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礪鋒 | 作為儒家的杜甫

《中華讀書報》2018年征訂正在進行,恭請讀者朋友到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1-201

唐代是一個思想相當解放的時代,儒、道、佛三家思想都受到朝廷的重視和支持,思想界呈現百花齊放的繁紛局面。盛唐詩人的思想既複雜,又活躍,王維信佛,李白好道,皆為顯例。杜甫則與眾不同。杜甫在青年時代一度醉心於道教,對仙丹靈芝及長生仙界頗感興趣,那只是世界觀尚未確立時的浪漫幻想。杜甫壯年以後對佛教產生了好感,是由於頻遭挫折心生苦悶,想從佛教得到一點慰藉,並非真想遁入空門。就其主要思想傾向而言,清人劉熙載《藝概》卷二中的論斷非常準確:「少陵一生卻只在儒家界內。」

杜甫出生在一個以儒學為傳統的家庭里。他從小接受了嚴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終生服膺儒學。杜甫經常經常自稱「儒生」「老儒」,甚至是「腐儒」。杜甫偶然也發發牢騷,說什麼「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甚至說:「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埃!」(《醉時歌》)但那只是在極端悲憤的情境中的牢騷話而已。事實上杜甫對儒家思想的遵循已達到孔子所說的「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的程度,終生不渝,死而後已。

儒家關注的對象是人生與社會,他們的人生態度必然是積極入世的。杜甫對於人生抱有堅定的信念,他把安邦定國視為自己的使命。青年時代的杜甫早已胸懷大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但當時他對自己的人生道路還沒有作深沉的思考,他的壯志還缺乏具體、確定的內涵。待到長安十年,杜甫一面體驗著人生的艱辛,一面觀察著人民的疾苦,終於確立了堅如磐石的人生信念。三十九歲那年,杜甫首次自述其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五年之後,杜甫再述其志:「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前者著眼於君主,後者關注的重點轉到自身。寫前一首詩的時候,杜甫還是一介布衣。寫後一首詩的時候,杜甫剛剛得到一個從八品下的微職。然而他的口氣是如此狂傲,他的志向是如此高遠。

什麼叫「致君堯舜上」?就是希望君主變得像堯、舜一樣賢明。在帝制時代,實行仁政的首要條件是君主賢明,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堯舜是儒家推崇的古代明君,是儒家用自己的政治觀念塑造出來的理想人物。杜甫希望皇帝效法堯舜,其實質就是希望他們實行仁政。這是杜甫實現遠大政治抱負的必要步驟。什麼叫「竊比稷與契」?稷,又稱后稷,是舜時的大臣,相傳稷從小就善於稼穡,所以舜讓他主管農業。契,是協助大禹治水的大臣。杜甫自比稷、契,是不是自許太高?對此,王嗣奭在《杜臆》中有非常好的解讀:「人多疑自許稷、契之語,不知稷、契元無他奇,只是己飢己溺之念而已。」「己飢己溺」,語出《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這是一種高度的責任感,一種偉大的胸懷,一種高尚的政治情操。然而稷也好,契也好,他們身居高位,本來就承擔著國家的重任,他們有這樣的責任感是理所當然的。杜甫則不同,他只是一介微臣,甚至只是一介布衣,按照「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的常理來說,杜甫本來是不必懷有此種責任感的。然而杜甫竟然自許稷、契,竟然以「己飢己溺之念」為人生目標,這是崇高、偉大的人生信念。

杜甫一生困窘,屢遭挫折,他的人生信念是在困頓境遇中產生並逐漸充實的。「致君堯舜上」的志向,是在「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境遇中提出來的。「竊比稷與契」之句的下文,即是「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對於淺薄浮躁的人,艱難困苦會使之放棄理想的抱負。對於沉穩堅毅的人,艱難困苦反而會激發其志氣,堅定其決心。杜甫顯然是後一種人。他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非常悲慘,常常陷於饑寒交迫的境地。在那種時刻,杜甫難免會啼飢號寒,把謀求溫飽視為當務之急:「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發秦州》)他甚至說過「但使殘年喫飽飯,只願無事長相見」(《病後過王倚飲醉歌》)之類的喪氣話。但杜甫對理想僅是暫時的擱置,而不是永久的拋棄,理想的火熖依然在他心頭燃燒,一有機會仍會放出光芒。在他去世的前一年,杜甫對友人說:「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要路思捐軀!」(《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遞呈蘇渙侍御》)一個快要走到人生終點的人還把「致君堯舜」的理想諄諄託付給友人,說明他對心中的理想是何等的珍視和堅持。

