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上))——《美國憑什麼》文摘(二十五)

伊拉克戰爭(上) 2012-5-30 04:45閱讀(925)

  • 贊(2)贊(2)
  • 轉載(33)
  • 分享(6)
  • 評論(4)
  • 複製地址
  • 舉報
  • 更多
  • 上一篇|下一篇:陳思進的微博日誌...

    看懂美國就能看懂一半世界

    伊拉克戰爭(上)——《美國憑什麼》文摘(二十五)

    (摘自《美國憑什麼》 龐忠甲陳思進著)

    2003年,布希政府以勾結恐怖主義和試圖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未經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發動了推翻薩達姆政權的伊拉克戰爭,被認為是後冷戰時期「先發制人」戰略的首次運用。

      2003年3月20日,以美國和英國為主的聯合部隊正式宣布對伊拉克開戰。此前,美國總統布希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發出了要求他和他的兒子在48小時內離開伊拉克的最後通牒,到期未實現即開始了軍事行動。

      參加地面戰爭的國家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波蘭4國;丹麥政府也對伊拉克宣戰,還派遣了兩艘軍艦支持美軍;韓國、日本、義大利、烏克蘭等國家提供後勤支持。據報道,有49個國家支持該軍事行動。

      同年4月9日,美軍攻入巴格達,薩達姆政權垮台。5月1日,伊拉克主要戰事結束。12月13日,薩達姆被抓獲。2004年6月28日,美國佔領當局向伊拉克臨時政府移交權力。2006年12月30日,薩達姆被絞死。

      薩達姆的倒台並沒有終結恐怖主義,反而使伊拉克的局勢一度更加嚴峻。美國雖然加快重建和訓練伊拉克安全部隊,同時推動「以伊制伊」政策實行,但安全部隊的戰鬥力一直存在很大問題。「蓋達組織」以前在伊拉克並不存在,但在戰後與伊拉克伊斯蘭極端分子一起製造了無數襲擊事件,不僅針對聯軍和政府軍,而且殺害了大量平民。

      歷經7年零5個月,駐伊美軍於2010年8月31日結束作戰任務,撤出伊拉克。仍然留在伊拉克的美軍非戰鬥部隊,將主要負責向伊拉克部隊提供支持與訓練,配合伊方實施反恐任務以及為美方人員及目標提供安全保衛等。

      2011年12月18日,最後一批駐守伊拉克的美軍撤離,持續近9年的伊戰正式宣告終結。這場戰爭中,約10萬伊拉克人喪命,戰爭花費逾9000億美元。

      美國撤軍後,減輕了對各種社會矛盾的強力壓制,安全局勢一度出現逆轉。民族和教派分裂、對立的頑疾根深蒂固,衝突此起彼伏,都是難以擺脫的政治陰影。伊拉克想依靠自身力量建立正常秩序,恐怕還得經過多年的痛苦磨鍊。

      根據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說法,美國對這場戰爭最終要達成的目的包括:剷除薩達姆政權,幫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個自治的政府,搜尋並銷毀藏匿在伊拉克境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消滅恐怖分子。

      經過地毯式搜尋,最後聯合國和美國並未發現傳說中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2004年10月7日,美國總統布希與副總統切尼承認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負責搜尋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首席武器檢查官迪爾費爾,在10月6日公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薩達姆不但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且從1991年以來就不再製造這種武器,也沒有能力製造此類武器。」

      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更在秘密專訪中明言,指責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只是美國攻伊的一個理由罷了。

      事實上,美國沒有可以證明薩達姆政權威脅美國本土安全的實證,所據的莫須有的開戰理由均不能成立,最後只能回到美國作為「解放者」擴大民主自由政治的使命觀上。這場戰爭不僅一開始就遭到許多國家和民間組織的反對,而且在國際社會和美國國內,越來越多原先贊成的人也都大呼上當,對「先發制人」戰略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提出質疑。

      那麼,美國發動這場戰爭,付出如此大的生命、財產、道義代價,究竟得到什麼好處呢?一個普遍的說法是,為了伊拉克的石油。

    推薦閱讀:

    土耳其殺紅了眼!敘利亞戰事還沒了,又揚言出兵打伊拉克
    伊拉克重建的教訓(二)撕裂
    伊拉克商標可以用拉丁文提交而無需提交阿拉伯文音譯件
    中國現在具備出兵干涉伊拉克的實力嗎?

    TAG:美國 | 戰爭 | 伊拉克 | 伊拉克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