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子《道德經》這4句話,領悟老子道法自然,養生之法!
讀老子《道德經》這4句話,領悟老子道法自然,養生之法!
生病了才懂得健康的重要性,很多跟我一樣覺得自己年輕經得起消耗,於是加班加點熬夜成性,飽一餐餓一頓是常有的事情,久而久之,胃受不了呀,於是身體就會反抗報復了,受苦的就只有你自己了。當生病後,我再來看看曾經抄過的《道德經》,老子在《道德經》里多次強調有養生的思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1、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章,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洼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範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時所謂「委曲便會保全」的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
個人觀點:老子談的委屈則全,少取多得,不自以為是,不自我顯耀,與人無爭等不僅是告訴我們如何為人處世,而且也是告訴我們如何修道養生,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領悟。
2、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譯: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慾望。知道到什麼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個人觀點:老子從普通人和國君兩方面都佐證到知足則常樂,不管普通人也好,國君也好,修身養性也好,治理國家也好,都須適可而止,知足常樂,才不會招來災難。反之,則禍害無窮,甚至招來殺身之禍。
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譯:人始出於世而生,最終入於地而死。屬於長壽的人有十分之三;屬於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來可以活得長久些,卻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佔十分之三。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奉養太過度了。據說,善於養護自己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兇惡的犀牛和猛虎,在戰爭中也受不到武器的傷害。犀牛於其身無處投角,老虎對其身無處伸爪,武器對其身無處刺擊鋒刃。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的領域。
個人觀點:老子講到兩種養生之道。一種是因營養過剩、嬌奢淫佚,故而短命夭折;一種是因行動不慎而造成傷亡。老子認為,人活在世,應善於避害,則可以保全生命長壽。他注意到人為因素對生命的影響,要求人們不要靠著爭奪來保養自己,而要以清靜無為的態度遠離死地。
最後一句,大家一起來領悟,老子在第十六章提到的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這種思想我們無法達到,不過可以來探討老子強調致虛守靜的功夫也是養生的根本方法。
來源:網路
(轉載 渤海高_蒼叟的新浪博客)
推薦閱讀:
※穿越千古的大智慧——老子《道德經》本義正解
※《道德經註解》(震陽子)——第十五章 顯德
※讀懂《道德經》,一定要了解老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道德經智慧與應用》第十七集 體悟空無的奧妙
※揭開<道德經>背後的驚天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