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器鑒定:怎麼分辨「蘇麻離青」,與國產料有哪些碰撞

蒙古族統治了中原,建立了元朝,又臣服了中西亞各國,在中亞、西亞大片土地上自由馳騁,並把他們祟尚所喜愛的「白」與「藍」的習俗帶來中原。藍、白色,也是伊斯蘭及阿拉伯世界所喜愛的。

那時候,中國與中西亞各國交通貿易順暢,往來文化交流也頻繁,中國才會發現國外也同樣有用於琉璃(玻璃)上的藍彩料礦物鈷,進而把它引進了中國,同樣把它用在中國瓷器上,燒成了更艷麗的青花瓷,更討國人喜愛。

進口鈷彩料商品名用者稱為「蘇麻離青」或「蘇離勃青」。此青料彩在瓷胎上其耐火溫差較寬,青花發色鮮艷,燒製成功率也較高。顯然,元代青花瓷器有進口鈷彩料的加入,瓷器上特有的花草圖案、鳳龍瑞獸、戲劇人物、山水畫等技藝表現效果上,如同中國水墨畫的水墨用於宣紙上,瓷器釉面上的圖案更生動活潑、動人。元代好多漢族文人因時代的變遷,做不了官,或是不想做官,有些人靠寫書,作畫為生。如接觸到瓷業生產的文人,就以瓷面為紙,把筆墨藝術有酬沒酬地揮墨瓷上,成為瓷畫藝匠。

瓷器因為彩用了蘇麻離青後,有點像水墨畫在宣紙上的藝術效果,經過文人的渲染傳播,上至皇室,下至官賈富人、百姓,也就接受此種藍紋色彩瓷。當時的文人、官宦富賈無不喜歡。雖進口的蘇麻離青彩料比國產料貴。然而,人們的喜歡,促進了中國青花瓷的燒制技藝在元朝後期突飛猛進。有條件的窯口都使用了蘇麻離青上彩,生產高檔次的瓷品。

元代雖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負責管理瓷器燒造,及其它材料的手工業品。有「樞府」字樣的樞府瓷器,雖考證是官家用器,但至今所有史料,沒有發現元朝官家有自己專用的瓷窯場。元朝官方有沒有設專用瓷窯場?只能等後人通過考古挖掘和史料發現去證實了。

雖然,元代除了用進口的蘇麻離青作為瓷器釉下的彩料。也必定大量用國產青花彩料,這樣,器物在市埸上才能降低成本。故國產青料在繼續不斷地使用,國產青花器產出應不少。世上遺存下來的元青花瓷,國產青花料瓷和進口青花料瓷並存。

現代的鑒定專家、鑒賞家忽視了對使用國產青花料的元青花瓷器的深入研究,無形中把它邊緣化了,如圖186青花紋飾多為國產鈷料。

所以,元青花不只是在現今的博物館裡有,還有一部分在土裡,在民間收藏者的手裡,看你怎麼去認識它,你不認識它,後人會認識的。

博物館的歷代展品,好大部分是從民間發現徵集上來的,而全靠博物館自己去考古挖掘較少。特別是元、明、清時代的器物,國家少從考古中獲得。中國各地方多數博物館展藏不多,有的只是個空架子每天都關著門,無法對民眾開放,這是目前中國部分館藏現實。比如,證實元青花瓷存在的,是從英國達維特基金會收藏的中國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雲龍象耳瓶開始。它就是從中國民間買來的民用器。當時北京琉璃廠的古董專家們,把農民送上門的一對有明確記年記事款的元青花象耳瓶拒之門外,使國寶流之外國,為它國佔有。

不要不承認,多數寶物是先被民間發現,在民間藏著,問題是如何去認識它,發現它,收藏保護它。

本來,元代青花瓷是以國產青花彩料為主體,然後才進少數外來的蘇麻離青料作為試用,當已掌握此料特性,發現其呈色的優良效果後又開始多量進口。進口蘇麻離青價比黃金,按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國產與進口兩種青花彩料應該兼而有之。而現在國產青花料瓷被一些鑒定專家邊緣化了,有部分鑒賞者只認定:只有蘇麻離青彩料的紋飾特徵的元瓷,才是元青花瓷器。這是一個錯誤定論!難怪,因元代用國產鈷料的元青花瓷被忽視,少有專家深入地去研究,認識的人少,被邊緣化了。這是中國陶瓷史一個悲哀的盲點。蘇麻離青花瓷既然當朝的統治者喜歡,那麼它的臣民也一定跟著喜歡,問題在於經濟上,進口鈷料青花瓷器百姓能買得起還是買不起而已?國產青花料的元青花器在元時沒人要嗎?未必!有人要就有產生,有產生就有瓷存物。

