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凡不能說的就應保持沉默

奧地利音樂舉世聞名,我不能設想沒有音樂的奧地利,亦不能想像沒有奧地利音樂的世界。1889年4月26日,就在這天籟之國奧地利,降生了一個重要思想家--維特根斯坦。 維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學的創始人,視音樂和哲學為生命。曾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在被俘期間完成了哲學巨著《邏輯哲學論》,他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與蘇格拉底、斯賓諾莎、薩特一樣,其生命歷程即是哲學的一部分。 「凡能說清楚的,就應該說清楚;凡不能說的,就應保持沉默。」維特根斯坦深邃的哲學之音,讓世界再次注目奧地利,然而,這次卻是因為哲學。在這個音樂聖地,人們對哲學的熱愛也首次超過了音樂。 什麼是可以說清楚的?什麼是無法用語言去表述的?可以說的,應該並且必須說清楚,如物理、政治、法律諸學科,不能有歧義和它解,更不能玩障眼法的文字遊戲。而生命、情感、宗教、想像、價值等等賦予人生以意義的範疇,它們是神聖的,以至不能說,也無法說清,只能沉默! 我們藉助語言認識世界,語言在描述世界的同時,也構築了世界的界限。語言只能描寫它所能描寫的東西,在語言外之外,有不可說的世界。這「不可說」確實存在,然而它超越了語言,在我們的世界之外,我們唯有沉默,不妄下判斷。作為主體的語言是世界的眼睛,我們「不能根據視野里的任何東西推出它是為眼睛所看到的,」「你並沒有真正看見眼睛。」自我本身只是一種虛設。 19世紀初,憑哲學著作獲諾貝爾獎的哲學大師羅素來到中國,在中國學者眼裡,那個時代是屬於羅素的,人們紛紛把讚美之詞獻給他。然而羅素卻盛讚起不拿他當回事的維特根斯坦:「他是一個天才,將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在羅素的引薦下,維特根斯坦的學說被引進中國,影響了孫中山等一代中國思想家,「看清楚一切後,根本不用說;想清楚一切後,根本不用看;想清楚一切也就什麼都不用想。」孫中山先生的這句話,有維特根斯坦思想的烙印。 無法說的,就保持沉默吧。無限世界下的有限認識,我望見康德頭頂燦爛的星空,迷一樣地沉默著。。。。。。維特根斯坦很會給哲學史添麻煩。他在20年代的思想和在30年代的思想居然是截然不同的。於是,一個維特根斯坦就變成了兩個維特根斯坦。我們現在一般稱作「前期維特根斯坦」和「後期維特根斯坦」。  前期的維特根斯坦是一個典型的分析哲學家。其代表作是《邏輯哲學論》。  這本書是他在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完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維特根斯坦應徵入伍,但還沒有打仗就成了義大利人的戰俘。據說被俘時,維特根斯坦正騎在炮筒上,用口哨吹著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樂。維特根斯坦後來對自己應徵入伍動機的解釋是:「因為我有自殺傾向,而沒有比戰爭更好的自殺方式。」  在這本《邏輯哲學論》中,維特根斯坦說,我們所使用的邏輯語言能夠反映出世界的邏輯結構,詞和詞之間的連接方式反映了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連接方式。所以,邏輯語言的世界是事實世界的投影。我們的日常語言不太規範,所以我們得使用符合邏輯的語言才行,它們才是規範的語言。  但是,不管我們用哪種語言,總有些東西是我們沒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我們只能說出一些可以表達的東西。  那麼,什麼是「可說的」呢?  所有自然科學的命題,都是可說的。它們比較簡單,因為我們能夠用邏輯語言把它們說清楚。  那麼,什麼是「不可說的」呢?  生命、激情、情感、倫理、價值、宗教、形而上學的本體,還有一切賦予人生以意義和價值的東西……它們都是不可說的。它們是如此神聖,以至於沒法被我們說出來,而只能在沉默中顯示。而以前的那些哲學,就是拚命想說清楚這些本來就說不清楚的東西,結果弄得越說越不清楚。  維特根斯坦認為,凡是不可說的、只能在沉默中顯示的東西,永遠比可說的東西重要。因為「凡可說的,都是可以說清楚的」,而「凡不可說的,應當沉默」。
推薦閱讀:

朱元璋問劉伯溫:明朝何時亡?劉伯溫說了4個字,朱元璋沉默不語
荷的沉默
沉默不是金(你是不是在不該沉默的時候也沉默了)
如何變成沉默寡言的人?
我沉默,是因為我的心死了

TAG:沉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