在儒學的發展史上,曾出現兩個高潮,它們分別在漢代和宋代,所以儒學的兩大流派分別被稱為「漢學」與「宋學」。儒學史上的唐代夾在這兩個高潮之間,實際上處於一個低潮階段。那麼唐代有沒有值得注意的儒學代表人物?當然有,其中之一就是杜甫。錢穆在《中國史學發微》中稱杜甫為唐代的「醇儒」,非常準確。杜甫不是儒學經典的註疏者,他對儒學的服膺主要體現於實踐,他身體力行地將儒學原則付諸行動,從而在儒學發展史上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不但如此,杜甫還用他一生的實踐、行為,用他的整個生命,來豐富、充實儒學的內涵。

儒學千頭萬緒,其核心內容就是仁愛思想,主張在天下推行以仁愛之心為出發點的仁政。儒家認為一切的愛心都是從人們的內心自然生髮出來的,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這是一種由近及遠、由親及疏的自然的情感流動。由這樣的程序生髮出來的仁愛之心,它更自然,更符合人的本性,也更切實可行。杜甫對儒家的這個核心精神心領神會,他的詩篇,他的行為,時時刻刻都在闡釋這種理念。杜甫感情深厚誠篤,被近人梁啟超譽為「情聖」(《情聖杜甫》)。他深深地愛著他的妻子、兒女和弟妹,一生中始終與妻兒不離不棄,相依為命。他與楊氏夫人伉儷情深,白頭偕老。當他陷賊長安時,曾對著月亮懷念遠在鄜州的妻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月夜》)當他與家人隔絕時,就格外思念幼小的孩子:「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遣興》)杜甫對友人情同兄弟,時時見於吟詠。他四十八歲那年流寓秦州,全家生計瀕於絕境,卻在短短三個月內寫了三首思念李白的名篇,至性至情,感人肺腑。杜甫還將仁愛之心推廣到素不相識的天下蒼生。當杜甫到奉先縣去探親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的幼子已因挨餓而夭折了。他當然悲痛萬分,但馬上聯想到了普天下還有很多比他更困苦的人:「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在一個秋風秋雨之夜,杜甫屋漏床濕,徹夜不得安眠,此時此刻,他想到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的思考過程,他的感情流向,也是由近及遠,由親及疏,這分明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儒家精神的具體闡發。

儒家仁愛之心的最高體現形式是實行仁政,杜甫對此完全贊同,他用詩歌表示了這樣的希望:「牛盡耕,蠶亦成,不勞烈士淚滂沱,男谷女絲行復歌。」(《蠶谷行》)他滿心希望朝廷薄賦輕徭,讓人民休養生息:「借問懸車守,何如儉德臨?」(《提封》)他譴責急征暴斂:「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在國家統一不受損害的前提下,杜甫堅決主張息兵罷戰。他作《兵車行》揭露朝廷的窮兵黷武,以及無辜百姓埋骨荒外的悲慘命運:「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儒家總是對危害仁政的現象憂心忡忡,杜甫的憂患感與孔、孟一脈相承,他「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他「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謁先主廟》)。時時刻刻都在憂國憂民的人必然會對社會的黑暗面懷有最強的敏感,必然會對國家的隱患保持最強的警惕。杜甫最為憂心忡忡的是社會的貧富懸殊。他寫出了驚心動魄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是杜甫深沉憂患意識的生動體現,是杜甫向千秋萬代發出的嚴重警告。

