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炎的中醫辨證
急性腎炎中醫屬「水腫」、「虛勞」範疇。臨床呈現水腫、高血壓、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少尿或無尿等多種表現,早期的及時診斷和合理治療是提高療效的關鍵。筆者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將其分為四型辨證施治,並結合西藥治療取得滿意療效,介紹如下。
1病因病理
中醫認為腎炎的發病多因外感風邪、肺氣不宣、通調水道功能失調而影響於腎,或因瘡毒感染、濕熱內浸,或因涉水雨淋、水濕浸漬,或勞倦過度、腎氣受損而致發病。腎炎的發病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主證表現為水腫、腰痛、頭痛、納差、乏力。三臟功能失調也影響三焦、膀胱功能。由於肺氣不宣,影響通調水道,脾失健運,更不能升清泄濁,而出現腎虛則水氣泛濫,又加重肺、脾、腎虛。西醫檢查重點為水腫、高血壓、血尿及管型尿、嚴重時少尿甚至尿閉、心功能衰竭、高血壓腦病等。若治療、休息或護理不當,少數可轉為慢性腎炎。
2臨床分型及治療
2.1風水浸表型相當於腎炎早期表現,肢寒怕冷,眼瞼水腫,逐漸從上至下遍及全身水腫,來勢較快,或兼有咳嗽氣喘,尿少短赤。咽及扁桃體紅腫,舌紅苔薄白,脈沉緊。體溫正常或低熱至中熱。尿蛋白+~++,少許紅細胞管型,腎功能一般無損害。治療以祛風清熱利水為原則,藥用銀花10g,連翹10g,野菊花6g,白茅根30g,車前子15g(布包),澤瀉10g,茯苓10g。血尿明顯者多為火、熱、濕所致,治當清熱涼血,加小薊10g,梔子6g,浦黃12g,生地15g,藕節10g。水腫嚴重者祛風行水或清熱利水,可加豬苓10g,桑皮10g。尿蛋白不退者用黃芪湯加味:黃芪30g,党參30g,白朮12g,生薑3片,大棗5枚為引。黃芪、党參大劑量可降低尿蛋白,增強機體抵抗力,健脾利濕作用尤為顯著。澤瀉、車前子有顯著的排鈉利尿功能,水腫甚者兩葯配伍療效增強。西醫在急性腎炎早期常規應用對鏈球菌敏感而毒性小的抗生素,如青黴素、紅霉素、先鋒黴素v號均可選用,徹底清除溶血型鏈球菌感染病灶。抗生素靜滴或肌注10日後改為口服麥迪黴素或螺旋黴素,維持1個月。急性腎炎70%的患者可伴有腎型高血壓,方用生石決明30g,黃芩10g,杜仲15g,效果不明顯時用尼莫地平或其它降壓藥。
2.2腎虛水浸型此型多因病初未經適當治療、休息不充分、飲食不注意或感染未控制等情況致使病情加重,表現為面目及遍身水腫,畏寒肢冷,身睏倦怠,小便少,水腫逐日加重,面色白,唇舌色淡,舌胖有齒印,脈沉細,血壓正常或偏高,尿蛋白++~+++,可見透明、顆粒、紅細胞管型,腎功能輕度受損。治當溫腎益脾利濕,藥用桂枝20g,茯苓12g,党參20g,黃芪30g,澤瀉15g,車前子15g(另包),陳皮10g,白茅根30g,桑白皮10g,大棗5枚。西藥抗生素繼續服用。水腫頑固者可用雙氫克尿噻50mg,每日3次,氯化鉀0.6,每日3次,著重加強利尿消腫,注意水、電解質平衡,降低尿蛋白,保護腎功能,以防轉為慢性。低鹽飲食,供給易消化清淡高營養食物,以防蛋白丟失過多體質消耗,不利腎功能恢復,基本以卧床治療為主。
2.3濕熱蘊結型表現為頭痛頭暈,煩熱,皮膚光亮,胸腹痞悶,小便短赤,大便乾結,疲乏無力,納差,面目浮腫,唇紫舌紅,苔黃而厚膩,脈弦而滑。血壓輕度至中度升高,尿蛋白+~+++,尿紅細胞+~+++,紅細胞管型少許,腎功能輕度受損。治宜健脾利濕、清熱消腫,藥用紅參10g,黃芪30g,淮山藥15g,澤瀉15g,連翹12g,大黃6g,車前子15g,白茅根30g,赤小豆10g,麻黃6g,野菊花6g,石決明20g,黃芩10g,生地10g,魚腥草12g。西藥抗生素繼續服用。潘生丁可降低血液粘稠度而腎小球濾過率增加,協助排尿,加用消炎痛腸溶生可抑制變態反應,二者合用效果佳。
2.4脾腎漸復、余邪未盡型相當於急性腎炎恢復期。此型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浮腫不明顯,脈滑而有力,尿常規正常或微量尿蛋白,少許紅細胞,治宜理脾益腎,清化余邪。藥用党參15g,茯苓10g,黃芪15g,制附子6g,淫羊藿10g,山藥15g,早蓮草6g,側柏葉10g,通草10g,女貞子10g。潘生丁繼續服用,抗生素可停服。
推薦閱讀:
※中醫是這個時代的「奢侈品」
※中醫茶療: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茶
※一個好的老中醫等於一個好的醫院__我的家人
※[轉載]中醫號脈一點就通
※中醫確有專長考試題型,明年4月還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