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竣豐北京體育大學講座
07-22
姜竣豐大師(左)和少林寺德建大師合影
眾所周知,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太極拳所體現的太極文化,乃中華文明的絕好體現。傳世已幾百年之太極拳,實乃為中華民族之文化瑰寶,中國武術之精華。 太極拳分陳、楊、吳、武、孫五大流派,陳王庭創陳式主「纏絲剛發」,五行屬火;楊露禪創楊式主「圓滿舒放」,五行屬木;全佑創吳式主「巧密柔化」,五行屬水; 武禹襄創武式主「細膩緊湊」,五行屬金;孫祿堂創孫式主「開合活步」,五行屬土。其實不管你是剛發也好、舒展也好、柔化也好、緊湊也好都離不開靈活,萬物土中生。 故太極拳發展到近代,成就而出了一代宗師孫祿堂。 古拳諺「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很多武術愛好者對此諺語有所誤解,太極拳並非十年不會打人,形意拳並非學練一年就能把人打死。真正的寓意是學練太極拳需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學練拳架,一般三年左右;第二階段學練推手,一般三年左右。第三階段學練打手,一般三年左右,也就是說沒有十年左右的學練時間師父是不能讓徒弟出山或出徒的。而學練形意拳一年的時間,僅僅是能打一些身法、步法不靈活,手、眼、身法、步呆板發死的人而已。同樣沒有十年的學練時間,也是練就不出形意拳「明勁、暗勁、化勁」這三層功夫的。 在我的老家山東省萊州市流傳著這麼一句拳諺「喝了大武官的水,就會太極攬雀尾」,萊州市程郭鎮大武官村,人傑地靈,自古以崇道尚武而聞名。早在元朝蒙古大漢時期,道教全真七子之一劉長生亦在家鄉傳經佈道,廟宇興旺。劉長生系大武官村人,其雪花白大理石製做的石棺至今還埋在大武官原廟址後,故大武官之道教文化淵源極深。 吳式太極拳是在楊氏太極拳小架的基礎上,以 「道」家思想為主,結合「儒」、「釋」的哲學思想而創建的,對於養生與技擊方面有其獨到之處。目前,在國內外已廣為流傳。吳式太極拳故鄉——萊州市(原掖縣)。早在80年代已榮獲「全國武術之鄉」稱號,萊州還是吳式太極拳創始人之一王茂齋先生的故鄉。吳式太極拳作為我國古老文化遺產之一,其傳承歷史已有上百年。早在民國初就被世人共認,這個時期的王茂齋先生和解放後的修丕勛、王子英、李經悟四位都是享譽海內外的太極拳名家。這四位名家生前於清末至民國時期都是在北京學藝,至今在萊州尚有很多傳人。 十九世紀末,大武官人王有林(字茂齋)在京經商,從師於滿人全佑學習太極拳並得其真傳。王茂齋生性忠厚老實,用功最甚,在師兄弟中居長。辛亥革命後,全佑之子吳鑒泉生活艱難,舉家投奔王茂齋。二人按師父的傳授參悟拳理,切磋技藝,經過數年的研悟,將師藝提高到新的層次,創編出鬆柔輕靈、嚴密緊湊的太極新派(後來被稱為吳式太極拳),名揚京城。後來,吳鑒泉南下上海傳拳,王茂齋則留在北京教徒授藝人才輩出,成為北方吳式太極拳掌門人,故吳式太極拳門中有「南吳北王」之說。弟子門人遍及北平(今北京)、山東、東北各地。至今在京宗於吳式拳者皆其後傳之人,形成龐大的體系。王茂齋於1940年去世,享年78歲,一生弟子八十餘人,遍布京城軍、政、工商各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王傑、趙崇佑、楊禹廷及同村人修丕勛等。修丕勛先生深得王師之真傳而獲大成,為先師王茂齋之得意高足。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任掖縣國術館教務主任一職,積極倡導鄉民修習太極拳,一時太極拳弟子遍布萊州。修師太極拳功夫爐火純青,造詣很深,一生弟子逾百,深得鄉民的愛戴和尊崇,為萊州吳式太極拳的發展和武術事業的振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傳人有其長子修良、次子修占,周風歧、毛雲傳、張書臣、戰波、蔡全真、徐夢九、王倫盛等近百人,早期在京得其傳授的弟子溫銘三和孫鏡清亦在京教拳傳人。 王子英(1902-1967)名傑,王茂齋次子。他的兄、弟皆早逝,他獨得家傳絕技。少年時即得武林名師傳授,習武有成。他身壯力大,後隨父學太極拳更是如虎添翼,他推手功夫極高卻不以力勝,純以意、氣、神、形的變化,與人接手常使對方有泰山壓頂之感而又捉摸不定其力點。