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我修練·走出命運的局限

自我修練·走出命運的局限(2007-12-20 09:32:01)

轉載

標籤: 人文/歷史 分類: 易經

子夏曾經聽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一語。這句話應該是他聽孔子說的,不然不會記在《論語》書中。更重要的是,子夏繼續引述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意思是:不論個人命運如何,君子依然可以努力做到敬與恭,然後到處都可以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深入分析,不難察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人性向善」,不然為什麼大家都會欣賞「敬與恭」,以致四海之內皆兄弟呢?

孟子秉承此一觀點,認為對於天與命,人確有無可奈何與無法理解之處。譬如,為何善人未必有善報,而惡人未必有惡報?當然,在判斷一人為善人或惡人時,恐怕找不到全面而合理的標準,但是世間的好壞遭遇卻一直在發生之中。那麼,問題在於,人如何面對自己的命運?

孟子對此有一套「順受其正」的說法。不過,必須配合的是個人的志向,亦即要努力把命運提升為使命。若無志向,則命運將會操控人的一生,而人生也難免於徒勞無功或怨嘆造化。孟子自己以追隨孔子為目標,由此顯示他的理想。儒家的特殊情操在此清楚展示出來。以下且由二文敘說之。

一、命的限制

「命」的原意是命令,有所指示、規定、限制或教誨;可以引申為人的遭遇。人的一生總有許多事與願違的情況,既不是理性可以推測得到,也沒有經驗可供參考,只能歸之於命了。由於萬物的本源是「天」,所以天與命的關係是不可分的。

孟子說:「沒有人去做的,居然成功了,那是天意;沒有人去找的,居然來到了,那是命運。」這樣的命,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嗎?孟子還有更完整的解釋。

他說:「沒有一樣遭遇不是命運,順著情理去接受它正當的部分;因此,了解命運的人不會站在傾斜的危牆底下。儘力行道而死的,是正當的命運;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當的命運。」

所謂「順受其正」,所根據的是「情理」,凡是合乎情理的就接受。如此就不會輕易冒險,也不會犯罪背叛死刑。但是,若要儘力行道,則不必在乎死亡的威脅。孟子主張「捨生取義」,就是合乎此一原則。

人生的重大挑戰之一,是把命運轉化為使命,就是不論自己的遭遇如何,都要擇善固執,追求止於至善。這種使命感將帶給人莫大的快樂。

二、追隨三聖

孟子談論自己的志向時,特別提及了三位聖人。

他說:「從前大禹治平了洪水而使天下太平,周公驅除夷狄、趕走猛獸而使百姓安寧,孔子編寫《春秋》而使叛亂之臣與不孝之子感到害怕。……我也想端正人心,消滅邪說,批駁偏頗的行為,排斥荒誕的言論,以此來繼承三位聖人的事業,這難道是喜歡辯論嗎?我是不得不如此的。能夠以言論批駁楊朱、墨翟的,才是聖人的追隨者啊。」

三位聖人中,孔子的作為顯然是孟子可以直接仿效的,因為大禹與周公皆有天子的地位與權力,不像孔子全以學說作出了貢獻。孟子如何描寫孔子呢?

他說:「到了後來,社會紛亂,正道不明,荒謬的學說、暴虐的行為又紛紛出現了。有大臣殺君主的,有兒子殺父親的。孔子感到憂懼,編寫了《春秋》。《春秋》對歷史人物作評價,原是天子的職權。所以孔子說:『了解我的,大概就在於這部《春秋》吧!怪罪我的,大概就在於這部《春秋》吧!』」

孟子的志業是要效法孔子,為天下人展示正確的人生途徑。至於具體的作為,則有待我們進一步去了解。
推薦閱讀:

改命運故事:灶神指點他改命運(圖)
看腳即知命運旺與衰 - Qzone日誌
12星座命運交響曲
算算你一生的命運到底有多重?
改變張居正命運的那個年輕女人

TAG:命運 | 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