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記●芻狗到底是什麼
芻狗到底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我們先來感覺這一段。《易經》裡面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天地是體仁的,但是老子這裡說天地不仁,儒家和道家永遠都有點像正題和反題,道家總是願意給儒家提點批評意見。我經常比喻說,儒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點像「執政黨」,道家是「在野黨」,總是對執政党進行監督、批評。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這一套,堂堂皇皇,光明正大,但我們在社會生活之中也不難發現,在堂堂正正,光明正大背後仍然有陰影。正人君子過頭了,就成了偽君子。一個人很有禮貌,大家都尊敬他,這樣很好;如果一個人以禮為貌,把禮作為一種策略,那麼就讓人感到有點打寒顫,受不了 。
儒家是堂堂正正的,是聖人之道,但是在推行聖人之道的教化過程之中,實施過程之中,難免有假冒偽劣的出現,這是必然的。有名牌必然有冒牌,有一利必有一弊,任何時候都是這樣。道家老莊牢牢地把儒家所派生的陰暗面抓住,所以海內外有一些學者說,老子講棄聖絕智、批評禮法,實際上老莊可能比孔孟更傾心於禮法,這個是言之成理的。但是天地不仁,它是針對孔夫子提出的這個仁,把天地凌駕於聖人之上,當然,這個天地實際上是對大道的另外一種說法。
我們用更貼切的語言來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是「芻狗」呢?它是用草紮成的狗。在殷商的時候,用於祭祀的都是活人,在殷墟里就有數以百計的人殉,真是慘不忍睹!周王朝開始以後,就廢止了殉人制度,也就是廢止了以活人來殉葬的制度,而用俑來取代。秦始皇的兵馬俑、漢俑之類的,都是用陶俑做成的。在那個時候,祭祀天地除了人以外,還用豬、牛、羊三牲來祭奠,後來是用麵糰來做的,如豬面頭、羊面頭、面牛頭。用面來做,感覺也奢侈了點,後來就用草紮成堆來祭祀。如同川西地區,我們看見觀仙婆化水、跳神等等,扎紙人、紙馬、紙狗,這些也叫芻狗,都屬於一類。
「天地不仁」,這個不仁實際上是大仁,是最大的仁。用道家的學說來說,就是「大化無極,大名無名,大言不言,大仁不仁」。而「大仁不仁」,是最高仁的範疇,它是不執著於仁的相,不去奢談仁義,但卻是最仁最義的。
「萬物為芻狗。」它是什麼意思呢?它讓萬物在自然之中生,在自然之中滅,不去干涉他,也不去支配它。道家學說有一個最大的特徵——它是無神論,沒有造物主,認為冥冥之中沒有一個主宰,更沒有一個人性化的主宰,這個就是道。它讓萬事萬物在大道之中流行而已,自生自滅,不去干預。正是因為大道的不作為,才成就了萬物。如果大道有愛憎之心,有愛惡之心,那麼世間就永遠光明,宇宙就永遠光明。只有白天沒有黑夜,只有好人沒有壞人,只有鮮花沒有毒草,那麼世界也沒有這樣五彩斑斕。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我們要知道它背後的一個語言,實際上它在讚歎大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這樣的一種公德。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真正的聖人,是至聖之仁,它不是在語言上,行為上表現它這個仁。所以《易經》里說:「聖人垂衣裳而天下治」,他睡在一旁就可以治理天下,不去過多干預社會各階層的活動,不去打亂社會的秩序。不以他人為的、主觀的因素,主觀的愛惡,主觀的喜怒哀樂,去干擾社會的運行。「以百姓為芻狗」,也就是讓老百姓在社會規律之中,讓他們自然而然發展,休養生息,生育繁衍。這一句實際上也是對理想主義、烏托邦主義的一種批判。儒家的思想,從理性上來說,還有一定烏托邦的成份,不論是仁義禮智信也好,對黃帝以後的堯舜之治的謳歌也好,我們今天看來,還是有一種烏托邦的色彩在裡面,幻想有一個聖人,幻想達到天下大治等等。
道家思想對孔夫子的這一方面,的確是不留情面的。儘管儒家學說非常現實,但是他們理想之中的那一套東西,還是有理想主義的成分,有烏托邦的成分在裡面。如同我們這裡是書院,要講四書五經,關於生活與工作中實質性的東西,我們還是要去面對。用黑格爾的話來說,惡是歷史發展的槓桿,我們這幾十年已經吃過烏托邦的不少苦頭。解放後對社會主義過於執著,當年一度大力宣傳「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橋樑」,大躍進時「吃大鍋飯」,「絕對的平均主義」,這些也是烏托邦的一些表現。讀書不要錢,吃飯不要錢,生病也不要錢,什麼事都不需要花錢,結果這樣的絕對平均主義,絕對的一種善,反而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反過來看,有了競爭就有了差別,有了差距就有了貧富的懸殊,有了這樣或那樣的麻煩,甚至社會上出現了腐朽的情況。十幾年前,曾有人問我什麼是腐敗?我回答說,腐敗也有好的一面,為什麼呢?繁榮才有腐朽,貧困是不會滋生腐朽的。並不是本人贊成腐敗,我們需要全面地去看問題。 如果一畝田全部是沙子,能種得好莊稼嗎?肯定是種不好莊稼的;但是在大糞坑裡,也種不出莊稼,必須把大糞坑裡的大糞搬到沙土地里,把兩者綜合起來,這個莊稼才長得好。我並不是贊成腐敗,它肯定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社會的發展,永遠有健康的一面,也永遠有陰暗的一面,要達到沒有陰暗的一面,可能只有佛教的極樂世界,或者基督教的天堂了。只要是人類社會,只要是現實的人生,這都是難免的。所以從這樣的角度上來看,老子這幾句話的精彩之處就出來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百姓的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這個自然的現象,聖人不可能把全都包干;即使搞一個慈善功德會、福利會,也不能解決全人類的所有問題。整天都去慈悲慈悲,慈善慈善,這樣的行為不能解決社會的問題,不能促進社會發展;所以該摒棄就得摒棄,該去掉的就應該去掉,該發展的就應該發展,該富裕的應該富裕,該貧困的應該貧困,這是沒有辦法的。