成熟美麗的元青花器,據有關資科與實物的研究,是在元中後期延祐到至正(1314——1368年)年間開始產生出現。青花瓷在元代工藝造詣這麼高,青花呈色那麼艷麗,必然是在國產青花料使用過程成熟以後,在這基礎上,蘇麻漓青的引進應用,才能把青花瓷推上更完美的藝術效果。

元代官用瓷、民用瓷同樣採用進口和國產青花彩料(礦物鈷)。

不能說只有官方用器才能用上進口的「蘇麻漓青」 彩料,民用器就用不上。早年美國學者波普(JohnAle xander Pope)發現收藏有明確銘文的元青花器「雲龍象耳瓶」,(現藏英國達維特基金會(DavidFoundation)) 是民間用器。元青花的發現,就是從這對青花雲龍象耳瓶開始。青花用蘇麻漓青彩料,瓶上的文字說明它是民窯器:「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里荊塘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副,祈保闔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凈一元師打供。」

歷史遺存,有一部分器物不是時代主流的產品,它們的彩料、胎土、紋飾、器型等的某一特徵沒法證實是某一個朝代的類似產品。這些非時代主流特徵的產物也是邊緣器。如前面說過的元朝青花瓷,以及明代永樂、宣德的青花瓷,這幾個朝代時段,鑒藏家與古瓷器研究學者對青花瓷的重視與研究,多主要放在有進口的「蘇麻漓青」青花彩料的器物上。進口蘇麻漓青花紋飾上有明顯的彩料特徵易鑒別,鑒藏界認為是那個時代官方青花的彩料。而彩上國產青花彩料的青花瓷並不受重視,也就少研究,有關文獻也必然少了。致使民間有沒有元青花?鑒藏界爭論不休。也使明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紋飾上沒有鐵鏽斑沉入胎骨的多被部分鑒藏者鑒為偽器。這是不應該犯的錯誤。

元代,不單有「蘇麻離青」上彩的元青花瓷,也有用國產青花彩料的元青花瓷。元代產的所有用進口及國產青花料的瓷器都可同稱是:「元青花!」。蘇麻漓青不單官用,民間也用。進口蘇麻漓青與國產青只不過發色效果及特徵有些不相然而已。元青花瓷民間有藏!鑒藏家對民間收藏有元青花這個事實不應邊緣化。

洪武時期,朱元璋在位三+一年(1368——1398年)因為朱元璋建國前對各敵對勢力連年征戰,勢必影響到進口青料來源。顯然,蘇麻離青的缺少,洪武時期至建文間,景德鎮瓷器上的青花彩料必然是以國產鈷料為主。其青花呈色濃淡都多偏灰黒,是洪武時期青花器的時代主色基調特徵。但早期也避免不了有一部分器物是用元代留下的蘇麻離青料上彩的,呈色有元蘇麻漓青花的呈色特點。這種青花呈色有別於洪武青花器呈色的時代特徵,這就是洪武青花的邊緣器,它與洪武青花的時代主色基調不-致。

永樂時代,永樂皇帝朱棣從他的侄兒建文帝之手奪得了帝位(1403——1424年)在位22年間,六次派三寶太監下西洋,繼續進口蘇麻漓青作為宮廷用瓷的青花彩料。永樂時期青花瓷又開始用上了進口蘇麻漓青。

尚若按當時的歷史事實:1403年朱棣奪帝位成功並以「永樂」為年號,取替了朱允炆的建文朝。迅速鞏固了帝位後,永樂三年乙酉(1405年七月)就派三寶太監下西洋。不管歷史上說朱棣派三寶太監下西洋是什麼目的,三寶太監第一次下西洋至回到京城已是永樂五年丁亥(1407年七月)。去、回曆經二年左右。第一次下西洋從中國帶出物資:瓷器、絲綢、茶葉等,是作為與外界各國各族建立關係的賜予,或禮物交換之用。

