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摘要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已經成為農業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瓶頸。介紹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涵義,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分析了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結合雲南省社會經濟的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策。  關鍵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問題;必要性;對策    農業結構調整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民增收、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的一項長期任務[1]。在伴隨著國際金融危機蔓延的形勢下,如何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競爭力,達到促增收、擴內需、保增長的戰略目標是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1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涵義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就是對農業發展的各種資源進行權衡、改造和利用的過程,是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對資源和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提高農業生產率,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滿足人們對食物的需求,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其基本內容包括農業內部的結構調整和農業外部宏觀環境的調整。即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可以理解為根據其所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的影響,從戰略的高度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有取有舍、有進有退的調整,主要著眼於農村產業的改組、產業的審視和生產要素的再配置[2]。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目的是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進而實現農村經濟資源的合理開發與有效利用,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過程中必須遵循農村產業結構的內在演進規律,推進農村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產業結構合理化是農村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基礎,只有先合理化才能達到高度化。  農村產業結構合理化是任何國家在任何階段所要追求的目標,而農村產業結構高度化是在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農村產業結構合理化達到一定程度才能成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從農村產業結構的發展過程來看,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要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必須首先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而且農村產業結構的發展水平越高,其產業結構協調化的要求也越高。實際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本身就是一個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過程。  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  2.1資金投入不足  據對龍頭企業的調查,在影響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諸多外部因素中,首要的因素就是融資渠道不暢。農村金融機構一度成為農村資金的「抽水」機構。農村金融領域中的「抽水機效應」、「馬太效應」日益凸顯,使其雪上加霜。隨著商業銀行改革的不斷深入,為增強市場競爭力,追求利潤最大化,國有商業銀行紛紛整合資源,撤併農村機構網點,上收貸款許可權,集中優勢資源進佔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大量信貸資金非農化,大量農村資金流出農村,被多渠道分流至城市優質客戶。  2.2龍頭企業少、規模小,農民的整體素質不高  全省缺乏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總體規模與全國先進省份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各地農村留守種地的大多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勞動力,他們文化素質不高、市場意識淡薄,致使農業新技術推廣難。不少農戶市場信息閉塞,種植結構調整隨大流,跟著感覺走,使農業新技術推廣受到較大阻力。  2.3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缺乏科學性、長遠性  中國的農業組織結構長期表現為生產組織與流通組織的分割,農業的組織化程度低,束縛了農業的發展。中國的技術結構長期以來表現為農業科研主要集中在產中領域,而適應於農業產業化產前、產後的深層次開發性科技成果較少。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普及與推廣,促進了農業生產快速發展,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但云南省農業科技成果在生產上的利用率卻很低,每年農業科技成果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還不到30%(美國達到80%),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  2.4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  從目前來看,農業與其他部門相比,比較利益明顯偏低,從而導致現有的農業資源大量流失,不僅嚴重削弱了農業的基礎地位,而且也對現行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的鞏固帶來威脅,這是目前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面對的不可迴避的重大現實問題。當前,農業基礎還很脆弱,產業化經營還處於起步階段。因此,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加以開展。  2.5農業區域特色不明顯  從全省範圍來看,農業基礎仍顯薄弱,農業區域特色不明顯,部分優勢產業規模不大,比較優勢沒有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進程緩慢,農民增收基礎不牢實、不穩定。農產品的優質率低,農產品加工增值低,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程度低。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檔次低。第三產業以終端服務為主,沒有形成以生產型工業項目為服務對象的中間層產業鏈。在農業結構的調整過程中,還存在對當地的各種優勢缺乏整體的考慮,不能夠揚長避短、存優去劣、確定當地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以優勢為立足點,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的現象。  3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  3.1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的本質特徵之一,是眾多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難以逾越的發展階段。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也非常明顯。近年來,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發展滯後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只有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積極發展二、三產業,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才能緩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的局面,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進步。  3.