杜甫對儒家的仁愛思想有所發展、補充。孔、孟等早期儒家提出的仁愛之心,其思考對象是人類,「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孟子則舉例說明人們的仁愛之心的來源:「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孟子·公孫丑上》)愛人之心也好,惻隱之心也好,它的關注對象都是人,沒有包括其他生命。杜甫則將愛人之心延伸出去,推廣開來,用更加廣博的仁愛精神去擁抱整個世界。杜詩寫到天地間的一切生靈都出以充滿愛撫的筆觸:「築場憐穴蟻,拾穗許村童。」(《暫住白帝復還東屯》)「盤飧老夫食,分減及溪魚。」(《秋野五首》之一)在杜甫心目中,天地間的動物、植物都與人一樣,應該沐浴在仁愛的氛圍中。杜甫尤其關心那些處境欠佳的動植物:「白魚困密網,黃鳥喧佳音。物微限通塞,惻隱仁者心。」(《過津口》)杜詩中寫到動物、植物,往往有比興寄託的意味,但是也有許多並無寄託,例如《舟前小鵝兒》:「鵝兒黃似酒,對酒愛新鵝。……客散層城暮,狐狸奈若何!」充溢在字裡行間的只是對弱小生命的由衷愛憐和關切。杜甫關愛一切生命的情懷是對儒家仁愛思想的重要發展,因為把仁愛之心從人推廣到普通的生物,本來是儒學內在的一種發展方向。「民胞物與」的命題,在理論上要等到宋人張載才闡發出來,但是在文學上,它早在杜詩中就得到生動的弘揚,這是杜甫對於儒學思想的一大貢獻。

在中國文學史上,沒有哪位文學家的作品擁有像杜詩那麼多的注本。自從南宋出現《黃氏補千家集注杜工部詩史》等注本後,「千家注杜」的說法便廣為流傳了。雖說黃氏往本中實收注家僅有151人,但自宋迄今,杜詩的注家、選家及研究者確已超過千人,成為文學史上罕見的壯觀。對於一般的讀者來說,當然不需要讀那麼多的注本。但如果您想了解到底有哪些有關杜甫的著作的話,也不妨去翻檢周采泉《杜集書錄》和鄭慶篤《杜集書目提要》這兩種有關杜詩的目錄學著作,它們對自宋迄今有關杜詩的著作有相當詳盡的介紹。

如果讀者朋友想要比較全面地了解杜甫,當然應該閱讀杜甫全集。對杜詩的整理與註解都是從宋代開始的,如果你想了解杜詩注釋和研究的歷史過程,那麼可以讀幾種重要的宋代注本,例如趙次公的《杜詩先後解》、郭知達的《九家集注杜詩》、蔡夢弼的《杜工部草堂詩箋》、黃希、黃鶴的《黃氏補千家集注杜工部詩史》、劉辰翁評點的《集千家注批點杜工部詩集》等,它們為杜詩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是後代所有杜詩注本的學術源頭。

然而學術總是後來居上的,杜詩學也是如此。從總體上看,清代杜詩注釋的水平已經超越宋注。如果限於時間和精力,您暫時只能閱讀一種杜詩全集注本,那麼我們建議您從下列清代注本上選擇其一。

一是楊倫的《杜詩鏡銓》。這是最為晚出的杜詩清注本,初刻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它的特點一是參酌眾本之長,又出之以簡明扼要,一立論則平正通達,一是最適於一般讀者的杜詩全注本。如果你只想用較少的時間來通讀一遍杜詩,這是最合宜的一種。

二是浦起龍的《讀杜心解》。此本初刻於清雍正三年(1725)。它的特點是注釋比較簡明,不作繁瑣的徵引和考證,其長處在於解說,尤其是在分析段意方面,頗能提綱挈領,有時還對杜甫的寫作意旨有所發明。但是評說章法時染有八股陋習,編次也不夠完善。

三是仇兆鰲的《杜詩詳註》。這是迄今為止最為詳盡的杜詩注本,初刻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它的特點就是一個「詳」字,幾乎可以視作對康熙以前各種注本的集注,對唐宋以來的各種筆記、詩話也收羅甚豐。仇注的篇幅很大,讀它需要較多時間。但讀此一本等於讀了許多注本,所以還是值得一讀的。他的缺點是繁瑣,一字一句皆求出處,分析也嫌瑣碎。讀此書時可以參閱清末施鴻保的《讀杜詩說》,它是專門糾正仇注之失的。

