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揚格大師談瑜伽:冥想讓你活得純粹
冥想是一種主觀性的體驗,任何將其付諸文字的嘗試都只能是隔靴搔癢。
——B.K.S. Iyengar
人類必須要在某種層面上接觸靈性。一次太空旅行需要謹慎的安排、籌劃加之數年的準備。這也清楚的告訴我們:一場超越世間的旅程豈能輕易完成。進入冥想境界所需的要求比宇航員所需的紀律還有精確。一場太空旅行可能因為一根不起眼的導線而功虧一簣,冥想也會因為對身體的忽視而變得遙不可及。冥想必然始於身體
身體是真我的載體,如果不對身體的慾望加以控制,真正的冥想則不可能到來。古人有明白此理的智慧,而現代的虛幻現實則會忽略身體。對身體忽略其實是源於對身體的無知,就此事而言,其實是對靈魂的無知。身體不能被忽視。被蚊子叮了一下、肚子疼、流鼻涕這樣的事情都能讓你費神兒去處理。莊嚴於是就這樣被荒唐綁縛了手腳。昏沉的身體會產生昏沉的頭腦;被諸事干擾的身體則必然形成心神不定的頭腦。有誰嘗試過去穩定自己的身體、神經和情感嗎?帕坦加利的《瑜伽經》——經典的冥想智慧——並沒有從深奧難解之事開始,而是從常識入手。「選定一個地點」,《哈他瑜伽之光》說,「沒有蚊蟲,沒有噪音,沒有難聞的氣味,鋪開一張毛毯坐下來」。時間的選擇也很重要:日出前或日落後,因為在黎明和傍晚時分,上帝之靈會籠罩大地,彷彿將療愈力賜福於人間一般。身體姿勢很重要在不同的體式中,周身每一個毛孔的覺知本身就是冥想,這覺知源自內在,好像是在睜開數以百萬計的靈性之眼。頭腦滲透進身體,又保持其觀者的身份;身體成為了頭腦,又保持了作為身體的極致的警覺。頭腦和物質在純粹的能量動態中融合,這樣能量活躍而不消耗,具創造力而又不會帶來疲憊。體式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它能強健神經、兩肺和其它身體部位,其重要性還體現在它對冥想的意義上。體式本身就是冥想活動的載體。
經典的冥想姿勢是盤著雙腿的蓮花坐,脊柱保持挺直而有力。儘管如此,當古人奉勸大家:「脊柱挺直,坐在任意舒適的姿勢中」時,絕不意味著可以懶散地坐。坐在鬆散的,塌陷的姿勢中會帶來睡意。睏倦不能和冥想混為一談,冥想不會讓頭腦遲鈍。恰恰相反,在冥想中,頭腦安靜卻有如刀片一般鋒利,寂靜卻在能量中振動。這種狀態要在有力而穩定的坐姿中才能達到,在這樣的坐姿中,脊柱向上升而頭腦向下沉,二者融入心的意識中,真我在此展現其本來面貌。整個身體不但沒有被忽略,反而是在這股靈性的醒覺中被調整,直到整個人成為純粹的火焰。警覺而挺直的脊柱創造出專註中靈性的濃度,如此燃盡惱人的念頭和對過去未來的念念不忘,這樣人就處於純凈、清新的當下。雙掌在向內在的神致敬純粹的冥想中,眼睛是閉合的,頭腦保持正直眼光向下、向後沉,平行的雙眼就彷彿在頭的後方尋找著黑暗中的無限,而這無限於他而言正是照亮每個人的覺悟之光。面部皮膚是放鬆並下沉的。大腦從不斷拉扯著它的感官中掙脫了。眼睛、耳朵和舌根變得被動,意識滑過活躍、激進的前腦來到安靜、敏銳的後腦。雙手掌心貼合,置於胸骨前側。這個經典的祈禱式不僅具有象徵意義,更有實際意義。從象徵意義上來看,雙掌在向內在的神致敬。頭腦收攝向內,臣服於這神聖。這種臣服,通過將連續不斷的雜念打破,來增強他的專註度。人體的磁力讓雙手保持貼合。雙掌之間壓力的增加或減輕是測量其警覺性的敏感標尺,此壓力還能助其擺脫紛繁的雜念。身體電流是否處於精確的平衡狀態也能通過掌間的壓力來判斷。如果雙掌用力對等,則身體和頭腦處於平衡、和諧的狀態。如果一側手掌用力強於另一側,力大的這側身體便更警覺。通過增加較弱一側手掌的壓力來做出精緻的調整,能將身心帶回平衡中。因為瑜伽說到底無非就是完美的和諧。瑜伽冥想是否就是頭腦中無一物的純粹的空的境界,這個問題似乎還懸而未決。而對於那些體驗過冥想的豐富感以及讓人心滿意足的飽滿感的人而言,如此論斷只是荒唐罷了。頭腦的智慧可能不在漂游,但是心的智慧則迎向神,如此心才有意義。當心專註於那個無限的一(神)的時候,那種自己念頭中的小小的所謂滿足感又怎可與之相比呢?神永遠就在眼前,又彷彿遠在天邊,如此真實卻又出世而存。品嘗並領會了神的美好瑜伽的能量控制或呼吸技巧在其本源和成效方面都是冥想性的。呼吸中的有節奏的吸氣、屏息和呼氣通過對感官的收攝讓頭腦穩定,並且幫助揭示出真我的深度。與冥想不同的是,在呼吸控制法中頭要沉向胸腔形成一個紮實的喉鎖。從身體層面講,喉鎖讓呼吸不再受源自大腦的自我主義的掌控,使其更加柔和,少些個人色彩。喉鎖能將人帶入安靜的心口——神的居所。手可以落於雙膝或用手指控制呼吸。其它有關冥想的因素,比如眼睛的凝視和脊柱的挺直自然是要做到的。呼吸技巧,就像體式一般,是冥想和祈禱的載體。吸氣是接受神。屏息是在品味居於心間安寧中的神,這安寧飽滿而深沉。呼氣並不是簡單地把陳舊的氣息呼出,更是清空小我的過程。呼氣消除人的個體存在感,於是呼氣最適宜用來敬神,那是最高形式的向神臣服。因為氣息輕柔地呼向心臟,心中的惡念和情感的紛擾被洗刷一空。對神的頂禮臣服需要被神接受,於是在呼氣之後,下一次吸氣之前的一段如如不動正是神對這一切的接受過程。冥想是一種主觀性的體驗,任何將其付諸文字的嘗試都只能是隔靴搔癢。舉一個人盡皆知的例子:無論如何描述芒果的味道都不能等同於你第一次真正品嘗其果味的體驗。冥想又何嘗不是如此?明確、安全的技巧可以學來,頭腦的狀態也可以闡述,但那真實的果味只有那「品嘗並領會了神的美好」的人才知道。文章摘自《Iyengar His Life & Work》(暫譯名為艾揚格:他的工作和生活)。這本書包含了艾揚格大師的生平自述和多篇弟子們撰寫的領會大師言傳身教的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