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36種心理效應(11-14)-終身學習-中國教育人博客

教育中的36種心理效應(11-14) (2010-07-09 17:05)

  • 標籤: -  分類: 與你分享
  •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十一)「角色效應」

      有位心理學家通過觀察發現:兩個同卵雙生的女孩,她們的外貌非常相似,生長在同一個家庭中,從小學到中學,直到大學都是在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內讀書。但是她倆在性格上卻大不一樣:姐姐性格開朗,好交際,待人主動熱情,處理問題果斷,較早地具備了獨立工作的能力。而妹妹遇事缺乏主見,在談話和回答問題時常常依賴於別人,性格內向,不善交際。

      是什麼原因造成姐妹倆在性格上這樣大的差異呢?

      主要是他們充當的"角色"不一樣。在生下來後,她們的父母在對待她倆的態度上大不一樣。儘管她們是孿生姐妹,但她們的父母就責成先出生的為"姐姐",後出生的為"妹妹"。姐姐必須照顧妹妹,要對妹妹的行為負責,同時也要求妹妹聽姐姐的話,遇事必須同姐姐商量。這樣,姐姐不但要培養自己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且還扮演了妹妹的"保護人"的角色;妹妹則當然充當了被保護的角色。

      可見,充當何種角色對孿生姐妹的性格異樣是關鍵的因素。其實,並非只是孿生子才有「角色效應」,正常的人都會受到角色的影響。充當「知識分子」這個角色,就會受到「文質彬彬」等一些角色要求的影響;充當「教師」這個角色,就會有「為人師表」等角色要求。它就象「魔繩」一樣,把你緊緊地捆束在這個角色之中。

      同樣,學生在校、班、組中所充當的角色也就影響了他的性格。日本心理學家長島真夫等人,研究了班級指導對「角色」加工的意義。他們在小學五年級的一個班上進行了實驗。這個班有47名學生,他們挑選了在班級中地位較低的8名學生,任命他們為班級委員,在他們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一個學期過後進行測定,發現他們在班級中的地位有顯著的變化,第二學期選舉班幹部時,這8名學生中有6名又被選為班級委員。另外,也觀察到這6名新委員在性格方面,諸如自尊心、安定感、明朗性、活動能力、協調性、責任心等特徵都有所變化。從全班的統計來看,原來不積极參加班級活動的孤獨、孤僻兒童的比例也大大下降了,整個班級的風氣也有所改變。

      可見,學生的性格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角色」影響的。那麼,怎樣來發揮角色的良好效應呢?

      第一,教師可以運用夥伴選擇法(即社會測量法),描成人際關係圖和人際矩形圖,從中可以看出每個學生在班級中所處的地位。如哪些是「人緣兒」,哪些是「嫌棄兒」,哪些是中間型的。然後採取措施,用充當角色的方式促使「嫌棄兒」發生變化,如讓「嫌棄兒」充當圖書管理員或其他一些必定要與同學們發生交往的角色。

      第二,班幹部、團幹部等角色最好也能讓每一個同學都有機會充當。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十二)「羅森塔爾效應」

      有一位名叫羅森塔爾的人,在1906年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研究變態心理學的人,可能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把研究結果「污染」了。他設計了一些實驗,試圖證明實驗者的偏見會影響研究結果。其中有一項實驗是這樣安排的:他讓大學生用兩組大白鼠做實驗,主持實驗的人告訴大學生們說,這兩種大白鼠品種不一樣,一組是十分聰明的,另一組特別笨。事實上這兩組大白鼠沒有什麽差別,而大學生們都相信,實驗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學生們讓這兩組大白鼠學習走迷宮,看看哪一組學得快。結果他們發現,「聰明」的那一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組學得快。

      羅森塔爾對這種結果怎樣解釋呢?他推測說,這有能是由於實驗者對「聰明」的動物和藹友好,對待「笨」的動物粗暴而造成的。

      1908年,在另一項引人注目的研究中,羅森塔爾及其同事,要求教師們對他們所教的小學生進行智力測驗。他們告訴教師們說,班上有些學生屬於大器晚成者,並把這些學生的名字念給老師聽。羅森塔爾認為,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可望得到改善。自從羅森塔爾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單之後,羅森塔爾就再也沒有和這些學生接觸過,老師們也再沒有提起過這件事。事實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單,是從一個班級的學生中隨機挑選出來的,他們與班上其他學生沒有顯著不同。可是當學期之末,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智力測驗時,他們的成績顯著優於第一次測得的結果。這種結局是怎樣造成的呢?

      羅森塔爾的話,其實只是「權威性的謊言」。心理學家通過「權威性謊言」暗示教師,堅定了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信心,激發了教師獨特的深情,教師掩飾不住的深情通過眼神、笑貌、嗓音滋潤著這些學生的心田,使這些學生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一股幸福、歡樂、奮發的激流在孩子們的心中蕩漾!這種由於教師的期待和熱愛而產生的影響,就叫做「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本人認為,產生這種效應有四個社會教育心理機制:(1)氣氛,即對他人高度的期望而產生了一種溫暖的、關心的、情感上的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氣氛;(2)反饋,即教師對他所寄予期望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鼓勵和讚揚;(3)輸入,即教師向學生表明對他們抱有高度的期望,教師指導他們學習,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有啟發性的回答,並提供極有幫助的知識材料;(4)鼓勵,即羅森塔爾所指出的,對學生的輸出,對他們作出的反應,給予真摯的鼓勵。