第一次下西洋應該說是在探路。所帶去的貨物多數是贈予,去建立大明帝國的威望,使異國知道東方有一個強大而友善的大明帝國。商業意圖還未實行。

蘇麻漓青的礦物並不是產在沿海地區,那時通訊不發達,誰沒那麼快就能知道鄭和需求蘇麻漓青彩料,而提前帶著本地產的蘇麻漓青千里迢迢,去等不知那個時候才到達的大明船隊,進行換物交易。這都不是當時的歷史現實!大明船隊在那個時候?要靠那個地方的港口,當地商人誰也沒法知道。

所以,顯而易見,永樂的青花瓷器,大量應用進口的蘇麻離漓料,最早應該是在永樂皇帝派三寶太監鄭和第二次下西洋回來時的1409年七月至八月(永樂七年己丑)以後才開始使用到。

那麼,朱棣開始改朝換代做永樂皇帝始,必需大量更換、補充朝內用瓷,需用的青花料初期必然只有國產的了。從永樂元年(1403年)一直用到永樂七年(1409年)中旬以後,才能有進口蘇麻漓青料來補充代替。故永樂初建朝六、七年間,以國產青花彩料燒造的青花瓷數量是不少的!鑒藏者也不可忽視此時代青花器的特徵研究,勿使邊緣化。

永樂19年(1421年),皇帝朱棣把大明都城從南京遷往北方,始定都北京。這個時候,永樂朝燒造的瓷器品種最豐富,量也不少。兩個京都的用瓷補充都集中在這個時期,這個時期三寶太監鄭和早已下了西洋,從西洋所帶來的蘇麻離青料是這個時段青花瓷的主要青花彩料。蘇麻漓青的呈色效果,在這個時段才是永樂青花器的時代主要特徵。

蘇麻離青畢竟是外來品,元、明一樣要滿足各窯口生產的需要是不可能的!進口鈷料比國產料貴很多,來路又遙遠,而沒能避免有時會斷料。官用器也好,民用器也好,有進口料就用進口料,沒有進口的就用國產,窯場絕不會停窯等料生產,停產了,窯工生活難度?近現代鑒藏家都以蘇麻離青花呈色特徵為主,去研究鑒定元朝與明朝的永樂、宣德青花器。顯然,其中有部分用上了國產鈷料的青花瓷也給邊緣化了。

如2004年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的《中國陶瓷史》第九章中《景德鎮的青花瓷及其它瓷器》指出了永樂,宣德時期官窯青花瓷器所用的進口「蘇麻漓青」的發色特徵:「……但由於含鉄量高,往往會在青花部分出現黒疵斑點。這種自然形成的黒斑,和濃艷的青藍色卻又相映成趣,……」。同時又指出:「但是,在傳世的永樂,宣德青花瓷器

中,有相當一部分不帶鉄銹瘢黒斑,而青花色澤又極為幽雅美麗的製品,……其所用的青料究竟是國產鈷土礦,還是進口料加以精製的結果,還有待於進-歩研究。」這就是永樂、宣德青花瓷在彩料運用中的邊緣問題!沒用進口的蘇麻漓青彩料的青花瓷器,在鑒定中被忽略處於鑒定的邊緣。而國產青花瓷占的產量卻不少。

研究鑒定元及明永、宣時段青花瓷,不能把有國產青花料特徵的瓷器,在研究鑒定中邊縁化。

所以,青花器並不是只有用蘇麻離青才是鑒定元代的延佑、至正、明代的永樂、宣德青花瓷真假唯一標準。鑒定專家和收藏家應該對這幾個朝段所用青花彩料,進口與國產並存有所認識,對青花瓷歷史有一個更明確的了解。

還有:明成化初年,有部分青花瓷青化料是用了蘇麻離青,器物顯出青花的濃艷,後來用的是浙江的「平等青」發色淡雅。但從出土器及傳世品看,還有一小部分發色濃艷但又不象進口的蘇麻離青料,也不是平等青。這都是時代的邊緣器,在真假與斷代上不應以一點青花呈色有異而定為偽。

