出了那麼多大家和大師,而人民共和國咋就出不來一個呢?」
其中的原委嘛,請細看這裡---
一則真人真事---1919年,英文中「幽默」(humour)一詞的創始人林語堂大師攜新婚妻子赴美國哈佛大學留學。正當林語堂在哈佛大學專心求學時,他的半公費獎學金突然被停了,這等於要了林語堂的命,他即使想回國,也沒有了路費。由於其積蓄不多,夫妻倆在最拮据的時候,甚至靠一罐麥片度過了一個星期。在走投無路之際,林想起了一位並不太熟悉的朋友胡適(胡適當時已是北京大學的知名教授,而林語堂曾經和胡適約定,等畢業回國後到北大任教;而胡適本人對林語堂非常賞識,但未與其有過多的交往),於是,林在萬般無奈中,給胡適拍了封電報,請他出面代其向北大校方申請預支一千美元寄到美國資助其學業。
林在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碩士學位後,轉入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又請胡適向北大借了一千美元。 林語堂學成回國後,如約回到北大任教。當他向接替胡適擔任北大校長的蔣夢麟當面致謝並歸還兩千美元的借款時,出人意料的是,蔣非常吃驚地問道:「什麼兩千美元?」 後來才知道,原來是胡適自己掏腰包借了兩千美元寄給了林,供其在海外專心攻讀學位。
民國時期,許多胸懷「科學救國」壯志的知識青年,無懼被羅織諸如「裡通外國」等莫須有的罪名,紛紛積極踴躍遠赴海外留學,在各個領域攻讀諸多先進學科(其中也不乏家中不差錢、一味追求「留洋海外鍍金」虛名之徒,如《圍城》里的方鴻漸)。這些後來成為了國家棟樑之才的海外留學人員,涵蓋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及後來的「兩彈一星」的功勛。
然而,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大陸官方舉國推廣單一的俄語普及教育,將英語視作為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語言而禁止人們私下進行學習和使用,全國的中學、大學裡普遍統一「罷黜英文、獨尊俄語」,與此同時,留學生的派往地國家,變成了單一的社會主義陣營;殊不知,早在斯大林的高壓統治之下,蘇聯政府將本國所謂的「沙皇時期的舊知識分子」(實際是當時的學術精英和傑出知識分子)集中強行驅趕到北極地區從事體力勞動、進行思想改造,令其最終「自生自滅」,結果自己消滅掉了本國社會的精英團隊......由此不難得出,來自新中國的留學生們,到底能在蘇聯學到些什麼東西呢?
綜上所述,想必你現在一定感覺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恍然大悟了吧?
推薦閱讀:
※大師畢加索從14歲到90歲的自畫像,明顯的畫風大變遷
※痛經痛到無法呼吸?國醫大師班秀文來幫你!
※住在斜坡上,風水到底好不好呀?據說端午那天有個風水大師的講座,有業主聽到嗎?
※風水布局化解,旺財旺丁 貴州鄉村風水大師
TAG: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