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之外的劉禹錫
07-22
劉禹錫(公元722847年),字夢得,唐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劉禹錫在政治上備受挫折,但他剛強軒昂,一生堅持真理。他是中唐文壇上獨樹一幟的大家,其詩文皆有很高的成就,如詩國天空上一顆璀璨的明星,光耀千秋,有「詩豪」美稱。後人編有《劉禹錫集》。 桃花詠詩貶連州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劉禹錫任屯田員外郎,兼判度支鹽鐵案,與王叔文、王丕、柳宗元一起進行一系列改革,史稱「永貞革新」。革新觸犯了宦官利益,順宗下台後,革新派受到貶官、賜死、株連,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劉禹錫被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後,又再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在朗州一任十年,寫了《聚蚊謠》、《飛鳶操》、《詠史》等大量詩歌來表達他「世道劇頹波,我心如砥柱」的堅強決心,抨擊把持朝政「鷹隼儀形螻蚊心」的頑固派。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二月,劉禹錫和十年前被貶的柳宗元、韓泰等人同時被召回長安。十載艱危關山阻,一朝京城重相逢,大家都禁不住百感交集,思緒萬千。柳宗元提議說:「我們為了革新,貶官遠地多年,今日京城聚首,實是人生難得之事。聽說玄都觀桃花盛開,我們同往一游如何?」於是幾人結伴同行,進了玄都觀,果然滿觀桃樹密如林,桃花盛開,嬌紅欲滴。劉禹錫問柳宗元:「記得十年前我們貶官出朝時,玄都觀里沒有一株花木,此時何來滿觀桃樹?」 柳宗元說:「聽說這些桃樹都是你我離京後,宦官俱文珍命道士栽的。」劉禹錫笑道:「桃花艷如火,能有幾日紅?爭如松柏耐歲寒,四季長不老!」好友歡聚,三春賞花,不可無詩。劉禹錫想到永貞革新失敗後革新派所受的打擊和迫害,想到自己貶官十年駐守邊州的遭遇,想到宦官俱文珍雖已死,滿朝新貴仍是他那一黨的頑固派,當權的宰相又是當初革新派的政敵武元衡,不由十分憤慨,便從觀中找來紙筆,一揮而就:「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大家看了齊聲叫好。這首小詩傳開後,武元衡大怒,指使人彈劾劉禹錫「挾邪亂政,不宜在朝」,把劉禹錫貶到比朗州更遠的連州去當刺史,後又調任夔州、和川刺史。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春天,劉禹錫又被召回長安任主客郎中。這離他寫詩遭貶已有十三年了。上次他才44歲,現已是鬢髮斑白年近花甲的老人了。他想到當年參加永貞革新的舊友,多已不在人世,撫今追昔,感慨殊深,想到13年前在玄都觀寫詩的事,又不禁心潮澎湃,意興昂奮,決定舊地重遊。 三月初的一個天氣晴朗的下午,劉禹錫出了禮部衙門,獨自穿街過巷,到玄都觀去。13年前那種「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的盛況沒有了,觀里冷冷清清,悄無一人,百畝寬闊的庭院里,半是青苔。13年前燦若雲錦的千株桃樹蕩然無存,只有牆邊金黃的菜花開放,當年種桃的道士們也不知哪裡去了。他想到那些靠打擊革新派上台的頑固派,恃寵擅權,炙手可熱,當初是何等煊赫,不可一世,如今還不是像紅極一時的桃花一樣,轉眼間就凋零凈盡、煙消雲散了嗎?自己雖然遭受多次打擊,23年來飽經風霜,備嘗艱辛,但一直沒有在惡勢力下低頭,現在終於看到了那些權勢人物的下場。想到這裡,他充滿了自豪、昂奮的感情,在房內找來筆硯,在牆上題詩一首:「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題完詩後,他昂首挺胸,出觀而去。劉禹錫這兩首游玄都觀詩,表現了他不向惡勢力屈服的鬥爭精神,千古流傳,令人讚賞。 惟吾德馨在陋室 唐長慶四年(824年),劉禹錫被貶和州刺史,因沒有給管轄州地的節度使送禮,惹惱了節度使。結果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讓他搬了3次家,從最初的3間房改為1間半,又改為1間。後來他自己建了草房,斗室之中,僅容一床一桌一椅。當時和州正遇早災,百姓枯草無收,困苦不堪。劉禹錫十分焦慮,他一面向朝廷奏明災情,一面頒布政令,組織百姓疏通水逳,開墾生產,而無暇顧及自己的家,致使庭院雜草叢生,青苔布滿了台階。劉禹錫對此毫不介意,反而詼諧地稱它為「陋室」,並作「銘」加以稱讚。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陋室銘》而蜚聲遐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通篇81字,情與景會,事與心諧。