有些鑒藏家只認識成化青花色調之淡雅,而忽視了耿寶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鑒定》中對成化青花的鑒定提醒人們說:「但是也有少數發色濃重……也有濃艷的青花凝聚斑。」,「從前述中已知成化、弘治青花除淡雅之色外,尚有發灰黒色的一類,有的甚至帶褐色鐵鏽斑……」,「故在鑒別中,不可一概而論,只認定成化青花色調淡雅一類,而忽視這類發色濃艷的或不純正的灰褐敗色之器」 。

大明永樂瓷器的釉面是平滑的,它與宣德朝的瓷器釉面有桔皮紋(或是棕眼)是一個根本的鑒定區別,冼先銘先生主編的《中國陶瓷》中沒有提到永樂瓷器的釉面是有桔皮紋的,除了一部分白釉瓷。

《中國陶瓷》第二章明代景德鎮瓷器生產概說第三節《永樂窯瓷器》第三點,在對永樂白瓷的鑒定特徵這樣說:「……部分器物有開片,而桔皮紋明顯」。按這樣著述,桔皮紋是先於宣德而在永樂出現,但是永樂朝瓷器只有這白釉器的品種才有桔皮紋,那麼,可以這麼斷定:此一部分出現桔皮紋的永樂白釉器,不管它器型怎麼樣,應該是屬於宣德窯的。

耿寶昌先生著的《明清瓷器鑒定》第三章第三節《宣德時期》(1426——1435年)第五點:胎釉特徵。關於宣德窯瓷釉面有這樣說:「宣德早期釉面與永樂一樣,尚無桔皮紋,而後增多,晚期出現潔白釉,又少見桔皮紋。」

所以,鑒藏界上常只用有無桔皮紋的鑒定觀點,鑒定宣德器的真偽是片面不妥的,桔皮紋不是全部宣德器的特點。永樂後期至宣德早期,宣德晚期至正統早期,都有器物依稀出現了桔皮紋的跡象,是個別器物,而不是全部,大部分宣德早期和晚期的瓷器釉面如耿寶昌先生所研究的尚無桔皮紋,是平滑的。

那麼宣德早期瓷器,一定會是承傳永樂的無桔皮釉面的制瓷工藝技術及瓷釉配方,其釉面平滑無桔紋。晚期的釉面也是平滑沒有桔皮紋。宣德的桔皮釉面在宣德中期才開始產生,晚期已消失,正統朝的早期,中晚期才不會有桔皮紋的普遍存在,如有發現也只是少數而已。有些鑒藏家把有桔皮紋看成是宣德瓷的標準器,把沒有桔皮紋給邊緣化了。所以說,宣德沒桔皮紋瓷器也屬是邊緣鑒定的內容。在鑒定宣德器時不能只看它-點沒桔皮紋就斷為不是宣德器,為偽品。宣德瓷器沒桔皮紋占的比例不少於有桔皮紋。宣德中期器物釉面才多數出現桔皮紋。

「一點定真偽」的鑒定原則在這些邊緣器物上是會鑒錯的。現實中有些器物上的紋飾會跨過朝代,出現在另一個不同年代的器物上,如耿寶昌先生在他的名著《明清瓷器鑒定》中明確指出:「在實際工作中,往往發現一項工藝和某些紋飾會跨越幾個世紀,因而很易受其迷惑。」

中國歷史悠久,此起彼伏朝代更新頻繁,各朝有各朝官民的愛好,瓷器也隨著官民的愛好、技術的進步不時變換著器型,紋飾;原材料在不同時代也在枯竭與發現中變換著使用。所以,會產生了不少邊緣特點的器物,這在歷史瓷器的鑒定上是不可否認的史實。不懂這一史實,不是一個夠格的鑒定專家。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欄目藏品(瓷器、玉器、書畫、雜項)徵集海選:為您提供權威藏品鑒定、藏品宣傳包裝、藏品出手轉讓服務,向編導:

135496瓷器氣泡是怎麼形成的?能否作為鑒定依據?

67091瓷器鑒定:宏觀看時代風格,微觀斷年代真偽!(圖文詳解)

推薦閱讀:

不同玉石的種類以及各個種類玉石器鑒定知識(2)
別以為logo大就是土,為你分析YSL大logo經久不衰的秘密……
關於刑事鑒定的幾個問題
民國瓷鑒定之民國瓷器款識(五)堂名款2

TAG:瓷器 | 國產 | 鑒定 | 怎麼 | 青花瓷 | 瓷器鑒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