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以父母的教育為榮

  美國福茂集團副董事長趙安吉是美國「華人船王」趙錫成的小女兒。女承父業的她,目前是家族生意的接班人。

  作為美國最知名的華裔移民家庭,趙氏家族共有六姐妹,她們都是學霸,有四個上了哈佛大學商學院,創造了該院歷史。排行最小的趙安吉天資聰明,僅用3年就從哈佛畢業並獲優異學生獎。她的丈夫吉姆·布萊耶是矽谷大亨,以投資Facebook聞名。

  接受廣州日報記者專訪時,趙安吉表示,與眾多優秀的家人一起,不會讓她迷失自我。她感謝從小父母給她的教育:凡事靠自己,做好中西方溝通的橋樑。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丹陽(署名除外)

  當40多歲的趙安吉(ANGELAA.CHAO)出現在一個多月前的「一帶一路」女性論壇時,讓人眼前一亮。

  從餐館員工到一代船王

  她身材高挑,穿著精心剪裁的灰色西服套裝、盤發、戴著玉鐲。當她與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等一起討論女性領導力時,精緻的東方女性面孔下,說著一口流利的美國東北口音英語。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從小生長在紐約、工作在紐約的她,也能清晰地用中文問答。她還喜歡看中國藝術電影。這一切,離不開她的家庭與教育。

  趙安吉的父親趙錫成現年89歲,是美國「華人船王」。他創立的美國福茂集團是世界知名航運公司,也是第一個向中國造船廠訂購大型船舶的西方公司。

  趙錫成是上海嘉定人,受資深船長叔叔的影響,上世紀40年代考入上海交通大學航海專業。1949年畢業後,他被派到來往於台灣的「太平輪」上實習。因為戰爭,他輾轉飄零到台灣,此生再也沒能和自己父親相見。

  偶然間,在台灣一份報紙刊登的高中畢業生名單上,趙錫成發現了自己愛慕的女孩的名字——出身安徽大家的朱木蘭。兩個在戰火中失去聯繫的年輕人,由此再相見。1951年,兩人成婚。

  趙錫成30歲時被董浩雲(前香港特首董建華之父)看中,派去美國讀書。隻身一人的趙錫成在紐約再次從頭開始。他一邊攻讀哥倫比亞大學的兩個本科學位,一邊做文員和餐館小時工,期待早日把妻兒接過來。

  3年後,朱木蘭帶著兩個女兒去到美國與丈夫團聚。隨後,一家人搬去紐約皇后區的一室一廳公寓里,開始了典型的第一代華人移民生活。

  1964年,在美國苦讀六年並獲得兩個本科學位與一個MBA後,趙錫成自建公司——福茂航運。幾年前,趙安吉陪著父親故地重遊那個公寓時,那裡還住著孟加拉移民。

  總統都來學趙家教子方

  趙錫成夫婦為人稱道的是共養育了六個女兒,個個都是畢業於美國常青藤的學霸,也是行業精英。

  美國前總統老布希一家與趙家關係親密。他曾感慨:「趙家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家庭。」

  老大趙小蘭以全A成績畢業於哈佛,之後進入美國政壇;老二趙小琴是常青藤名校威廉和瑪麗學院的碩士,該校曾出過三屆美國總統;老三趙小美畢業於哈佛,出任過紐約州消費保護廳廳長,是該州歷史上第一位華裔廳長;老四趙小甫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曾任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高級副總裁,現為律師;老五趙小亭是哈佛商學院碩士,大學教授;排行老六的趙安吉,則是在哈佛讀的本科和碩士。

  老布希的太太芭芭拉曾羨慕地說過,「應該向趙家學學如何管教孩子。」

  趙家儘管富裕,但所有孩子從小就知道自立,金錢要自己賺。小孩子跟大孩子一起趕校車、整理家務,自發讀書,要自己去賺學費讀大學。到了周末,還要除草,清理院子。甚至他們家車庫前超過百米的柏油路,都是這幾個姐妹一起鋪的。

  一位作家20多年前曾去過趙家做客。他這樣寫道,趙錫成很好客,每有客人來,六個女兒只要在家,一定出來招呼。尤其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幾個女兒不出席上桌,而是守在客人身後,為大家上菜、斟酒。因為趙氏夫婦覺得,當孩子讀書累時,出來做「waitress(服務員)」未嘗不是換腦子的一種方法,這種訓練有助於幫助孩子懂得為人處世。

  向父母貸款讀完哈佛

  趙安吉說,父母從小對她們的要求是自己的事情要靠自己,要求她們勤奮、努力,好好地做人。所以她從沒有感覺到,自己是生活在富人的家庭里。父母堅持她們要說好中文、學中文,並不定期帶她們回中國。

  趙安吉比大姐趙小蘭小整整20歲,是趙錫成夫婦最小的女兒。現在她繼承了父業,在家族的福茂集團中擔任副董事長。

  她出生時,家庭環境優越,已經擁有私人別墅和超大泳池,但她從沒覺得自己是「公主」,她上哈佛的學費雖然不像大姐那樣靠打工,也是跟父母貸款,直到工作後才還。

  這個被稱為「趙家最能幹的小妹」天資聰明,她不僅以優異成績考入哈佛,還僅用三年時間畢業,就獲得了優異學生獎(MagnaCumLaude)。她的榮譽生畢業論文,曾被「美國國家經濟心理學刊」刊登。隨後她又取得哈佛大學商學院MBA學位。

  在大學學習期間,趙安吉撰寫的財務研究個案被哈佛商學院編纂入書,至今此個案仍是哈佛商學院一年級學生必修科目。同時,趙安吉在2011年就成為哈佛商學院院長顧問委員會委員(相當於校董),比姐姐趙小蘭還要早4年。

