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容易忽視的餐前教育,卻能培養孩子樂於分享、不自私的好性格

(整理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研究生導師、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的視頻講座)

自私的孩子如何養成?家裡什麼事都不讓他管,只用管自己,不用管別人。孩子懂事與否,在於父母怎麼教育。

平時吃零食水果就是很好的教育機會

在給寶寶吃橘子時,媽媽可以有意地引導:

「寶貝,這一瓣橘子先拿給爺爺吃~」

當寶寶給到爺爺,爺爺一定會開心地表揚他,甚至抱起來親親他。媽媽也給與表揚:

「寶貝真棒,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這第二瓣橘子拿給奶奶……

這一瓣分給爸爸……

這一瓣分給媽媽......

這一瓣寶寶自己吃!」

最後再拿出一個完整的橘子剝給寶寶吃!

在孩子給家人分橘子的過程中,他一定會得到全家人的表揚和鼓勵,他從中感受到的快樂會比吃橘子更甜蜜、難忘!

習慣以後,每次孩子吃好吃的,都會想到和家人分享,這就是給孩子灌輸一個概念,要心中有尊長,心中有家人。

利用餐前教育,讓孩子有家庭意識

有時候孩子幼兒園放學回來,或者玩回來,會說:媽媽我餓了!很多家長會找些點心給他吃。

但是只要開始準備飯菜了,就不要給他任何點心了。

第一,這時吃了點心,會影響孩子吃正餐。

第二,一時半會兒餓不壞,反而這是一個教育孩子的好時機。

媽媽可以這樣告訴孩子:

「你摸摸媽媽的肚子,媽媽肚子也空了。

你中午幾點吃的飯?11點?我也11點吃的午飯。

你看,你餓我也餓,爸爸一定也餓了,可他上班掙錢,還沒回家呢。我現在還得做飯。你怎麼能先吃呢?

你要想快點吃飯,這樣,你給爸爸打個電話,讓他快點回來,然後幫我干點活,咱們趕快把飯做出來!

等爸爸回來以後,飯菜都上桌了,我們全家一起吃。」

有時,爸爸晚回來,還要給他撥出一份乾淨的飯菜,把碗筷給他放好。讓孩子明白:爸爸掙錢很辛苦,他雖然回來晚了,但是我們應該想到他,給他留出一份。

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飢餓。從整個人生來看,人這輩子經歷的痛苦有很多。讓孩子在這種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你難受的時候,別人也難受,做什麼事情都要考慮到別人。而且我們是一個家,我們是一個整體。

良好的飯桌文化

吃飯是全家人相聚的時間,飯桌是家的象徵,也是一個微型的社會結構,老少長幼都有。

李玫瑾教授分享了他們家傳承下來的飯桌文化:

當孩子到了四五歲,能正常和大人一起進餐以後,給孩子立規矩:

1、長的不動筷子,小的是不能動筷子的。

2、孩子如果吃完飯,必須說:爸媽我吃完了,你們慢慢吃。

3、家裡如果有誰晚回來,一定要給他撥出一份乾淨的飯菜放好,越不在家越要把好吃的留給他。

在這樣家庭文化中長大的孩子,他一定不會自私,心有他人,懂得分享。

當他住到大學集體宿舍,他一定會心裡有別人,不在的人他都想著,那別的同學也會想到他,這種孩子一定有人緣。當他有難處的時候,會有人幫他。

所以一些看似很小的家庭行為,卻可以成為孩子生命中很重要的一種思維方式,家長不要忽視。

本文觀點,來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研究生導師、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

李玫瑾教授研究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

她閱人無數,曾多次與殺人狂魔當面對峙,也曾多次通過準確的犯罪心理畫像幫助警方攻破多起毫無線索、無從下手的大案。

她曾是一位慈祥可愛的母親,如今年過六十,成了一位幸福慈祥的外婆。

幾十年的學術經驗、工作經驗、人生閱歷,造就了她一雙火眼金睛,用她的話講:

「你今天的表現,一定有相應的過去。面對一個犯罪分子,跟他聊幾句,我基本就能倒推出這個人早年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

反之,你想要什麼樣的人,我就能告訴你這種人是怎麼養出來的。」

推薦家長們有時間可以去找李玫瑾教授的視頻講座來看,在育兒路上,一定受益匪淺。

推薦閱讀:

如果說iPhone X賭的是未來,那麼iPhone 8就是蘋果「自私」的表現
家長如何應對孩子的自私心理?
做「自私鬼」,別做老好人
怎樣評價「世界上沒有毫無私心的善行」這句話?
言論|是不是獨生子女都很自私?

TAG:教育 | 孩子 | 性格 | 分享 | 自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