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選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這一目標既要注重發展農村生產力,又要注重調整農村生產關係;既要注重農村經濟發展,又要注重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相統一、外在形象與內在素質相融合的科學完整的目標體系,包含了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內容,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只有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全局性、戰略性、合理化的結構調整,按照市場需求,優化農產品結構和資源配置,重構適合地區特點的現代農業體系,才能改善全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加速農業效益的提高和國民經濟的增長,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造物質基礎。  3.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本質要求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農業和農村經濟以及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對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優化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才能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後對農產品的優質化和多樣化的要求,才能為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增長動力。只有對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進程,才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3.4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根本途徑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面臨更為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但由於我國農業技術水平低,農業整體素質不高。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仍處於不利地位,不可避免地對農業帶來了壓力和衝擊,特別是單門獨戶的小農生產極不利於市場競爭,低層次的產業化經營也會使地方農業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只有通過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才能把資源優勢變為產品優勢,增強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4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  4.1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增強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搞好水利、土地整理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以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為重點的農業生產生活設施建設[3]。一是抓好通村道路建設,不斷提高雲南經濟發展的外向度。二是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同時,積極抓好土地流轉工作的協調,合理規劃田塊,規範土地租金,引進外來承包大戶等,有效引導土地向種養大戶流動,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努力降低業主農業生產成本,創造有利於農產品種植、加工和流通的軟環境。  4.2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  發掘優勢資源,形成區域特色。一個地區應有其自身的優勢和傳統的生產項目,在農業結構調整工作中必須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培植本地的特色產品和優勢產業,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一是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建設農產品產業帶,發展特色農業。二是立足資源優勢,選擇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場前景的品種作為開發重點,儘快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三是建設特色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篩選、繁育優良品種,把傳統生產方式與現代技術結合起來,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品質和生產水平。四是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的保護力度,加快推行原產地等標識制度,維護原產地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五是整合特色農產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強名牌產品。六是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擴大農業對外開放。  4.3加大農業科技措施推廣力度,建設區域農業商品基地  創新工作機制,推動科技進步。科技進步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先導,決定著產業結構調整的檔次和質量。為此,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加大農業結構調整的推動力。一是重新確立農業科技開發重點;二是抓住關鍵技術,實行科技攻關;三是有針對性地進行不同區域的科技開發;四是加強科技開發和推廣,儘快將現有先進、適用的技術在生產中推廣應用。在實施農業產業過程中,要通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和農業布局,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農產品商品基地建設,圍繞龍頭企業建基地,突出地區特點建基地,連片規模化建基地,把農業商品基地建設與主導產業的形成和龍頭企業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4.4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植龍頭企業  注重產業延伸,抓好加工流通[4]。要積極發展「龍頭」企業。目前,雲南省現有很多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資產規模小,技術水平不高,對農業生產的帶動力和輻射力有限,抗禦市場風險能力弱,已不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要加大存量資產盤活力度,鼓勵具有比較優勢的農業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聯合等方式,擴大規模、增強實力,發展成為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大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招商引資活動,出台優惠政策,擴大合作領域,廣泛尋求合作夥伴,鼓勵和吸引僑資、工商資本、民間資本進入農業產業化領域,圍繞特色產品、畜牧業培育一批規模較大、實力雄厚、帶動力強的支柱型農業龍頭企業。加大資金、技術投入力度,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綜合利用水平,力爭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取得突破。要強化產銷結合,大力發展各類農民經紀人隊伍,注重培育各類農產品流通專業合作組織和聯合體,鼓勵更多的農民進入流通領域參與農產品銷售,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農副產品銷售網路,開闢農副產品銷售綠色通道,提高市場佔有份額。  4.5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增收意識  一是多元化籌措資金,加大經費投入。按照WTO「綠箱政策」,進一步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的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方籌集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民營企業、農業龍頭企業和個人捐資參與農民培訓工作,解決農民科技培訓經費不足問題。二是加強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培訓學習氛圍。要積極引導和教育農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確立沒有技術、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穩定就業的新觀念,確立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新理念,確立自謀職業、競爭就業的新意識,提高參加和接受教育培訓的自覺性。


推薦閱讀:

(7)[轉載]邁克爾·波特產業結構分析之進入壁壘

TAG:農業 | 存在 | 產業 | 產業結構 | 問題 | 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