四是錢謙益的《錢注杜詩》。此本初刻於清康熙六年(1667),它的特點是注重以史證詩,對杜詩的時代背景有比較確鑿的闡明。它的注釋以簡潔為尚,僅錄杜詩白文不加註釋的達五百多首。此本的學術價值較高,但對初學者用處不大,如果你想較深入地了解杜詩與唐代史實的關係,則可以參閱。

五是王嗣奭的《杜臆》。此書不錄杜詩原文,也不對杜詩逐句作注,它的特點是用「以意逆志」之法對杜詩的思想內涵進行評說,頗有精到的見解。王嗣奭是明代遺民,入清後拒不降清,對杜甫的人格意義有很深的理解。如果你想側重理解杜甫的為人和杜詩的思想內涵,可以參閱此書。

有史以來最稱完備的杜詩注本當然是蕭滌非先生主編、張忠綱先生終審統稿的《杜甫全集校注》。此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14年出版,堪稱杜詩注釋的集大成之作。該書的校注工作始於1978年,終於2012年,前後經歷三十五個春秋,待到全書殺青付梓,主編蕭先生已不在人世。《杜甫全集校注》帶有集校、集注、集評的性質,其參考資料包括存世的所有杜詩注本以及有價值的杜詩研究論著,代表著杜詩注釋的最高水平,也是當代杜詩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可惜該書卷帙浩繁,篇幅達660萬字,恐非一般讀者所能通讀。如果讀者朋友對某首杜詩有所疑難要想深入探究,則此書是最合適的查閱對象。

當我們接受商務印書館的約請,重新編選一本《杜甫詩選》時,有多種杜詩選本早已問世。其中山東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選注的《杜甫詩選》和鄧魁英、聶石樵選注的《杜甫選集》,所選篇目數量適中,注釋則簡明扼要,對一般的讀者很有幫助,也是我們常置案頭的杜詩讀本。既然如此,我們為何還要編選一本新的杜詩選本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熱愛杜甫,我們希望通過編選本書向杜甫獻上一瓣心香。一座廟宇可以接納眾多的香客,無論他們是先來還是後到,也無論他們貢獻的香火是多是少,都有資格在神像前頂禮膜拜。同理,無論別人已經編選了多麼優秀的杜詩選本,都不會妨礙我們的重新編選,況且我們對杜甫和杜詩持有自己的觀點,我們的編選工作不是跟在前輩後面的亦步亦趨。比如選目,本書與上述兩種杜詩選本有較大的差異。但我們的選目是直接從杜甫全集中選擇的,並未參照或刻意迴避其他杜詩選本。全書完稿後,我們對三種杜詩選本的選目進行統計比較,發現山東大學選本所選的144詩題中,有37題未選入本書,差異率達四分之一強。鄧魁英、聶石樵選本所選的226題中,有67題未選入本書,差異率達十分之三。反過來,在本書所選的190題中,有55題未曾選入上述二書的任何一種,新增率達十分之三弱。總之,本書所選的190題、255首杜詩,就是我們心目中的杜詩代表作。其中有些作品或因思想傾向的因素長期不被現代選家重視,例如《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哀王孫》;有些作品或因詩體、風格的因素而被忽視,例如七排《題鄭十八著作丈》、五古《火》,現在一併選入本書,我們希望它們能得到讀者的重視。至於本書的注釋和評析,則力求簡潔,不求詳盡。其中引用的前人之言,概據《杜甫全集校注》,不再註明出處。

衷心希望讀者朋友喜愛這本《杜甫詩選》,衷心希望大家對本書的錯誤和缺點進行指正。

(本文為《杜甫詩選》導言節選,原文一萬一千餘字。《杜甫詩選》即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推薦閱讀:

杜甫的詩好在哪裡?
【詩海選粹】步韻杜甫秋興 曾淼小輯
杜甫《送韓十四江東省覲省》
【名家解讀古代文學】吳儀鳳:杜甫詠諸葛武侯詩探微
陸儼少_<<杜甫詩意山水冊>>

TAG:儒家 | 杜甫 | 作為 |