  除了學業優秀,學生時代趙安吉跟著姐姐趙小蘭在美國國會、交通部、白宮實習。大學畢業後,她曾在原花旗銀行下屬的投資部門工作,直到1996年回到家族企業至今。

  願成為中美溝通的橋樑

  趙安吉說,雖然生在美國,但父母時刻沒讓她忘記自己來自東方。早在1979年,尼克松訪華後不久,8歲的趙安吉就被父親帶來中國。隨後,作為「美中傑出青年」代表團成員,她曾參觀廣州等城市,並認為廣州是「一座非常美麗的城市」。

  現在,作為中國銀行董事的趙安吉每隔兩個月就往返於中美之間。她說,自己的一切得益於父母的教育和指導,她也希望能像父母期待的一樣,成為中美溝通的橋樑。

  今年是趙安吉的母親朱木蘭去世10周年。趙家向哈佛大學商學院捐款4000萬美元,用於成立以趙安吉母親命名的教學大廈和對華裔學生的獎學金。此前,哈佛並沒有以華裔或女性名字命名的教學樓。

  談及母親,趙安吉說,母親是家中的基石,也是她和姐姐們的偶像與榜樣,「她是一個無比優雅、難以形容的女子,她自己在50歲時,還堅持去讀碩士課程。而教育是她給我們最好的嫁妝。」

  對話

  我媽媽絕不是虎媽

  廣州日報:為什麼會接手家族生意?

  趙安吉:因為我的五個姐姐在各自領域都很優秀,她們都不接班,媽媽說找不到人。我加入家族企業,完全是基於自己的興趣。從小我就很崇拜父母建立的這份事業,父母為了全家的生計創立了福茂,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他們的繼承人,他們曾經付出的辛勞應該有人能好好傳承下去。

  廣州日報:你對「女性領導力」怎麼理解?

  趙安吉:我的媽媽就是非常好的女性代表,她在男女平等和教育方面做得很好。我的姐姐們的成功,歸功於媽媽的領導力。那是一種祥和、安靜的,給孩子們的力量。我建議社會必須要認同教育,也要糾正對女性的缺少果斷力、缺少領導力的刻板印象,女性只是思路的不同。

  從不強迫子女做某件事

  廣州日報:你受到的教育是怎樣的?認同虎媽的家庭教育嗎?

  趙安吉:我媽媽絕對不是虎媽(笑)。我的父母實際上一直堅持我們要儘可能地發展自我個性,但他們從沒強迫我們必須做某件事,而是鼓勵去做。當我感到有疑惑時,來自家人的回答總是樂觀、鼓勵人的。他們會說,「你可以做出不同」「你有責任讓事情比之前好」「進入某一個領域就應該做到更好」「人生命運應該由自己掌握」,我們不是(某種教育方式)的受害者,而是在自我成長。我父母的方式很超前,但她不是虎媽。

  廣州日報:母親是你生活中的榜樣嗎?

  趙安吉:絕對是。我的母親是一個特別優雅、堅定、無私的女人。當初我父親隻身一人來美國時,母親沒有美國簽證。當時她懷著7個月的身孕,還要照顧其他孩子。她原本有機會讓父親不要來美國,但是她沒有,而是更鼓勵父親來美國闖蕩,這對一個女人需要巨大的勇氣、判斷力和生活能力。三年後,我的母親才來美國,之後才有了我和後面的生活。我的母親從不說很多,但她一旦說,就特別有意義。

  以接手父親企業為榮

  廣州日報:你的父母、姐姐、丈夫都非常優秀,很多人評價你時會更多談及他們,你怎麼看這種問題?

  趙安吉:我想這是因為我有特別好的姐姐、家人和丈夫,他們都有自己成功的事業、名望,但不會影響我的人生。因為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自我會讓我在人生中去嘗試做更多的事情。雖然我跟他們一起工作,並且他們也期待我對這個社會的責任,但是我也在創造我自己的想法和人生。

  廣州日報:你在家族企業工作20年,如果不是生在這樣的家族,會有怎樣不同的人生?

  趙安吉:我大學畢業後,曾從事過銀行業和互聯網相關的行業。我也愛好歌劇、藝術。但是,福茂是我父母一生的心血,我希望把它和我父母的傳奇延續下去,我以做這份工作為榮。所以,如果我的父母是地產商,我就做地產商;我的父母開餐館我就會經營餐館。因為他們剛來美國時,白手起家到如今非常不容易。這是一份家族使命和價值傳承。他們的成功不僅是他們的事業和生活,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勤奮、努力的信念堅持。

  89歲老船王學慣用微信

  廣州日報:在管理上,和父親有意見不同會怎麼辦?

  趙安吉:我們不是同一輩人,在不同的背景下成長,會有意見不同。但我會學習我媽媽的方法。她雖然在2007年去世,但是她的人格魅力還在影響我。當我初入家族企業時,我看見我媽媽很多次用平和的方法來調和我和父親的不同意見。甚至她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鼓勵父親來跟我溝通。同樣,她也這樣鼓勵我。她是我和父親之間的溝通橋樑,也是家庭的重要紐帶。

  我的父親今年89歲了,但他還在保持著與時俱進、開放的心態。比如,他還在學慣用微信。我很慶幸自己生在這樣一個互相有愛與信任的家庭。


推薦閱讀:

引用 孝敬父母的三種境界 - 弘敏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在日本留學時帶父母一起旅行是怎樣一種體驗?
怎麼理解中國傳統的孝道?怎麼分辨盡孝和愚孝?
怎樣告別過去,活在當下? | 被挑剔的父母養大的孩子
為什麼父母很少對孩子說「對不起」?

TAG:教育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