從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末,在全國推手圈中,他的技術屬一流。傳人有王有為、姚俊千、毛有豐和李經悟、李廣悌等。 李經悟1911年出生在山東掖縣(今萊州)過西村的一個工匠之家,享年82歲。四十年代左右,他定居北京,輾轉拜在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鑒泉、太極名家趙鐵庵門下。由於李經悟人品好、悟性高,故深得趙師喜愛,數年中盡得其傳。這期間,他雖已小有所成,卻虛懷若谷,轉益多師,又曾先後問業於太極名家楊禹廷、推手名家王子英(王茂齋之子)。 那時,由於歷史的原因,師傅傳徒比較保守,即使是入室弟子,也是「修行在個人」。 李經悟用他的汗水和聰明很快在同門中成為佼佼者,並在太極拳界與當時孫鳳秋、王培生等被人稱為太極「五虎上將」。 後來,陳式太極拳宗師陳發科至京授拳,為廣采博收,期於大成,李經悟不存門戶之見,復慕名拜師陳發科從學陳式拳。當時,李經悟老師細細咀嚼吳式拳之柔化與陳式拳之剛發,溶化上手,堪稱善學,聲譽漸噪燕京。 近年來,在修丕勛的次子修佔先生及李經悟嫡孫李洪舜先生的帶領下,萊州的太極拳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從清晨到夜晚,從農家小院到城市廣場,在吳式太極拳的故鄉,到處都有熱練的景象,太極拳在萊州市具有極深的群眾基礎及文化底蘊。 本人姜竣豐, 1965年出生於吳式太極拳故鄉山東萊州。是著名太極大師修丕勛與李經悟兩位老先生的再傳弟子,自幼酷愛中華武術,15歲便徒步前往少林學藝有成,喜好太極拳學與書畫藝術研究,為吳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曾多次參,加國內外武術及書畫大賽均獲優異佳績及各種獎牌,其事迹被《中國武術名校、名家通鑒》、《北京市武術檔案》、《中國書畫藝術檔案》等書刊雜誌報道收錄。 在傳統太極拳的基礎上,姜竣豐結合多年的修鍊體悟和現代的思想認識,取吳式巧密柔化之功,聚陳式纏絲剛發之力,摻楊式圓滿舒放之長,揉孫式開合活步之靈,寓武式細膩緊湊之妙而集大成。是以《太極心法》為指導思想進行的富有現代科學氣息的「本能(健身)、意能(修心)、智能(養性)」與「推手、拳架、打手213」 特訓程序而創新形成的,集「防身自衛、強身健體、修心養性」三位為一體的系統化訓練體系,打破了「太極十年不出門」傳統的訓練模式。 太極拳是建立在我國本土文化「道家文化」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宗師在武術搏擊、養生、修心寓日常的勞動與生活中不斷創新完善的武術拳種,其訓練及體用方面有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支持。其中要旨與佛學、道學、易學等理論學科都有相通之處。習練太極拳不僅可以強身,更是探討中國哲學的一個方便之門,亦是一種可影響人身氣質變化,值得終身研究的大學問。 大家都知道,人是生活在大自然這個世界中,來遵循陰陽解決矛盾的。萬事萬物都有它一定的規律性,只要我們能找出其變化和發展的規律來,就綱舉目張,找著根本了。那麼,太極拳的規律和根本在那兒呢? 要想弄清楚太極拳的規律找出其根本的話,那還得到自然世界中去找尋,因「宇宙孕萬物」,「萬法歸於自然」。如果我們在宇宙這個自然世界中找出了事物變化的規律以後,那麼,太極拳的秘密也就不存在了。我們可以在掌握了事物變化的規律表現現象形式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應用自然世界的事物規律表現作用,來為我們太極拳的需要和發展進行應有的服務了。 我在這兒說,事物變化的規律即三,事物變化規律的道理,即是三的道理,事物變化規律的變化,就是數字三的三種變化規律的歸屬。 我來作出進一步的解釋吧,因為我所舉例的三,並不是數字代表的三,而是事物表現方式的三種形式。雖然事物的表現形式千變萬化,博大精深,但是事物的千變萬化、博大精深的所有表現方式,都逃脫不了這些事物變化的三種規律現象。因為我們的祖先早就歸納了事物變化的所有規律:即事不過三。即任何事物變化規律之內涵,都在其三種變化規律的範圍之內。只要我們明白了這三個範圍的原理,知道了這三個範圍原理的內涵,那麼,道家的三生無窮之所指,我們在這裡解釋三與事物變化規律的關係時,也能得到一些相互的驗證。 我們可以來探究探究,三以下,或者三之中是否包含著無限的玄機,三,這個數字表現形式規律是否就是自然世界的表現形式規律行為,下面我來舉例說明。 