      羅森塔爾效應給當前的教育以很大的啟示。在現行教育中,「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雖已列入教育學的典章,但這種信念並沒有在每個教育者的頭腦里紮下根。在有些教師的眼中,可造之才總是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甚至只是少數幾個尖子;而那些成績平平的學生只能「廣種薄收」,至於成績不佳的差生那更是「朽木不可雕也」。這實在是一種可怕的偏見。這種偏見不僅影響了教師的工作情緒,而且也人為地造成了「幸運兒」和「不幸兒」。

      其實,這種偏見早已被羅森塔爾實驗所否定。羅森塔爾效應表明,只要是正常人,如果受到教師的關心、幫助、熱愛,那麼他就會有所發展。這就告訴我們:教育不要僅限於幾個尖子,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相信他們都能成為有用之才。

      同時還要指出的是,學校教育中產生的羅森塔爾效應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它可能是建立在一些「不幸兒」遭歧視排斥之上的。因此,我們不宜提倡這種人為而成的效應。但是羅森塔爾效應的激勵作用,我們必須記取,並付之實施。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十三):從眾效應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座無虛席,自己沒處落座,於是,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地獄裡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里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後來的石油大亨了。這時這位大亨卻想,莫非地獄裡真的發現石油了,於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這個故事說明,人們都有一種從眾心理。生活中由於從眾心理而產生的效應,稱為「從眾效應」。

      從眾就是指由於群體的引導或施加的壓力而使個人的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標榜自己有個性,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隨大流」,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對於那些自己不太了解,沒有把握的事情,我們一般都會採取「隨大流」的做法。有時候處於無奈也會「隨大流」。 在計劃經濟年代,一個人在街上閑逛,忽見一長隊綿延如龍,趕緊站到隊後排隊,唯恐錯過什麼購買緊缺必需品的機會。等到隊伍拐過牆角,發現大家原來是排隊上廁所,才不禁啞然失笑,自覺貽笑大方,趕緊悄然退出隊伍。 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持某種意見的人數的多少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說服力的一個明證,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曾參至孝至仁,他的母親對兒子極為了解。有同名同姓的另一個曾參殺了人,有人跑來告訴曾參的母親:「曾參殺人了。」其母不信。過了一會,又跑來一個人,說:「曾參殺人了。」其母將信將疑。又有第三個人跑來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話音未落,曾母已經翻過牆頭避開了。「三人成虎」,「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說的都是這個道理。「孟母三遷」是自覺運用從眾效應對子女進行教育的範例。 壓力是從眾的另一個決定因素。「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在一個團體內,誰作出與眾不同的行為,往往會招致「背叛」的嫌疑,會被其他成員孤立,甚至受到嚴厲懲罰,因而團體內的成員的行為往往高度一致。美國霍桑工廠的實驗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工人們對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個標準,完成這些工作量後,就會明顯的鬆弛下來。因為任何人超額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員提高定額,所以,沒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標準。這樣,一個人幹得太多,就等於冒犯了眾人;但幹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幹得太多或者太少都會被提醒,而任何一個人冒犯了眾人,都有可能被嫌棄。為了免遭嫌棄,人們就會採取「隨大流」的做法,而不會去「冒天下之大不韙」! 鑒於此,我們在學校的管理中,要注意優化學校的育人環境,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建立積極的輿論氛圍,加強正確的輿論引導,樹立良好的校風、班風。同時,要注意發揮團隊組織和學生會及文學社得的積極作用,防止其活動中可能產生的消極作用。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十四):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超限效應

      心理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的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家庭教育中心理超限效應的種種表現:

      1 .過度關心。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視子女為「 掌上明珠」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有些家長過度關心、呵護、疼愛孩子,生怕孩子凍著、餓著、跌著、碰著、苦著或有什麼閃失。家長如此關心孩子,除了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賴、自私、自負、自傲等不良個性外,還容易產生另一種超限效應,那就是逆反心理和不良情緒。 2.過度壓力。家長「 望子成龍、盼女成鳳」,誤認為惟一的途徑就是考上大學。為了使孩子能考上大學,死死抓住孩子的學習不放。在過度的學習壓力下,孩子健康的心靈被扭曲了,往往會越學越怕學,越學越厭學,有的時候,甚至會出現極端行為或人間悲劇。 3.過度期望。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才的競爭,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就更高。有些家長把子女的成功與否同自己的榮辱甚至家庭的顯赫與衰敗繫於一身,寄厚望於孩子。這種過度的期望、苛刻的教育要求,對孩子的學習和健康成長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給孩子造成許多心理障礙。 4.過度批評。有些家長「 恨鐵不成鋼」,孩子犯了錯誤或沒有達到家長的教育要求,就狠狠批評。過了一會兒,仍覺得意猶未盡,再重複批評一次,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批評,就會使批評的累加效應更大,就會越來越厭煩,使得孩子對家長極不耐煩,討厭至極就會演變成敵對心理。 5.過度表揚,有些家長認為,多批評不好,多表揚就好了。家長對孩子的表揚越來越多,而且有些是有意拔高。這樣,會使孩子認為家長在哄自己,甚至認為家長不信任他,不尊重他。


    推薦閱讀:

    《芥子園畫譜》概要(視頻講座全集):霧松飛鶴的博客
    呼吸 - melinda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溫馨博客留言集錦!!
    李廣難封該怨誰? - 煙濤居·未侯齋的個人空間 - 環球博客 - Powered by X...

    TAG:教育 | 中國 | 中國教育 | 學習 | 心理 | 博客 | 終身學習 | 心理效應 | 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