十多年以前,貴州出版社出了一本書,說貧困地區有一個越輸血越貧血的經濟怪圈。在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這幾十年來,中央政府對那些地區的經濟支持是很大的。這樣的關愛政府是應該的,但是如何讓當地富裕起來,發展起來,那的確還是需要內因起作用,自己要奮發圖強才行,聖人為此操了很多的心,也未必能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需要整個社會充滿活力,政府要少干預,這是黃老學說的核心。
最近上演的《漢武大帝》,竇太后與漢景帝、漢武帝的矛盾,也就是在爭論是採用儒家的有為而治,還是黃老的無為而治?大家可以去思考這樣的問題,這是老子的社會學說、社會哲學的綱領性的語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萬物都在大道的呼吸中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越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句話也還是要回到老子《道德經》的第一章。我講《道德經》,就是要把其它章歸到第一章里去,不斷地向第一章回歸。
「天地之間」像什麼呢?大道的運行如「橐龠乎」。什麼是「橐龠」?皮口袋,現在我們看不見了,因為現在用的是天然氣,以前小作坊里用的是風箱鼓風。以前飯館裡炒菜的時候,用的也是風箱,現在都看不見了。我們以前用的風箱是木製的,這裡所說的是用皮做成的,現在有些藏民家裡還在用。「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天地之間的運行,就好像皮風箱一樣,一來一回的。
我們再回到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裡的「橐龠」就是一個皮風箱,就是「眾妙之門」。萬物生於此而沿於此,萬事萬物都在大道的一呼一吸之間,一吐一納之間運行。於是天地生了萬物,而且不停地在生,天地又不斷地把萬物收回它的皮口袋裡去,如同彌勒菩薩的口袋一樣。本體的宇宙不動,現象的宇宙無窮無盡,新的現象出現,舊的現象就消失,不斷地有新現象產生,舊現象消失,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生和滅。
「虛而不屈,動而越出」。說它是有,它卻是空空蕩蕩的,一無所有;說它是無,它又是「動而越出」。我們想想,隨著我們認識半徑的擴大,現在的知識大爆炸是從哪裡來的呢?也還是從這個風箱里拉出來的,還是從這個「眾妙之門」出來的,是從「常無」中出來,也是從「常有」中出來的。有等於無,無等於有,一呼一吸,萬物就出來了,所以是「動而越出」。
我經常反覆地講「眾妙之門「,包括此時的這一段,都要讓它回歸到我們心念這扇門之中。我們思想意識的這道門戶,就是一個皮口袋,我們的心在哪裡動?一呼一吸出入之門在哪裡呢?這個出入之門,就是我現在正在注意、正在留意的一念。如果離開了自己當下的這一念,離開了活生生的思維本身,萬物在哪裡?你的萬物在哪裡?人類的萬物在哪裡?沒有。思想的閥門一旦被打開,就如這裡所說的,「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越出」。我們的思想豈止是長江之水浩浩蕩蕩,那真的是不可預計。
現在人類文明的這一切,哪一個不是從人的思想之中,人心之中湧出來的呢?而且是越涌越多,知識換代、產品換代都來不及,如電腦日新月異,速度很快。那麼以後呢?好戲慢慢看,要善於看這樣的戲。看什麼戲呢?自己演的這一齣戲,自己的生命,自己精神導演的這一齣戲。這齣戲演的是什麼?演示出宇宙萬物,演示出人類社會,演示出我們自身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成敗得失,是是非非……一切的一切都是從我們心中湧現出來的,像啞巴吃黃蓮一樣,自己去品這個味,有的時候是有口道不出,有的時候又是樂在其中。
我們要回到第一章來看,「常無,常有,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實際上,第二、三、四章都反反覆復在那一個點上不斷推進。換了一個角度,換了一個說法,又在說這個事情。大道無多,真理只有一個,你從不同角度去認識,又有不同的感受。
天地與道、與人心在這裡是合一的,所以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一回事。在宇宙萬物之中稱之為道,在人類來說是心,實際上是一件事情。如果我們要表達它,「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本公共號是四川龍江國學書院所創建的為廣大國學愛好者提供學修交流的微信公眾平台。書院由馮學成先生(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650650960)創建,致力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接續道統心髓。
書院開展活動:每周在書院有專題講座,在溫江區、成都百花譚、成都肖家河、新都區等區域有六個學習小組每周開展學習。其中書院專題講座為每周六下午;新都小組、肖家河小組學習為每周二;小蘋果小組、百花譚小組學習為每周四;明心小組為每周五;溫江小組學習為每周日。
推薦閱讀:
※法律關乎道德嗎?(下):法律人是不是都假裝在吵架?|城與邦
※照看孫輩是不是「道德綁架」父母的理由 ?
※趁火打劫還是袖手旁觀?——讀《十一字殺人》
※如何評價「愛違反校規,不怕老師,長大之後就會沒有底線蔑視法律,道德低下」?
※3-道德真經解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