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傳統武術與自衛防身 (四)

http://www.qqgfw.com/News_1Info.aspx?News_1ID=14828論傳統武術與自衛防身 (四)全球功夫網呂健 日期:2012年10月20日 點擊:1338086導讀:「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鎲棍槊棒,鞭鐧錘抓,拐子流星。」這是在明清章回小說中對於十八般兵器最通常的說法。前四句為十六種兵器,拐子、流星各為一種。應該說,這些兵器都曾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但是在真實的傳統武術門派中,所保留和傳承的只是一部分。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刀槍劍棍」四種制樣。傳統武術與自衛防身(四) -- 空手與器械「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鎲棍槊棒,鞭鐧錘抓,拐子流星。」這是在明清章回小說中對於十八般兵器最通常的說法。前四句為十六種兵器,拐子、流星各為一種。應該說,這些兵器都曾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但是在真實的傳統武術門派中,所保留和傳承的只是一部分。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刀槍劍棍」四種制樣。傳統武術有不少門派,流傳著以兵器化拳的說法。每一個傳統武術門派的創立,都不是一朝一夕而成,中間必定經過反覆地學習、實踐、歸納、演變等洗鍊,累積沉澱後形成一個較為獨立和統一的技擊理念的原型,再經過幾代人不斷地驗證和取捨,最終才能結晶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式與實戰技巧。這是一個向內聚合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便是實踐論證,即實戰。可以說,一個沒有經受實戰檢驗的門派,是沒有生命的。在冷兵器時代,實戰格鬥不光是拳腳,更多的性命相搏是以兵器為手段。如何將拳學之法理與器械的運用聯繫起來,擴充並融合,是每一個門派形成過程中都曾面臨的問題。縱觀武術界,能夠做到融拳械為一爐,使兩者達到高度統一的門派的傳承,屈指可數。個人認為,絕大部分武術門派是先有動作,後有技擊理念的。各種招式技術心得功法,經過幾代人的磨練與增減,自然而然地會向一個核心理念靠攏。因此無論是長拳短打,拳腳器械,只要屬於經過反覆實踐的同一傳統門派,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動作的不同之處,一般是功法練法與用法的差異,變化的繁複而已。所以,根據不同門派的不同技擊理念而保留的器械,應該帶有其門派的特殊之處。武術的根本目的是殺敵自保,而不論是空手還是使用兵器。縱觀歷史發展演變,兵器的使用自從人類出現爭鬥開始,就一直伴隨著人類的步伐而存在,這是遠遠早於武術意識形成的。戰場上使用兵器在對敵殺傷方面的效率,是空手搏殺所不能相提並論的。但在日常操練的過程中,人們發現,增強某些方面的鍛煉,對於兵器格鬥有著非常大的幫助。通過這些鍛煉,可使原本不能達到的效果成為可行,一些需要依賴兵器來進行操練的情況能夠通過空手等其他方式被有效地解決,並使我們可以針對兵器的一些不足進行改進。這些輔助的訓練,逐漸成為了檢驗實戰效果與反饋改進的手段,又可以大大增加兵器的使用效率。於是有些人便開始總結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格鬥殺敵的潛能,並形成不同的訓練方式,這便是武術門派出現的雛形。如何在器械實用與空手訓練之間平衡,是個很容易造成迷失的問題,唯一的標準是用實戰檢驗,但這一標準往往又是束縛創新發展的枷鎖。古時的器械除短兵刀劍之外,大都份量不輕,要將其運用自如、遊刃有餘,沒有過人的力量、協調的身法、快速的攻防轉換是無法可想的。同時,器械使用中最常見的劈扎格掃,都需要相當的速度和爆發力。熟練掌握時間、距離、節奏等等臨戰因素,也是實戰格鬥需要重點研究的方面。基於所有這些要求,如果一開始就用兵器進行訓練,往往事倍功半。沒有力量,則其他一切等都是空談;沒有身法,攻防中間會出現致命的空檔,讓敵人有機可乘;沒有速度,什麼攻擊都不會對對方造成威脅,無法對身披甲胄的敵人造成傷害。沒有親臨體驗,則不可能直面自己的缺點,更無法提高自己的格鬥層次。拳術的本質,是以拳腳及身體各部作為攻擊手段,利用步法、身法,結合臨敵的距離方位、攻防時差等一系列因素綜合而成的搏擊方式。器械的運用,絕大多數是以手臂為連接傳輸方式,同樣也是需要結合其他方面。搏鬥中的情況瞬息萬變,一個習武者只要經過一定時間的排打或掌指關節的訓練,裸拳的殺傷力很多情況下是可以造成對方嚴重傷害,甚至是致命的。