然細讀此鉻,不覺此室之陋,但覺此室之雅:環境之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人文之雅,接納文人墨客,「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高貴可比「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抒發了作者曠達致遠,不同流俗的可貴氣質。後來書法家柳公權聞此,親自書寫,並請名匠勒之成碑,立右陋室院中。 四海齊名白與劉 劉禹錫是中唐時期一位傑出的文學家,他提出過許多真知灼見,如「文章與時高下」、「詩者,其文章之蘊耶」、「片言可以明百意」、「境生於象外」等。在中唐詩壇上,劉禹錫以自然邃美的詩風獨樹一幟,表現出巨大的創新精神。青年時與柳宗元並稱「劉柳」;後與白居易並稱「劉白」,時稱「四海齊名白與劉」。白居易一再驚嘆:「詩敵者,非夢得而誰?」「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可見劉禹錫「詩豪」美稱名副其實。 寶曆二年(826年),劉禹錫在和州任職兩年後,奉命卸任回洛陽,途經揚州。另一位大詩人白居易出任蘇州刺史後被罷任,也回長安述職,經過揚州。兩位大詩人相聚在揚州。當時兩人同是55歲,都是離職罷任回京,所以心情都不是很好。在初次相逢的宴會上,白居易滿懷感傷地寫下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其中有「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之句,充滿著對命運無奈的嗟嘆。劉禹錫則作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作爛河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一方面感嘆23年的棄置一邊,讓大好時光白白失去,另一方面將自己喻為沉舟病樹,但又有千帆過、萬木春的景色,以此勸勉。他們在揚州登上棲靈塔,劉禹錫寫下了《同樂天登棲靈寺塔》:「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雲外倚欄干。忽然笑語半天上,無限遊人舉眼看。」兩位詩人在揚州達半月,共同吟唱,為唐代揚州一大盛事,也為後人留下一段佳話。 劉禹錫的大量詩文,都是在被貶期間的發憤之作。他說過:「謫於沅、湘間,為江山風物之所盪,往往指事成歌詩;或讀書有聽感,輒立評議。窮愁著書,古儒者之在同,非高冠長劍之比耳。」正是這種被貶謫生活,才使他居巴、楚而有瘴厲之嘆,守朗、夔而有拘囚之思。他的作品總是連帶著生活的血肉,浸潤著作者的感情。 唯物思想影響大 劉禹錫現存詩作800餘首,其詩取材廣闊,無論是社會現實還是前朝史事,無論是時事政治還是個人經歷,無論是風土民情還是山川景物,都有所涉及。 他的詩主要有諷刺詩、詠史懷古詩、歌頌戰爭詩和抒情酬贈詩。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晚年所作風格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迹。歌頌戰爭詩以《平蔡州》3首、《平濟行》2首著名。民歌體詩尤以《竹枝詞》影響最大。他的民歌體詩在唐代西南少數民族中流傳甚廣,民間迎神鼓舞所唱的歌曲,「率多禹錫之辭」。那裡的青年男女,不分貴賤,都愛唱劉禹錫的詩歌。尤其是民歌體詩作在當時有廣泛的影響。人們公認劉禹錫是《竹枝詞》之祖,他的創作開闢了一條文人詩與民歌相結合的新道路,他的《竹枝詞》在宋化受到蘇軾、黃庭堅的高度評價。 劉禹錫的《天倫》,是唐代光彩奪目的哲學著作,闡述了天的物質性,反映出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劉禹錫提出以氣為世界萬物的基礎,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約「天人交相勝」的理論。他認為天與人都是有形的物,人則是動物中最高級的類,天、人、萬物都以一定的物質形態為其存在的根據。劉禹錫認為,天與人,作為有形的物質,各有所能又有所不能,客觀事物各有其特殊的能,各以其特殊的能勝過對方,這就是「天人交相勝」思想的基礎和要旨。劉禹錫說:「人之所能者,治萬物也。」「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這是說人的職能是改造自然,實行的法制確定是非標準,以治理社會。劉禹錫強調的是人的能動作用,因為人有群、智慧和「以法勝天」的特點和能力。人依靠集體的力量和自身的智慧,發揮法制的作用,利用自然的有利條件,就能勝天。劉禹錫這些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 李興濂(著名雜文家) 作者:著名雜文家來源著名雜文家)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4(小院)劉禹錫詩精選2018.2.18
※千樹桃花玄都觀:開過最負盛名的桃花,等來一生落拓的詩豪
※劉禹錫,有些牢騷不發也罷
※「一代詩豪」劉禹錫的經典詩詞名篇
※唐·劉禹錫《竹枝詞》賞析
TAG:劉禹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