自然世界三種表現歸納範圍: 日、月、星,天、地、人,水、火、風,海、陸、空、,飛禽、走獸、游魚,上、中、下,左、中、右,液體、氣體、固體……. 人類世界三種表現歸納範圍: 你、我、他,黨、政、軍,精、氣、神,佛、道、儒,身體、思想、行為,點、線、面,黑、白、灰,濃、淡、枯…… 我們人類對萬相事物的各種變化,用了三種形式來區分這些事物的規律表現範圍。在區分了這三種形式的表現現象以後,我們的人們認為,這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無窮變化之歸根結底,只有三種形式。這些事物的變化,雖然在三種形式以下有著千變萬化,但是,這三以下的無窮變化之實在內涵,怎麼也逃脫不了這三種規律之中的任何一條規律。這些變化的表現結果,肯定會與這三種表現形式的歸納之一種產生雷同的結果。這個三種變化之歸納,也就是自然世界的變化之最後的結果,即規律。 其實,這種自然世界之表現形式之規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經常發現,並且有可能我們曾經也都使用過這種規律的表現行為,只是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了。 我們可能會經常遇到或者聽到,在我們這個社會上,有很多很多的哲學家、文學家、理論家、批評家……,當這些家家們在企圖說明,或者表示自我觀點的正確,以及試圖反駁別人觀點不正確的時候。這些家家們會振振有詞地搬動著他們的手指,一點、二點、三點,一條、二條、三條,把起因,過程,結果(又是個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加以歸納說明,自我的非常正確的各種觀點。只有那些不知事物變化規律的家家們,才會四、五、六畫蛇添足地逐條累加。須知,事不過三,有三足也。餘下的,不是湊數,便是雷同,更有甚者,還有可能產生文不對題,無法說清楚的尷尬結果。 以上使用三種規律變化,對三的理解以及靈活使用的方式,也正是暗合了事物的規律內涵表現,可以這樣認為,知道事物變化規律的人,一定會靈活地應用這三種表現形式。靈活應用這三種表現形式的人,並不是一定知事物變化規律表現形式的人,這就是明合和暗合之巧妙之處了。 事物規律的變化是三種表現現象的歸納,如果我們認為事物變化規律就是至高無上的話,那麼,我們這個認識又錯了。因為,雖然事不過三,也可以說無窮變化離不開三種表現形式。但是,這個三上還有著二的存在呢?須知,有二才能有三,沒有了二,這個三也就不存在了。 那麼,這個二是什麼形式,又是怎樣體現它的存在內涵呢? 其實,說簡單確實也很簡單。這個二的表現形式,在總的概念上來說:如果我們把天、人、地這三個字拆開來解釋的話,那麼,天地是二,加上人這個字,就有了三種表現形式了。因為是先有天地,才有了人的存在。 我們的人是生存在這個天地形式存在之中的,沒有了天和地這個形式的存在,也就沒有了我們這個人的存在。對這個二的表現形式,在我們這個所生存的民族傳統認識中認為,是可以用陰陽二字來形容它的表現內涵的。在我們的民族傳統認識中,這陰陽二字可以用在任何一個無窮變化的,具體事物表現形式來進行解釋的。如果我們懂得陰陽二字的實在內涵,靈活地應用陰陽二字的正確含義,那麼,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變化形式都可以作出清晰,明確的答案了。 那麼,在二以上呢?是不是二就是能解釋一切之含義呢? 讓我們再來往上推理吧。 我們現在知道,由於二統一著三的變化規律,那麼,由此推算,二必然也受著一的約束。這個一的表示(渾元一體),可以說也就是我們現在所存在的這個自然世界,萬物都在它的統治之中的,我們稱之謂宇宙的一個稱乎。 如果說,我們能夠真切地了解宇宙這一稱乎的真切含義,那麼,在這個含義的覆蓋下,在這個宇宙中的任何變化,及所有的神秘形式,我們都可以全部明白了。我們就可以用宇宙這個一,來一個舉一反三,在真實地掌握了一的運行規律及實質變化規律內涵以後,那麼,所謂的二(陰陽),三事物變化之規律,我們將會理解得更透徹,應用得更靈活。 在我們所存在的這個民族傳統意識中認為,我們的人,是存在在一個由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分而合之的一個狀態之中的。其實,這種認識正是一種對事物變化規律的正確認識。可是,還有另外一種對事物變化規律的認識,我們的人們卻是不那麼清楚了。 