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實力打臉「全球化已死論」:政治阻力難敵技術推力
冷戰結束後的二十年里,全球化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不過,當前狀況卻更為複雜:除去人員的跨境流動有所增長,國際間資本流動正崩潰,貿易停滯不前而貿易保護主義的呼聲高漲。這似乎預示著,全球化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了。
然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外關係委員會國際經濟高級研究員Sebastian Mallaby認為事實並非如此。
他在IMF官網上刊文表示,全球化有所變化,但並非停滯或倒退。
資本流動
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金融領域的全球化仍沒有復甦。
麥肯錫最新研究顯示,跨境資本流量在2015年下降至只佔全球GDP的2.6%,低於2011-2015年間的平均水平5.4%,而在2007年這個數字高達20.7%。
Mallaby援引麥肯錫報告對此進行了解釋,將跨境資本分為4類:相比2007年,購買海外股票資金略微增多;債券和直接對外投資下降,但幅度不大;問題其實是在於銀行跨境貸款大規模蒸發。到2015年,銀行跨境貸款的凈值降至負值。
Mallaby認為,某種程度上來說,跨境貸款的大幅下降是一種健康的調整。
在2007年之前,推動國際貸款飆升的是兩類資本狂熱:歐洲銀行大肆購買美國次級債;歐洲北部的銀行向地中海地區提供大量貸款。因而可以觀察到,跨境貸款崩潰主要是發生在歐洲銀行。
他進一步分析稱,金融全球化加劇了小型開放經濟體中過度投資和泡沫的風險,導致中等收入國家嘗試進行資本管制;而跨國銀行因涉及複雜且難以管控的貸款人而帶來許多風險,所以富有國家的相關機構也加強了監管。新的監管限制是對跨境貸款風險積累的一種糾正,也相當有力地抑制了跨境貸款。
Mallaby的結論是,儘管金融全球化程度不如以往,但稱為「去全球化」有待商榷,或許應該是「更合理的全球管理」,而新的全球化程度可能更為健康。
貿易
在貿易問題上,Mallaby的觀點是,雖然貿易數據常被用來支持去全球化的觀點,但情況並未達到令人沮喪的程度。
全球貿易的萎縮,一小部分反映了無數微小貿易壁壘的建立,但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統計上的因素——美元更強,商品價格更便宜,因此以美元計價的全球貿易量下降了。
比如,2015年的石油價格比2014年下降48%,導致石油交易價值下降了8,910億美元,實際上交易的石油桶數是增加了。這種效應部分解釋了全球貿易相對GDP佔比的下降。
另一方面,Mallaby稱,從全球經濟健康的角度上看,貿易停滯也並不意味著一個嚴重的倒退。至少現在看來如此。
他認為,首先,生產地靠近消費市場,使得貿易受到影響,比如壓裂技術的突破減少了美國進口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其次,越來越富有的世界,自然地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而服務業的貿易更少。最後,經常項目收支趨於平衡,可能意味著貿易減速,但卻是全球化更為健康的一個標誌。
移民
作為全球化的三種傳統形式之一,人員的跨境流動目前處於增長趨勢,並超過全球人口的增速。
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移民相對於全球人口幾乎沒有增長,到2000年這個數字大約為2.6%。但隨後開始持續上升,到2015年經濟移民相對於全球人口已達到3%。
現在大約有2.22億人口生活在出生國以外。這意味著,作為外來人口在當地獲得機會超越了文化相近的歸屬感所帶來的益處。
數據共享
在Mallaby看來,最讓人樂觀的理由來自全球化的第四種形式——數據的跨境流動。
隨著技術的發展,大量人口跨境獲得信息的能力與日俱增。數以百萬計的規模較小的企業,通過參與在線市場,使自己成為出口商;約9億人使用社交網路與朋友或同事跨境交流。
相比於互聯網,傳統的互動渠道相形見絀。他援引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觀點稱,相比商品貿易,數據全球化對增長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Mallaby認為,世界正處於一個新的時代:技術仍推動著一體化,但政治方面對一體化的抵抗正在增長。不過目前,政治阻力似乎比技術的推力更弱。
如果沒有類似世界大戰這樣的災難性衝擊 ,他的預期是全球化將繼續向前邁進。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裡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朴槿惠支持率跌至歷史最低?
※本次俄羅斯危機會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嗎?
※馬克思與政治現代性問題
※如何理解「普京怒斥土國背後捅刀」這件事?
※緬甸的社會現狀比較接近於中國的哪一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