與刀劍類似,挨上一下就喪失戰鬥力的可能性很大。即使沒有倒下,也會使對方悶愣,此時第二第三下也已經到了。因此不論是空手還是持械,都不是拳台上持久戰的模式。真正的會家子的動手,雙方往往一眨眼之間就分出了勝負。這中間如何盡量做到立於不敗之地,需要平時多流汗多揣摩多實作,完全得益於訓練方法。交手的瞬間,是無暇考慮的。雖說兵器是手臂的延長,但真正的實戰器械,一般都不輕。在將其靈活運用之前,先要能有效地控制兵器,而不能受兵器所制。對於一般人而言,一把配重好的一斤半的單刀,如果光靠手腕力量,舞花三十個就軟綿了,更不用談其他刀法練習。如何才能省力並且準確地控制刀呢?其一是腰力。腰部是人體最粗壯的環節,也是中盤根節所在,其耐力和爆發力遠非手臂可比。訓練時感覺將器械掛在腰上,身體在運刀,而手臂只是起槓桿練動的效果而已。快近刀點時,靠肘腕翻轉拖帶來校正準頭。變勢相同,刀是順過來的,而非硬翻硬擰。這裡的勢,便是用腰帶刀的效果。其二是走位。格鬥中人是在動的,靠步法變化來調整身法結構,形成攻防轉換。相對於空手搏擊而言,武器的長度和重量使得上身的移動和變化有所遲滯,加之武器的致命性,在械鬥時更要注意步法使用的重要性。只有在出擊時上身才有明顯的動作,若一擊不中,將會非常危險,所以要靠步法和身法來保證。而且,不同武器的攻防距離有所不同,短對長要貼身,長對短要攔稍,這些都是通過步子來調節。因此,不同門派拳術中的步法,往往大相徑庭,原因便是步械合一。無論是腰力還是走位,講的都是中下盤的功夫。從器械格鬥的角度而眼,由於其一擊必殺的特點,就中下盤的要求,相對於靈活性而言,更重要的是直接性。任何人一旦被對方武器擊中,都會由於劇烈地疼痛造成緊張和驚恐,形成動作變形,反應變慢,甚至喪失戰鬥力。因此,出擊時的有效、直接、穩定、突然等方面,都需要進行專門訓練,達到高度統一,進退一體的效果。這也是傳統武術講究腰馬功夫的原因之一。如同空手搏擊一樣,器械格鬥也有預備架式。例如,槍術中的托槍式、劍術中的提撩式,刀術中的攔門式等等。如果將這些動作中的器械去掉,只保留人的動作姿勢,往往就是我們在拳術中常見的樁功或基本單操。舉例來說,形意拳的三體式,便是後手托槍柄,前手定槍尖的動作。螳螂拳中的玉女繡花和順手牽羊,分別就是其雙手劍中的封字訣和合字訣。開門八極拳中迎門鐵扇,就是提柳刀中醉漢靠柱的動作。大部分的器械動作,都可以在拳術中找到發力和架構的原型。有趣的是,拳術動作的使用一般與器械中對應動作的使用有很大的不同。拳中更多的是講打和發,而器械中則注重蓄和變,從中也可看出兩種格鬥的不同風格。最後說一下器械的勁力與拳的聯繫。前文已提及,由於器械的致命性和重量長度的原因,除了出擊之外,其餘動作幾乎都是合於身法,以便容易轉換與控制。換而言之,就是一種力求攻防一體的動作組合。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主動進攻,還是防守反擊,或者誘敵深入,在敵我雙方兵器接觸時,都要求能夠形成壓迫牽制對方的態勢。這樣一來,我既可確保自身安全,又可控制對方身形,進行攻擊,起到一舉兩得的效果。也就是說,器械格鬥特彆強調用兵器去壓制,使得兵器成為自身的全部。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能將自身的勁力傳到所持的器械上,既不能死板頂牛,也不能只有一下效果而已,要能綿勁不斷,尖鋒指人神意之所在。傷其神,破其志,亂其心,即為我所制。這種勁,集纏帶粘壓逼貼於一體,只有通過拳術的訓練才能有體會。一些傳統拳術在操拳時,對於身意結合方面很講究,例如,郝家螳螂拳就專門要求身法突變中勁里的連續,大成拳更是要求大動如微動的感覺。因此,基本功法對於勁力的訓練是非常有效的。或者說,只有明白了身法勁力,才能真正做到為我所用,制人而不為人制。拳術與器械,共享一理,共用一法。拳術好比煅打,器械好比淬火。煅打築其筋骨、疏其脈絡,淬火塑其基架、利其鋒芒。若筋條已成,雖鈍卻猶可傷人。若只求鋒刃,雖利卻亦易斷毀。兩者只有反覆融合淬取,才能精益求精。大成拳祖師王薌齋在其著作《大成拳論》中曾說「拳成兵器就,莫專習刀槍。」傳統武術界也有句話:「拳成兵器就,拳不成兵器救,兵器不成拳來湊。」兩種說法,都直接表明了拳術與器械的主次關係,是器械練習時武者的指路明燈。作者簡介本文作者于振身,自幼好武,在國內時是上海精武總會會員,曾習練潭腿與八極拳。赴美留學後,又跟隨恩師王仁剛先生苦練鑽研郝家太極梅花螳螂拳與大成拳。王師從學於郝家太極梅花螳螂拳第四代嫡傳郝維志先生,和大成拳第二代中興之主王選傑先生。筆者諄師囑,目前負責武館對外自衛防身的課程與推廣,自09年開始向社區提供免費的自衛防身課程,已舉辦過若干期。筆者平時喜歡切磋,拳械皆可,歡迎年青武友前來交流指導。)
推薦閱讀:

少林秘宗自衛術
日本自民黨批准擴大自衛隊活動範圍的新安保法案
血染的風彩-越自衛反擊戰遺照~~(組圖)(圖)
自衛防身九妙招
單身女孩如何保護自己?

TAG:防身 | 傳統 | 武術 | 傳統武術 | 自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