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寫信控訴媽媽玩手機 折射親情陪護的饑渴
報載,近日,杭州一名12歲的女孩,給媽媽寫了一封信,信中控訴媽媽因為玩手機變得脾氣暴躁,對弟弟也缺乏關心。女孩的媽媽把信發在朋友圈裡,引發不少共鳴。(見2月10日的《南方日報》)
女兒寫信控訴媽媽玩手機,表達了孩子渴望得到家長的關愛,呼喚家長們多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多陪護孩子,給孩子更多更好的親情陪護與教育。畢竟,有心理專家指出,家長平時當著孩子的面玩手機,容易造成孩子感覺被忽視,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時下,不少成年父母總是以工作忙或其他理由為由,忽視了對孩子的親情陪護與教育。有報道說,在剛結束的第32屆楚才作文比賽中,10000多名六年級學生有3000多人集體數落成年人的陋習——玩手機。特別是80後、90後家長中,不少人患上了手機依賴症,即使有孩子了,也是片刻離不開手機。須知,這不僅給孩子帶來了不良示範,也容易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傷害。試想,沉迷於玩手機,孩子有事相求,或置之不理,或應付了事,久而久之,玩開了家長與孩子的距離,玩掉了親情的關愛,令人孩子強烈不滿。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孩子吸取的最好養分是來自家長的溫暖。孩子成長需要的不僅是家長口袋裡鈔票換來的物品,還有家長對孩子的親情陪護和人格影響。比如,迷惑時有人指引,悲傷時有人分擔等;否則,缺乏親情陪護而成長大的孩子,成年後容易得「父母缺乏綜合病症」,在心理、個人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缺陷。可見,親情陪護與教育是孩子教育與成長中不可或缺的教育,甚至是最好的教育,它與孔子的「教學相長」的教育思想相吻合,與陶行知的「師生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教育理念相一致,值得各位家長們高度重視,多陪陪孩子,與孩子一起「長大」。
女兒寫信控訴媽媽玩手機,至少給家長們傳遞出一個信號:家長在孩子成長中扮演的角色不能缺位,特別是親情陪護教育不能缺失,家長應該多陪護孩子,與孩子多交流與溝通,向孩子傳遞出榜樣的力量,為孩子的成長「補鈣」。試想,媽媽玩手機,忘給孩子做早飯;爸爸玩手機,與媽媽吵架,等等這些叫孩子怎麼看待父母?難怪有小學生報怨說:「爸爸只愛手機,不愛我。」「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
據《2014國民家庭親子關係報告》顯示,我國家庭親子關係存在的主要問題中,有一項尤其值得人們關注——手機開始分散父母陪伴孩子的注意力,數據顯示,近七成父母陪孩子時玩手機。這從《爸爸去哪兒》熱播中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豹。殊不知,有首兒歌唱道:「好久沒人牽我的手,好久沒人摸我的頭。冰涼的小手、發燙的額頭,生病是最想你們的時候……」聽後,愛玩手機的家長們將作如何感想呢?
(來源:東方網)
(作者:呂好玫)
推薦閱讀:
※女兒的自述:如果我是兒子,如果我媽有一個兒子
※9香閨女兒紅 【肚兜紅顏】 (9)
※生個女兒,驚艷全國,美翻全世界!
※女兒隨口一句話說哭了媽媽 六年來每每想起就後悔(圖)
※除了女兒妻子母親,女人還可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