這就是,我們的人們對我們自我本身產生的一種事物變化規律的表現現象:即,我們自我的每一個人所擁有的三種表現形式。思想表現(心意),身體表現(軀體),行為表現(功夫),一個人,三種行為表現形式,可以分,可以合。 我們的人的這個三種行為的表現形式,同樣也離不開二的約束,這個二,就是非文即武(動、靜)的表現形式,這個二的表現形式又離不開一的控制約束(意)。 我們人類的意.可以產生文的表現形式,也可以產生武的表現形式。這個我們人類的意,因為是從我們人類自我的心裡自發而被我們人類自我掌握的,是由我們人類掌握的感覺,感應 ,感悟而組成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表現形式的產生,使我們人類可以轉化為文的表現行為,也可以轉化為武的表現行為。 我們人類所產生的意,是從我們人類的總體意識之中產生的了。這個人類的總體意識就是我們人類的另一顆心的所指(覺應心)。如果 我們的人類能夠把我們自我的意識,融合在我們自我的覺應心中,那麼我們人類的心意二字就更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了。 我們的人們,不管是一個人也好,所有的人也好,不管是有意也好,無意也好,這個意總是有意無意地出現在我們的每一個人的舉止神態之中的。這個「意」就是太極拳修鍊之根本,「太極拳重意不重形」,就是用我們的另一個心「覺應心」去找到我們身體中的原動力,即所謂的生命之源心臟。去感應心臟的跳動,進而合二為一,隨著心臟的跳動而鼓盪、張弛,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就是所謂的「心意」。拳論曰「全憑心意用功夫」就是此理,等到了這個時候你什麼也沒有了,為無。返璞歸真、回歸到自然的原動力中來體悟這生命的源泉,這就是進入了無極的狀態。 心意一動就分文武、分陰陽、分虛實、分動靜,即太極也。怎麼去動?動什麼?這就需要一種方式與方法。陰陽哲學、相對論、辯證法與太極拳中的矛盾運動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與方法。 「先在身,後在心」,通過修鍊達到身心合一,進而再達到形神兼備、內外貫通、周身一家、渾圓一體後所產生的表現形式,就是行為表現,就是功夫的體現。即所謂的思想(心意),身體(肢體),行為(功夫)。 若是我們的人們明白了心意對我們的存在所起的作用,那麼,我們也就可以應用我們每一個人所擁有的這個心意行為(一),去指揮完成我們的文武行為目的(二),讓這個(二)去指揮完成我們的思想,身體,行為目的(三)。為我們的存在和需要,為我們的發展和繁榮之目的,作出更大的貢獻吧。 有關對一、二、三關係變化之我見: 一: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早就認識到了,渾沌初分,濁者為地,清者為天。可以這樣解釋:比空氣重的東西,都會到地上去的,比空氣輕的東西都會到天上去的(清,濁之分的中間體所指對象是空氣)。 牛頓的萬有引力之認識,只不過是驗證了我們祖先,二個認識之中的一個認識罷了,根本談不上是他的發現。 二,相對論,辯證法,只是人類的一種對二的形式變化的一種認識,我們的祖先早就用陰陽二字進行過解釋了。二的形式變化是受制於一的約束的,給他一個(渾元一體)宇宙,看他怎麼相對。給他一個空(○),看他怎麼辯證。 三,外國文化的內涵(包括哲學),對一、二、三的變化關係之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他們的認識是,就事論事,就思論思,只站在二的立場上看一與三的關係變化,可以這樣認為,外國人的文化,是往下的文化,他們的文化是沒有起源的,或者是斷層的文化。 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開啟我們人類一切秘密的鑰匙,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手上、身上、心中。要讓這古老的東方文化來豐富、武裝我們的頭腦,願我們習武者不僅從中得到健身、修身、養性的無窮樂趣,更能感受到其中奧妙無窮的哲學魅力。為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子孫而驕傲吧!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