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厄魯特蒙古(西部蒙古)

 厄魯特蒙古  中國古代對西部蒙古的稱呼,中國西北地區以畜牧業為主的游牧民族。元時稱斡亦剌,又稱衛拉特、衛喇特。明代稱瓦剌。最初居住在八河地區(今葉尼塞河的8條支流地區)。人數眾多,有若干分支,各有自己的名稱。元時開始南下,定居於阿爾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廣闊草原的西北部,並改狩獵經濟為畜牧經濟,兼營部分農業。明初對韃靼用兵,使瓦剌首領猛哥帖木兒乘時而起。永樂七年(1409),其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分受明封為順寧王、賢義王、安樂王。十二年,明成祖北征瓦剌,直至土剌河(今蒙古國境內的圖拉河)。翌年,馬哈木等貢馬謝罪。不久馬哈木死,傳子脫懽。脫懽統一蒙古。他死後,子也先嗣,瓦剌勢力極盛。正統十四年(1449),也先大舉攻明 ,宦官王振挾英宗親征,敗於土木堡,英宗被俘,也先直犯京師,但被于謙所卻,只好與明講和,送還英宗。也先死後 ,瓦剌部落分散,逐漸衰落。  明末清初,瓦剌各部最後歸併為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大部,及附牧於杜爾伯特的輝特部。其牧地,西北不斷向額爾齊斯河中游、鄂畢河以及哈薩克草原移動,西南向伊犁河流域推進,東南向青海遷徙。準噶爾部初游牧於額爾齊斯河中上游至霍博克河、薩里山一帶,後以伊犁河流域為中心。杜爾伯特部游牧於額爾齊斯河沿岸。土爾扈特部原游牧於塔爾巴哈台及其以北,西徙後,輝特部居之。和碩特部游牧於額敏河兩岸至烏魯木齊地區。諸部分牧而居,互不相屬。另設一鬆散的議事機構——丘爾干(蒙古語會盟之意),即定期的領主代表會議,作為協調各部關係,加強封建統治,以及抵禦外侮的臨時組織。17世紀20年代後,準噶爾部取代和碩特部,成為實際上的盟主。明 崇禎十三年(1640)厄魯特蒙古和喀爾喀蒙古封建主會盟於塔爾巴哈台,制定法典(即1640年蒙古-衛拉特法典),確定喇嘛教為共同信仰的宗教。厄魯特蒙古原採用回鶻式蒙古文字,1648年後使用托忒文。明崇禎元年(1628),土爾扈特首領和鄂爾勒克率其部,聯合和碩特、杜爾伯特的一部分,徙牧額濟勒河(今俄羅斯伏爾加河)下游。十年前後,和碩特顧實汗等也率所部遷移到青海一帶。而當時準噶爾、杜爾伯特、輝特部,以及一部分和碩特、土爾扈特屬眾仍留居天山南北,逐漸形成以準噶爾部為核心、聯合厄魯特各部及其他一些蒙古突厥部落的強大政權。故清代史籍往往把厄魯特也統稱為準噶爾。準噶爾部地方政權與中原地區政治、經濟聯繫甚為密切。17世紀70年代,噶爾丹稱汗後,伊犁成為準噶爾政治中心和各部會宗地。除統治天山南北外,其勢力曾遠及塔什干、費爾干納、撒馬爾罕等地。18世紀前半葉,策妄阿拉布坦和噶爾丹策零]統治時期,畜牧業、農業、手工業均有所發展。乾隆十年(1745),噶爾丹策零病故,準噶爾統治集團汗位之爭激烈。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清廷出兵平定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割據勢力,統一西北。三十六年,土爾扈特渥巴錫率眾從伏爾加河萬里返歸祖國。清廷在厄魯特蒙古族聚居區先後實行盟旗制度,編置佐領,以札薩克領之。厄魯特蒙古的後裔仍生活在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一帶。
推薦閱讀:

蒙古與西夏國的大決戰,西夏擁有30多萬軍隊為何慘敗?
??一首超好聽的蒙古歌曲,送給您!
看蒙古舞《天邊》,這三個版本千萬別錯過
蒙古征服歐洲的過程 – 鐵血網
美國徹底傻眼:中國在外蒙古出手了

TAG: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